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作者路卫兵)快速读懂清朝历史第一书:有态度的微历史,有营养的小段子,有图有真相,有故事有八卦,茶余饭后最佳读物!2000多个全新段子涵盖清朝各个层面,从未公开的历史细节,精彩,鲜活,让人大开眼界。新增3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生动披露最真实的清朝生活,皇帝后妃、格格阿哥、王孙贵族、市井小人物、清末大官,大量真实照片展现他们不一样的风采;大清辉煌康乾盛世底本纪录;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对近代中国影响至深的事件回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路卫兵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作者路卫兵)快速读懂清朝历史第一书:有态度的微历史,有营养的小段子,有图有真相,有故事有八卦,茶余饭后最佳读物!2000多个全新段子涵盖清朝各个层面,从未公开的历史细节,精彩,鲜活,让人大开眼界。新增3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生动披露最真实的清朝生活,皇帝后妃、格格阿哥、王孙贵族、市井小人物、清末大官,大量真实照片展现他们不一样的风采;大清辉煌康乾盛世底本纪录;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对近代中国影响至深的事件回放! 内容推荐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时代。这个时代里,既有康乾盛世的辉煌,也有列强入侵的惨痛;既有开疆拓土的豪迈,也有丧权失地的屈辱;既有《康熙字典》、《红楼梦》等文学上的璀璨成绩,也有文字狱、剃发令的血腥恐怖。这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忧郁气质的悲情王朝。 《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作者路卫兵)截取清朝风流人物的零星轶事集结成书,以轻松诙谐的微博体侃侃而谈。这里有世情、宏论、奇谈、秘史、外传,各种正史上看不到的“花边新闻”,还能看到皇帝、文人、军阀、政客、名妓 轶事、趣事、丑事,在历史的夹缝里寻找趣味,在芸芸众生的嬉笑怒骂间搜寻真实。 《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作者通过诙谐幽默的笔调、麻辣粗犷的语言,简洁流畅地勾画出了清朝268年间生动图景和丰富的人物众生相,不动声色的冷幽默叙述方式,让人读后回味良久,是快速读懂清朝历史第一书。 目录 第一章 贻笑大方 ⊙李鸿章的骂里乾坤 第二章 剑走偏锋 ⊙康熙警示俄国人 第三章 大开眼界 ⊙太平军的编制 第四章 有此一说 ⊙富贵威武贫贱 第五章 不服不行 ⊙GDP第一 第六章 真我风采 ⊙怕被熏臭 第七章 狷介风流 ⊙纪晓岚好色 第八章 插科打诨 ⊙乾隆吃鸡蛋 第九章 浩然正气 ⊙曹雪芹送礼 第十章 义薄情深 第十一章 命中注定 ⊙一会儿就完了 第十二章 有你没我 ⊙张之洞妙对 第十三章 东邪西毒 ⊙端方的古怪演讲 第十四章 去伪存真 ⊙甲午海战的一些真相 第十五章 一声叹息 ⊙告别清王朝 附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军机大臣、庆亲王奕□,是个卖官鬻爵的老手,经他手卖出的官职不计其数,而且每个官职都有明码标价,不出钱是得不到的,因而当时的人们都讥讽他为“老庆记公司”。大清邮传部成立后,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勖于是将有资格任职的人开列了一个清单,洋洋洒洒一大篇,著名实业家、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也在其中。奕勖暗示众人:欲得此肥缺,需出银三十万两。盛宣怀不差钱,于是命人给奕勖送去三十万两纹银,没想到奕勖却说,别人得此差三十万,你得则需加倍,即六十万两。盛宣怀很生气,自恃自己在众人中资格最老,觉得此差非己莫属,也就没再给奕勖送银子。等任命书下来,尚书竟然是沈云沛,而盛宣怀只得了个侍郎的位置,充当沈云沛的副手。上任后,沈云沛依仗职权,处处压制盛宣怀,盛宣怀因而更加生气,发誓要取而代之,于是便又去找奕□。奕勖慢条斯理,仍然向其索要三十万,并且要现金,不要物品。盛宣怀一时筹措不到这么多现金,于是连夜找来天津汉冶萍公司的空股券,杂填了一些姓名,然后用专舟运到上海,向某外商抵押借款。船至中途时,锅炉忽然断裂,一直耽误了十来天才到达上海,差点没耽误买官的事。 胡雪岩生意兴旺时,有个和尚到他开的钱庄中存款,因是和尚,店伙儿不好书写姓名,所以拒绝了。和尚于是便在钱庄门外不停地敲木鱼,一直敲了三日三夜,后来碰巧胡雪岩到钱庄来,问明原因,才答应让他存钱。不久,胡雪岩败落,和尚来钱庄兑现,钱庄无力支付,于是和尚又故伎重演,在门外敲木鱼不止。店伙儿见状,笑着说:“你以前敲木鱼能存钱,现在就是把木鱼敲破,也支取不了了。”最后店伙儿拿了一些妇人的衣裤给他,以折抵存款,和尚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委屈地说:“我拿着这些东西出去,都不知道会死在哪里。” 柯劭□小时候才思敏捷、机智过人,七岁时便有“燕子不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花”的诗句传世。成年后柯劭□酷爱读书,几至入魔。有一次,柯劭□读书时靠近炉火,袖子被点燃了却毫不知觉,当父亲发现书房里传出烟味而冲进屋里时。柯劭志竟然抬头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有一年,柯劭□和舅舅李季侯乘车去河南禹州,结果车在半路上过桥时,不小心翻到了河里,舅舅李季侯当场淹死,柯劭态爬到车顶后被救下。回到家里后,柯劭□见父亲案头放着一本书,拿起来就看,将路上遇险的事抛到脑后。父亲回来后,见他一个人在看书,便问他舅舅干什么去了,柯劭态轻描淡写地说:“死了。”手不释卷,仍旧埋头看书。父亲大怒,一把把书夺过来扔到地上,大声呵斥道:“你舅舅死了,这是何等的大事!你竟然连说都不说,书呆子,怎么呆到了这个地步!” 张之洞在天津时,曾吃过当地的苦沫菜,最初也没觉得什么,等回老家后,有一天却忽然想起苦沫菜的美味,馋涎不已,于是便给天津的官长发了篇一百八十余字的三等紧急长电,说昔日在天津时有个县令曾向其供应此品,并细述苦沫菜之形状,如何吃法。当时电报刚刚设立,发电价格很贵,从天津发往北京通州的电报,每个字的费用是银元一角,在当时可以买十六斤大米或三十个鸡蛋,张之洞这一百八十多字价值几何可想而知,而且还有加急费。天津官长收到电文,急忙派人四处寻觅,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种菜,于是也发了一篇八十多字的三等紧急长电给京城的某位大官,大官于是也派人下去寻找,最后居然真找到了一小撮苦沫菜,于是花十二吊钱(五十个大钱为一吊)买下,然后将这把苦沫菜密封,加急六百里,用快马给张之洞送去。张之洞大喜。 康熙到了晚年时牙齿全掉了,一日率众嫔妃在园内的池塘钓鱼取乐。不一刻,康熙便钓到一只鳖,众人都很兴奋,纷纷道贺,没想到起杆的时候,鳖却挣脱鱼钩跑了。一个妃子感到很可惜,便叹了口气,不假思索地说:“亡八挠了。”(注:北京话谓走为挠)皇后则说:“光景是没有门牙了,所以咬不住钩子。”那个妃子听了,斜眼看了看康熙,掩起嘴笑个不停。康熙知道这个妃子一定是在笑自己没牙,于是很生气,鱼也不钓了,起驾回宫,从此也不再传唤那个妃子侍御。 1898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李鸿章结婚了吗?》的报道。报道上说:“来自香港、横滨的‘日本皇后’号邮轮,带回了一批东方的报纸,说李鸿章与慈禧太后已秘密结婚。”“据《中国邮报》报道,西太后与李鸿章于g月22日上午在一个叫“Sinfa”庙的地方成婚。随后,这对新婚夫妻乘火车前往天津,为了防止他人尾随,他们还将经过的铁路予以拆除。新婚夫妇将到旅顺港欢度蜜月。光绪皇帝为此暴怒不已。”说得有鼻子有眼,舆论一时为之哗然,没想到第二天《纽约时报》又登载了一篇报道,辟谣说:“这是一则东方玩篓。” 乾隆南巡到广陵,一天问近侍太监:“朕听说二十四桥的黄鱼和粽子甲天下,你们外出时可曾见到?”乾隆说的黄鱼和粽子,其实是代指当地妇女的天足和缠足。近侍太监不知当地有此说法,便朗然答道:“满大街都是。”乾隆听后微笑不语。第二天午饭,御厨竟然特别上来两道菜:一个是红烧黄鱼,一个是火腿粽子。乾隆想到昨天内侍太监的误解,又忍不住笑了起来。p5-7 序言 2010年底,我有了创作“微历史”的想法,意欲截取大历史之外的边边角角,在繁冗之中,引入读者的互动与思考,让历史更鲜活一些。于是便有了《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该书出版后,受到一些读者的欢迎,此后冠名“微历史”的图书也渐渐多起来,粗略估计,大约有20几种,可见这种体例还是颇受认可的。 “微历史”的“微”,本有附会“微言大义”之嫌,后来多被冠以“微博体”的名头,也算历史与现实的一种结合吧。翻阅古代的笔记小说,此种体例并不少见,《世说新语》更是集大成者,所以也算不得独创。我所做的,只是将“微历史”概念化了,犹如吉时的“陋规”称作现在的“潜规则”。 现在的人们习惯于将历史人物脸谱化:一则利于分辨:二则符合多数人的价值观。非好即坏,无疑是人们衡量人和事的一个潜在的基本准则。然而这却不是历史的态度。历史渊远,正如一株参天古树,主干之外,尚有枝繁叶茂的点缀,而历史的魅力,或许就在疏密之间。 以往书籍,多是横向看史,即按时问顺序,或以人物传记的方式,左右展开:“微历史”则是纵向看史,不大遵循时间和空间秩序,而归之以类别或概念,从而造成一种阅读上的“跳跃感”。正是这个“跳跃”的间隙,留出了联想和思考的空间,让读者产生互动。在这个意义上,“微历史”就像是搭积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路,也会搭出不同的造型。其实,每人心中都有一部历史,我们大可不必千人一面,去糟践心底的那份圣洁。 “历史现场三部曲”系列,依然采取“微历史”的形式,以清朝、明朝和宋朝三个朝代为著述对象,各自独立成篇。分别为:《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大开眼界:1368—1644明朝性情》《大开眼界:960—1279宋朝风骨》。 之所以选择这三个王朝,是因为在我看来,这三个朝代的特点更为鲜明一些:宋朝的文官制度发达,所以极具儒雅气质;明朝是草根建立起来的,在爱恨上更加分明;而清朝,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它存有很多误解。 所依据的资料,不局限于正史,还参阅了大量民间笔记以及外媒的记载。正史作为官方记录,有它的权威性,但也因服务对象的干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民间的笔记和史料,存许多都是当朝人的亲历亲闻,生活昧很浓;而外媒记载,则有“旁观者清”的优势。三种史料汇集,不能说还原历史,但一定会让历史的“现场感”更强一些。 《大开眼界:1644—1912清朝现场》是“历史现场三部曲”里的第一本。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个比较特殊的朝代,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辉煌与落寞同在,而且贯穿始终。 大清朝从奋斗到成功,从挣扎到反思,从孤芳自赏到面对现实,在悠悠岁月之中,它时而矫健如飞,时而迂回往复,时而步履蹒跚地走过了268年的历史。在这268年中,它一直是矛盾的:“康乾盛世”的辉煌,一直为人们所乐道,这是王朝自强不息、努力奋争的结果,但它也会纠结于满、汉的相斥与相融,有过“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痛苦往昔:而被零割欺侮的阵痛,至今氤氲不散,则是外力强加、内力激荡后的落寞,但它也从没放弃过努力,尽管这种努力有着太多的羁绊和束缚。正是各种矛盾的交集,让大清朝显得特别忧郁,也让后人在感官上有着许多误解。我想,我们不应该让这种误解再继续下去。 除正史外,本书取材于大约100本清朝或民国人写的笔记史料,另外还有一些西方的报刊资料。为了方便阅读,书中涉及到的皇帝和皇后,不使用他们本来的姓名,而是用大家所熟知的年号或庙号代替。本书写作的年代范围,从公元1644年开始,到1912年结束。1644年,是J蘅台帝入关定都北京的年份,也是清朝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央王朝的开始,之前的事略,则放到《大开眼界:1368—1644瞻朝性情》里去说;溥仪正式退位是1912年2月12日,并非辛亥枪声一响,大清朝就完蛋了,它且挣扎了会呢。 以上是为序。 路卫兵 2012年7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