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羊城旧语/岭南文化知识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黄小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小娅编著的《羊城旧语》介绍了广州羊城通行的汉语方言广州话,是粤方言“标准语”,书中主要介绍“旧语”,并非指过时或已消失了的词语,而是那些有来历的或者说有历史渊源的、至晚在清代文献即见记载的方言词等。

内容推荐

在《羊城旧语》中,笔者黄小娅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珍惜,在为数众多的广州方言词汇中,择取了二十四条“旧语”进行“梳理”,希望能厘清隐藏其后的历史脉络,以便人们通过了解羊城的“旧语”来进一步认识广府文化。

《羊城旧语》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引言

贴错门神——面左左

鸡髀打人牙骸软

顾住畀人箍颈?

一朝得志,语无伦次

藕孖筋

见屎忽嘟,唔见米白

未见过大蛇屙屎

你想搏懵吖!

煎堆碌碌,金钱满屋

一啖砂糖一啖屎

淹尖声闷

岩岩崭崭

咸鱼翻生

白撞雨——灒坏人

广州话的詈词——“契弟”

识者鸳鸯,唔识者两样

软脚蟹

广州话里的动物词(了哥/两头蛇/大眼鸡)

掂过碌蔗

三个女人一条墟

“煲冬瓜”

粤地的“河涌”和“水滘”

“台风”——一个来源于广州话的词

早晨!

后记

试读章节

贴错门神——面左左

广府民间极重视家宅大门的装饰,习惯在大门贴门神画像。门神也就是护门之神,用以驱鬼辟邪,守护门庭。粤地民居家宅大门多以秦琼、尉迟恭二将军为门神,希冀以其威武之相恐吓妖魔,驱邪避灾,护宅祈福。可是,假如两扇门上的左右门神给反贴了,脸部各自朝外,这就如同现实中闹矛盾的两个人,一碰面就别过脸去或以背相向。广府人由此创造了一条非常诙谐的歇后语:“贴错门神——面左左。”凡形容与人关系不融洽或面带愠色者,广州话说“面左左”。

“面”是一条很古老的汉语词。大家熟悉的《触詟说赵太后》记述:战国时秦国围攻赵国,情势紧急,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出兵可以,但要以太后最小之子长安君做人质。太后不肯,众臣竭力谏诤,太后怒日:再说者,“老妇必唾其面”(将唾沫吐至劝说者脸上)。此语出自先秦典籍《战国策》。可见,“面”这个词远在上古汉语时期就已使用。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面,颜前也。”“颜”,古代指额头,也就是头的前部就是面。今天说的“脸”在古代要说“面”。粤地有种果子叫“人面子”,为何以此为名?晋代嵇含写过一本名叫《南方草木状》的书,详细记述了岭南草木果种,其中一则就记“人面子”:

树似含桃。结子如桃实,无味,其核正如人面,故名。

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对“人面子”所记更详:

子如大梅李,其核类人面,两目鼻口皆具。

这种果子确实奇特,果核跟人面(脸)一样,不仅有双眼,还有鼻子和嘴巴,所以被称作“人面子”。“人面子”今可说“人面果”或简称“人面”。人面嫩叶可腌制成酸菜,味道非常清香。人面果肉可做菜或配料,用“人面酱”蒸鱼头和肉排骨,酸甜微辣,让人胃口大开;还可腌渍为凉果“甘草人面子”,生津止渴,街头小巷的凉果店里时常见售。此外,“人面”还有“仁棯”、“银棯”或“银面”等名,这些异称应该是“人面”一词在口语中的音变。

“面”在今天的普通话里要说“脸”,但古代的用法仍反映在成语里。例如:面无人色、面黄肌瘦、面红耳赤、面如冠玉、面目一新……广州话至今仍然说“面”,保留了这个古汉语词。例如,“你睇你块面邋遢到死”(你看你那张脸脏死了)。再如,“脸蛋儿”说“面珠”或“面珠墩”,脸盘说“面钵”,其他还有“面坯”(脸形)、“面色”、“成面泥”(满脸灰)。

很多口语词是以生活的常见物作喻构成的。“频婆”(又称凤眼果)是南方一种树生的荚果,子实肉如栗子,皮多层,逐层剥之始见果肉。所以,“频婆面”喻“厚脸皮”。苦瓜长条形,味苦,就有“苦瓜咐面”(哭丧着脸)、“苦瓜干咐口面”(愁眉苦脸)、“苦口苦面”等语。而满面笑容是“莲子蓉口面”,由外到里让人感到甜美。玄坛是黑脸的神,“玄坛噉面”指面色难看。总是铁青着脸的女人是“青面鸡”,这种人“一时猫面,一时狗面”,情绪多变,喜怒无常,极难相处。满脸污垢者就像“黑面猫”或“乌面猫”。做事敷衍了事,跟猫用爪子比划几下算作“洗脸”一样,说“猫儿洗面——系瞰意(做个样子)”。“装头卖面”讥讽的是徒有其表者;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即使瘦如毛猴,说话也牛气冲天,“有钱有面,手瓜起腱” (指手臂肌腱坚韧有力。腱,广州话读如展),调侃的就是这类财大气粗者。

“面”与表颜色的语素构成的口语词非常生动。例如:熬苦日子,面有饥色,是“捱到面青面黄”;脸色苍白说“面青口唇白”;发怒则是“面红面绿”(气极之时的脸色变化)、“面黑兼扯火”(满脸怒色)。还有后置重叠组合的词语:面青青(脸色发青)、面红红(脸色涨红)、面黄黄(脸色泛黄)、面黑黑(脸色发黑)、面白白(肤色白嫩)。其他的语素也可重叠后与“面”组合,例如:面木木(毫无表情)、面懵懵(糊里糊涂)。

有些熟语极富生活哲理。长辈们常说的“面系人家畀,架系自己丢”(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是告诫后生做人要自重;自重才能自爱,就是所谓的“人要面,树要皮”。

需要区分的是,广州人常吃的“面饼”,指绕成团状的干面条,字本作“麵”,后简化同“面”,因其形状如饼,故称“面饼”。例如:鞋底面饼(形状如鞋的团状干面条)、波纹面饼(呈波浪形的团状面条)等。其他还有“伊面”(一种油炸过的面条)、“细露面”(为幼儿特制的一种面条),方便面说“速食面”或“即食面”。又豆瓣酱或黄酱,粘稠如同面粉调和而成的糊状物,广州话称之为“面豉”或“面豉酱”。此“面(麵)”与彼“面”毫无瓜葛。

P3-8

序言

古老的广州城,世代相传一个美丽的神话:五仙人手持谷穗,骑五羊降临广州。仙人遗香穗于广人,乘云翩然而去,五羊化为石,仙踪留万古。动人的传说,给广州城留下了“羊城”、“五羊城”、“仙城”或“穗城”等美丽的别称。今广州越秀山矗立着姿态各异、传神生动的五羊塑像,成为羊城一个极为重要的人文标志。

羊城通行的汉语方言主要是广州话,它是粤方言的“标准语”。许多外地人来到羊城,总觉得广州话与普通话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广州话形成的历史错综复杂而造成的巨大差异。上古时期,这片土地上的土著居民是南越族,使用的自然是古越语。古越语与中原汉语的大规模接触始自秦朝,同时还不断地受到周边方言或语言的影响,在长期的语言发展中逐渐演变为汉语中极具特色的粤方言。我们看到:广府人的口语里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当年的古越语词也有不少的遗留;自古以来就受到西潮浸润的广府文化,方言里当然少不了外来词,近代以来主要是来自英语的译音词;当地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根据交际的需要创造出众多极具独特表现力的方言词;……广州话的词语如此丰富多样,充分印证了粤方言形成历史的复杂性。

本书的所谓“旧语”,并非指过时或已消失了的词语,而是那些有来历的或者说有历史渊源的、至晚在清代文献即见记载的方言词,这些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活跃在广府人的日常口语里。由于时代的发展,语言也会产生变化,一些“旧语”早先的确切意思,许多人或许已经不大清楚了;当代年轻人对长辈们说的“旧语”不仅深感陌生,甚至还全然不懂。我们不应忘记这一事实:正是无数底蕴深厚的“旧语”,承载了古老羊城的悠久历史,深刻地反映了广府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历史与传统,铸造了今日活力进射的广州方言词特有的地域色彩,广州因此才称得上是形神兼备的文化古城。

笔者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珍惜,在为数众多的广州方言词汇中,择取了二十四条“旧语”进行“梳理”,希望能厘清隐藏其后的历史脉络,以便人们通过了解羊城的“旧语”来进一步认识广府文化。由于本人学殖不深,书中自有差谬、阙失,敬祈读者质疑、指正。

后记

《羊城旧语》是以我对粤语方言词研究的系列论文为基础,遵照《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通俗化”要求再作改写的。2009年出版社约稿时,虽然知道将深奥抽象的语言理论向大众普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我从未写过这类文章,心里没底。正好《羊城晚报》约稿,我试写着发表了。因此,需要向读者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曾于2009至2011年期间在《羊城晚报》的《广州口语》专栏上刊登过。由于晚报篇幅所限,发表的只是从研究论文稿里截取出来的部分章节。而这本书在内容上则重新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

写作过程,除了利用史料文献和传统的语言文字工具书外,还参考了不少语言论著和广州话词典。论著如李如龙的《汉语词汇学论集》、李新魁等人的《广州方言研究》等;广州话词典如麦耘等编纂的《广实用广州话分类词典》、饶秉才等编纂的《广州话词典》及白宛如的《广州方言词典》等等。篇幅所限,不可尽列。

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李如龙先生,他不仅指导我如何进行研究,告诫要沉下心来做好研究的基础工作,还要关注粤地的历史与文化。多年来,教学之余,一直埋头读书。这一过程,我获得了对广州方言词汇的认识,学会了认真与严谨,即便写哪怕是三五百字的普及性文章,也不敢怠慢。因为我由研究过程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支撑起这个方言的整个词汇系统是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地域文化传统。我们唯有敬重。

感谢《羊城晚报》的梁力编辑,他对粤语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每每发稿前,他都从读者的角度提出各种问题,要求有“历史感”,还要写得“大众化”。由此我学会要“换位”思考,尽力从非本专业读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下笔。

感谢广州大学图书馆古籍书库的杨骏老师和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张晓翊、徐淑华、刘玉玲、萧小铃、罗嘉怡等同学,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城里城外地到处拍照,这些珍贵的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广州大学图书馆的唐晓阳老师为本书引用的文献查核资料,如有错误,那是本人的粗疏所致。

本人正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广州方言词汇近二百年来的演变研究》,这本书也是我对语言理论研究做的一种普及性工作。  黄小娅于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