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年的历史文化散文热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到:他,就是以一部《春宽梦窄》而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7年)之全国优秀散文奖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他的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体现出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学术功力。
这部《细雨梦回》收录了王充闾的40篇作品,包括清风白水、寻访“大红袍”、青灯有味忆儿时、我的第一位老师、心中的倩影、望等。书中作品视角独特,见解非凡,同样给人以动心动容的丰富感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雨梦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充闾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近年的历史文化散文热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到:他,就是以一部《春宽梦窄》而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1997年)之全国优秀散文奖的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王充闾,他的作品文笔优雅从容,意蕴精深幽远,体现出特有的诗性之美和丰厚的学术功力。 这部《细雨梦回》收录了王充闾的40篇作品,包括清风白水、寻访“大红袍”、青灯有味忆儿时、我的第一位老师、心中的倩影、望等。书中作品视角独特,见解非凡,同样给人以动心动容的丰富感受。 内容推荐 《校园散文经典系列:细雨梦回》是继东方出版中心畅销书《中学生推荐书系》之后的新进推出《走进校园经典》书系之一,主要收录了著名作家王充闾的40篇作品,包括清风白水、寻访“大红袍”、青灯有味忆儿时、我的第一位老师、心中的倩影、望等。附录作家作品转载情况一览。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游历、学识和思想感情,具有较高的赏读性。 目录 长夏江村 乾坤清气得来难 祁连雪 清风白水 火把节之歌 寻访“大红袍” 客子光阴诗卷里 童话之旅 细雨梦回 青灯有味忆儿时 我的第一位老师 沙山梦忆 吊客 望 夜话 怅对花魂 大禹陵 庄子做减法 利欲驱人万火牛 当人伦遭遇政治 土囊吟 驯心 香冢 他这一辈子 堂堂书阵百重关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事是风云人是月 妙境同臻 换个角度看问题 想象力谈片 要有一点书卷气 附录 作家作品转载情况一览 试读章节 长夏江村 与北极村结缘,始于20世纪90年代之初。这是一个紧临中俄界江的小村落,清流滚滚、蜿蜒东下的黑龙江,到此绕了一个弯儿,从西、北、东三面将小村环抱起来;时间又恰值长夏。这样,我就记起了杜甫《江村》中的两句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诗成于唐代成都郊外——时隔一千二百多年,地距将近三千公里,可是,挪用到北极村身上,竟然十分合体。 这个“幽”字,如果说是两句诗的“诗眼”;那么,对于北极村则是“村魂”了。那时,它还没开辟成旅游风景区,正所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房舍稀稀落落,全村不过百十户人家。一条土路联结起村内村外,进村好长时间,也没有碰到人影,外来人很少。清、宁、幽、静,不闻市井喧嚣。 在市场经济无远弗届,人们过于讲求功利的时代,“熙熙攘攘”,“营营役役”,成了风景线、主题词;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头脑的闲置,思维的闭锁,情感的疏离,以至逐渐地遗忘了梦想、诗性和童话。诚如帕斯卡尔所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 可是,来到这遥远的北极村,我们面对的是旷远,空阔,原始,素朴,这些往往和功利无关,于是,幽思、悠思、遐思就有了驰骋天地。 午餐用罢,信步徜徉,顿觉江风泠冷,清爽得犹如初夏凌晨。瓦蓝的天,飘浮着几朵白云;树丛墨绿,浓得有些发黑,叶片上闪亮着亿万个小镜子,透着一色空灵。沿着江岸,随意地穿行在林荫下、田埂上、花草间。沙土地上,小麦长得不算茂密,风,梳理着它们,也梳理着头发,一层层地吹起来,又把它抚平,然后再层层托起。因为静,常常会有收视反听的错觉,原本没人搭话,却仿佛听到了什么。 走累了,觅得江堤上一片树荫,坐下来。身旁是摊开的厚厚干草,由于割下不久,还透出一股浓浓的草花香味。久违了,这花香草香!童年、故乡、草场,不期然地霎时回复到眼前。我双手托着后脑勺仰卧在干草上,眼睛望着云天,望着树冠,像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所记的,“开始欣赏那些交互错综的树叶在明亮的天空中的和平的游戏”,“你似乎觉得你在眺望无底的海,这海广大地扩展在你的‘下面’,树木不是从地上升起的,却仿佛是巨大的植物的根,从天上挂下去,垂直地落在这玻璃一般明亮的波浪中”。这是所见;而所思呢?则是“一串幸福的回忆徐徐地在心头通过,像云在天空移行一样,又仿佛同云一起移行一样,你只觉得你的眼光愈来愈远,拉着你一同进入那宁静、光明的深渊”。 歇足了,便走下江堤,去看那户农家的木刻楞式房舍。四面墙壁,竟然全是用圆木垒起,尖顶苫着厚厚的茅草,隔寒隔热,冬暖夏凉。房前随便地用木栅栏围起,说是挡猪鸡的;用不着挡人,社会秩序好。园子里栽种豆角、茄子、马铃薯、西红柿,篱笆上挂满了翠嫩的黄瓜。正在菜园里劳作的农家夫妇,听说我们远道而来,赶忙从水井里汲出一桶清水,又摘下一些黄瓜,浇水洗涮。男主人说,吃吧,这瓜有说道呀,它长在祖国最北的人家。 听他这么一说,我们可就“刮目相看”了,一面吃着黄瓜,一面摄影留念;每人还喝了几口甘甜的井水。看我们这么喜欢他们的东西,夫妇俩从心眼里高兴。执意留我们吃晚饭,我说,已经订好了,去吃江水炖江鱼,下次再来麻烦。 晚上,村里原本安排看江边篝火;我提议,早点睡觉,养足精神,夜间看极昼、极光。说是睡觉,实际上谁也没睡着,有的在夜光下玩扑克。将近十一点,我们便又聚到江边一处开阔地带。这哪里是夜晚啊?西边霞彩还挂在那里,东面的朝霞已经起身了,北面白光光,看去既像傍晚,又像黎明。在这里,扭转了我的三点认识:一是,太阳东出西落——不对了,应该是北面,起码是偏北。二是,我们习惯说晚霞朝晖,就是说,它们一在晚上,一在清晨——不对了,在这里,二者同步出现。三是,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朱自清先生嫌它有点颓唐,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未必如此吧?这里,不仅夕阳好,黄昏也更长,从晚五点算起,总有六七个小时吧? 三年前,我去海拉尔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值盛夏,散会后,上海的F教授约我一同去北极村转转。一别近二十年了,我很想旧地重游,并且锐身自任,说可以在前面领路。 可是,出了北极镇汽车站,如果不是当地朋友来接,真不知要向哪个方向走去。用一句东北话来形容,叫做“找不着北了”。我怕F教授听不懂,就简单解释一下:“北”,指的是北斗星,夜间出行,为了认准方向,要步步盯着它;如果赶上星月不明的阴天,迷路了,就叫找不着“北”了。 在江边一处宾馆放下行囊,简单地用过午餐,东道主看我们兴致很高,便笑着说:“走!咱们找‘北’去。” 说着,我们便穿过林丛,踏上栈道,来到了北极沙洲。这是1958年特大洪水过后形成的一片沙淤地。说是“沙洲”,其实是地道的绿洲,满眼绿意葱茏。因为刚从呼伦贝尔草原过来,脑子里立刻就唤起了绿浪接天的记忆,真不知此身何处。 游客很多,去年全年竟达到130万。至于我,虽说旧游重到,可是,般般都是新鲜的,奇特的。就说这个“北望垭口广场’’吧,触目可见的石头上,到处都是“北”字。据说,总共有99个形体各异的“北”字。我们边走边看,就发现了晋代王羲之,唐代李世民、欧阳询、贺知章、怀素、明代王铎,还有今人毛泽东的墨迹,一个个斗艳争奇,风流妩媚。F教授也是书法家,当即兴奋地说;“我们终于找到‘北’了!在这么一个小小地方,竟然能欣赏到这么多的‘北’字,其他收获略而不计,只此一项,也就不虚此行了。” 我说:外来的人找“北”,可是,对于北极村来说,却只有南。 东道主听了,扑哧一笑,说,还有更大的“北”字等着我们呢! 果然,一个标志性的巨型雕塑赫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三棱锥形银白色的钢塔,从中心呈120度角散射排列,斜阳照射下,闪着熠熠的辉光。像是三只昂首向天、引吭高唱的仙鹤,实际是三个“北”字的半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北”字,具有“北”字的全方位的视觉效果。这是以清代书法家邓石如的小篆体“北”字为原型建造的。F教授站在塔下,面对午后的斜阳,说:“立足神州北陲,整个中国都展现在眼前。”话音刚落,只听“咔嚓”一声,他的瞬间形象就被我定格在相机里。 P1-4 序言 走近经典:当代散文的高端追求 古耜 经典化的概念应不应该与当代散文相衔接?这一问题涉及到时下文坛带有根本意味的分歧即“当代文学经典化究竟是不是伪命题”,所以,观点不同的论者很可能会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 而在我看来,提出当代文学经典化,其真正的意义,恐怕不是匆匆忙忙地给同时代的作家作品贴标签,排座次,下断语;而是要确立一种标高,倡导二种追求,形成一种风气。这种标高、追求和风气,对作家而言是创作上的“取法乎上”;对社会而言是接受上的披沙拣金。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把经典化概念引入当代散文,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第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散文依旧保持着繁荣发展的态势,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这突出表现为:一种透显着后现代意味的“全民写作”潮流,强势袭来且历久不衰。这一潮流尽管包含着现代散文所珍视的民间性、原生态、率真感和自由感;但同时也加剧了散文写作须警惕的杂芜感、粗鄙感、碎片化、极端化,乃至“去深度化”、“非艺术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当代散文如何同“全民写作”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交流,进而撷英咀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优化自身,便成了一项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 而要完成这项任务,无论精英散文家还是大众写作者,都需要付出多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其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对经典的敬畏,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经典意识与经典诉求。因为只有这样,色彩缭乱、音质嘈杂却又生机勃勃的“全民写作”,才有可能获得正确引领和有效提升,并最终聚集和呈显自身的正能量;也只有这样,当下的散文创作,才有可能面对无边的喧嚣与扰攘,保持一种精神言说所必须的清醒、睿智与高蹈,进而叩问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 第二,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的突出特征之一,是文体的边缘性和兼容性,即:它可以自我为圆心,同文史哲经诸领域几乎所有的现象与话题,作自由亦自然的融通与嫁接,从而直接准确地传递作家的所闻所见、所知所感和所思所悟。这种得天独厚的文体优势,决定了散文对于一个民族经典的生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文化元典大都以散文形式存在,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从这样的背景和事实出发,今天的散文家在创作实践中,理应有一种“与史同行”的庄严感和责任感,理应多一点自觉的经典意识和执着的经典追求,也就是说,要尽其所能,增添笔下作品的经典品质和经典元素,使其形成走向经典的积极态势——毋庸讳言,对于绝大多数当代写作者而言,跻身未来的经典之林,只有小之又小的概率。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放弃必成经典的盲目自信,也可以忽略谁是经典的无效纷争,只是绝对不能没有走近经典的虔诚态度。 对于当代散文来说,引入经典化概念既然理直气壮,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把握经典化规律,推动经典化进程,便显得至关重要。有论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一个大浪淘沙,自然而然的过程。言外之意,文学经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呈现。这样的说法仿佛有些道理,只是一旦质之以中国散文经典生成的历史,即可发现,它把问题简单化、粗疏化了。事实上,散文乃至一切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更为复杂的内在机制,或者正如西哲所言,是一种隐藏了权力关系的积极运作和话语表达。 不是吗?陶渊明的辞赋散文在作家生活的东晋就已传布,但此后数百年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它的名声远播得益于宋代苏东坡的鼎力褒扬。由此可见,作家与作品的经典化,与文坛巨擘的发现和推举大有关系。唐宋八大家固然久负盛名,只是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最终确立身份,却以明人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为标志,这分明告诉人们,优秀的选本是作家作品进入经典的又一重要路径。鲁迅的散文和杂文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经典,而在它不断经典化的过程中,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高度赞赏,无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它说明文学经典的出现,有时也需要体制和权力的扶持。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也许算得上离我们最近的经典或准经典。这篇作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普遍的声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的一再进入各类校园,频频收入各种教材、教案与试题。这又形成一种启示:文学教育是散文成为经典的强大有力的推手……无须再作胪陈,仅凭上述,我们已经触到了散文走向经典的奥妙之门。 正因为如此,散文界应当悉心研究与经典化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深入总结它们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从而在走近经典的过程中,保持更多的洞彻、从容与自由。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散文经典化过程中,权力关系等因素所起的作用,固然是显著的、重要的,但终究不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散文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作家或一篇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品质——如果否定这一点,神圣的散文经典将失去应有的尊严,从而沦为可以任意炒作或“打造”的流行读物。 那么,什么是经典散文应当具备的品质?这无疑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不仅在于经典散文的命名是相对的;而且人们对经典的理解也常常见仁见智,相距甚远。这里,我只能依据自己的经典认知以及对经典散文的阅读,谈点简单概括的想法:一,经典散文的题旨和内容,无疑应该深深植根于民族和时代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应该积极反映或表现这个民族和时代的现实景观与精神风貌,由此构成一种历史镜鉴和社会良知;除此之外,它还必须超越具体的时空条件,去探究生命终极和人类发展,去寻找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东西,从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开放性和召唤性。二,经典散文大都承载强健丰沛的人性内涵,善于表现复杂曲折的精神轨迹。其笔墨所致,可以照亮人性最幽深的洞穴,也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草滩。一部经典散文不啻于精彩细密而又变化有致的精神图谱,足以让世代读者感同身受,最终认识和提升自我。三,经典散文在“说什么”和“怎么说”两个方面,必须具有强劲的原创性。就前者而言,它应该有效地拓展人类的视野,同时为民族和时代提供崭新的视角与话题;依后者而论,它能够让读者惊异地发现,文章还可以这么写,进而领略表达的智慧和语言的美丽。而所有这些随着时光的推移,还会繁衍出新的言说主题和话语方式,直到无尽的将来。 在话语多元,选择多样,秩序重构的今天,走近经典是散文创作不可或缺的高端追求。尽管“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依然要朝着经典的高度攀援。 书评(媒体评论) 在温和从容的书写中恰恰表现出了一种铮铮傲骨,在貌似散淡的述说中坚持了一种文化信念。这是王充闾散文获得普遍赞誉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他能在散文的困境中矗起一座丰碑的真正原因。 ——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孟繁华 充闾散文给人一种充实和饱满、凝重和严谨的艺术感觉。他的作品大异于某种依仗“才气”而写的、显得轻薄和浮滑的作品。 ——已故著名散文家 郭风 王充闾的散文创作最为全面和典型地代表了学者散文的文体风格特征及其突出的典范性成就。如果不算太轻率、唐突的话,那么,我以为是可以将余秋雨和王充闾分别视为九十年代中国学者散文的南北两大家的。 ——文学评论家、南京大学教授 吴俊 跟随真诚的作家,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乐,采集人生营养,种好真善美的心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魏书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