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起初是供美国哈佛大学校内使用的,并没有想征服世界。
“Facebook”原本是为了方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把照片和姓名汇总在一起的照片花名册。哈佛大学每年都把新生的登记照印刷成册,这种小册子既便于扩大交际圈,又便于男女学生寻找约会的对象,所以非常受欢迎。
针对很多学生希望尽快推出在线花名册的要求,校方承诺收集所有宿舍的“Facebook”。进行数据化处理之后向学生开放。
然而,事情却不见任何进展。这件事做起来并不难,校方却迟迟不动。
当了解到不仅是自己,其他学生也对此大为不满时,扎克伯格讲了开头的那句话:“校方来做的话,需要两三年;我来做的话,不仅可以做得更好,而且一个星期就能搞定!”
在这之前,扎克伯格曾经合法或不合法地弄到了所有宿舍照片的数据信息,搞了一个选出最“火辣”人物的Facemash。所以对他而言,即使没有校方的帮助,照片花名册在线化之类的技术也可以手到擒来。
但是,因为Facemash,扎克伯格被以违反伦理规定、侵犯隐私等名义告到了校方的调查委员会,引起了一场法律纠纷。
扎克伯格于是想到:如果让用户自己上传信息的话,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只要满足“公开自己想公开的信息”“公开之后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点击”这两点即可。如此一来,就可以在不触犯隐私等法律问题的情况下实现信息共享了。
有了点子之后,他迅速行动了起来。
2004年1月取得域名“the Fac.ebook.com”艺后,他以每月85美元的价格租了个服务器,2月4日就推出了the Facebook。
有资金、有信息、有组织的校方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办成的事情,扎克伯格这个除了技术和点子之外一无所有的学生,却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了。写程序,大概只用了一个晚上,所以他说“一个星期就能搞定”一点都不夸张。
这就是Facebook的起点(“the Facebook”更名为“Facebook”是在第二年,本书不论时间先后通称“Facebook”)!
Facebook最初的使用条件是拥有哈佛大学的邮箱和实名登录,但是进驻的大学很快扩大到了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东部常春藤名校,继而扩大到全美所有大学,然后普及高中及一般用户,不过实名登录的要求一直延续至今。
在哈佛大学,Facebook用不到l周的时间成功地获得了半数学生的登录,3周之后扩大到哈佛校友,用户突破了6000人。 哈佛大学没有搞成在线花名册的理由很容易想象,它以“时间不够…预算不够…要解决的问题太多”等为借口迟迟不肯行动。
扎克伯格则恰恰相反,他的想法是:时间不够的话,就速战速决;预算不够的话,就能省则省;问题太多的话,就多想办法。
也许他过于乐观了,但是,这种乐观帮他节省了时间,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这一点上,Facebook的劲敌——谷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也是如此。
拉里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生时想到了一个点子:给地球上所有的网站都搞个链接记录。这个想法为今天的谷歌奠定了基础。当时,指导教授问他需要多长时间,他说要两个星期。其实,这么短的时间绝对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过于乐观、轻率了。但是指导教授却没有说“时间不够”,而是鼓励他放手去做。随着谷歌的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的加盟,拉里的路越走越宽了。
2002年,拉里着手进行把全世界大学的藏书全部电子化这个项目时也不例外。当他找到自己的母校密歇根大学时,对方反驳说:“所有藏书电子化?这得1000年。”他却泰然地回答说:“谷歌只要6年就能办到!”拉里当时这么说,并没有什么确凿的根据,但后来的事实几乎和他说的一模一样。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