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常培文集(第2卷)(精)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王均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罗常培先生的思想和学术至今还在润溉着一代代学人,甚至他在当时对学人的告诫,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罗常培文集》的出版对于总结这位文化大师的学术成果,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传承他的优良学风,给中国语言学史保留一份里程碑式的学术文献,推进我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包括唐五代西北方音;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两部分。

内容推荐

罗常培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其一生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对汉语音的韵学和汉语方言研究卓越有成绩,被学术界誉为“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大师。

《罗常培文集》是罗先生用毕生心血凝结而成的研究硕果的集中呈现。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

《罗常培文集(第2卷)》为“罗常培文集”系列第2册,包括唐五代西北方音;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两部分。

目录

唐五代西北方音

 自序

 PREFACE 

 一 本篇所用的几种材料

 甲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

 乙 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

 丙 藏文译音《阿弥陀经》残卷

 丁 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残卷

 藏文字母与各家所用罗马字对照表

 戊 注音本《开蒙要训》

 现代兰州、平凉、西安、三水、文水、兴县的方音

 附:敦煌写本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八页

 二 从敦煌汉藏对音写本中所窥见之唐五代西北方音

 甲 声母

 这种声母系统与《切韵》声类的异点

 声母的六组二十九类

 p组声母表第一

 t组声母表第二

 c组声母表第三

 ts组声母表第四i

 k组声母表第五

 ·组声母表第六

 全清混入全浊与声调的关系

 全浊声母是否送气

 ’b、’d、’g的音值

 y与三四等的关系 

 乙 韵母

 韵母系统在四种藏音中的异同

 韵母的二十三摄五十五韵

 二十三摄与等韵十六摄的比较

 a摄韵母表第一

 0摄韵母表第二

 e摄韵母表第三

 i摄韵母表第四

 u摄韵母表第五

 ai摄韵母表第六

 ei摄韵母表第七

 au摄韵母表第八

 eu摄韵母表第九

 on摄韵母表第十

 in摄韵母表第十一

 an摄韵母表第十二

 in摄韵母表第十三

 an摄韵母表第十四

 en摄韵母表第十五

 on摄韵母表第十六

 ab摄韵母表第十七

 ib摄韵母表第十八

 ar摄韵母表第十九

 ir摄韵母表第二十

 ag摄韵母表第二十一

 eg摄韵母表第二十二

 og摄韵母表第二十三

 鼻收声一矗消变的条理

 鱼韵同脂之支微的通转

 “山”“臻”两摄的入声收声

 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重写元音的字多属上声

 合口洪音与合口细音的混合

 入声的收声-b、-d、-g是否-p、-t、-k的替代音

 一等[Q]元音与二等[a]元音的混合

 《大乘中宗见解》译音本与对音本的时代先后

 评财津桃溪的《敦煌出土汉藏对音材料与韵镜之比较》

 三 从《开蒙要训》的注音中所窥见的五代敦煌方音

 甲 声母

 这种材料所表现的声母特点

 唇音组第一

 帮、并互注例

 以非注敷例

 非、奉互注例

 唇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舌音组第二

 端、定互注例

 泥、来互注例。

 舌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齿音组第三

 知、照互注例

 照、澄互注例

 以澄注知例

 以穿注彻例

 以娘注日例

 精、从互注例

 以邪注心例

 以从注澄例

 以照注从例

 以彻注清例

 以清注穿例

 以审注心例

 以邪注禅例

 齿头音四等与舌上音正齿音的混淆

 齿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牙音组第四

 见、群互注例

 以匣注疑例

 以疑注群例

 溪、匣互注例

 见、溪互注例

 见、匣互注例

 以见注影例

 牙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喉音组第五

 以匣注晓例

 以喻三等注喻四等例

 喉音组的同音互注字

 这一系声母的五组二十二类

 乙 韵母

 这一系韵母的特点

 歌摄第一

 以歌注夹例

 歌摄的同音互注字

 模摄第二

 模摄的同音互注字

 齐摄第三

 庚、青互注例

 庚、清互注例

 以清注青例

 以庚注耕例

 以庚注齐例

 以庚注祭例

 以清注齐例

 青、齐互注例

 齐摄的同音互注字

 脂摄第四

 脂、支互注例

 支、之互注例

 以之注脂例

 以之注微例一

 脂、鱼互注例

 之、鱼互注例

 支、鱼互注例

 以鱼注微例

 脂摄的同音互注字

 虞摄第五

 虞、支互注例

 以虞注脂例

 以微注虞例

 以鱼注虞例

 以虞注尤例

 虞摄的同音互注字

 哈摄第六,皆摄第七

 以泰注哈例

 以泰注灰例

 佳、皆互注例

 眙皆两摄的同音互注字

 豪摄第八

 以豪注肴例

 宵、萧互注例

 豪摄的同音互注字

 侯摄第九

 侯摄的同音互注字

 覃摄第十

 以谈注覃例

 覃摄的同音互注字

 侵摄第十一

 侵摄的同音互注字

 以庚注侵例

 寒摄第十二

 以删注寒例

 以删注山例

 元、仙互注例

 以先注元例

 仙、先互注例

 寒摄的同音互注字

 痕摄第十三

 以谆注魂例

 痕摄的同音互注字

 登摄第十四

 以登注蒸例

 登摄的同音互注字

 江摄第十五

 江摄的同音互注字

 以东注江例

 以觉注江例

 东摄第十六

 东(一等)、冬互注例

 东(三等)、锺互注例

 东摄的同音互注字

 合摄第十七

 以合注盍例

 以狎注洽例

 以业注怙例

 以盍注怙例

 合摄的同音互注字

 缉摄第十八

 以侵注缉例

 曷摄第十九

 以屑注薛例

 曷摄的同音互注字

 迄摄第二十

 以质注迄例

 迄摄的同音互注字

 德摄第二十一

 以麦注陌例

 以锡注陌例

 以昔注锡例

 德、陌互注例

 以职注陌例

 职、昔互注例

 以职注锡例

 德摄的同音互注字

 铎摄第二十二

 以铎注药例

 以觉注烛例

 以药注烛例

 铎摄的同音互注字

 屋摄第二十三

 以德(合口)注屋(一等)例

 屋摄的同音互注字

 鼻收声消变的扩大

 丙 声调

 调值在方音中的参差现象

 《开蒙要训》中关于声调的错综注音

 以平注上例

 以上注平例

 以上注去例

 以去注上例

 以平注去例

 以去注平例

 《开蒙要训》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注音

 以浊上注去例

 以去注浊上例

 李涪《刊误》中关于浊上变去的旁证

 附李涪的事迹

 总结

 误读与存疑的注音

 从《开蒙要训》的押韵考证本书的年代

 四 唐五代西北方音与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甲 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的演变

 (2)舌上音与正齿音的混并

 (3)摩擦音清浊的混并 

 (4)明、泥、疑三母的读音

 (5)齿头音与牙音的腭化

 乙 韵母的比较

 (1)鼻收声的消失

 (2)人声收声的消失

 (3)一等[Q]与二等[a]的区别

 (4)模、鱼、虞的演变

 (5)声母对于韵母的影响

 总结

 藏文写法与实际语音之异同

 (a)藏文写法同而实际语音未必同者

 (b)实际语音同而藏文写法微异者

 (c)由藏文写法可以窥见音变先后者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声系及其演变

 唐五代西北方音的韵系及其演变

 《唐蕃会盟碑》中之汉藏对音

 一 这种材料中所有的汉藏对音

 (a)右侧唐朝官名跟人名的藏音

 (b)左侧吐蕃人名的汉音

 (c)碑阳的藏译汉音

 (d)碑阴的藏译汉音

 二 这种藏汉对音的音韵条理

 声母的条理

 声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以全字对前缀音例

 以透母对lh例

 以见对rg例

 以来对r例

 以照对c‘例

 以群对k例

 韵母的条理

 韵母对音中的几个特例

 有声无韵例

 连诵例

 以阳韵对阴韵例

 这种韵母条理与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比较

 从这种音韵条理推测其他四种汉藏对音的先后

 附五种汉藏对音声母比较表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甲)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乙)

 五种汉藏对音韵母比较表(丙)

 附录一 汉藏对音《千字文》与《切韵》音及六种现代西北方音的比较

 附录二 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索引

 附录三 《大乘中宗见解》藏音索引

 附志

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序

 一、绪论

 二、周秦韵部与两汉韵部的分合

 三、两汉韵部分论

 1.阴声韵 

 2.阳声韵 

 3.入声韵 

 四、两汉韵部之间通押的关系

 1.西汉时期 

 2.东汉时期 

 五、汉代四声的类别

 六、汉代的方音

 1.杨雄《方言》和汉代方言的地理区域

 2.汉代古书注解中所指出的方音现象

 七、个别方言材料的考查

 1.《淮南子》

 2.《急就篇》

 3.司马相如、王褒、杨雄的韵文 

 4.《易林》

 5.班固、傅毅等的韵文

 6.《论衡·自纪篇》

 7.张衡、蔡邕的韵文

 8.《释名》

 9.总的说明 

 八、两汉诗文韵谱

 1.韵谱总说 

 (1)材料的范围和材料的取舍

 (2)摘录韵字的问题

 (3)分别韵部的一些问题

 2.韵谱编排的方法

 3.两汉诗文韵例

 4.韵谱

 阴声韵

 I.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祭部

 阳声韵

 9.蒸部

 10.冬部

 11.东部

 12.阳部

 13.耕部

 14.真部

 15.元部

 16.谈部

 17.侵部

 入声韵

 18.职部

 19.沃部

 20.药部

 21.屋部

 22.铎部

 23.锡部

 24.质部

 25.月部

 26.盍部

 27.缉部

 附:两汉诗文韵字校记

 九、《淮南子》、《易林》韵谱

 1.《淮南子》韵谱

 (1)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微部

 (9)祭部

 (10)蒸部

 (11)阳部

 (12)东部

 (13)耕部

 (14)真部

 (15)谆部

 (16)元部

 (17)谈部

 (18)侵部

 (19)职部

 (20)沃部

 (21)药部

 (22)铎部

 (23)屋部

 (24)锡部

 (25)质部

 (26)衍部

 (27)月部

 (28)盍部

 (29)缉部

 2.《易林》韵谱

 (1)之部

 (2)幽部

 (3)宵部

 (4)鱼部

 (5)歌部

 (6)支部

 (7)脂部

 (8)祭部

 (9)蒸部

 (10)东部

 (II)阳部

 (12)耕部

 (13)真部

 (14)元部

 (15)侵部

 (16)职部

 (17)沃部

 (18)药部

 (19)屋部

 (20)铎部

 (21)锡部

 (22)质部

 (23)月部

 (24)盍部

 (25)缉部

 十、附录

 1.《史记·自序》分韵

 2.《汉书·叙传》分韵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3.两汉诗文作家籍贯生卒年表

试读章节

在本篇所用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之外,据我所知还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建立在拉萨的《唐蕃会盟碑》以及伯希和所搜集的《汉藏对译语汇》(No.2762背面)跟另外一种《汉藏对音佛经》(No.2046)。关于《长庆会盟碑》的译名问题,我将另以专题来讨论;至于后两种材料,我这次在北平会到伯希和先生,已然承他允许把原件的照片寄给我研究。倘使在最近的将来能够实现,或许可以使我把现在所讨论的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圆满一点,我在这里应该预先声谢!

敦煌石室所藏的《开蒙要训》,司坦因得到两种:(一)大中五年辛未三月二十三日学生宋文献诵,安文德写;(二)书于不知名佛经之背,“蒙”作“朦”,后唐清泰二年二月十五日②。伯希和也得到两种:(一)不注音本(No.2487);(二)注音本,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No.2578)③,可见这本书在当时是很流行的。考《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虽然都没有著录此书,而藤原佐世的《日本现在书目》却把它收入小学类,列在晋顾恺之《启蒙记》、王义《小学篇》的后面,梁周兴嗣《千字文》的前面,而注云“马氏撰”,自此看来,就无疑地可以断定它是东晋与齐梁之间的东西,并且由押韵的情况还可以把它提早到宋齐以前(详下文)。这四种写本里以注音本最有价值,所以刘半农先生特别把它收入《敦煌掇琐》中辑,并且说:“此篇可贵之处,不在本文而在所注之音。”①我所以能展转利用这个材料,不能不感谢刘先生的辑录跟提示!从这本书的尾题来看,如果那个敦煌郡学士郎张某就是注音的人,那么这些注音所代表的当然就是后唐明宗时代(天成四年即929)的敦煌方音了。所以专就时代跟地方的确定讲,这种材料比那几种汉藏对音的文件还要贵重的。不过,这本书里的注音一共有437对,其中拿同音字互注的倒有185对,另外还有讹误不可识的三对,误读的六对,音理难通或有讹误的两对,实际上可以供我们从对音的错综处考见当时方音状况的,不过有241对罢了。我根据这一点材料,却也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例如,梗、蟹两摄的“对转”,止、遇两摄的旁通,都跟《千字文》的藏音相合,然而声母一方面却变得很厉害。因为照这些注音的合并情形看,不单全浊声母已然露了消变的朕兆,甚至于连“齿头音”的四等也已经有混入“舌上”、“正齿”的趋势了。如果这种现象可以代表五代时候的敦煌方音,那么,我们从声母的系统就可以推断《干字文》的藏音所代表的要比《开蒙要训》的注音较早。羽田亨最初假定《千字文》的藏音是代表中唐以前的敦煌流行音②,虽嫌太早一点,然而无论如何绝不会是五代时候的东西,马伯乐把它当做第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当然可以不攻自破了。

从上面所述的四种汉藏对音材料,我们已然可以约略考见唐五代间的西北方音系统,而《开蒙要训》的注音可以代表后唐明宗时代的敦煌方音尤其没有疑义。所以,我们如果要想知道这一系方音演变的历程,最好再拿它的直接后代音作一番比较。可惜我们现在对于西北方音还没有系统地调查过,不单对于现代敦煌音找不到精切的材料,就是它的邻近音也无从寻觅。幸而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后面所附的《方音字典》还记了兰州①、平凉两种甘肃方音,不得已而思其次,我们只好拿它作为比较的材料。另外还有几种陕西、山西的方音韵尾鼻声也有消变的现象,而且文水、兴县的鼻声母也跟四种汉藏对音所代表的有类似的变化,所以我又附列西安、三水②、文水、兴县四种方音以资参证。虽然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可是总比拿北平音作比较要有意义得多,因为经过这一番比较,我们已然可以约略推知唐代的西北方音还能保存《切韵》音类的一大部分,从五代起渐渐有变成近代西北方音的倾向了。 在第一章里所叙述的几种藏译汉音的写本,大概都是吐蕃占据陇西时代为学习汉语的方便而作的,所以应该是唐代宗宝应二年(763)到唐宣宗大中五年(857)之间的东西。从发现的地域看,它们所译写的语言似乎就是当时沙州或沙州附近流行的方音。从音韵的系统看,《千字文》跟《大乘中宗见解》相近,《阿弥陀经》跟《金刚经》相近;后一系保存-n收声跟清浊的分界,而韵母分类有的离《切韵》稍远;前一系消失了一部分-n收声,并且清浊的分界也渐渐起了变化,而韵母分类却有些跟《切韵》较近,所以当时译音者的写法差异似乎比时代差异大。不过《阿弥陀经》比较最早,《大乘中宗见解》比较最晚,大概是可以决定的了。我为列表的方便起见,姑且拿《千字文》的音系作纲领而拿其余三种来比较,其中有跟《千字文》的声母或韵母不同的,就写作斜体字以资识别。这四种写本的全部材料大概都归纳在六组声母表跟二十三摄韵母表里,关于这一部分方音的系统以及从《切韵》音到唐代西北方音的演变,阅表即可自明,遇有说明的必要时,才在表后作总括的讨论,否则恕不赘叙。P28-40

序言

自从1923年钢和泰发表了那篇《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之后,国内学者第一个应用汉梵对音来考订中国古音的,要算是汪荣宝的《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因为这篇文章虽然引起了古音学上空前的大辩论,可是对于拟测汉字的古音确实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我在《知彻澄娘音值考》那篇论文里也曾经应用这种方法考订过中古声母的读音问题,我相信如果有人肯向这块广袤的荒田去耕植,一定还会有更满意的收获!然而汉梵对音的材料只限于一些零碎的译名,并且新旧译的纠纷,底本来源的异同,口译者跟笔受者的方音差别,在在都得经过一番审慎的考查。比较起来看,自然还是敦煌石室所发现的那一批汉藏对音的写本更可贵一点。因为这些写本原来是为吐蕃人学汉语用的,它们所有的对音并不专限于零碎的名词,而且从发现的地域看,大致可以断定它们所代表的是唐五代时候流行于西北的一部分方音,所以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我这本书里所用的汉藏对音材料一共有五种:

(1)汉藏对音《千字文》残卷;

(2)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残卷;

(3)藏文译音《佛说阿弥陀经》残卷;

(4)藏文译音《金刚经》残卷;

(5)《唐蕃会盟碑》拓本。前四种是敦煌石室中的写本,后一种是唐穆宗长庆二年(A.D.822)的刻石,这五种都算是直接的材料。其中的第一种曾经伯希和(P.Pelliot)、马伯乐(H.Maspero)、羽田亨等引用过;第一种、第三种跟第四种曾经财津桃溪引用过;第五种里关于汉译藏音的部分,劳佛(B.Lmfer)跟伯希和也曾经用它来讨论第九世纪的藏语音韵;至于第二种,却从陶慕士(T.w.Thaomas)等把材料发表以后,始终还没有人利用过呢。我所以要重新整理这一批材料的观点是和前面几个人不同的。因为他们不是零零碎碎的引用,就是缺乏历史的起点跟切近的参证;好像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穷源竟委地利用这一批可靠的材料,把它们所代表的方音系统给拟测出来。我这一本小书是打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我所用的方法,是先拿这几种汉藏对音的材料同《切韵》比较,去推溯它们的渊源,然后再同六种现代西北方音比较,来探讨它们的流变。由这番比较研究的结果,我发现唐五代西北方音很有些前人所没说过的特点。在这几种材料里,《唐蕃会盟碑》的对音虽然很有限,可是它的年代是确凿不移的,这对于我们考证几种材料的时代先后有很大的帮助。其余的四种一共有1152个对音,它们不单可以代表《切韵》所有的声类,就是对于韵部也只有幽、废、夫、臻、耕、栉、盍、洽、□、迄十韵找不到例字。所以我们根据这些对音,就可以把《切韵》音同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关系推想出十之七八来。如果专从藏文的写法来讲,在声母一方面,我们可以看见:

(1)“轻唇音”非、敷、奉大多数写作送气的p‘,已然露出“重唇音”分化的痕迹(看42—43,52页);

(2)明在收声-n或-n的前面读m,其余的变’b;泥在收声-m或-n的前面读n,其余的变’d(看42—44,52—53页);

(3)“舌上音”混入“正齿音”(看45-46,53页);

(4)“正齿音”的二、三等不分(看45-46,53页);

(5)床大部分由禅变审,但澄却变成照的全浊(看45-46页);

(6)摩擦音的浊母禅、邪、匣变同清母审、心、晓(看46-51页);

(7)v化的声母并不专以三等为限(看58页)。至于全浊声母的字在《大乘中宗见解》里大多数变成次清,那显然更近代化了。

在韵母一方面,我们可以看见:

(1)宕、梗两摄的鼻收声[□]一部分开始消变(看63-65,87-91页);

(2)鱼韵字大部分变人止摄(看66-67,91-93页);

(3)通摄的一、三等元音不同(看81,96页);  (4)同韵字往往受声母的影响变成不同韵(看100页);

(5)一等[Q]元音同二等[a]元音在藏文写法上没有分别(看103页);

(6)合口洪音同合口细音在藏文写法上没有分别(看10l页);

(7)入声的收声[-p]、[-t]、[-k],藏文写作-b、-r(或-d)、-g(看101-103页)。

不过我们得要知道:藏文的写法大部分固然可以代表实际的语音,其中却也有写法同而语音未必全同的(看205页);也有语音同而写法稍微不同的(看205页),这从现代西北方音的演变上可以看得出来。所以我们虽然不承认从这几种材料只能得到“大部分想象的结论”,然而对于哪些是当时的实际语音,哪些是藏文的替代音,可得要很仔细地辨别清楚,这一点在全部工作的效率上关系是很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种同汉藏对音相辅而行的材料,就是注音本《开蒙要训》。这个写本的末一行明白写着“天成四年九十()八日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所以它的时代跟地域是可以确定的。但是这本书里所有的注音,除去同音互注、形讹难识、类推误读、音理难通的以外,可以供我们从注音的错综处考见当时方音状况的,不过才有241对,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误读半边字所致,不能完全代表实际的音变,那么,所余的材料就很有限了。然而,我根据这一点儿材料,却也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例如,梗摄同齐、祭两韵“对转”,止摄同鱼韵旁通,都跟《千字文》的藏音相合,这绝不是偶然的。至于声母一方面,可就变得很厉害了。照这些错综的注音来看,不单全浊声母有变成全清的趋势,甚至于连“齿头音”的四等也受腭化的影响开始混入“舌上音”跟“正齿音”。此外,像泥、来不分,娘、日不分之类,也是汉藏对音所没有的现象。可见这种材料非但比那几种汉藏对音的时代较晚,恐怕还有方音上的差异呢。

我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从1932年12月间引起的。其中《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前三章是由本年1月2日到3月9日写成的,后来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南迁,中间稍有停顿,在4、5两月里又把前篇的第四章跟《唐蕃会盟碑中的汉藏对音》继续完成,直到6月6日全书才能付印,算到现在,已然有十个多月了。不过我因为有几种期待中的材料还没完全采进去,总不免有点儿“半折心始”的感觉!这只好等将来有机会再作补编了。

我在这儿应当谢谢陈寅恪、赵元任、李方桂、林语堂、钱玄同、魏建功、罗膺中、丁声树诸位先生!他们有的供给我很多的材料,有的提示我很好的意见,有的替我校订讹误,有的帮我覆阅全稿:这对于本书的完成都有莫大的助力!至于排比材料,缮写全书,多亏唐虞、程霖两君勤恳的帮忙,我也应当在此声谢!

“最末了儿但是不最小”,我还得郑重地谢谢刘半农先生!因为他不单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从头到尾地给我审查全稿,并且他听说我在研究《开蒙要训》的注音,就把自己关于这个题目“从事将半”的文章立刻搁笔了!本来刘先生在《敦煌掇琐》的序录里早就说过:“此篇可贵之处,不在本文而在所注之音。”我所以能够展转地利用这种材料,当然得谢谢刘先生的辑录跟启示!现在又承他本着“只求有所发现,不必成功自我”的宗旨,牺牲了自己“从事将半”的文章,那么,即使我所得的结果是完全独立的,我对于他这种态度也应当十二分的感谢!

1933年11月8日,罗常培识于上海小万柳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