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林书豪:我的梦想可以复制》由林淑华编著。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这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而仅仅是一种精神品质。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不应仅仅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内容推荐 《林书豪:我的梦想可以复制》由林淑华编著。 林书豪(Jeremy shu—How Lin) ·祖籍福建漳浦,祖辈移居台湾,父母1977年移民美国。 ·林书豪1988年8月23日出生,身高191厘米,体重91公斤。 ·毕业于哈佛大学,带领哈佛大学篮球队取得常春藤联盟分组冠军,进入NCAA 64强。 ·2010年与金州勇士队签约,成为自1953年后首位进入NBA的哈佛大学学生,首位进入NBA的美籍华裔球员。 ·2011年12月,先后被勇士队、休斯顿火箭队裁掉。2011年12月27日,签约纽约尼克斯队。 ·2012年7月20日。林书豪与休斯顿火箭队签约。 《林书豪:我的梦想可以复制》讲述了林书豪的故事。 目录 [序言] 庞自立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001 何飞鹏 穿上玻璃鞋的灰姑娘,然后呢?/004 公孙策 熊猫?乔丹?韩愈?/007 陈文茜 这才是2012的故事/012 陈怡光 请家长和老师们先学做吴信信/016 [故事的开始]/021 Chapter—1 纽约上演的灰姑娘传奇/025 ·阴霾里的曙光/027 ·纽约就是最好的舞台/029 ·Linsanity=Money/032 ·你今天“林来疯”了吗?/037 ·Anything is Possible/040 Chapter—2 华裔移民林继明的美国梦/043 ·热爱篮球的基因来自父亲/045 ·后院里的篮球时光/048 ·形塑人格的推手/053 ·全世界最红的阿嬷/057 Chapter—3 Jeremy:源自上帝的恩典/059 ·17,上帝与我同在/061 ·场边的书呆子“圣经打气法”/063 ·篮球以外的另一梦/065 ·信仰的宁静力量/069 Chapter—4 谦虚的背后:曾经是狂傲少年/075 ·“如果我变了,请你们告诉我”/077 ·化学效应正在蔓延/082 ·50万美元的沙发/086 Chapter—5 NBA黑白世界里陌生的黄色脸孔/089 ·只有赢球,才能得到尊重/091 ·黄皮肤也能是灌篮高手/095 ·NBA亚洲市场的王牌/100 Chapter—6 哈佛血统:50年来篮球场上的稀有动物/105 ·会念书,难道就不能会打球?/108 ·再会了,斯坦福/109 ·在最高学府的日子/113 ·披上哈佛深红队战袍/115 Chapter—7 第一纸NBA合约:意外的无止尽板凳/121 ·沮丧的40只辣鸡翅/123 ·载浮载沉的勇士/127 ·蛰伏,是为了蜕变/131 Chapter 8 尼克斯队临时合约最终战:开启梦幻的创纪录之旅/135 ·改变一生的36分钟/138 ·新英雄诞生/141 ·再战状元,惊天一扣/142 ·科比·布莱恩特:谁是林书豪?/144 ·男孩变成真正的男人/147 ·绝杀一瞬间/149 ·点燃季后赛希望/151 ·慧眼识英雄/154 Chapter 9 艰难的挑战才开始/159 ·NBA是强者生存的舞台/161 ·林书豪的数字密码/166 [后记] 当机会来敲门/173 依旧林书豪/181 [附录] 2011—2012赛季纽约尼克斯队队员资料/191 试读章节 蛰伏,是为了蜕变 好不容易等到新赛季开始,但NBA劳资问题引发的停摆危机持续恶化,不只取消常规赛,赛季前热身赛和夏季联盟也陆续取消,而且不能使用球队资源进行自主训练。 这些比赛原本可以培养实战技巧与经验,也有助于争取教练的信任,对于准备第二年蓄势待发的林书豪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他只好回到母校帕洛阿尔托高中进行自主训练,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后,就开始一连串的重量训练与投篮训练课程,强化上赛季不足的投篮和控球能力。 林书豪的训练计划做得像是“美国海豹突击队”,早上10点开始,进行为时1个小时的敏捷度训练,接着到中午前是重量训练,下午1点做完1小时的投篮训练后,就是2个小时的自主练习。他把所有能用的时间都拿来练球,假日早上和兄弟打球,晚上则去高中总教练迪朋布洛克和一些“老球皮”参加的夜间联盟打球。回忆那段时间,迪朋布洛克笑着说:“我都48岁了,根本跑不快、跳不高,但我队上竟然有个NBA控球后卫!” 劳资问题持续僵持,开赛遥遥无期,愈来愈多NBA球员不耐久候,到海外打球。必须要累积实战经验的林书豪,更没本钱在这段期间瞎耗,他也考虑另觅新舞台。 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几支球队曾经想争取林书豪加盟,但受限于林书豪不是自由球员、还有1年合约在身而作罢;转战欧洲也是林书豪的选项之一,有支意大利的俱乐部球队向他招手,但在他准备好护照要办签证时,这支球队却把合约给了另一名球员詹金斯(Charles Jenkins),他只好继续留在美国。 所幸,NBA停摆危机在2011年11月末终于告一段落,林书豪松了一口气,蓄势待发迎接新的赛季到来。他在脸书上兴奋地写着:“我又有工作了!”然而,勇士队突然无预警宣布裁掉林书豪,腾出薪资空间打算竞标新秀中锋德安德鲁·乔丹(DeAndre Jordan),令他感到相当错愕。 但上帝关了一道门,也会开另一扇窗。不久后,休斯顿火箭队签下了林书豪。 告别勇士队,林书豪来到曾经拥有另一名亚洲明星球员的火箭队。姚明的离开,让火箭队缺少了中国元素,无论签约林书豪是不是为华人市场考虑,面对后场比勇士队更拥挤的火箭队,林书豪能否有更多上场时间表现自己,是眼前最棘手的问题。 林书豪才在脸书上感恩地说:“谢谢火箭让我能当德州人,谢谢所有的粉丝在过去一年对我的支持。”到了休斯顿,才打2场热身赛,不到一个星期,火箭队基于节省薪资的考虑,在圣诞节前夕、也是NBA开幕战前一天把他裁掉。 林书豪又得收拾包袱走人。 还好几天之后,纽约尼克斯队从裁员名单中接受了林书豪的合约。 职业运动中,球员就是货架上的商品,明星球员是筹码。如果够大牌,即使漫天开价,还是有人会买单。运气好一点的板凳球员,会被附加打包带走;差一点的就又被丢回市场上,等看看有谁愿意捡走。 在各球队中流浪是家常便饭,前后不到一个月,林书豪二度失业又二度有工作,心情就像洗“三温暖”一样,但终究还是争取到暂时留在NBA的机会。 纽约尼克斯队签下他后,林书豪在脸书写下:“感谢神给我机会成为纽约尼克斯队的队员!该把我大学时候穿的雪衣从箱子里面找出来了。哈哈。” 即使有了工作,林书豪也明白,他在球队里的处境仍然相当艰辛,必须设法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否则在次年2月11日所有非保障合约生效为保障合约之前,纽约尼克斯队随时可以省钱为由,把属于非保障约的林书豪再度裁掉。 但才刚落脚纽约尼克斯队没多久,板凳都还没坐热,他又被下放发展联盟伊利湖湾老鹰队。 这已经是他第四度到发展联盟报到。 不过,在湾鹰队的首场比赛,他交出28分、12次助攻、11个篮板的“大三元”成绩,带领湾鹰以122:113击败缅因红螯队。 纽约尼克斯队战绩持续低迷。从发展联盟被召回,才打了一场比赛的林书豪,仍然是个胜负已定时,上场收拾残局或锦上添花的“跑龙套球员”。 2012年1月9日纽约尼克斯队对夏洛特山猫队的比赛,尼克斯队虽然拿下3连胜,不过队上所有板凳球员上场52分钟,却只得到3分。这种表现让总教练德安东尼相当无奈,还说下次干脆让先发球员打满48分钟算了。 下一场对费城76人队的比赛,林书豪仍然坐足了板凳,只要比赛分数没有拉开差距,他根本没有上场的空间;即使等到机会上场,往往还没流汗又回到了板凳席。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愈来愈逼近非保障合约截止日,林书豪又开始担心是否会被裁员。 有次作客迈阿密热火队,在球场祷告室,就被对手球员听到他的祷告内容:希望纽约尼克斯队不要再裁掉我。 但是,这个时期的蛰伏,开始有些微妙的变化。 P131-134 序言 林书豪的梦想可以复制 庞自立 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林书豪是谁?如果十几天之前问这个问题,除了篮球迷,恐怕没几个人知道。而如今,这个刚刚加人NBA两年、拿着最低工资的“临时工”,却带领状态低迷的纽约尼克斯队连创佳绩,登上《时代》杂志封面,成了风靡一时的明星;而他的华裔身份,更让其在海峡两岸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为华裔乃至亚洲人正名,表明除了姚明这样的大个子,普通黄种人也可以在强手如云的篮球世界取得一席之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又一项非洲裔的专属特长被华裔抢走了。 有人说,林书豪的成功,更多得益于他是一个美国人。的确,他的中文不流利,他的思维是美国化的,就连怀才不遇、备受歧视、抓住机遇、一飞冲天的个人经历,都太像传统美国英雄主义电影里的情节。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我们超出国籍、族裔的视野,放下这些外部环境的争论,去细细探求林书豪的成功之路,就会发现,出身也好、国籍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他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自身的努力。 人前的风光,源自背后的汗水。娴熟的运球,精准的投篮,都来自极端刻苦的训练。即便是在联赛停摆、饭碗无着之时,他的训练也没有中断。而来中国大陆做活动时,他问得最多的是能否解决训练场所、条件如何、离宾馆多远……天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后天的勤奋,一切自然无从谈起。 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对,还有梦想。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管你喜欢什么,都要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不一定只是篮球。而且你要去追逐梦想,不要别人告诉你能或者不能”。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也许我们不能复制林书豪的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他的梦想,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 这与一个人的能力无关,而仅仅是一种精神品质。如果说林书豪能够吸引华人的关注是与其身份有关的话,那么为数众多的非华裔也对其疯狂追捧,则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超越国籍、族裔的朴素情感和价值认同。 而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不应仅仅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转自201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后记 只有高中学历的黑人单亲爸爸,带着还在学走路的儿子,去应征华尔街证券公司实习生。他是公司里唯一的黑人脸孔,身边全都是白人,一起实习的也都是白人,而且还是来自于各个名校的毕业生,但他丝毫没有想过要放弃。 拥有漂亮哈佛学历的华裔,他有机会顺利进入华尔街工作,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他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条肌肉,都渴望继续打篮球。于是,他放弃最安稳的路,挑战了白人和黑人主宰的NBA。 推着婴儿车的爸爸四处流浪,投人全部身家,搭着公交车到处推销骨质检测机,最后成为金融业巨子。他不但是第一个打进证券界的黑人,也为其他黑人同胞踏人金融界开启了一扇门。 一个不被看好、坚持梦想的板凳球员,经过选秀不被球队认同,四度被下放到发展联盟,却在替补上场后,奇迹似地拯救了落难的球队,打破华裔难以在篮球场上立足的刻板印象。 如果这单纯只是电影,剧情会让我们深受感动,热泪盈眶;但随着散场片尾曲响起,就会说:“电影就是电影,现实人生中哪会有这么好的Happy Ending(美好结局)?” 然而,他们是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和林书豪的真实故事,小人物的传奇。 林书豪震撼了NBA,感动了每个人的心。 他经历了所有人都曾经遇到过的,怀才不遇、受限于刻板印象、被认为不够优秀、不被看重、在梦想与现实间挣扎……最振奋人心的,不是林书豪一夕成名,而是怀抱梦想、抓住可能是一闪即逝的机会、永不退缩的精神。 也许曾经觉得上帝只愿眷顾幸运的人,但他没有放弃筑梦,一砖一瓦堆砌,把挫折化为养分,等待着站上属于自己舞台的机会。他完美演绎了一个关于梦想和希望的故事。这不是好莱坞电影的剧情,而是真实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纽约尼克斯队总教练德安东尼说:“像林书豪这样的传奇,一辈子只会看到一次,没有人会知道结果,就像中‘乐透’一样。”队友受伤、球队战绩不振、对手轻忽、没人看好,所有元素都可能让这个故事随时戛然而止,也可能隽永流传。 当机会来敲门时,林书豪准备好了,用日积月累的执著和努力,顺势敲开了NBA的大门。 “Coming out from n0 where(不知从何处出现的)”,美国媒体总是这么形容林书豪。其实,他不是一觉醒来突然变得比以前厉害,他一直都在,只是没被发现。 …… 如果回头去看他的坚持与努力,就会发现,林书豪能绽放光芒是有迹可循的。如同洛杉矶湖人队明星科比·布莱恩特形容他,肯定有能力,只是被错过了,那些错过他的人都该被炒鱿鱼。 纽约尼克斯队的忠实球迷、知名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形容,林书豪的故事就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最佳写照。 知名演员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说:“运气是重要的,但好运只会给你一点机会。想要继续往上爬,得拥有真材实料。” 林书豪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故事可以鼓励更多人不要放弃梦想。 他总是鼓励小朋友—— “不一定是篮球,只要有梦想,就勇敢去追。” “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有足够的热情与动力往前进。” 小时候,林书豪也曾经练过钢琴,但他实在没有兴趣,很快就放弃。然而,只要是打篮球,不管多辛苦,他都可以熬过去。 林书豪燃起了许多亚洲人的希望,不再觉得NBA是黄种人无法挑战的地盘;有更多的人,开始有勇气去跨越界限,挑战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梦想。 负责给林书豪在国内洽谈赞助合同的经纪公司很清楚,签下赞助商的首要前提不是对方能出多少钱,品牌是否相互匹配,而是会否影响林书豪的个人训练和训练营的正常进行。个人训练是他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训练营是他信仰的展示和传递,耽搁不得。 于是,哪怕林书豪的名字响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迄今为止,他在中国的商业代言也只有两三家。找上门的商家多如过江之鲫,可经纪公司无可奈何,他们的工作人员一摊手,指着埋头苦练的林书豪说:没辙,每天5个小时训练,基本上千不了别的了。 训练场上的林书豪,是离开了镁光灯、麦克风的林书豪。训练师从大学起就在帮他练习,陪练的是亲弟弟。3个大男孩打打闹闹的,你捅我一下,我帽你一个。林书豪扭头看着球场另外一端的父亲,笑得捂着肚子。 林爸爸爱篮球,也是林书豪的启蒙教练。可他没经过什么专业训练,投篮的姿势有些奇怪:出手时,身体总是侧着,双脚一前一后。 林书豪的投篮教练高喊“我再也看不下去了”,跑了过去;在这边的林书豪,就夸张地两腿分开,蹦到天上,扭着把球扔篮筐,然后冲着伙伴们挤眉弄眼地乐。 在他的小世界里,他过得和以前没什么两样。 林书豪说:“可能外面的世界不同于以前,可我的生活还是那样。因为我身边还是那些人,我尽量保护着我的私人生活,我身边的圈子对待我的方式也和从前一样;所以,我还是我,没觉得和以往比有什么不同,我对待生活的方式也没有任何变化。” 林书豪,在这个世界真正认识他之前,他的名字和故事已经传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这名字衍生出难以估量的价值和影响力。更神奇且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那个林书豪,没变,也不愿改变。 (转自2012年9月9日《南方人物周刊》) 书评(媒体评论) 个人的成长。与家庭也有莫大的关系。林书豪的成功。还得益于家庭的宽容和开明。与一般家长不同,林书豪的父母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允许他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正是有了这样的空间,才使他在遭遇逆境时少有来自家庭和亲友的压力,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 对于当下的中国,林书豪的成功则更显意味深长:它不应仅仅是篮球界的狂欢。而更应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镜鉴——如何能够让年轻人更加自由和快乐地成长,又如何能够让他们坚持梦想。通过自身努力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民日报》 工作,是为了让自己的观念和方法都逐渐圆熟,以便日渐顺利。但事实上。只要有顺,就必然有逆。所以工作之道,要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归纳,就是如何突破逆境,突破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大家总爱寻找各种方法。可是方法再多,都比不上有一个信仰。 很多人在年轻时都相信自己身体的力量、聪明的力量、机会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要到人生历练过一定程度后。才体会到为什么需要一种信仰的力量。事实上,信仰的力量才是启动其他力量的钥匙。 ——郝明义/大块文化出版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