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精)》是拿破仑的枕边书!
影响世界的中国古代大智慧!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谋略之书!
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
唐太宗李世民:“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中山:“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所以照那十三篇兵书讲,是先有战斗的事实,然后才成那本兵书。”
毛泽东:“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青少版)(精)》是拿破仑的枕边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原文】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兵:当名词用时,指士兵、军队、兵器;当动词用时,指用兵,此处指战争。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首要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否要发动战争,以及如何作战,都必须经过缜密的分析、观察、研究,再作决策。
【历史再现】
吴越争霸
公元前497年,越国①国王允常去世。吴国②国王阖(hé)闾(lǘ)是允常的宿敌,他听说这个消息后,没有多加考虑,就想趁越国办丧事的
①[越国]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都城在今天浙江绍兴一带。②[吴国]大致位于今天江苏、安徽地区,与越国接壤。
机会出兵攻打。第二年,阖闾亲自率兵攻打越国。
吴军入侵时,允常的儿子勾践已经即位。父亲的亡灵尚未安息,仇敌就来侵犯,这让勾践十分愤怒。他挑选了几十名勇猛的士兵,分成三批,称为“敢死队”。吴军来犯时,勾践分三次派出敢死队,让他们冲到吴军阵营前面。敢死队冲出去后却不作战,而是对着吴军怒吼,然后齐齐拔刀自刎,三次都是这样。吴军从未见过这样的战法,个个目瞪口呆。就在这时,勾践派出越军突袭吴军。吴军猝不及防,四处逃散,吴王阖闾也被射伤,不久就去世了。
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夫差谨记在心,夫差即位后,开始养精蓄锐,重整吴军,就这样过了两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日夜带领吴军操练兵法,一心想杀死自己为父报仇。他就想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大臣范蠡劝阻说:“兵器说到底是凶器,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首先都是违背道德的,主动攻击更是不得已的下策。所以最好不要这么做。”勾践不听范蠡的劝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率兵攻打吴国。吴王夫差出动全国的精兵强将,勇猛迎敌,最后大败越军,把越王围困在会稽山①。
①[会稽山]位于浙江绍兴境内,传说是大禹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所在地,中华文明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才明白过来,将战争当儿戏是大错特错的。他追悔万分,叹息道:“看来我要死在这里了!”他听取范蠡的建议,向吴王请罪,请求做他的奴仆。吴王答应不灭越国,并饶勾践一命,将他押送到吴国做奴隶。此后三年,勾践忍辱负重,让夫差消除了戒心,允许他重返越国。
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①,修整国家。几年过去,越国实力已经大致恢复。但是勾践没有轻易出击,而是听从大夫逄(páng)同的建议,结交齐国,并与楚国、晋国交好,等待时机联合三国之力攻打吴国。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小人挑拨,杀了忠臣伍子胥②,勾践向范蠡询问说:“吴王杀光了忠臣,现在身边都是些阿谀奉承之人,现在我们可以出兵了吗?”范蠡回答:“还不行。”
公元前482年春天,吴王带领精英部队去会盟诸侯③,吴国都城没有强兵防守。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说:“可以了。”
勾践派出两千名水军和四万精兵,又派六千名训练有素的近卫军和一千名将领,向吴国进发,一举击溃吴都守军,吴国太子也被杀死。在外与诸侯会盟的吴王听说国都沦陷后,让人封锁消息,然后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评估了越国军队的实力,认为还不足以灭亡吴国,于是答应讲和。
此后四年,勾践多次发兵攻打吴国,但都没有急于求成。在此期间,吴王夫差却屡次对外国用兵。公元前476年,吴国与齐国、晋国交
①[卧薪尝胆]卧薪,睡在柴草上;尝胆,舔尝苦胆。勾践回国后,担心自己会贪图安逸,忘记耻辱,于是用艰苦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子,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一只苦胆,经常舔尝。后世用“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②[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帮助吴国成为诸侯一霸的功臣。后来吴王夫差因为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③[会盟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或强大的诸侯国胁迫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召开诸侯会议商讨结盟事宜,称为诸侯会盟。
战,吴军疲惫不堪。勾践趁机再次出兵,大败吴军,围困吴国都城两年多。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自刎,吴国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争斗,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两国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每次胜负的关键,无不是看谁准备得更充分,准备充分者获胜,而草率用兵者失败。
勾践最初的战败,是因为他把战争当成儿戏,以为“先发”就能“制人”,没有意识到战争是整个国家力量的比拼。军队的多寡、武器装备是否充足、自然环境是否有利、时机是否恰当,以及国民是否支持等等,都关系到战争的胜负,甚至国家的存亡。因此,必须谨慎、细致、全面地考察各方面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应该进入战争状态。
勾践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卧薪尝胆十余年,即使国力恢复之后,也保持着克制,不贸然动兵。他认真听取大臣的意见,对敌我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采取最有利的作战策略。忍辱二十一年后,他终于等来最佳时机,灭亡了吴国。P2-5
成年人文化多,知道得多,上下五千年,心里着急,恨不得把一切有价值的书都搬来给小小的孩子看。
成年人关怀多,责任多,总想着未来几千年的事,恨不得小小的孩子们都能阅读着几千年的经典,让未来因为他们的经典记忆风平浪静、盛世不断,给人类一个经久的大指望。
我们要说,这简直是一个经典的好心肠、好意愿,唯有称颂。
可是一部《资治通鉴》,如何能让青少年阅读?即使是《红楼梦》,那里面也是有多少叙述和细节,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致的,孩子总是孩子,他们不能深,只能浅,恰是他们的可爱;他们不能沉湎厚度,而只可薄薄地一口气读完,也恰是他们蹦蹦跳跳的生命的优点,绝不是缺点!
这样,那好心肠、好意愿便又生出了好灵感、好方式,把很长的故事变短,很繁复的叙述变简单,很滔滔的教诲变干脆,很不明白的哲学变明白,于是一本很厚很重的书就变薄变轻了。是的,它们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本那一部,不是原来的伟岸和高大,但是它们让孩子们靠近了,捧得起来了,没读几句已经愿意读完了。于是,一种原本是成年后正襟危坐读的书,还在小时候没有学会把玩耍的手洗得干干净净的时候,已经读将起来,知道了大概,知道了有这样的经典和高山,留在他们的记忆里当个“存目”,等他们长大了以后再去正襟危坐地读,探到深度,走到高度,弄出一个变本加厉的新亮度来,当成教授和专家。而如果,长大了,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养家糊口,建设世界,没有机会和情境再阅读,那么那小时候的阅读和记忆也已经为他的生命涂过了颜色,再简单的经典味道总还是经典的味道,你说,一个人在童年时读过经典改写本,还会是一种羞耻吗?还会没有经典的痕迹留给了一生吗?
所以经典缩写本改写本的诞生,的确也是一个经典。
它也许不是在中国发明,但是中国人也想到这样做,是对一种经典做法的经典继承。经典著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今天的世界说起这件事,已经绝不只是举英国兰姆姐弟的莎士比亚戏剧的例子了,而是非常多,极为丰盛。
所以,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 “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而出版者,也不要一劳永逸,可以边出版边修订,等到第五版第十版时简直没有缺点,于是这个品种和你的出版,也成长得没有缺点。那时,这一切也就真的经典了。连同我在前面写下的这些叫做“序言”的文字。
为孩子做事,为人生做事,是应该经典的。
经典著作的优秀改写,在世界文化先进、关怀儿童阅读的国家,是一个不停止的现代做法,是一个很成熟的出版方式。
我们也可以很信任地让我们的孩子们来欣赏中国的这一套“新经典”,给他们一个简易走近经典的机会。
——梅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