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确立中国人是非观念、为人准则的小说。民国学者蔡元放曾说:“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文学家郑振铎也评价道:“在一切演义小说中,没有比这部小说所叙的故事更复杂,变化得更多的了,是十二分的热闹。”
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
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在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是一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以演义的笔法,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第一回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武王伐纣成功,建立了西周王朝,之后西周继位的几个君主全都是有道明君,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到了周厉王这一代,他为人残暴,导致西周国势衰弱,后来被人们驱逐了。继任的周宣王是位贤明的君主,他使原本走向衰落的西周王朝又出现了中兴的迹象。周宣王死后,周幽王即位,他的作风与宣王完全相反,暴虐无道,贪恋声色,没有丝毫治国之心。
幽王即位之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饮酒作乐,大臣们的进谏全然不听,而当年辅佐宣王的那些大臣也差不多都去世了,没有人能管得了他。他任命虢公石父、祭(zhai)公易和尹球为三公,这三个人全都是善于阿谀奉承的小人,朝中的贤臣却没有得到重用。
一天,有人报告说,泾河、黄河、洛水在同一天发生了地震,幽王笑着说:“地震是很平常的事情,何必向我报告呢。”退朝之后,太史伯阳父对大夫赵叔带说:“这三条河发源于岐山,怎么能发生地震呢。当年伊洛河枯竭了,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了,商朝就灭亡了。现在这三条河都地震了,河的源头肯定会被堵塞,那岐山肯定会崩塌的。岐山是武王发迹的地方,如果崩塌了,周朝怎么还能平安呢?”赵叔带说:“天子不理朝政,任用奸佞(ning)小人,我担任谏言的职务,一定要直言进谏以尽职责。”伯阳父说:“就怕说再多也没用啊。”两个人私下里聊了很长时间,没想到这些话却传到了石父那里。石父怕赵叔带在进谏的时候说自己是奸臣,于是抢先去找幽王,把伯阳父和赵叔带说的话都告诉了幽王,并诬告他们毁谤君王和朝廷。幽王说:“那都是愚蠢的人瞎说的,不用听那些话。”
过了一段时间,岐山的官员又上奏说:“三条河都已经枯竭了,岐山也崩塌了,压死了很多居民。”幽王丝毫不放在心上,依然命人四处寻访美女。赵叔带看不下去了,向幽王进谏,问他为什么不寻访贤人反而寻访美女。石父却在旁边说:“岐山就像一只已经被抛弃的鞋子,塌了又有什么关系。赵叔带向来都对大王很轻慢,这次是找借口来毁谤大王。”幽王觉得石父说得很有理,将赵叔带贬职为民。大夫褒垧得知赵叔带被贬,就去幽王那里为赵叔带求情,结果被幽王关到了监狱里。
褒垧有个儿子叫洪德,有一天,洪德在乡下偶遇一名女子,容貌倾国倾城。洪德想,自己的父亲被关在监狱里三年了,如果把这名女子献给幽王,幽王好色,肯定会放了自己的父亲。洪德征得母亲同意之后,用三百匹布把那名女子买回了家,仔细打扮一番,又教了她一些歌舞,献给了幽王。这名女子名叫褒姒,虽然只有十四岁,但是身材和容貌已经有十六七岁的样子了。幽王见褒姒长得如此美丽,非常高兴,当即释放了褒垧,并且让他官复原职。
自从得到褒姒之后,幽王整天和她待在琼台,一连十天都没有上朝,大臣们根本见不着他。王后听说幽王迷恋褒姒,非常生气,径直来到琼台,大骂褒姒祸乱后宫。幽王怕王后伤害褒姒,连忙说:“这是我新纳的妃子,位子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去拜见你,不要生气。”王后骂了一通之后就走了,褒姒问幽王这人是谁,幽王说:“这是王后,你明天去拜见一下吧。”但是到了第二天,褒姒依然没有朝拜王后。
王后回到寝宫之后闷闷不乐,太子宜臼(jiu)见母亲不高兴,问是怎么回事,王后就把褒姒的事情讲给他听。太子说:“这好办,明天是朔日,父王一定会去朝见大臣。母亲可以让宫女去琼台采摘花朵,把褒姒引出来,我就把她狠狠打一顿,为母亲出气。就算父王问起来,也与母亲没关系,都是我的责任。”王后劝他不要冲动,太子嘴上不说,心里却已经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早上,幽王果然去朝见大臣了,太子就让几十个宫女到琼台采摘花朵。这时候,琼台里走出来一群宫人阻拦采花的宫女,双方互不相让,于是争吵起来。褒姒听到争吵的声音,就出来查看。太子见褒姒出来,上去一把揪住她,边打边骂。一旁的宫人见褒姒被打,连忙向太子求情。太子也怕把褒姒打死,于是打了几拳之后就离开了。
幽王回来之后,见褒姒痛哭流涕,头发凌乱,就问是怎么回事。褒姒见到幽王,大哭起来,把太子刚才打她的事情说了一遍。幽王说这都是王后的意思,跟太子没关系。褒姒哭着说:“太子就是为了给王后出气才这么干的。我死了没关系,但是我已经怀有身孕了,打死了我就是打死了大王的孩子啊!”幽王安慰了褒姒一番,然后下旨把太子流放到申国,让申侯去教育他。
P1-3
关于东周各诸侯国的故事,很早就已经开始流行。
明朝嘉靖、隆庆时期,福建人余邵鱼把之前流传的《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秦并六国平话》等平话故事揉和在一起,编成了一部《列国志传》。这部书的优点是语言通俗易懂,但是书中线索凌乱,文字比较粗糙。后来,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对其进行了改编。
冯梦龙,字犹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末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很有文才,为人也比较豁达,经常和其他文人往来结交。少年时,冯梦龙曾把精力全都放在科举考试上,但是屡试不中,后来为生活所迫,成为教书先生。天启六年,冯梦龙遭受阉党迫害,从此对仕途心灰意冷,转而发愤著书。
由于当时流行的《列国志传》水平比较低,冯梦龙在其基础上,搜集其他资料对其进行了扩充改编,并更名为《新列国志》。《新列国志》厘清了《列国志传》中繁杂的线索,在文字、情节和人物刻画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原书中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冯梦龙也进行了考核和校对。
清朝乾隆年间,文学家蔡元放又对冯梦龙的《新列国志》进行了一番修订,加上了序、评语、读法和一些简单的注释,并将书名改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共一百零八回,起自周宣王轻杀大臣,终于秦始皇兼并六国,跨越五百多年历史,讲述了春秋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及称霸,战国七雄之间的争战,以及在这样的时代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是这部书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对国家兴亡的叙述中,作者的善恶是非观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不二、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对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进行了揭露与鞭挞。这种是非观念,对后世为人处世的准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书中事件虽多,但是并不凌乱,各国之间的交叉叙述有条不紊,把五百多年历史兴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人物虽多而各具特色,从帝王将相、士族大夫,到贩夫走卒、市井百姓,个个特色鲜明,让人印象深刻。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这部书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来说,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