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灵光闪现(天才是如何炼成的)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作者 (英)安德鲁·罗宾逊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灵感来自哪里?高IQ=创造力?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灵感?如何区分好的灵感和不好的灵感?“十年法则”适用于所有天才?

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富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科学”又是另外一回事。安德鲁·罗宾逊撰写的这本《灵光闪现(天才是如何炼成的)》回顾了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我们所不知晓、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被称作“创造性”的东西。

内容推荐

安德鲁·罗宾逊的《灵光闪现(天才是如何炼成的)》共分3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科学研究中的创新因素,包括天赋、智力、记忆力、梦境、潜意识、学者症候群、通感以及精神疾病,讨论了一些现代思想家的理论和实践,范围不仅涉及心理学,还包括精神病学、神经系统学和社会学领域。第2部分为我们讲述了5位科学家和5位艺术家获得突破性创新的故事,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人发现镭、莫扎特创作费加罗的婚礼、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等,以及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中作出了卓著的成就。第3部分解决了3个基本问题:取得突破性创新的那些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学者们是否有共通之处?科学和艺术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创新是否遵循某种模式?那些学者们的思维是否经常产生富有想象力的跳跃,甚至他们本身就是天才?总总迹象表明,十年法则打通了通往天才的所有关卡。

《灵光闪现(天才是如何炼成的)》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对话卓越的创造者

致谢

序言 科学与艺术的创新突破

第一部分 创造力的要素

 第一章 天才与天赋——现实还是神话?

 第二章 仅有智商还不够

 第三章 对自己陌生的人

 第四章 记忆中蓝色的星期三

 第五章 疯子,情人和诗人

第二部分 艺术和科学的十大创新突破

 第六章 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第七章 克里斯托弗·雷恩圣保罗大教堂

 第八章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

 第九章 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解密埃及象形文字

 第十章 查尔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

 第十一章 玛丽·居里镭的发现

 第十二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

 第十三章 维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

 第十四章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

 第十五章 萨蒂亚吉特·雷伊《大地之歌》

第三部分 天才的模式

 第十六章 家庭因素

 第十七章 小拇指教授

 第十八章 科学创造vs.艺术创作

 第十九章 创造性人格存在吗?

 第二十章 名誉、声望与天才

 第二十一章 十年法则

后记 天才与我们

参考书目

索引

试读章节

我欲在这本书里告诉大家,在有机世界相同的形式与物理特征下,人的自然能力来自遗传。所以,尽管有种种限制因素,选择狗或有特殊奔跑能力的马还是比较容易的,通过连续数代的特定婚姻组合来孕育有超凡才能的人类也是切实可行的。

高尔顿这样说不奇怪,因为他是个狂热的优生学家。

为了获得杰出人物的数据,他做出了合理却又疑惑重重的设想,即较高的声誉是能准确体现较高能力的一个要素。高尔顿对成功人士的分析材料有三种来源:一是在当时主要的传记手册《当代人物》;另外有1868年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讣告;还有过去发表在《英格兰》上的讣告。如果高尔顿还在人世,毫无疑问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也将成为他的研究对象。高尔顿对优秀人士的定义是:每一百万人口中就有250名已经获得一定社会定位的人,这样平均下来每4000人中有一人可称得上是优秀人物(高尔顿曾经诗意化地对此作出解释:4000或许也是肉眼在璀璨星空中能观测到的最耀眼的星星的数目——我们认为对星星来说,被视作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是一种特殊的荣誉)。杰出人物比优秀人物更稀有,他们或许在一百万或数百万人口中才能找到一个。他们一旦逝世,举国哀痛;他们死后会有也值得拥有隆重的公葬;他们是未来岁月长河中被铭记的历史人物。需要注意的是,高尔顿并未给出“天才”的定义。

在《遗传的天才》一书的主体部分中,高尔顿试图把显赫的和杰出的人物归到家族之中。此书之描述是从“1660年到1865年英格兰的法官”开始的,接下来有文学家、科学家、音乐家、神学家和剑桥的优秀人物,最后以水手和摔跤手结束。很明显,对高尔顿(以及后续的研究者)来说,只有在具体的领域,天才的概念才有意义,就像天才的音乐家和天才的桨手。

高尔顿通过比较他从各个领域获得的不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结果支持但并不能证明他的遗传假设。总体结果表明,近乎一半的杰出人物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亲属。杰出人物与优秀家庭的最高产出率是0.8,高级法官的比例是每30个优秀家庭中就会产生24个高级法官,科学家的比例是65:83;杰出人物与优秀家庭的最低比例是0.2到0.3,如196个神学家庭才产生33个神学家,100个优秀家庭才产生26个音乐家。在所有领域中,优秀家庭孕育杰出人物的平均概率是50%。不过高尔顿也承认,个人偏见会影响他对杰出人物和优秀人物的选择。在科学界,高尔顿的假设毫无疑问被牛顿模式(既无智力超群的祖先,也无优秀的后裔)打破了。高尔顿为此加注了冗长和难以让人信服的解释试图找出牛顿家族存在优秀人物的蛛丝马迹。托马斯·杨(Thomas Young)的家族缺乏精英的事实也被忽略了,尽管高尔顿在研究中把杨作为杰出人物的人选。更奇怪的是,一些在英语世界中十分著名的科学家,如数学家布尔、化学家约翰·道尔顿、物理学家法拉第、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自然学家约翰·雷伊、建筑家克里斯托弗·雷恩等,却未曾在高尔顿的书中被提及。尤其是对法拉第的遗漏更引人深思,法拉第是维多利亚时期最知名的科学家(却未在书中出现),很显然,法拉第只是卑微的铁匠之子,他和他的家族不能为高尔顿的猜想提供任何有力证据。

尽管高尔顿研究发现科学家的能力很多来自遗传,但埃里克·坦普尔·贝尔(Eric Temple Bell)却在其1937年出版的《数学大师》一书中,对伟大数学家们传记的权威研究显示,获得至高无上成就的数学能力依靠遗传所得的可能性十分渺小。一些伟大数学家甚至来自于社会底层,比如说牛顿出身于一个自耕农的家庭,被高尔顿遗漏的高斯来自于园丁家庭,同样被高尔顿遗忘的拉普拉斯的父亲是牧师和苹果酒商。《数学大师》中提及的另一些数学家则来自于有专业背景的家庭,像莱昂哈德·欧拉(在高尔顿的书中有被提到)的父亲保罗·欧拉是牧师(保罗·欧拉本人就是个有造诣的数学家),而出现在高尔顿书中的布莱士·帕斯卡则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数学。出现在高尔顿书中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和牛顿先后发明了微积分,莱布尼茨的父亲是哲学教授,祖父是法学教授,叔父是声名远播的法学家。除了欧拉外,这六个家族没有显示出任何数学遗传的迹象。事实上,贝尔所描述的不同时代的28位数学大师,从公元前5世纪的芝诺开始,在他们的家谱信息中,几乎没有谁的父亲或近亲在数学史上获得过成就。

有趣的是尽管高尔顿来自精英家庭,但这也不能证实他的遗传天才论。因为他的分析中有一个基本的错误:高尔顿对天才的标准本身就不严谨(他也未曾对之加以定义),把许多做出了很大贡献却未能持久创作的人也列入天才之列。可以说,《遗传的天才》更像“女王的荣耀清单”而非诺贝尔奖。正如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所观察到的,并在他的书《天才:创造性的自然史》中略带夸张地说:高尔顿在书中描述了大量的杰出人物,但是除了题目外,书中并未出现“天才”。当高尔顿谈到天性遗传假设时,他真正要表达的是才能的遗传而非天赋的遗传。就像现在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观点:关于家族才能遗传的例子不胜枚举,若有争议的话,天赋遗传的可能性比较小或不存在。

要区分才能与天赋毫无疑问困难重重,因为这两个词都存在着广受争议的定义和衡量方法。若先把遗传因素搁置一边,关于才能和天赋最多的疑问是它们是连续统一的还是无关联的?换一种思维,这个问题就司以变成:我们应该说伟大的天才、一般的天才或仅仅只是天才?一般而言,物理学家认为爱因斯坦是比费曼、巴丁和肖克利更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也是如此,会认为莫扎特比他同时代的约瑟夫·海顿更伟大。

P5-7

序言

对话卓越的创造者

曾经有一位学生问20世纪最受大家爱戴的科学家之一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鲍林博士,你怎么会有那么多好的想法呢?”此事发生在1930年,鲍林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这两项奖项的两三年之前。鲍林思考片刻后回答说:“戴维,我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只不过把不好的都扔掉了。”

对于鲍林来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他的解答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想法来自哪里呢?为什么有些人能比其他人产生更多的想法?你怎么区分好的和不好的想法?这些问题中,最吸引人的可能是——为什么好的想法有时候会突然闪现在人的脑海里?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试图通过追踪那些在考古学、建筑学、艺术、生物学、化学、电影业、音乐、文学、摄影扣物理学领域的十位人物从孩童成长为有创造性突破成就的知名人物的历程,尝试了解这些在科学或者艺术领域里有杰出创造力的“天才”是如何造就的。这十位人物是: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1498);克里斯托弗·雷恩(圣保罗大教堂,171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1786);让一弗朗索瓦·商博良(解密埃及象形文字,1822);查尔斯·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进化论,1859);玛丽·居里(镭的发现,1898);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1905);维吉尼亚·伍尔芙(《达洛维夫人》,1925);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1952);萨蒂亚吉特·雷伊(《大地之歌》,1955)。

创新千变万化:它有很多的形式,但又没有固定形式:它的形式无法简单地定义。因此在现实中“创新性”不仅仅是普遍存在于艺术家和科学家身上的一个形容词,同时也存在于舞台表演者、运动明星、政治家、商业领导者、广告决策者,甚至律师和会计等不同职业的人身上。一个尚未有确切定义的新短语“创意产业”已广为传播。这个词的滥用引起了人们对其合理性的质疑。因此,我想简单地介绍我在创新研究方面的个人体会。

长期以来,“创新精神是如何在科学和艺术上产生作用”这一问题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在我作为一名作家、传记作者、学者、记者,以及在伦敦做文学编辑(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二十年的研究和写作生涯里,我有幸接触到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出类拔萃的富有创造力的人物。他们所在的领域具有极大的跨越性,从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菲利普·沃伦·安德森(Philip W. Anderson)和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到艺术家如卡蒂埃-布列松(Cartier-Bresson)、电影导演如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以及作家如亚瑟·查理斯·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维迪亚达尔·苏拉伊普拉萨德·奈波尔(V. S. Naipaul,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些人都被认为是他们各自领域里——无论是在物理学、摄影界、影视业或者是文学领域里的明星。几个世纪以来,领域专业化已经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如居里夫人和达尔文,莫扎特和伍尔芙)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有少数杰出的创造者却在不止一个领域里取得了伟大成就,代表性的人物有列奥纳多·达·芬奇和年代较近的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他是《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作者,同时也是一个摄影家和职业数学家)。代表性人物还有克拉克(A. C. Clarke),《2001太空漫游》的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他在1945年构想出了通讯卫星);林赛·安德森——电影《如果……》的导演——也是权威的戏剧导演和文学评论家;卡蒂埃-布列松(Cartier-Bresson),《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师,同时也展览和发表过许多素描和油画作品。这些“双重天赋”的多才多艺的例子,似乎是非凡创造力的潜能启示,抑或可以说是揭示了非凡创造性所附加的价值被隐藏起来的那一面。

到目前为止,我所了解的最多才多艺的创造者是我第一部传记《萨蒂亚吉特·雷伊:天眼》(Satyajit Ray: The Inner Eye)的主角——印度电影制作者萨蒂亚吉特·雷伊。在经过绘画和平面设计的创作学习之后,雷伊从1950年的《阿普三部曲》(The Apu Trilogy)开始,导演了30多部电影,其中至少有十部是公认的经典之作;这些成就使他在1992年去世之前,获得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对于这些电影,雷伊身体力行地撰写剧本、选定每位演员,设计场景和服饰、操作摄像机、剪辑电影的每一帧,亲自创作音乐(包括一些非常流行的歌曲),甚至自己画宣传海报。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成功的书籍和杂志的插图画家、也是孟加拉国的畅销小说家。奈波尔认为,雷伊的艺术水平可以和莎士比亚相媲美;杰拉尔·德帕迪约(Gerard Depardieu)(他制作过一部雷伊的电影)则认为他可与莫扎特比肩。另外一位在电影上很有才华的艺术家,日本导演黑泽明(Akira Kurosawa)曾经感慨说:“没有看过雷伊的电影,就像活在这个世界上,却没有看过太阳和月亮一样。”

雷伊曾主动跟我提到他对创造性的简明、概括的思考:“创造的整个过程、灵感突然闪现的过程,是不能用科学来解释的。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一现象,但我确信最好的想法都是在你甚至没有想起它的时候闪现出来的。这的确是非常私密的事情。”

在后来我写作另外四部“多艺天才人物”传记的过程中,雷伊的这些观点一直伴随着我。这四部传记中,有一部也是艺术方面的,叫《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思想丰富的人》(Rabindranath Tagore: The Myriad-Minded Man),描述的是亚洲的诺贝尔奖桂冠首位获得者泰戈尔,他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同时也是备受崇拜的作曲家和杰出的画家。还有一部是科学方面的,是200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Einstein: A Hundred Years of Relativity),描述了爱因斯坦在科学上获得突破的那段“不可思议的岁月”。我的最后两篇传记人物虽然不像前两位那么出名,但是他们都是在科学或艺术上跨越了障碍并获得了突破的、才华横溢的英国名家。

《破译线形文字B的伟人》(The Man Who Deciphered Linear B)讲述的是麦克尔·文屈斯(Michael Ventris)在20世纪中期破译欧洲早期可读文字——线形文字B(米诺斯文明时期克里特岛人所使用的文字)的故事。他是通晓多国语言的佼佼者,备受考古学家们和电码译员们尊敬。不过文屈斯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考古学,而是建筑学。改编自此书的BBC电视节目非常恰当地命名为“一个非常英国式的天才”(A Very English Genius)。

《最后的文艺复兴人》(The Last Man Who Knew Everything)叙述了托马斯·杨(Thomas Yang)的生活和工作事迹,这位18世纪的天才之星,在幼年时就是语言学的神童、成年后更是博学多才。1801年杨通过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理论而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他的这一成就有如艾萨克·牛顿的光学实验,影响深远;杨还是翻译罗塞塔石碑碑文的人。然而他所获得的专业素养,既不是物理学,也不是埃及古物学,而是伦敦医院的职业医生。伦敦科学博物馆1973年为杨的两百周年纪念举办的展览中评价,“杨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位英国人都具有更为开阔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文屈斯和杨,他们在破译早期文字方面的突破都是依赖于他们各自在完全迥异领域的知识背景,而这些正是他们所谓的学界竞争者所缺乏的。他们的最好的灵感来源于他们掌握着多领域的知识。作为一名建筑师,文屈斯训练自己整理和分析大量信息和图像数据的能力。正是这一能力帮助他分析了来自克里特岛的有3500年历史的泥版上的线形文字B。经过长期深入的观察和多次错误的尝试,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摒弃错误,校正思路,1952年文屈斯终于从杂乱的古老的字符中发现了规律。之后他对克里特文明所记录的语言做出一个富有灵感的猜想——即古希腊语,这一猜想被证实与这些文字的模式相吻合。杨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和医生,在罗塞塔石碑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的分析研究上,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大约于1815年,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并走了一些弯路后,他取得了突破。这是当杨在推测罗塞塔石碑碑文中一个椭圆形的漩涡花饰象形文字在音标上(就像字母表一样)是如何拼写埃及国王托勒密(Ptolemy)的名字时,突然,发音和这特殊的象形文字之间被架起了桥梁,古老的文字开始说话了。杨的开创性工作直接推动了1822~1824年让一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inpollion)对埃及整个象形文字体系的破译。

与我所有的传记人物“为伴”——雷伊、泰戈尔、爱因斯坦、文屈斯以及杨,我被他们创造性的源泉——广泛而深入的知识——深深地吸引了。尽管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如电影学、语言学和文学、考古学、建筑学、物理学、医学,但我逐渐发现,他们的突破都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我同意雷伊的观点——最富创造性的灵感都是不可预知、突如其来的,但我相信灵感并不像它看起来那么不可预测,科学能够解释创新性活动。仔细研究这些突破,并详细了解创造这些突破的人的生活,也无法完全揭开雷伊所说的“非常私密的”杰出创造性的神秘面纱。也许,如果这一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我们反而会失望的。但是,这本书将要呈现给读者的,将不仅仅是成为天才的始源、要素和模式。

后记

天才与我们

21世纪初以来,有才华的人多了,天才却少了。相比以前,现在的科学家、作家、作曲家、画家更能够仰赖于自己的作品生存下去。20世纪,所有领域的评价标准和准则都在不断提高——从音乐、歌唱到棋类、运动。然而,今天的天才们都在哪里呢?达尔文亦或爱因斯坦?莫扎特亦或贝多芬?契诃夫亦或萧伯纳?毕加索亦或卡蒂尔-布列松?电影是最年轻的艺术,在这个领域的天才们——如导演卓别林、黑泽明、雷伊、雷诺阿和奥逊·威尔斯,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天才已经远离我们,剩下的仅是有才华的人。甚至在流行音乐界,象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甲壳虫乐队、吉米·亨德里克斯这样的天才,都似乎已是很遥远的过去。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才还没有得到认可。众所周知,评价一个人可能要在其盖棺几十年后才有定论。但很遗憾的是,至少对我本人来说,这并不象那么回事儿,我这么说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毋庸置疑地,各领域逐渐趋于专业化,分工也愈加细化,这点在科学界表现得尤为突出。与18、19世纪相比,虽然还谈不上是完全不可能,但让天才受到渊博知识滋养的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了。假设达尔文被要求去做关于黑雁生物群落的博士课题,让他进入一所大学的生物系学习,那么,很难想象他还能够拥有如此广博的阅历,能够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而这正是他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所在。假如雷伊直接从大学进入电影学院,略过他那几年艺术学徒、职业画家和图书插图画家的生涯,我们还能有幸欣赏到《大地之歌》(Pather Panchali)这样的优秀作品吗?

第二个原因应该归于艺术的日益商业化。真正的原创之花需要日积月累的浇灌——至少十年,才能进入收获季,某项开创性的成果则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寻找观众和市场。很少有艺术家、科学家能够跨越这个漫漫长路,一开始就得到承认,获得经济支持。而从事那些效仿的、哗众取宠的、重复性生产的工作,既不那么有挑战性,还更容易获得回报,就像安迪·沃霍尔(或阿尔玛`塔德玛)那样,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个原因更为隐蔽一些,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以来,同时也部分受到20世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发展的影响,我们对天才的看法也越来越世故,并带有一定的歧视。正如维吉尼亚·伍尔芙戏谑地说道:“天才就是那些头发长长的、头上顶着大黑帽、披着斗篷的人”,就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英雄人物降临人间一样。这些特征代替了我们对天才的认识,让我们忽略了天才的内在。

还要考虑“反精英”思潮的影响。天才这个词总是会遭到科学怀疑论者和文化平等论者的抨击。1986年,心理学者罗伯特·维斯伯格出版了一本简短的读本,名为《创造力:超越天才的神话——你与莫扎特、爱因斯坦和毕加索的共同点》。第二个副标题很可能是出版商自己加上的(该出版商1993年重印了本书)。不论如何,这本书激发了广大公众将天才拉下神坛的意愿。

正如本书所述,我相信天才并非神话,然而,很遗憾的是我们中很少有人能与书中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十大杰出人物有较多的共同点。然而,“天才从天而降”绝对是神话。十大突破性成就里不存在魔法或奇迹。他们是十年磨砺的结果,而不是超人般优雅的降临。认清这一事实,我们对自身的生活和工作自然充满了力量和信心。认识雷伊、卡蒂尔一布列松、亚瑟·C. 克拉克等卓越的创造性天才,改变了我的生活。对此,我将一直心怀感恩。

书评(媒体评论)

和艺术家一样,科学家富有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科学”又是另外一回事。安德鲁·罗宾逊撰写了一本出色的书,这本书回顾了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我们所不知晓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被称作“创造性”的东西。罗宾逊经仔细选择后,列举了5位艺术家和5位科学家的一些历史事迹,正如这些事件所显示的,有关创造力的天赋是难以解释的。对于“偶现的天才”的灵感就像是不招自来、毫不费劲地源于缪斯女神的说法,罗宾逊认为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神话;在他看来,好的灵感的产生与努力的工作和磨砺是分不开的。正如希腊人所说:“在踏入优秀的大门之前,至高上帝需要你付出汗水”。

——克里斯麦克马纳斯(Chris McManus)

林肯大学医学教育学院教授,《右手,左手》的作者

安德鲁·罗宾逊对引领艺术家和科学家成为天才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多学科角度的分析。

——查尔斯索马里兹-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 Smith)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