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之时常会忆起年轻的往事,寻找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又或者追思那些身外的浮尘俗物。大千世界,你是一个角色、一份宿命、一场酣畅淋漓,还是寂寥的剧目?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们思考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的孙胜杰的《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是怎么诠释死亡的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孙胜杰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吉光片羽、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之时常会忆起年轻的往事,寻找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又或者追思那些身外的浮尘俗物。大千世界,你是一个角色、一份宿命、一场酣畅淋漓,还是寂寥的剧目?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们思考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的孙胜杰的《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是怎么诠释死亡的吧! 内容推荐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的作者是孙胜杰。 《向死而生(哲学大师的死亡笔记)》: 人的一生,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讳的话题。 人活着,就要认真地活;人走了,便要洒脱地走。只有坦然面对生死,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变得丰富而长久。真正属灵的人,都是真正活在永恒里的人。 目录 第一章 丰命的终极思索 第一节 赫拉克利特: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 第二节 德谟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 第三节 奥古斯丁: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 第四节 苏格拉底:死可能比生更好 第五节 伊壁鸠鲁: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 第六节 柏拉图: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 第七节 亚里士多德:神圣理性不死 第八节 奥勒留: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第二章 死亡尽足力量的喷薄 第一节 塞涅卡:只有在死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生 第二节 阿奎那: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有命运 第三节 笛卡儿:我们的灵魂比身体更经久 第四节 康德: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 第五节 第欧根尼: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第六节 黑格尔:死亡是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 第七节 斯宾诺莎:自由人的智慧不是默思死而是默思生 第八节 卢梭:憎恶死亡是人的天性 第三章 死亡的角落是围城 第一节 费尔巴哈:死亡是生命的最后表露 第二节 叔本华: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 第三节 海德格尔:死亡是最本己的可能性 第四章 多死神的脸庞总微受 第一节 卢森堡: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 第二节 韦伊: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 第三节 波伏娃: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 第四节 柏格森:死后继续存在非常可能 第五节 克尔凯郭尔:与死亡携手反对生命 第六节 尼采: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在逆境中诞生 第七节 荣格:死亡是生命的部分转换 第四章 多死神的脸庞总微受 第一节卢森堡: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 第二节韦伊: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 第三节波伏娃: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 第四节 莎乐美: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 第五节 桑塔格:死亡是对人性的否定 第六节 海伦·聂尔宁:安然告别挚爱美好人生 第七节 法拉奇: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 第八节 萨特: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样是荒谬的 第五章 对死亡的虔诚面对 第一节 罗素: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第二节 狄德罗:活要充实死要愉快 第三节 王国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第四节 李叔同:悲欣交集 第五节 梁漱溟: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 第六节 季羡林: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 第七节 傅伟勋: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五节 伊壁鸠鲁: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 公元120年,小亚细亚西南角有一座万余人的小城——奥诺安达,一个名叫第欧根尼的富翁出钱在小城的集市中心建了一块长80米高约4米的石碑,上面刻着伊壁鸠鲁式的口号,以引起来往行人的关注: 奢华酒食不足以避害,不足以健身; 超过自然之财富,其无用犹如溢出容器之水; 真价值不生于剧院、澡堂、香水与油膏,而生于自然科学。 他想要和人们一起分享他在伊壁鸠鲁哲学中发现的使人生快乐的秘诀,于是他在一面石墙上把伊壁鸠鲁关于友谊、焦虑、死亡、快乐等各个方面的分析刻了下来,总计25000 字,并在墙上写下了下面一段话: 我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在死之前,我要写一篇对美满快乐的颂词,以期对当前春秋正富的人们有所帮助。如果只有一两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处于困境,我将与他们个别交谈……但是如今大多数人患着对事物有错觉的通病,在互相攀比中互相传染,如羊群的瘟疫一般……我要用这一柱廊广为宣传治此病的良药,以拯救世人。 不幸的是,这位富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话却没有阻挡人们进入奥诺安达商店购物的脚步。 到处充满着奢侈品和昂贵家园的形象,同孩子玩玩、与朋友聊聊天,这样简单的、普通人的快乐变得越来越少。 在今天的伦敦或巴黎,还有人打着伊壁鸠鲁的招牌,你可能会遇上一家名叫伊壁鸠鲁的咖啡屋或是餐厅;也可能在咖啡屋或餐厅里还放着一本叫做《伊壁鸠鲁式的生活》杂志;翻开《牛津词典》,我们还能找到一个词:伊壁鸠鲁式的。在这里“伊壁鸠鲁”这个词基本上意味着享乐主义。 的确,这位哲学家十分重视物质的满足与感官上的快乐。他曾说:“一切好东西的开始和根基都是肚子的舒服。因为即使是有教养的高级动物,也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又说:“一切善的根源来自于口腹之乐,就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与此相关。” 但他绝不是个享乐主义者,因为他同时又告诉我们:“宁肯睡在安稳的树叶垫上,也不睡在不安稳的黄金床上。”伊壁鸠鲁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他说: “只依靠面包和水为生,全身就会感到一阵轻松。” 透过物质的窗帘,我们仿佛依稀看到公元前306年,35岁的伊壁鸠鲁和他的朋友梅特多鲁斯、他的妹妹、数学家波…… P30-31 序言 吉光片羽、白驹过隙,岁月匆匆之时常会忆起年轻的往事,寻找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又或者追思那些身外的浮尘俗物。大千世界,你是一个角色、一份宿命、一场酣畅淋漓,还是寂寥的剧目?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们思考一生中所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 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这样写道:“哲学家们论证了人的尊严,人民将学会享有这种尊严,并且把他们被践踏的权利夺回来,不是去诉求,而是把它牢牢地夺到自己手里。” 对于那些配得上“哲学家”称号的哲学家来说,他们的职责是启发人们的智慧,提示生活的真理,概括和总结世代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关于死亡,他们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观点和做法。但哲学家也不是超脱凡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兴趣和弱点,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个神秘故事的作者。 人的一生,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讳的话题。 假如神赐给人类永生。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过去后,也许人们看到的会是这个星球上万物腐朽,到处生活着的是脸上布满皱纹的老者,而且注定这些还将永远地衰老下去,永远得不到解脱。在这样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中,你会感到,其实死亡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对于生命的终极思索,赫拉克利特说:“死亡是醒时所看见的一切”;德谟克利特说:“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奥古斯丁说:“天主负担了我们的死亡”;苏格拉底说:“死可能比生更好”;伊壁鸠鲁说:“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柏拉图说:“死亡是灵魂从身体的开释”;亚里士多德说:“神圣理性不死”;奥勒留说:“以愉快的心情等待着死亡”。 死亡是人生必经的过程,那么面对疾病、意外,直至死亡的时候,我们又应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罗素说:“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狄德罗说:“活要充实死要愉快”;克里希那穆提:“生命是与死亡携手并进的”;王国维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季羡林说:“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梁漱溟说:“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然”;卢森堡说:“我愿变成一支两头点燃的蜡烛”;韦伊说:“生于他人的苦难死于自己的痛苦”;波伏娃说:“死是入比神更强大的地方”;莎乐美说:“爱的神秘比死亡的神秘更伟大”;桑塔格说:“死亡是对人性的否定”;海伦·聂尔宁:“安然告别挚爱美好人生”;法拉奇说:“没有后代而死等于死了两次”;萨特说:“人的死亡和出生一样是荒谬的”。 其实,我们在何时何地死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我们知道死亡会来临,我们等待着它。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如何活得更充实、更浪漫?当一个人有能力时,可以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人活着,就要认真地活;人走了,便要洒脱地走。只有坦然面对生死,超越生死,才能使你的一生变得丰富而长久。真正属灵的人,都是真正活在永恒里的人。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众人在文字的田野辛勤耕耘的结果。本书的出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结了以下同仁的心血,他们是:黄慧婷、毛莹、黄亚妮、樊云霞、李秀峰、李婧、海晓红、王海翱、薛帅、李增文、卢浩文、李潇、李辰杨、郭晓霞、刘国妮、崔立之、李宁、李玲、曾昕、杨寅红、李婧、崔金英、毛望成、李景鑫、张耀文、刘艳丽、李哲、王珏、丁巧玲、孙小芳、盛海霞、张洪、秦晶、毕陆扬等,在此对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但是,囿于所学,写作中难免有错失之处。在此还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 书评(媒体评论) 死可能比生更好。 ——苏格拉底 死是人比神更强大的地方。 ——波伏娃 让死亡的恐惧缠住心是一种奴役。 ——罗索 面对死亡,不饮恨、不吞声。 ——季羡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