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平编著的《七日(在青唐遇见另一个自己)》记录了作者在西藏的七天徒步旅行。
走一次远路,不仅能让我们看到风光,看到人文,看到世界,也能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渺小。以往的狂妄、自大、傲慢等,也就会悄悄收敛起来。
走一次远路,你会相信生命中的那些阴霾总会消散,它们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你会知道更多的时候,笑不再是强颜,而是选择用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生活。
小乌错的月湖、玛旁雍错的雪湖、普姆雍错的沉湖,水中映印的,不仅是绝色山水,更是岸上朴实热情的百姓。
古道上的茶马夫、盐田上的制盐女、老城里的智者、酒吧里的流浪者,以及孜孜不倦的旅客、征服雪峰的勇者……这里有他们平而不凡的故事。
七日徒步行走,并非苦行,也完全不是易事。有被款待的浓厚人情,也有遭遇蚂蝗的痛苦崩溃,更有终得柳暗花明的心境。
生活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七日,总有一个七日,你会遇见另一个自己。
张佳平编著的《七日(在青唐遇见另一个自己)》记录了作者在西藏的七天徒步旅行。从小乌错的月湖、玛旁雍错的雪湖、巴松错的彩虹湖,到普姆雍错的晨湖,这里不光有绝色风景,还有普通人的故事。《七日(在青唐遇见另一个自己)》分七章来说七天徒步发生的故事,上篇记录白天行走的见闻,下篇记录晚上在青唐酒吧遇见的人与事。既有徒步线的“天上行走”,又有别人的风景与自己的心景。他在旅途中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引子
第一日 情迷小乌错 & 初遇青唐
后篇
初遇青唐 茶马古道上的铃声 阳光与风的作品 玛旁雍错边的拯救 一本大书和一座千年古城 倾情巴松错 朝
圣的小姑娘
前篇
芳香地带第一日,起程优帕村 情迷小乌错 月夜
第二日 雨中的兰花谷 & 拉萨奇人
前篇
小乌拉垭口的甜茶 雨中的兰花谷 深谷走险 雾夜
后篇
二记青唐 灵音 拉萨奇人 明天 余音
第三日 夏农牧场的中秋夜 & 月饼缘
前篇
一次超越 夏农牧场 中秋
后篇
三记青唐 青稞酒传人 高原宝贝 月饼缘 藏族人的吃 远去的木碗
第四日 汤湘美景 & 骑行者档案
前篇
汤湘美景 营寨主 幸福感 星夜
后篇
四记青唐 骑行者
第五日 修行者& 家有活佛
前篇
神湖 灵洞 修行者 风夜
后篇
五记青唐 藏婚上的佛缘 家有活佛 一个故事 善缘
第六日 措学仁玛之雪 & 七魇
前篇
秋山 西藏的云 措学仁玛之雪 雪夜
后篇
六记青唐 七魇之一:红魇 七魇之二:黄魇 七魇之三:蓝魇 七魇之四:黑魇 七魇之五:白魇 七魇之六:金魇 七魇之七:银魇
第七日 暴走伦朱林 & 想要对山说
前篇
暴走伦朱林 风子印象 探路洛扎 镜头
后篇
七记青唐 做点儿无用的事 想要对山说
后记 另类风景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5个多小时的跋山涉水后,我们到达了终点小乌错。今晚,我们就驻扎在这个美丽的小湖边。这一路上,从3700米海拔的优帕村,直上到4300米海拔的小乌错,爬石坡,过溪流,到达终点时,天色已阴沉起来,时间是下午五点。
天越来越沉,远山的云雾在上升,并迅速朝湖边侵吞过来。风也大起来,该加的衣服都加了,还是觉得很冷,只好背着背包当马甲取暖,或是藏到大石头背后去避风。我们的羽绒服都放在牦牛背上的大包里,只好坐在湖边草地上耐心等待牦牛的到来了。
一阵远处的口哨与吆喝,随即听见叮叮当当的铜铃声,我们的牦牛队终于出现在眼前了。放下包裹,取衣物、搭帐篷、找零食,营地忙得一团糟。
专用的厨房帐篷很快烧来了开水,茶、咖啡泡了起来,客厅大帐篷里挤得满满的,衣服都穿暖了,热茶进肚,于是啃瓜子、剥花生、跷二郎腿,笑声也多了起来,一切都新鲜、好玩。大家开始谈论今天的初次行走,谈起路上的风景和拍摄的作品。
俩人一帐,我们的宿舍帐篷也分配好了。可以躺进去,打开睡袋,舒服地睡觉。
住在营地两侧的,是两队同走一条路的徒步小部落。这些朋友,三三两两,陆续过来我们营地参观考察,不时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来鄙视或疑问我们,为何有如此奢华的高山大帐篷?为何带有如此飘香的咖啡?这舒适温馨得也太过分了点儿。
而他们此时正水深火热。或蹲在风中,缩成一团,或转圈跺脚,来回行走取暖,或翘首远盼,口中念念有词,也许是在咒骂他们那些该死的牦牛队怎么还没到达,他们取暖的家当可都在牛背上啊!
忽然,“牛爷!牛爷!”左边小部落集体呼唤起来。原来,他们的牦牛队终于出现在前方了,饥寒交迫的人正列队欢迎呢。这感人的场面,像是见到了分开多年的亲人,有奋不顾身的,有热泪盈眶的,有泣不成声的,有跳跃欢呼的。兴奋,已不足以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吃饱喝足,身子暖暖的,让人备感幸福。
趁天还未黑,可以去湖边走走,消化消化。我戴上耳麦,打开音乐,沿湖慢行。呼麦的美妙歌声响起,听苍凉的马头琴与蒙古汉子嘶哑的歌声,看湖山云海草甸石堆的变幻,走过大块大块的湖边石头堆,踏入棕黄棕黄即将凋谢枯萎的浅草里,生命很奇特。几天前,我还走在西湖柔情万种的柳岸边,而今,却一下子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游荡于这荒无人烟的雪山野湖边。
风停了,身边的小乌错,如柔情似水的一面镜子。湖里变化多端的绿,更堪妙绝:从边缘的透明色往湖里,是翠绿、墨绿、深绿。到了中间,忽然变成蓝绿、钴蓝;依然在水中,碰到一些隐约高起的暗岛,颜色却又变成了黄绿、鹅绿、宝石绿……这哪里是湖水,分明是画家手中的调色板!而水底高低变化的泥石水草,才是小乌错这湖面绿色家族的调色师。
P12-14
收到老友寄来的书稿时,我正在海边,吃吃睡睡晒太阳发呆。每天日出日落对着大海一个人傻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
据说这就是幸福!
都是半辈子游历中国,这几年每当俗事烦嚣心情苦逼,老友会远走青唐,涉险一条又一条新的线路。而我则是飞往一个又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屋子。
最近,两个人这样的频率都越来越高。
纯净的青唐,慵懒的大海,对我们一定是幸福的,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寻往。那么,事业、声誉、物质逐步向上的我们其实是越来越不快乐的,我们在得到的同时,到底失去了什么更重要的东西,一定要离开才能拾回?
是心吗?
一颗简单、朴素、自由、纯净的心吗?
一口气读完了书稿,一是对此书期待已久,二是一开始阅读便不能停下。我仿佛身在其中,记忆深处的雪峰、冰川、神湖、草甸又一次被清晰地唤醒。那绝美的风景,在历经艰辛后乍然相遇,让沉稳的男人落泪的不止是美丽、震撼,或是感动。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还是路上相遇的陌生纯真浓郁的友情,一个个鲜活的青唐行者,每个人亲手写的故事。
风景中,最美的,是人。
老友和我,十年莫逆之交。读完书稿,我突然有强烈的“从此分离”的感觉。多年儒释道研究,在几次青唐苦旅后,升华顿悟。书中淡淡发散的人生智慧和禅机,沁人心脾。境界已非我能仰及。
这是老友的第四次青唐之行,但也许是他真正“青唐人”的开始。从此,他在路上。
有一天,我会和他在路上相遇。
老友佳平兄,湘西,凤凰,土家族。
生于民间工艺美术世家,
资深广告创意人,
当代剪纸艺术实践者,
浸淫国学二十年,
正成为骨灰级户外玩家。
从小乌错的月湖、玛旁雍错的雪湖、巴松错的彩虹湖,到普姆雍错的晨湖,水中映印的,不光是山水自然的绝色,更是岸上朴实、热情、勤劳、友善的普通百姓。古道上的茶马夫、盐田上的制盐女、老城里的智者、磕长头的小姑娘、酒吧里的流浪者,以及一路上孜孜不倦的旅客、徒步骑车的勇士、征服雪峰的壮士……
芳香地带,已不只是高原雪域上的这一小块,南向丽江西去喀什,从茶马古道横亘世界屋脊直到丝绸之路。人的风景,才是最美的。那些生活、劳作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那些古老的传奇故事,吸引了无数追梦者,来这里朝拜、寻览、行走和探索。终又融人这些雪山圣湖,融进这些小村古城,形成一幅立体大风景。在路上,我看见太多的风景,遇见太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山上的景,他人的景,心中的景交相呼应,交织成另一类平凡的大风景,却也这么自然,杂,而不乱,平,而不凡。我喜欢这种从从容容,平平淡淡中的真。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大量朋友的支持。首先是我们9月24日走东坡的18位户外队友,感谢他们直接参与和高度投入的热情。其次要感谢风子和喵喵的热心与积极推动,在他们的联动下,其他徒步团队里的艾山、田田、老魏、猫娅等户外摄影师也热忱加入,感谢他们提供的精美照片。再就是要感谢横刀立马、德吉梅朵、扎西、三顿,以及骑走川藏线的7位勇士一路成长的精彩分享,这将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要走出大门,走出养尊处优的生活,去锻炼心身的意志,发现世界的精彩。
当然,最难忘的是青唐酒吧的那帮朋友,那帮有追求的奇人:君君、蒋勇、喜力、奘青大哥、三哥、孙哥、初初、十三、十四、MINA、句子等。是你们启发了我,生活的精彩,不只在城市里,这宽广美丽的土地上,有太多精彩的地方等待着你去发掘、去欣赏。趁我们还年轻,走吧,走出城市,走到城市的对面去——里有无尽的风景。
还要感谢的,是身边一直支持我的同事加兄弟,感谢公司总裁高广志先生的理解支持,感谢章锦松、于洋、吴华杰等同事为我分担了无数工作,才让我有时间完成这本小书。
本书的文字方面上,要感谢徐守文先生的及时指导;设计上要感谢视觉大师绍建平,以及编排美指陈诺女士的辛勤付出;最后要感谢我的妻子,在决定是否要写这本书以及写书过程中给了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在大家文字、照片与精神的鼓励下,这本书诞生了。我再次觉得团队力量的伟大。或许,奘青大哥在雪域高原所领悟的“群体的快乐”,就是这样吧。
拉萨,西藏。我知道,我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