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和政策性强,程序要求严格。但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对工伤保险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理解不深、不透等原因,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在维权过程中时常受阻,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给工伤职工带来精神创伤,同时也影响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实效性和权威性。为此,我们根据现行的工伤保险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结合工作实践,精心编写了《最新工伤保险理论与案例评析》一书。本书以通俗的语言向您介绍工伤保险知识,并通过一系列大众耳濡目染的典型案例,对诸多工伤保险热点法律问题进行探究,以求得法律适用及其效果。本书由栾居沪编著。
第一部分 工伤保险理论
第一章 工伤保险概述
第一节 工伤保险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 工伤保险的概念、特点、作用及应遵循的原则
第四节 工伤保险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五节 工伤与伤亡事故
第六节 我国工伤保险立法
第七节 《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
第二章 工伤构成和工伤认定
第一节 工伤的构成
第二节 工伤认定的概念和原则
第三节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
第三章 停工留薪期和劳动能力鉴定
第一节 停工留薪期
第二节 劳动能力鉴定
第四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一节 因工负伤的待遇
第二节 工伤的就医治疗
第三节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及资格
第五章 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
第一节 工伤预防
第二节 工伤康复
第六章 工伤保险争议
第一节 工伤保险行政争议
第二节 工伤保险待遇争议
第七章 工伤保险经办管理和监督管理
第一节 工伤保险经办管理
第二节 工伤保险基金和工伤保险费率
第三节 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第四节 工伤保险的监督管理
第二部分 工伤保险案例
案例1 住宿宾馆洗澡受伤能否算工伤
案例2 两种维权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案例3 企业改制后工伤待遇的承担主体
案例4 工作间隙受伤可认定工伤
案例5 政府规章效力不能由法院判定
案例6 受雇司机驾挂靠车辆受伤谁担责
案例7 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是否认定工伤的判断(一)
案例8 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是否认定工伤的判断(二)
案例9 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是否认定工伤的判断(三)
案例10 非工作岗位因工作受伤可否认定为工伤
案例11 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可以认定为工伤
案例12 为老板结婚帮忙时意外受伤谁负责
案例13 受伤后经过多次诊断的应采信哪份证明认定工伤
案例14 遭受第三人伤害可否享受工伤待遇(一)
案例15 遭受第三人伤害可否享受工伤待遇(二)
案例16 因工出差期间被害死亡能否认定为工伤
案例17 违规作业导致工伤事故的,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案例18 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费,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案例19 用人单位工伤认定申请的时效判断
案例20 刘某与该厂是事实劳动关系
案例21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不能作为被诉主体
案例22 非法用工伤亡不需要工伤认定
案例23 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口头答复意见不具有可诉性
案例24 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退休前不应缴纳养老保险费
案例25 工伤私了协议的法律效力判断
案例26 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伤职工应该享受相关待遇
案例27 工伤认定的关键是调查核实
案例28 破产清算组聘用人员也应签订劳动合同
案例29 劳动关系是认定工伤的前提
案例30 “工伤概不负责”的约定是否有效
案例31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一)
案例32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二)
案例33 从一起工伤争议案谈仲裁委的自由裁量权
案例34 无证驾车造成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一)
案例35 无证驾车造成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二)
案例36 特定推定的事实可以作为认定工伤的证据
案例37 从一起工伤认定行政复议案谈《工伤保险条例》的法律缺陷
案例38 两次工伤待遇如何支付
案例39 企业改制不应损害职工工伤保险待遇
案例40 非法用工引发工伤保险争议法院能否直接受理
附录 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工伤保险条例
国务院令第586号2010年12月20日
工伤认定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8号 2010年12月31日
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8号 2003年9月23日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9号 2010年12月31日
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0号2010年12月31日
山东省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管理办法
鲁劳社[2006]15号2006年4月24日
山东省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鲁劳鉴发[2004]8号 2004年4月23日
山东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劳动厅关于企业伤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收费标准的通知
鲁价涉发[1994]181号 1994年7月16日
劳动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4]18号2004年6月1日
劳动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社部函[2004]256号2004年11月1日
关于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鲁劳社函[2005]135号 2005年4月14日
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有关条款释义的函
劳社厅函[2006]497号2006年9月4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违反企业内部规定在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伤害能否认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15号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第六十四条关于工伤认定申请时限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9号2005年2月1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能否对2003年工伤认定行为重新作出认定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09号 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重新进入劳动生产领域的离休人员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10号 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四川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职工退休后被诊断为职业病应如何解决工伤待遇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12号 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对(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四条的法律溯及力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14号 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关于职工参加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受到伤害能否认
定为工伤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5]311号2005年8月17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关于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工伤申请期限如何
确认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6]205号2006年6月1日
国务院法制办对《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安置在企业的伤残
军人能否享受工伤医疗补助金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7]3号2007年1月4日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对广东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工伤认定管辖和
《工伤保险条例>中相关法律适用问题的请示》的复函
国法秘函[2007]4号2007年1月4日
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对工伤认定法律适用问题的复函
劳社厅函[2007]345号2007年9月5日
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
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
民发[2007]64号2007年5月8日
人社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
性抚恤金发放办法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8]42号2008年6月1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车辆挂靠其他单位经营车辆实际所有人聘用的司机
工作中伤亡能否认定为工伤问题的答复
[2006]行他字第17号2007年12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因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职工或其亲属在获得民事赔偿
后是否还可以获得工伤保险补偿问题的答复
[2006]行他字第12号2006年12月2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劳动关系
确认权请示的答复
[2009]行他字第12号2009年12月3日
劳动保障部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3]29号2003年10月29日
劳动保障部关于新旧劳动能力鉴定标准衔接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7]8号2007年3月6日
民政部关于印发《军人新旧残疾等级套改办法》的通知
民发[2004]198号2004年11月16日
劳动部关于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劳部发[1994]479号 1994年12月1日
转发劳动部《关于发布<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的通知
鲁劳发[1995]67号1995年3月9日
劳动部关于贯彻《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通知
劳部发[1995]236号1995年5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国家主席令第35号 2010年10月28日
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有关问题的批复
卫监督发[2005_]129号2005年4月4日
卫生部关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问题的批复
卫监督发[2005]293号2005年7月18日
卫生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
卫法监发[2002]108号2002年4月18日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413号 2004年8月1日伤残抚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令第34号 2007年7月3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2003]20号2003年12月4日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