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国画欣赏,有时又被称为“鉴赏”。“鉴”者,辨真伪也;“赏”者,别优劣也。而笔者以下所述则仅限于“赏”,不涉及到“鉴”。其次,对中国画的欣赏有不同的层面,概言之,有从一般艺术欣赏角度出发的“观赏”和从研究角度出发的“品读”之分。前者立足于美学,后者立足于画学,而笔者所论则是对此二者的整合。再次,一般人对中国画的欣赏与画家对中国画的欣赏是有区别的。前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审美愉悦,而后者的目的则除了审美之外,更为了获得创作上的借鉴。笔者所论主要偏重于前者,但有时也不免会涉及到后者。最后,由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画有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之分。“过去时”已经发生,“现在时”正在发生,“未来时”尚未发生。尚未发生之事无法预卜,故而曹玉林编著的《中国画欣赏》所论只限于传统的中国画和当代的中国画,而对于未来的中国画则不作任何形式的揣度和评说。
引言
言传“不可言传”之事
第一章 中国画慨论
第一节 中国画起源回溯
第二节 中国画历史检索
第三节 中国画概念辨析
第四节 从与西方绘画的对比中看中国画
一、媒介材质方面的区别
二、语言形式方面的区别
三、艺术趣味方面的区别
第二章 中国画的分类
第一节 从表现内容上分类
第二节 从语言形式上分类
第三节 从艺术品格上分类
第四节 从价值取向上分类
第五节 当代中国画的分类
第六节 其他方面的分类
第三章 中闷画的的三大特点
第一节 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程式化倾向
一、科目设置方面的程式化倾向
二、语言形式方面的程式化倾向
三、章法构图方面的程式化倾向
四、造型状物方面的程式化倾向
第二节 中国画表现形式中的意象化原则
一、意象与物象、心象、具象、抽象的多边关系
二、意与形和意与法
第三节 中国画本体性格中的二元化逻辑
第四章 中国画的五大要素
第一节 从谢赫的“六法”谈起
第二节 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特殊地位
一、笔法的表现力及其形式美感
二、墨法的表现力及其形式美感
三、笔与墨的关系及笔墨因素对中国画欣赏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画的造型原则
第四节 中国画的色彩观
第五节 中国画的构图原理
第六节 作为中国画第一要义的气韵
一、气韵释义
二、气韵与形态
三、气韵与笔墨
四、气韵与意境
第七节 五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当代中国画诸要素的嬗变
第五章 欣赏的准备和条件
第一节 相关知识方面的准备
一、表现形式方面的知识
二、艺术特点方面的知识
三、画史和画论方面的知识
第二节 综合学养方面的准备
一、书法方面的修养
二、文学方面的修养
三、其他方面的修养
第三节 审美眼光的训练与艺术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条件
第六章 欣赏的标准和方法
第一节 感性观赏与理性品读
第二节 精神研判与形态分析
一、传统中国画精神研判
二、现代中国画精神研判
三、传统中国画形态分析
四、现代中国画形态分析
五、精神与形态之关系
第三节 美学标准与画学原则
一、艺术欣赏美学方面的一般标准
二、中国画欣赏画学方面的特殊原则
第七章 影响中国画欣赏的三大因素
第一节 艺术美的多样性与中国画欣赏
一、均衡和谐的中和之美与达其极致的极则之美
二、淡雅婉约的阴柔之美与雄强博大的阳刚之美
三、独辟蹊径的变异之美与恪守法度的稳定之美
四、服务于教化的意义之美与立足于怡情的形态之美
五、浅显流畅的悦目之美与艰深内敛的耐读之美
六、传统的程式化的语言符号之美与现代的个性化的图像技法之美
第二节 人的主观差异性与中国画欣赏
一、欣赏的模糊性与人的差异性
二、先天的差异性与后天的差异性
三、人的社会差异性与美感差异性
第三节 时代文化语境与中国画欣赏
一、文化语境影响的普遍性和复杂性
二、主流文化的审美取向及其话语权
第八章 不同画科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问题
第一节 山水画的特点和欣赏山水画需注意的问题
一、山水画有常理而无常形,首先要有气象
二、山水画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三、山水画中的现代景物
第二节 人物画的特点和欣赏人物画需注意的问题
一、人物画既有常理又有常形,关键在于精神
二、现实主义题材和主题性创作
三、人物画的变形问题
第三节 花鸟画的特点和欣赏花鸟画需注意的问题
一、花鸟形态有别,要求不一,高下取决格调
二、花鸟画的人格寓意
第九章 欣赏中国画的常见误区
第一节 关于工笔画的欣赏误区
一、满足于浅层次的视觉美感
二、对工笔画的偏见和歧视
第二节 关于写意画的欣赏误区
一、意与形关系上的误区
二、写与画关系上的误区
三、放与收关系上的误区
第三节 关于“雅”和“俗”
一、尚雅鄙俗先要分清真伪
二、雅与俗的传统含意及所谓“行画”问题
三、雅与俗的动态关系
第四节 关于风格
一、风格是艺术个性,不是花样
二、风格是艺术追求,不是模式
三、风格是艺术品质不是标签
第五节 关于继承、创新和转型
一、继承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
二、转型的必要性、原则性和可允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