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男子汉,需要有推理能力
那么,成为男子汉的资格是否仅凭勇气就能决定呢?这是行不通的。所谓的勇气,是达到目韵的一种方法,它既不是目的,也不是动机。如果说为什么需要勇气,那就是为了义。见义而为,才能成为勇。明知不义偏为之,不管怎么奋斗,都免不了胆怯。丁尼生(A. Tennyson)说过:“女人就是小男人。”他指的当然不是身形上的大小,而是指智慧的多少。我认为不能说在智力上女人一定比男人差。女性中也有学者、艺术家、宗教家,从这一点来看,我不认为男性与女性之间有智力上的差别。
迄今为止,即使在西方,女性也还不能完全像男性一样接受教育。所以她们的智慧还没有被完全启发出来。但如果进步到女子也能方便地接受教育,今后女性的智力发展跟男性相比,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平时说的女子不如男,这句话包含着力气的差异,这一点自不待言,另外也包含了在思维方面男人比女人优越的意思。“女人聪明,卖牛都会损失。”“女人只会用鼻尖思考。”等等。
这些听起来对于今天的女子来说,是极其侮辱的语言,但在没有设置女子学校的时代,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不,就算是去上女子学校的学生,往往也免不了受到这种诽谤。我所说的思维,即逻辑思维(logical mind),也就是推理能力。怎么做,会怎么样,这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不管是谁,都能很简单地推断出来。但是,以后呢?以后的以后呢?以后的以后……像这样往下推论的思考能力,在今天(将来还不知道)仍然可以说是男人(当然,男人也有很多没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比起女人应该少多了)的特长。以男子汉自居的人,必须具备判断利害关系、是非曲直的思维能力。
男子汉要有判断、实践的能力
只是心里有思维能力,还很难说把男性的资格充分发挥出来了。原因在于男性的特性是活动。推动,即主动,是男性的,女子是被动的。男人的作用体现在外部,并以此为荣。女人的作用是内助。但这个内助的意思,绝不限于一家之内,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一种帮助。
所以如果家里发生什么事,处理它是男人的责任,其动机有不少都是由女人引起的。查尔斯·金斯利(C.Kingsley)的诗中有一句是:“man must work woman must weep(男人必须劳动,女人必须流泪)。”总而言之,男人的力量不能止于思维,还要能判断,并实践。女人的力量在判断方面相当弱,但是应该作出对思维有参考价值的种种观察,或许在收集材料方面绝不比男人差。
曾经有位学者说,男人的大脑是归纳性的,女人的大脑是演绎性的,女人感情至上,所以很难冷静地判断事物。但如果用感情去观察事物,往往能够发现凭借理性不能发现的事情。虽说以前的男子汉有动物性的勇猛特征,但在当时,他们的思考和判断力都比女人强。
如今的男子汉,随着文化的进步,对以前那样蛮勇的需求明显减少,如果在思考和判断力方面不能不断进步,就会失去作为男子汉优于女性的理由。
男女两性的接近及竞争倾向
最近,在人类的进步方面,我认为女人的进步速度比男人快。知识方面自不待言,就连在身体上,最近女人在体格上的变化也比男人多。
有位学者说,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世界上的蒲柳美人距离消失的日子便不会远了。如果女人在思考、学问、决断力方面都像男人一样,甚至连身体也会跟男人相似。这样一来,男子汉这个词也会不再是男人自夸的词了。如果自满于以前的种种,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其长处,变成一个粗俗不堪的男人,再进一步,如果有了道德上的退化,最终日语中指“一个”男人的数量词“一匹”的“匹”,就会成为动物性男人的特征。
曾有人说,今后的战争就是跟女人的对战。这当然不是指武力战争,而是经济上的战争。这场战争已经开始了。在工厂、学校、商店、事务所,女人已经代替一部分男人在工作了。我认为这场战争不会很快结束,现在知识上的战争也要开始了。这样想来,男子汉的将来甚是堪忧。这场战争将来会如何演变,哪方会胜利,哪方会失败,还是双方不分胜负,最终以圆满的和平方式解决,这都是以后的事。我们现在的任务是:男人就要毫无保留地发挥男人的特性。
竞争、胜负,听起来好像男女之间的利害得失不同,现在在经济的竞争方面,利害得失确实不同,但我们是要让这种不同的利害得失关系继续下去,还是让男女只有性别上的差异,在其他方面的利害关系全都要一样,这些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保护弱者是男子汉的要素
男人为了表示比女人优秀,向来都以保护女人为己任,并以此为乐。在这点上,如果今后男女变得像了,双方就会一样,一方就没有保护另一方的必要了,但这恐怕只是空想,以动物为例来推测,男性自始至终都要保护女性。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男人是松树。女人是藤蔓。
不管今后女性的身体构造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男人乳房增大的时代没有到来,母亲这一职责就始终属于女人。由此看来,男人保护女人是天生的义务。所以作为男子汉,不可欠缺的要素就是成为女性的保护者。利用女性的弱点玩弄她们,或者让她们受苦,这都是滥用男性权能的过分行为。有力量的养育并保护没力量的,这是生物界永远不会改变的法则。
以前称为侠客的人,他们表面上放荡不羁,但在与女人的关系方面却出乎意料的纯洁。即使是到花街柳巷,也鲜少有人会玩弄女性。如果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能以20世纪的男子汉自居。
P8-11
在报考东京帝国大学面试时,新渡户稻造对主考官说:“老师,我是要当太平洋之桥的。我要将西洋思想传到东洋,将东洋思想传到西洋!”他将此视为自己的天职,为此奉献了一生。,
——日本新华侨报网
讲“胜”的时候,是相对的,需要对手的存在,意味着要打倒对手。但是“克”是绝对的,不问有无对手。当你完全克服自己的时候,即是将要战胜世界的时刻。常自省而果决处事,即使贫穷内心也会平和,即使遭遇诽谤也会自得其乐,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感到幸福,怀着感激之心度过每一天。
——本书作者 新渡户稻造
东西切换自如,古今一气贯通。新渡户稻造作为一代大家,委实难能可贵。
——著名翻译家 林少华
新渡户稻造学贯东西,通晓古今。东方的《论语》、《菜根谭》,西方的《圣经》、《英雄论》,东方的和歌、汉诗,西方的诗歌、戏剧,古代英雄豪杰、圣贤名士的故事,现代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逸事,都会出现在他的文章里。在平凡朴实的叙述中,读者会得到知识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成
将心智的暖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
卢晓菡
心灵在人的一生中需要经过怎样的磨砺与构建,才能助人走好一生的路,这似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然而,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膨胀,心灵的空间似乎不断被压缩。振奋人心的理想道德早已销声匿迹,人们变成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狭隘的功利主义者,专注于此时此地的调整,而不是去重新创造。在司空见惯之事面前,人们宁愿默默忍受,也不再有改变的愿望。对于未来可能是什么,人们宁愿随波逐流,也不愿思考一种新的活法。由于没有可以参照的精神范本,也就丧失了理解和评判自己的意识,同时丧失了构建和改变未来的能力。这对活在当下的人们无不是莫大的悲哀。
似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日本作家新渡户稻造在一个世纪前就开始了独立的思考。从第一部饱受国人争议的《武士道·日本人的精神》,到之后的《修养》等作品,他一直在试图用文字为读者拆解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精神谱系。这位活跃于上世纪的国际政治活动家、农学家、教育家,以一个通达人生的兄长、老师、前行者的身份,跨越千年时空,引导一代代读者完成了一次次心灵的反省与重建。
自警是一种自我观照,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通过再创造,把现实意识转化为灌注了理想情绪的意向,从而使外在世界变得与内心世界协调融洽。在这本中,新渡户稻造一如既往地使用这种自警的方法,沉入到了心灵的褶皱,对那些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包括两性、职业生活、恐惧和坚强、诽谤、社交、内心独立、人生的成败判断等等,作了更有纵深感的剖析;他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为人们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并列举了在这些人生课题中,个人会遭遇到的负面思维模式,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开辟和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他指出了人类的思想本质,或是观察这个本质的深刻视角——自省,启,发人们站在灵魂的高度审视自己和他人——这不仅是新渡户稻造对自己的告诫,对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规劝,更是为了留给后世子孙的宝贵财富。
不同于一般的心灵修养书籍。这部作品就像是与亲密友人的对话,旁征博引却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却简洁明了。就内容而言,它并不构成一本连贯性极强的书。因为它都是一段段的呈现,被作者分成几个话题各个攻破。你不必非常熟悉日本文化,甚至可以打乱阅读次序来理解这本书上所说的一切。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一些章节中加入了自己的经历,把自已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不是即兴式的有感而发,而是从原有的思想状态中超越出来,与之保持一定古白心理距离。把它们当成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仿佛一个冷静的医生对自己动手术刀,让读者的精神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触动和提升。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而这漫长的一生,就是同内心自我战斗的一生。真正的智者,是有能力战胜自己的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己的最关键的一步。《自警录》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启发你怎样借助自己的心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指引自己将过去的经历演化为精神的立场,并不断提醒自己应该怎样以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如一面镜子,也如一扇窗,它为你微微洞开一线光明,然后将心智的暖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与那不断让你变得懦弱和狭隘的东西对抗,在这阅读的旅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重塑和意识的强大。它能伴着你安静下来,在情绪中引入理性的内控因素,让情感波澜沿着理性的河道涓涓流淌,成功地化焦灼为平静,将悲愤化为超脱,将浓烈化为平淡,有效地避免了情感的极端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姜媛媛对本书贡献良多。她在行文处添加了多处译者注,使得对日本文化社会了解不多的读者可以不受语言文字的障碍而顺利地理解作者的意见,让文字的表述更为贴近中文读者的同时,也对日本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再加上良好的汉语功底和领悟力,使得她的译作远远超越了“信、达、雅”的基本要求,在原作的土壤上开出了富有个性色彩的芬芳花朵,这在太多急功近利、丧失文化操守的现代翻译者群体中显得尤为难得。相信本书必将经历得住时间的考验,沉淀为历史的佳作。
人生的桥梁
“当今的教育家是福泽,未来的教育家是新渡户。”——这是札幌农学校比新渡户低三届的志贺重昂说过的话。时至今日,这一说法仍不失其真实性。而本书正是最能证明其真实性的著作之一。
本书于大正五年十月由实业之日本社出版。明治四十一年十月,新渡户接受实业之日本社社长增田义一的恳请,担任该社编辑顾问。《实业之日本》杂志每月连载修养专栏,为认真生活的勤劳青年们所写的这些文章收集成《修养》(明治四十四年)、《处世之道》(明治四十五年)以及本书和《人生读本》(昭和九年)。
新渡户是农学博士、法学博士,还获得了国外的学位,是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有英语、德语著作,他是当时第一个国际性的知识分子。本书以其渊博的知识为背景,行文深邃。采用的主题及其文章,简明通俗,让人完全想象不到是七十多年前写就的,就如同坐在新渡户的旁边听他讲座一样生动形象。
新渡户把自己出糗的事写出来。以便有助于与读者一起思考。他还叙述了在与国内外很多人交往中获得的知识和见闻,让人领悟人生百态。偶尔他还适当引用道歌、古诗、谚语、古语,让人们更轻松地把真理铭刻于心。书中出现了古今东西很多历史人物,以便读者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其叙述充满幽默感,书中洋溢的温暖包围着读者。
本书虽然是由跟道德有关的文章所构成,但却并不是在罗列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而是讲述了“平时每天的言行——说言行,毋宁说内心的维持方法,是精神态度”。而且,在叙述“每天的心得”、“平日的自戒”时,丝毫没有以往修养书中常见的那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新渡户本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只要用心阅读,就能发现其信仰在本书中的体现,但却毫无把宗教信仰强加于人的感觉。本书贯穿着一种温暖人心、关注个人内心感受,带着同情与共鸣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态度。而且,无论哪个主题,都不止从一个方面观察,常论述不同的观点,让人充分体会人生的深邃。新渡户本身一直信仰人格的进步是教育的目的,他在这方面的执著与努力,也指引着读者进步。
新渡户胸怀“成为太平洋之桥”这一青年时代的大志,在他的梦想中奔驰。但我深信那座桥绝不只停留在太平洋,也不只停留在东洋西洋,而是牵动人心,连接理想与现实,最终成为连接当今社会与永远之国的桥梁。本书读者将与新渡户一起微笑,共同思考,共同烦恼,永远追求进步,一步一步地渡过这座桥。
在此之前,新渡户的书除了《武士道》之外,都很难买到。这次以丛书的形式发行本书,可以让深爱新渡户的同胞,特别是勤劳的青少年得到该书。为此我感到无比的喜悦。
1982年2月
《自警录》是新渡户稻造的人生指南名著。在这部书中,新渡户稻造一如既往地使用内敛自警的写法,沉人到了心灵的褶皱,对那些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包括两性、职业生涯、恐惧和坚强、诽谤、社交、内心独立、人生的成败判断等等,作了纵深的剖析。
在《自警录》中,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启发人们怎样借助自己的心力来摆脱内心的困境,指引自己将过去的经历演化为精神的立场,并不断提醒自己应怎样以审慎的态度面对未来。它如一面镜子,也如一扇窗,为陷入困境的人们洞开一线光明,将心智的暧阳洒向每一个幽禁的生命,与那不断让人变得懦弱和狭隘的东西对抗,帮助人们拥有更好的人生信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开辟和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
由新渡户稻造编著的《自警录》是一部励志类书籍。书中采用的主题及文章简明通俗,叙述充满幽默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温暖的气息。作者以自身的经历以及在与国内外很多人的交往中获得的知识和见闻,向读者展示了人生百态。用心阅读,会让读者充分体会到人生的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