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更新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乔纳森·海特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和道德心理学领域颇有成就。 强大的影响力。包括马丁·塞利格曼、希斯赞特米哈伊、巴里·施瓦茨在内的众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卫报》、《人物》《泰晤士报》《图书馆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在内的众多媒体,倾情推荐。 完善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于2008年推出简体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出版的更新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让这部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更加完备。 内容推荐 《象与骑象人》作者乔纳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学家,坦普尔顿积极心理学奖获得者,伟大的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领袖。 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把人类思考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归结为10个假设,放在科学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误?海特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半,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则是理性的骑象人。这两个分裂的部分,使得人们常常陷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思想争战之中,而这种争战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也会削弱我们的幸福感。乔纳森·海特融合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大量饮用了古今东西方哲学、文学与宗教中有关人的心理的看法,继而以现今神经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验证关于古老的关于幸福的假设。 乔纳森·海特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谓的“古老智慧”并不是真谛,而且还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地、理性地去寻找幸福和生命的意义。 目录 赞誉 推荐序一 人生与幸福:你认为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推荐序二 从狗之尾到骑象人 中文版序 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 前言 10个幸福假设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人象对峙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Key Points 4种自我分裂 阻碍幸福的3个障碍 第2章 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Key Points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个原因 改变思维方式的3种方法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Key Points 互惠的应用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第4章 自以为是 Key Points 是什么让我们虚伪 为何会有邪恶与残暴 如何寻得完满之道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来自何处 Key Points 幸福的两个原则 · 幸福方程式 如何寻找幸福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设 第6章 爱与依恋 Key Points 何为“真爱” 关于依恋与爱的是非题 第7章 心理的成长 Key Points 创伤后成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第8章 道德的成长 Key Points 人为何会迷失在道德迷宫中 6种美德与24种人格优势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 驭象而奔 第9章 灵性的觉醒 Key Points 社会空间的3个维度 提升感与人类之爱 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碍 第10章 人生的意义 Key Points 人生意义的两个子问题 什么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最后的话 幸福自现:平衡之美 试读章节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情欲和圣灵相争、圣灵和情欲相争,而这两个是彼此相敌,因此使你们不能做所愿意做的。 圣徒保罗 激情为辔,理性为轭。 本杰明·富兰克林 我这辈子第一次骑马,是在1991年到北卡罗来纳州的国家公园旅游时。小时候我骑过马,但当时有一名少年用短绳牵着马走,这回是我第一次自己骑马,没人用绳子拉。我并非单独骑马,同行的还有其他8个人,其中一位还是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所以这趟路骑来并不算太难。不过,路上一度出现惊险状况。我们是两两并排沿着陡峭的山边往前骑。我的马走外侧,离山崖边大约一米左右。后来,山路突然向左急转,我骑的马却一直朝山崖边走。我整个人都吓僵了。我心里知道必须叫马左转,但我左边还有另一匹马,我不希望撞到它。当时我应该大声呼救或惊声尖叫“小心”,但脑中却有另一个声音在怂恿自己:何不冒险走到山崖边,看看自己会做出什么蠢事。最后我便杵在那里。在千钧一发之际,我其实什么都没做,而后我骑的马和我左边的马便镇定地左转继续往前走。 惊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惧。我骑的那匹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条路它已经走过数百回,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实并不需要我的指挥,事实上,有时候我想对它发号施令,它似乎还不太理我。我之所以会对马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过去10年我都是开车,而不是骑马。开车时,除非你给汽车输入停止的指令,否则它便会一路冲过山崖。 有关心理的古老比喻 人类需要用比喻来思考。我们对新事物或复杂事物的理解,是借助于已知的事物与前者间的关联。譬如,一般来说,我们很难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这样的比喻,我们就能得出一些结论:走这段旅程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地形,选好方向,找几位好旅伴,如此才能好好享受这段旅程,因为走到旅途的尽头,可能什么都没有。同样,我们也很难思考何谓“心理”,但是一旦我们找到适当的比喻,顿时就会豁然开朗。翻开历史,人类一直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动物,于是,古代人便拿动物来做种种比喻。例如,佛陀便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 我此过去心——任意随所欲,随爱好游行。我今悉调伏,如象师持钩,(制御)泌液象。 柏拉图也用过类似的比喻。他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而由“心理”的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柏拉图的马夫必须驾驭两匹马: 右边这匹马气宇轩昂,体形挺拔强健,脖子长又直,鼻子有贵相……这匹马很自爱,也知谦虚自制;重视荣誉感,所以无须鞭打,只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马却四肢弯曲,关节粗大……动作粗野无礼,耳朵四周毛发杂乱,聋得像根柱子似的,只有用马鞭抽它,用马刺刺它,才能让它就范。 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某些情绪及热情是好的(比如荣誉感),因为它们可以将自我导向正途;有些情绪却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贪念)。柏拉图式的教育目标旨在帮助马夫,让他得以完全驯服这两匹马。2 300年以后,弗洛伊德提出相关的模型。他指出,人格分成三个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识、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以及本我(id,即享乐的欲望,各种欲望,总想及时行乐)。每每我讲课说到弗洛伊德时,我就会以马和马车来比喻人的心理,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儿(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强化自我,让自我能更好地控制本我,并摆脱超我的束缚。 在弗洛伊德、柏拉图和释迦牟尼的时代,生活中有许多驯化后的动物。人类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有办法将个人意志施加在这些身形庞大的动物身上,个中艰苦,他们知之甚详。然而进入20世纪后,汽车逐渐取代马,科技的进步也让人类对外在世界获得了更大的控制力。所以现代人在寻找比喻时,开始把心理比喻为汽车驾驶,或是驱动电脑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些潜意识,早被大家忘得一干二净,于是现代人只研究思考及决策机制。近3/4个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家就是朝这样的方向在迈进:社会心理学家们创造出“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来解释所有从偏见到友谊等种种人类生活形态;经济学家创造出“理性选择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所有社会科学口径一致地主张:人类是理性的个体,会利用手边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资源,恰当地设定目标,达成目标。 然而,为什么人类还是会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做出自知会对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为例,面对菜单上出现的甜点我绝不会动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点我却无法抗拒。我能下定决心,在手边工作完成前绝不起身离座,但是我却发现自己会跑进厨房,或一再借故拖延,无法专心做事。我也可以下决心,一定要在清晨6点起床写作,但等我关掉闹钟之后,我对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后还是失效。 我可以体会为何柏拉图会把不乖的马形容成“聋得像根柱子似的”。面对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决定,我真的开始对有些事感到无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甚至也告诉朋友我会这么做,但我自己却隐约知道我不会这么做。罪恶感、贪欲或恐惧通常会战胜理智。(相反地,类似情况发生在朋友身上时,我就会讲出一番大道理,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对。)对我上面这样的处境,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有一段非常传神的描述。在《变形记》(Metamorphoses)里,女主角美狄亚夹在自己对杰森的爱与对父亲的责任之间,左右为难,痛苦万分。她哀叹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牵引着我向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向拉扯着我。我很清楚哪一条是正确的路,心里也很认同,但我却踏上错误的路。” 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及信息加工理论并不足以解释人类意志的软弱。古代人驾驭动物的比喻则十分有用。当我在思考自己为何老是那么软弱时,我联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里握着缰绳,只要动动缰绳,我就可以指挥大象转弯、停止或往前走。不过,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我才指挥得了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就根本斗不过它。 P9-12 序言 10个幸福假设 我们该做什么,该怎么过日子,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许多人都曾这样自问过。活在如此便利的现代世界里,无须上山下海,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现在,智慧如此廉价泛滥,日历、茶包、瓶盖或好心的朋友转寄过来的大量电子邮件等,处处可见智慧之语。我们就像阿根廷小说家家尔赫·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巴别塔图书馆》(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写的那样:“一座广大无边的图书馆里藏着所有文字记载,在图书馆某处藏着一本书,这本书解释了这座图书馆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须知。然而,图书管理员却怀疑自己永远都无法从一大堆无意义的书中找到这本书。” 我们的前景要比博尔赫斯小说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慧之语确实都掷地有声,而且许多都完全为真,绝非虚言。然而,我们的图书馆实在是太大了,每个人都只看过一小部分藏书,所以我们正为藏书丰富的矛盾而烦恼:书籍越多,阅读品质反而变得越低。面对浩瀚书海,通常我们不是囫囵吞枣,就是只看书评。我们很可能已看过一些有价值的观念,如果我们当时仔细欣赏、用心体会,并用于生活之中,或许我们的人生早已得到改变。 本书将讨论10个观念。每一章会针对世界文明的某个重要观念,以科学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从中汲取可应用到现代生活的元素。 我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我做过许多实验想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个面向,我研究的面向就是道德及道德情绪。除了做研究之外,我也教书,我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入门的课程。这是一个大班的课程,我得利用24堂课向学生介绍心理学整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从介绍视网膜结构到爱的运作过程,我得提出1 000个研究结果以作为佐证,希望学生能充分了解,铭记在心。经历第一年的教书经验之后,我意识到有好几个观念一直重复出现,而以前的思想家也常针对这些观念发表高见。因为人是通过心理滤除(mental filter)指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条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出现偏差。——编者注来看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且出现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亚以下这句话刚好简要地说明了这种现象:“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开始用这些引言来帮助我的学生记住心理学的重要观念,同时,我也开始思考类似的观念还有哪些。 为了一探究竟,我看了不少古代的智慧杰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领域为主:印度的如《奥义书》(Upanishads)、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国的《论语》、《道德经》及孟子等其他哲学家的著作,还有地中海文明的《圣经》、希腊及罗马时代的哲学家、伊斯兰教圣洁书《古兰经》(Koran)。此外,过去500年来的哲学及文学作品我也看了不少。每当我发现一个跟心理学有关的主张——有关人性的说明,或心理或内心如何运作时,我就会写下来。只要我发现有某个观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重复出现,我便把它列为重要观念。不过,我并没有机械地把人类十大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观念列出来,我的选择标准是连贯性重于出现频率。我想探讨的观念不仅彼此间相融相符、互为表里,还可让我们了解人类如何找到快乐及人生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家找到快乐及意义。我在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向来活跃,所以本书也可说是运用古代智慧来找寻积极心理学的源头,并探讨现今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本书大部分涵盖的研究,都不是由积极心理学家所做,而是由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来完成的。我将在本书引用10个古老的观念,再援引许多现代研究成果,来告诉大家人类繁盛发展的原因,以及我们自己在迈向幸福之路上为自己设置的障碍。 本书第1章旨在说明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当然,这不是非常详尽的说明,而是在我们运用现代心理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须了解的两个古老真理。第一个真理是本书的最基本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还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有自觉、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没办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现在,我们知道心理为何有这样的分类,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帮助骑象人与大象相互协调合作。第二个观念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严格来讲,“佛陀”(the Buddha)是指开悟的佛陀(the awakened one),就像有些人说“基督”是指“受膏者”(the Anointedone)。不过,我是以一般的用法来讲佛陀和基督。——作者注所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现在我们已能解释为何大部分人面对威胁时都怀有偏见,而且老是为此烦忧不已。只要我们能运用三项技巧来提升内心的幸福感,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偏见。 本书接着要讨论的是人类的群体生活——同样,也不是巨细靡遗式的说明,而是仅探讨两个众人皆知但却不甚了解的古老真理。第一个就是“黄金规则”黄金规则(golden rule)是心理学中的一种人际交往规则,指“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要那样去对待别人”。——编者注。互惠是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准则。我将告诉大家如何善用互惠之道来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并避免让人借互惠之道来利用我们。互惠不只是与人相处之道,它还能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及需要,这也是本书后续众多观念的线索所在。第二个真理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都很虚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忠实地遵照为人准则行事的原因。近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发现人的心理有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会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到邻人眼中的刺,但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里之所喜,也了解自己为何会透过扭曲的镜片来看这个世界的善与恶,那么你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如此一来,你跟那些同样也很自以为是的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大大地降低。 到这个阶段,我们准备好要提出以下问题:幸福来自何处?关于幸福,有几个不同的“假设”,其中一个假设为:幸福来自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我们都知道(研究也证实)这种快乐维持不了多久。另一个假设则是:幸福来自人的内心,但强求世界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时候很盛行这种观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无不劝大家断除自己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恋,因为外在的人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还不如自己学会接受现实。 古代这种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处。面对挫折,改变自己的内心确实要比改变外在世界来得容易。但是我会提出证据证明,第二个有关快乐的假设是错误的。最近的研究已指出,有些事物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生活条件能让我们更快乐。其中一个条件就是关系,即我们跟别人之间形成的必要联结。我会提出相关研究来证明爱来自何处,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种爱才是“真”爱。我也建议将佛陀及斯多葛学派所提出的快乐假设修正如下:幸福不只来自我们的内心,也来自外在。我们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现代科学的引导,以获得两者间的平衡。 接下来,我将探讨人类的成长及发展需要哪些条件。尼采说过:“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不过,这个说法恐怕有过度简化的危险。很多事情虽打不倒我们,但却会对我们造成一辈子的伤害。“创伤后的成长”告诉我们,人会在何时、又为何能从逆境中成长,我们又如何为创伤做好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如何面对创伤。我们也常听到,要大家努力培养自身的美德,因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回报。不过,这种说法同样也有过度简化之嫌。我会说明几个世纪以来,有关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已有所改变,且越来越狭隘,但古代关于美德及道德的观念对现代人而言仍具深义。我也会说明积极心理学如何为大家提出新的愿景,让大家“诊断”且发展自己的优点及美德。 本书的结尾,将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实现,而有些人却做不到?一开始我会探讨一个很普遍的观念:人的存在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垂直维度。你称之为“高贵、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无所谓,人真的会在别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圣、庄严或那种难以形容的善。我会提出我个人关于厌恶(恶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绪的研究,以此解释这种垂直维度如何运作,又为何该维度是了解原教旨主义、政治文化论战及人类渴求意义的一大关键。我还会探讨当人们提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时,到底其心中所指的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我也会提出答案——这个答案源自古老的观念,但却用现代的研究来超越古代观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观念。与此同时,我将最后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设。我可以在此用简单的几个字告诉大家答案,但是简短的前言实在无法解释得清楚,而且也会贬低其价值。智慧之语、人生意义,甚至是博尔赫斯的图书管理员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们用心欣赏,花时间去了解、质问、改进,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联结起来,否则智慧之语仍只是智慧之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书评(媒体评论) 海特是位值得信赖的优秀导师,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领着我们认清关于道德的真相,领着我们辨析古老智慧的真伪,最终,便可抵达幸福的彼岸。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彭凯平 希望每位惜时如金的读者都可以从《象与骑象人》这本智慧之作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感悟。本书无论哪个方面,都能为大家带来裨益。 ——苏德中 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主席 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亚太主任 海特的这本《象与骑象人》,在每一则话题的论述中,既有观点,又有故事,更有各种各样基于科学的研究。 ——迟毓凯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议是,从跟随海特开始吧! ——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这是一本重要的、可读性特别强的作品,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享受。 ——“心流”之父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这本令人愉悦的书中,乔纳森·海特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学前沿研究与古老智慧之间深刻的联系。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现代心理学对生活中最核心、最持久的问题进行了如此多的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