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青少版)》共二百二十二则,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身上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中国的传统文人依然在骨子里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儒家思想,面对风雨飘摇、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晚清社会,王永彬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应有的精神,以对现实洞若观火的烛照,疾呼政治改良与道德重建,积极探求修补世道人心的途径,力求用自己的心灵之光映照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康庄大道。书中的格言,以其精辟的三言两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也正是几千年来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并构建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
《围炉夜话(青少版)》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在《围炉夜话(青少版)》中,王永彬有一个简短的序言:“围炉夜话,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从作者的自序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亲好友娓娓畅谈的情境,他们评论时事,品味人生,所谈涉及方方面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这些语言颇富哲理,充满睿智,且亲切自然、明白晓畅,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一句句的格言犹如冬天温暖的火炉,给人启发,给人慰藉。
四
说平常话 做本分人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译文
牢靠而妥当的话语,却是很平常实在的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不多;安分守己的人,就是一个快乐自在的人,只可惜乐于安守本分的人极少。
评点
古人说:“其人实者,其言平以安。”老实敦厚的人,说出来的话往往是平淡质朴的。然而话虽质朴,他的感情却最为真挚。只可惜,人们往往对平淡无奇的话语充耳不闻、闻而不思,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俗言俗语,老生常谈,反而对那些新奇夸张、虚浮不实的话津津乐道。殊不知那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却是十分牢靠稳当的,对为人处世也大有益处。
世界上的诱惑太多太多,人们的心往往难以抵制住那一股汹涌而来的冲动,时不时地蠢蠢欲动,不得安分。其实,“老老实实为人”“本本分分做事”“稳稳当当过活”,看似平凡而淡泊,实则清雅而快乐。何必费尽心机地去扑腾,去争斗,去较劲,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快活反被快活丧”,与其醉生梦死图极乐,不如安分守己求自在。
五
替人作想 为己用功
处事要代人作想,读书须切己用功。
译文
处理事情时要多替他人着想,读书学习一定要切合自己的实际并下苦工夫。评点
事不能“私”处,“私”处必有非;书不能代读,代读非学问。因此,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他人考虑,而读书求知识要靠自己切实用功。
处理事情时,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从自己的利益或观点出发是极度自私的表现,是应该避免的。“代人作想”,是一个人有修养有内涵的表现,也体现了一个人性格中善解人意的一面。而且,事事为他人考虑也有助于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对自己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有帮助,也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所谓“寒窗苦读”,读书的确是一个苦差事。它不仅考验一个人的智力,也考验一个人的毅力。而且,它不能假手于人,因为读书需要用心,而人心不能互换。只有苦下工夫,勤于钻研,发挥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六
以信立身以恕接物 一信①字是立身之本②,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③字是接物④之要⑤,所以终身可行也。
注释
①信:诚信。 ②本:根本。 ③恕:宽容。 ④接物:指与人交往。 ⑤要:要领,关键。
译文
一个“信”字是人在世上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没有诚信;一个“恕”字是与人交际的关键,所以人的一生都应该奉行。
评点
《说文解字》中对“信”的解释是:“人言也,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意思是说,“信”就是人所说的话,一个人如果无“信”,他人就不会把他当人看待。而《傅子·义信篇》中也有言:“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说,对人诚恳守信用,即使他人原先不相信,也会转为信任;反之,如果对人不讲信用,即使他人一开始相信,后来也会不相信。讲信用、重信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只有以“信”作为立身之本,才能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自立于世。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恕”是为人处世之要,是值得终生奉行的高尚品德。以宽恕之心待人,就容易和他人和睦相处,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七
话多杀身积财丧命
人皆欲会说话①,苏秦②乃因会说而杀身;人皆欲多积财③,石崇④乃因多积财而丧命。
注释
①会说话:能言善辩,能说会道。 ②苏秦:著名纵横家,有口才,善辞令。 ③积财:积累财富。 ④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字季伦。出任荆州刺史时,劫掠财物无数,富可敌国。入京为官时,与贵戚王恺、羊琇竞豪斗富。赵王伦执政时,其部下孙秀看上了石崇的宠妾绿珠,指名向石崇索要,遭到拒绝。孙秀遂诬陷石崇与齐王司马同结党,将其杀害。
译文
人人都希望能说会道,而苏秦却因为自己的能言善辩而招来杀身之祸;人人都想多积累财富,但是石崇却因为积累的财富太多而断送了性命。
评点
“口是祸福门,舌是斩身刀”,更有“祸从口出”的经典之言,一个人既可以三寸不烂之舌展现能言善辩之才,也可因一言不慎而招致杀身之祸、灭顶之灾。所以说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会说话”是一把双刃剑,若不慎用之,便会带来反作用,苏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善于言辩,曾合纵六国抗秦,佩六国相印,何等荣耀,但最后却因善辩而落得个被处死的悲惨结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靠自己真才实学、辛勤劳动得来的财富,多多益善,且来者不拒。但是靠歪门邪道、坑蒙拐骗得来的钱财,即使再多,也拒之千里。钱财是享乐的资本,但却不一定是幸福的源泉。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而要做良心的主人。
P5-9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生于乾隆壬子年正月二十三亥时,享年七十八岁。据考证,王永彬为南宋孝宗时王刚中之后,经两次迁徙,直到清朝乾隆间其父才迁往荆州府枝江县城西十五里石门坎。王永彬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传统士人。年少时,一度面临辍学困境,后发奋始得入县学读书。最后他选择了开门授徒,过着教书、著述的学者生活。他一生治学甚广,勤于著述,如《围炉夜话》《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等都为他所著,后人将其合编为《桥西山馆杂著》。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于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一经堂”完成,与洪应明的《菜根谭》、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全书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多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在书中,王永彬有一个简短的序言:“围炉夜话,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从作者的自序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冬日拥着火炉与至亲好友娓娓畅谈的情境,他们评论时事,品味人生,所谈涉及方方面面,如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持身立业、读书立志、安贫乐道、济世助人、持家教子、忠孝节义、为官执政等等。这些语言颇富哲理,充满睿智,且亲切自然、明白晓畅,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一句句的格言犹如冬天温暖的火炉,给人启发,给人慰藉。
全书共二百二十二则,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身上浓厚的儒家思想的烙印。他在本书中以大量的语言文字阐释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要旨,揭示了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中国的传统文人依然在骨子里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的儒家思想,面对风雨飘摇、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晚清社会,王永彬以一个中国传统文人应有的精神,以对现实洞若观火的烛照,疾呼政治改良与道德重建,积极探求修补世道人心的途径,力求用自己的心灵之光映照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康庄大道。书中的格言,以其精辟的三言两语,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处世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也正是几千年来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并构建了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
本次出版的《围炉夜话》,采用适当注释加合理评说的方式,力求使读者轻松读懂、理解原书,并有所感悟。希望文中的睿智给读者朋友带来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