这部《叶甫盖尼·奥涅金(全译本)(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代表作。它是俄国文学中描写俄国近代社会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第一流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普希金创作道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标志着俄国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它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前三十年俄国现实的真实情况,被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叶甫盖尼·奥涅金(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亚历山大·普希金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叶甫盖尼·奥涅金(全译本)(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代表作。它是俄国文学中描写俄国近代社会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第一流作品。这部作品标志着普希金创作道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标志着俄国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它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前三十年俄国现实的真实情况,被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内容推荐 《叶甫盖尼·奥涅金(全译本)(精)》是以书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通过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真实,传达他以现实人生的看法和他对人类本性的观察与了解,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本书中心主人公是贵族青年奥涅金。奥涅金有过和一般的贵族青年相似的奢靡的生活道路,但是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进步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拜伦颂扬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诗歌,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使他对现实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厌倦上流社会空虚无聊的生活,抱着对新的生活的渴望来到乡村,并试图从事农事改革。但是,华而不实的贵族教育没有给予他任何实际工作的能力,好逸恶劳的恶习又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周围地主的非难和反对,奥涅金到头来仍处于无所事事、苦闷和彷徨的境地,染上了典型的时代病--忧郁症。在乡下的庄园,他和连斯基及其未婚妻奥尔伽成为好友。奥尔伽的姐姐达吉雅娜纯朴、多情,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勇敢地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纯洁的爱情,奥涅金一番劝说拒绝了她。一次家庭宴会,感到一切都庸俗无聊的奥涅金故意向奥尔伽献殷勤,引起连斯基的愤怒并要求与他决斗,奥涅金在决斗中打死了自己的朋友。追悔莫及之余,奥涅金离开乡下出国漫游。几年后在圣彼得堡一个舞会上,奥涅金和已成为将军夫人的达吉雅娜重逢,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达吉雅娜无法背叛自己的丈夫。尽管深爱着奥涅金,但达吉雅娜拒绝了他。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普希金原注 奥涅金的旅行片断 《叶甫盖尼·奥涅金》别稿 附录 一本书与一个国家的命运 试读章节 一 “我的最讲究规矩的伯父, 他不是开玩笑,已经病倒, 还要人家对他恭敬如故, 他想得真不能比这更妙。 他的榜样值得别人学习; 可是,天哪,这可真是闷气: 日日夜夜得把病人看望, 一步也不离开他的身旁! 这是个多么狡诈的花招; 讨个半死不活的人高兴, 要给他把枕头摆好、扶正, 哭丧着脸给他端汤送药, 一边叹气一边心里算计; 哪一天鬼才能把你抓去!” 二 年轻浪子这样左思右想, 他正乘车在尘土中飞奔, 宇斯的意志是至高无上, 他是所有亲族的继承人。 柳德米拉、鲁斯兰的朋友! 请允许我,连序文也没有, 把小说主人公,开门见山, 马上介绍来和你们会面: 我这个好朋友,叶甫盖尼, 他正就诞生在涅瓦河畔, 那里您或许显耀过一番, 读者啊,你或许生在那里; 我也曾在那儿游荡散步; 但北方对于我却有害处 三 他父亲曾有过高官显位, 但却是一向靠借债为生, 他每年办三次家庭舞会, 终于把财产都挥霍干净。 起初一位Madame把他伺候, 后来一位Monsieur前来代替; 孩子虽是淘气,却也可爱。 Monsieur L’Abbe,一个穷法国人, 他为了不让这孩子吃苦, 教他功课总是马马虎虎, 不用严厉说教惹他烦闷, 顽皮时轻轻责备一下, 还常常带他去夏园玩耍。 四 然而已到了不安的青春, 到了希望和情愁的时候, 奥涅金他已经长大成人, Monsieur他便被从家里赶走。 我的奥涅金得到了解放; 头发剪成最时髦的式样; 衣着和伦敦的dandy一般; 终于在社交界抛头露面。 他无论是写信或是说话, 法语都使用得非常纯熟; 他会灵巧地跳马祖卡舞: 鞠躬的姿态也颇为潇洒; 还缺什么?大家异口同声 说他非常可爱,而且聪明。 五 粗浅的、一知半解的教育, 我们大家全都受过一点, 因此,炫耀这个,感谢上帝, 在我们这儿并不觉困难。 奥涅金,按照众人的评议 (这些评论家都果断严厉), 有点儿学问,但自命不凡, 他拥有一种幸运的才干, 善于侃侃而谈,从容不迫, 会不疼不痒地说天道地, 也会以专家博学的神气 在重大争论中保持沉默, 也会突然用警句的火花 把女士嫣然的笑意激发。 六 如今拉丁文早已经过时: 真的,如果对您实话实说, 用它来读点书前的题词, 他懂的拉丁文也还够多, 能把鲁维纳尔谈上一谈, 能写个vale在信的后边, 长诗《伊尼特》也背得几行, 虽则难免记错几个地方。 他不曾有过丝毫的兴致, 钻进编年史的故纸堆里, 去发掘地球生活的陈迹: 但过去时代的奇闻趣事, 从罗姆勒开始直到如今, 全都记得,说来如数家珍。 七 吟哦推敲,生命在所不惜—— 他没有这份崇高的激情, 不管我们花去多大气力, 扬抑格、抑扬格,他分不清。 咒骂荷马和费奥克利特, 但读亚当·斯密还有心得, 像个经济学家,莫测高深, 就是说,他还好发发议论: 国家怎样才能生财有道, 靠什么生存,是什么理由, 它拥有天然物产的时候, 黄金对于它也并无需要。 而父亲始终不能理解他, 总是要把田产送去抵押。 八 叶甫盖尼还懂其他学问, 对于这我无暇一一缕述; 但他的最最拿手的一门, 他的真正的天才的表露, 他从少年时便为之操劳, 便为之欣慰,并为之苦恼, 把它整日里长挂在心头, 整天价懒洋洋满怀深忧、 念念不忘,是柔情的学问。 这学问奥维德曾歌唱过, 他为之受尽人世的折磨, 度过他光辉多难的一生, 远远离开自己的意大利, 死在摩尔达维亚的草地。 P3-9 序言 名家导读 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它是俄国文学中描写俄国近代社会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第一流作品。 这部作品标志着普希金创作道路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也标志着俄国文学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发展。它广阔地反映了19世纪前三十年俄国现实的真实情况,被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是这部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它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图景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绘。它在利用风景描写、心理刻画和对话、书信等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时,做到了高度的简洁凝练,同时又深刻具体,有时甚至是细致入微。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称得上是一部相当完美的现实主义艺术精品,而它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奥涅金和达吉雅娜这两个不朽的典型。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出身贵族,有很高的智慧和教养,对周围的现实不满,他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甚至为此而痛苦;但另一方面,他又软弱无力,既不能和生活中的恶正面对抗,也不能对社会做出什么积极的贡献,并且他很自私,甚至会开枪打死自己亲密的朋友。他和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害着一种“俄罗斯的忧郁病”,但他又不能和有志于改变这种现实的人们站在一起。因此,他变成了一个多余的人。像他这样的人,在1825年前后的俄国是很多的,俄国作家赫乐岑说,“在俄国每走一步路都会碰到他。” 这种人如果不甘心堕落而又想改变他们“多余”的地位,只有走向人民。但他们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一场悲剧。列宁在分析十二月党人起义时曾经指出,这些贵族革命家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远离人民。普希金通过奥涅金这一形象所指出的那一代人的弱点,就正是如此。这是《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的深刻之处。 19世纪初叶俄国生活中“多余人”的出现,正说明现实中已经有了新人、新的力量和新的生活的某些因素,因此俄国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说,这种文学现象是在一种“新生活的微风”的熏陶下产生的。奥涅金以后,俄国文学中又出现了许多“多余人”形象,不过,生活是发展的,多余的人也在发展和变化。我们对奥涅金的评价并不是完全适用于他那些后来的“兄弟”们。 达吉雅娜是普希金为俄国生活树立的一个“理想”。作家说她是“我可爱的理想”,是一个“灵魂上的俄罗斯人”。在这个纯朴、崇高、真挚、美丽的女性身上,体现着一种俄罗斯人民和俄罗斯民族的气质和力量。达吉雅娜和俄罗斯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的名字是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姑娘的名字。达吉雅娜在天性和她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上与奥涅金是一脉相通的,但是在很多方面又和奥涅金相对立。作家像是在通过这个形象回答他在这部作品中所提出的问题,即那一代人应该怎样对待人民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俄国社会中不少人正一心向往着走西欧的道路,普希金通过达吉雅娜这一形象提醒人们,不可以忽略自己的民族特点。这里表现了这位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真知灼见。达吉雅娜最后拒绝了她所爱的奥涅金对她的要求,决定永远忠于她的丈夫,这一点也许会使读者对这个形象的崇高性产生怀疑。历史上曾有人指责说这是对于封建道德的美化,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1880年普希金纪念像揭幕式上的演说中也曾强调达吉雅娜的这一点“忠顺”,他按照自己的思想,把她尊为“俄国妇女的圣像”。其实,与其说达吉雅娜是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是忠实于自己高贵纯洁的天性,忠实于自己对社会的批判态度。而这也正就是忠实于奥涅金,忠实于他们之间的友谊和爱情。我遇见过一些同志,他们拿安娜·卡列宁娜的做法来要求达吉雅娜,这未必是合适的。要知道,她们之间相差了半个世纪,而且,《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普希金的心目中,并不像《安娜·卡列宁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心目中那样,是一部“家庭小说”。这是一部社会小说,或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是一部“历史小说”。普希金没有把达吉雅娜作为一个像安娜那样一心寻求家庭幸福的女性来描写。我们看见,在整个这部作品里,没有一句话写到她的家庭生活。她的丈夫在书中连个姓名也没有。达吉雅娜身上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比个人幸福生活的追求要广阔得多的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要求,这一形象在美学上的概括性和高度,是俄国文学中大多数女性形象所不能比拟的,这也说明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在后来俄国文学中许多优美的女性形象包括安娜·卡列宁娜身上,发现和达吉雅娜的某些相似之处。当然,达吉雅娜命运的悲剧性,并不亚于奥涅金的命运。 以上的分析说明了两个形象反映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深刻性和可靠性,不过还没有完全说明为什么这两个形象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大而且如此之久远。小说的读者未必都是对19世纪初叶俄国现实状况感兴趣的,然而一百多年以来,普希金这部作品流传世界各地,直到今天它仍然屹立于世界文学之峰颠,这说明这两个人物形象身上还有着他们更为深刻的意义。这种更为深刻的意义何在?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人性的根源上来说明。 原来,每一个人,作为一种自然的存在体,他是一个单独的自我。即使是恩爱夫妻或者孪生兄弟,也必须各自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分别诞生、存在,直到死亡。这就是入的自然本性。因为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人活在世上,就必须维护个体,这是客观事理所决定的必然需要。但是,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个人,而是生存着许许多多人,因此,人为了维护个体和发展个体,又必须共同相处,由此而形成社会。于是便有了人性的另一面——人的社会本性。但是在有阶级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存在的社会中,人在维护个体与维护群体这两种需要之间,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这就是人的自然个体性和人的社会群体性的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人应该怎样对待他的这个与生俱来的矛盾呢?由于各种不同的生存条件,世界上的入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生观。只谋自身的一己私利,不顾自已以外其他任何人的死活,甚至“六亲不认”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少见,他们都必然是没落阶级的成员,这种人活得就像低等动物一样,是极端的个入主义者。还有些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自私自利者,但是他所谋求的是包括他个人利益在内的少数人的利益,而置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于不顾,这些人是他所在的某个剥削阶级的代表,他们必然也是个人主义者。与这些个人主者相对立的是另一类人,他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下,能够为更多的人牺牲个人的和小集团的利益,有时甚至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人往往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这种人在其自我牺牲中也能得到自我价值的保存和自我利益的升华,这实际上是对个体自我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维护,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代中,只有属于革命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入,才会具有这样的人生观。 那么我们面前的这个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作为一个生存于阶级社会之中的个体,他是怎样在处理和对待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这个根本矛盾的呢?奥涅金有他自己的个人欲望和个人追求,但是他不是一个卑劣的自私自利者。他具有当时俄国先进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对劳动人民和农奴是同情的;他厌恶上流社会,不愿意像他周围的贵族男女或是他的祖辈父辈那样,靠剥削农奴生存,成天过着“打打苍蝇,和女管家吵架”的日子,他不愿意自己成为这种没落阶级的一份子;但是另一方面,奥涅金这个人身上又深深地打上了他所出身的阶级和生活环境的烙印。他消极懒散,一事无成,他不能像当时俄国的十二月党人那样下决心为自己以外的人去做出重大的自我牺牲。他既不愿坚持个人主义又不能为他人献身。他落在了社会上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之间,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于是,他成了一个“既不能站在政府一边,又不能站在人民一边的‘多余的人’”。 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像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形象:这些人矛盾的性格是人的个体性和人的社会性这两个方面在阶级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而这正是奥涅金这一艺术形象在更深意义上、人性意义上的价值。 人的自然个体性和社会群体性这两个人性的方面是永恒的客观存在,因此奥涅金这样的“多余人”的艺术形象也是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比如,比《叶甫盖尼·奥涅金》先出现的法国作家贡斯当的中篇小说《阿道尔夫》中的主人公阿道尔夫(当时文学界把这种形象叫做“世纪病患者”。),普希金以后的俄国文学中的别雀林、罗亨、奥勃洛莫夫等等人物,美国20世纪文学中的“迷惘的一代”形象,以及中国“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的“零余入”形象等等,他们都是一个个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的奥涅金。普希金这部作品的不朽价值正在于,在世界文学史上,比其他作品更具体、更深刻,艺术上也更完美地塑造了奥涅金这个具有全人类普遍意义的形象。 达吉雅娜是一个理想型的而非现实型的艺术形象。她是作家心目中一个解决了个体人性和社会人性矛盾的理想人物。她能够在她所处的具体条件下,不流俗、不合污,宁肯放弃眼前的快乐,而要忠实于自己的人生追求。她已经达到了一种在那个社会中没有人能够达到的理想的人生境界。因此作家把她称作“我的可爱的理想”。 《叶甫盖尼·奥涅金》不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这一点,是这部作品的艺术独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早在动笔之初,普希金便于1823年11月4日从敖德萨给他的朋友维亚泽姆斯基写信说,他正在写的,不是一部一般的长篇小说,而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并且说,这中间有着“大得不得了的差别”。别林斯基在评价这部作品时也曾着重指出,在俄国连一部像样的散文体长篇小说还没有的时候,普希金便写出了这样一部诗体长篇小说,这是一种光辉的成就。这部作品是以极其严谨的独创的诗歌格律写成的,它并且充分利用了诗歌艺术的想象、象征、联想、比喻等表现手法,形成引入入胜的氛围和意境。它结构匀称,风格明快,笔法凝练,音韵流畅,是一部高度完美的诗歌艺术创造。这在世界诗歌史上也是少见的。诗体小说这种文学式,在19世纪上半期俄国文学中是流行的,这里有拜伦等英、法作家对俄国文学的影响。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我们看到一个世界各国文学在体裁样式上相互影响和继承发展的光辉范例。从《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诗体小说的角度,我想在这里只着重谈一下它的“抒情的插笔”和它的格律。 诗体小说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作家本人往往是以他真实的面貌、地位和身份参与作品的形象体系的。我们看到,在这部作品中,作家本人是奥涅金的一个好朋友,他手边也保存着达吉雅娜写给奥涅金的那封动人的情书。他跟书中的主人公们一同哀愁,一同欢乐,一同对周围的社会做出评价。而且,他还以书中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身份,随时随地纵情倾吐自己的心怀。这就产生了历来批评家们名之为“抒情的插笔”的许多别具一格的优美篇章。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这些篇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诗人对过去友谊与爱情的追忆和怀念,有他对人生世态的感慨和喟叹,有他对上流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有他对自己文学生涯和创作道路的描述和回顾。特别是,其中还有诗人对于当时俄国各种文学流派思潮的评论和意见,有他对自己现实主义文艺观和美学观的阐释和表述。这些抒情插笔的诗节貌似离开了作品所讲的内容,实则是作品主题的深化、思想的展开、题材的扩大,构成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有着作家本人最真实深切的心声。难怪别林斯基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最心爱的孩子”。卢那察尔斯基说,“普希金把自己的心血化为红宝石,把自己的泪化为珍珠,为他的作品增添光彩。”这些“抒情的插笔”是我们研究普希金和他那个时代的俄国的文学的珍贵材料。 《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诗歌格律在文学史上通称为“奥涅金诗节”,是普希金专为写作这部诗体小说而制定的。这是普希金根据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流行的十四行抒情诗体的格律特点,广泛吸收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诗人笔下的不同变化形式,又按照他这部叙事性诗体长篇小说的特殊要求,并且考虑到俄语词汇的音节和重音的特点而创造的。“奥涅金诗节”每节十四行,每行之中包括四个轻重格的音步。这十四行诗中有些行结尾是轻音,有九个音节,一般称这种结尾为阴韵;有些结尾是重音,有八个音节,一般称阳韵。阴阳韵变换的规律又和诗行间押韵的规律相配合。这十四行诗押韵的规律是:四行交叉韵,四行重叠韵,四行环抱韵,最后两行又是重叠韵,用拉丁字母作符号来表示,就是:ababccddeffegg。各行诗的音节数目,随阴阳韵的更替而表现为98989988988988。这些严格的规定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奥涅金诗节”所独有的格律特征。全书四百二十四个诗节(另外还有数百节别稿),除了由于内容的需要插在中间的两封信和一首民歌另有特点外,都按照这种格律一贯到底。这就使它具有非常工整、和谐、周密的艺术形式,读来优美而舒畅,好似一条源源不绝的波涛起伏的诗的河流。它拥有一种不断反复的基调,而情节又不断发展,如河水之滚滚向前。它极其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饱含着一种诱入的艺术魅力,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之后,俄国文学史上只有莱蒙托夫一人用这个格律写过一篇五十余节的诗体小说《唐波夫财政局长夫人》,再无其他诗人承袭。 面对这样完美的艺术形式,便产生了一个如何翻译的问题。我认为,这既是一项要求很高的研究工作,也是一次艺术上的再创造。除了内容上力求忠实以外,还应该使我国广大读者和不熟悉俄语的文学工作者尽可能领略到一些“奥涅金诗节”的风味。而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要在汉译中传达出上述“奥涅金诗节”的全部格律特点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尽力而为。我所做的努力是,在全部译文中保持了原诗每一节的ababccddeffegg的押韵规律,同时,在每一诗行中尽力做到可以读出四个相对的停顿来,用以代替原诗每行的四个音步。我觉得,用汉语译西方拼音文字的诗歌,在传达原诗的形上,能做到的主要是这两点。而诗行的节奏和韵脚,本是诗歌格律的主体,因此这样做,便有可能基本上达到“传形”的目的。我想,如果我也能尽量做到忠实于原作内容,保持原诗语言的朴实优美的风格,也许我能够和我为自己所定的努力目标相接近,这个目标就是既传神,也传形,神形兼似。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这部译稿和我的另一部《叶甫盖尼·奥涅金》译稿有所不同。在这部译稿中,每一个诗行都是十个字,因此每一个诗节在外形上都是十分整齐的。诗行整齐,每行字数相同,这是我国古典格律诗的基本特征。为了让外国作品在译文上更接近中国文学特点,我的老师,我国著名的前辈俄国文学教授和翻译家余振(李毓珍)先生一贯坚持如此来翻译外国诗歌。这部译稿正是按照他的意见,在他的指导下,在我的那一部译稿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他老人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现在我们把这部稿子再印出来,既是对诗歌译法的一种探讨、摸索和实验,也是为了宣扬余振先生倡导的译诗方法,同时也是对他的一种郑重的纪念。这部每行十个字的译稿是几十年前完成的,上一次印行,是在1997年,距今十一年。这一次重印前,在主编和责编同志的帮助下,我又做了仔细地校改,变动了数百处之多。 这里,我还想特别向读者朋友们推荐,这一部译稿中,我们全文收录并译出了俄国《普希金全集》中刊出的全部《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作品的别稿,就是作者当年在发表这部作品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入或者临时删去的那些内容。这一部分原作对于了解和研究这部作品有重要意义。请读者务必留意阅读。 黑格尔老人在他的《美学》第三卷中说:“诗可以由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尽管音调变了,诗的价值却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我同意这种看法。不过,这种尽量不损害原诗价值的工作,往往不是一入一时可以完成的,它要求许多人的努力。我感谢吕荧同志和查良铮同志,他们的译本给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是接过他们的接力棒,来跑这下一段路程的。我还应该感谢今后重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同志们,因为他们会纠正我的缺点和错误。在这件工作上,我应该衷心、诚挚地感谢我的老师和领导,尊敬的长者,何其芳同志。是他在四十多年前鼓励我译这部作品的。他还曾在他的著名论文《论红楼梦》中引用了一节我的译文。记得四十年前,当我从农村下放“劳动改造”回来,从一片片香烟盒、包装袋和卫生纸上把译稿最初凑成一个整体时,我还能抄一部寄去呈在他的面前,而现在,这本书又经过上十次的重译、重抄,终于排印出来的时候,已不可能再请他亲自过目了。……安息吧,敬爱的其芳同志!请允许我以这份极不完满的成绩,奉献在您的灵前。希望您能知道,您为培育后来人所用的心血,并没有完全白费。我,以及所有经过您教育培养的后来人,一定会遵照您的教导,学着您的榜样,永远忠实地为祖国人民工作。 四十多年来,帮助和关怀过我进行这项工作的同志们和亲人们,还有很多很多,谨在这里也向他们致谢。其中主要是戈宝权老师,余振老师,辛笛同志,方平同志,陈柒同志,力冈同志,和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的青年同志们。 我既是这部作品的译者,又是这篇“导读”的作者,作为“导读”,最后的一些文字也许是多余的。但是,也未必多余。就请您把它也当作“译序”来读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资深翻译家 智量 2008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