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这是一部“伟大而永恒的恋爱生活史”。
感动几代人的爱情传奇,蔡琴同名歌曲倾情演绎,普列《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一年再版20余次,常销不衰的爱情经典。陈香梅女士独家授权30余幅私人珍藏历史照片。
《一千个春天》是陈香梅婚姻自述,从1944年古城昆明与陈纳德将军相识写到1958年与将军死别一曲真正的生死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千个春天/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陈香梅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语堂说,这是一部“伟大而永恒的恋爱生活史”。 感动几代人的爱情传奇,蔡琴同名歌曲倾情演绎,普列《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一年再版20余次,常销不衰的爱情经典。陈香梅女士独家授权30余幅私人珍藏历史照片。 《一千个春天》是陈香梅婚姻自述,从1944年古城昆明与陈纳德将军相识写到1958年与将军死别一曲真正的生死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内容推荐 陈香梅享有“中美民间大使”之美誉。她曾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和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作出过积极贡献。1980年,她作为里根的亲善大使到中国大陆和台湾访问,在两岸之间积极沟通,促进了两岸交流。她说:“只要中国人能扬眉吐气,我于愿已足” 她对养育过她的中国一脉情深,为中国的发展不遗余力。她是中国海外交流协会顾问,中华全国妇联名誉顾问,中国国家旅游局特别顾问,陈香梅教育基金会董事长。还是北京师范大学、沈阳东工大学等院校的客座教授。 陈香梅著有《往事知多少》、《留云借月》、《一千个春天》、《陈香梅的散文与诗》、《迷》、《追逸曲》、《春秋岁月》、《春水东流》等中英文著作四十余部。 她确实很为全球的华人争气。 她的天空,有太多的精彩。 《一千个春天》是“现代文化名人自传丛书”之一。 《一千个春天》是陈香梅婚姻自述,从1944年古城昆明与陈纳德将军相识写到1958年与将军死别一曲真正的生死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目录 中文本序 林语堂先生序 英文原著自序 一 古城春晓 二 姐妹情深 三 南天鹏翼 四 滇西寄旅 五 茹苦含辛 六 明珠蒙垢 七 茫茫来日 八 劳燕分飞 九 海誓山盟 一○ 惆怅旧欢 一一 如宾如友 一二 七宝楼台 一三 中国妻子 一四 咫尺天涯 一五 吾家有女 一六 美丽宝岛 一七 百战弥坚 一八 不测风云 一九 日惨花愁 二○ 天上人间 二一 翡翠常绿 试读章节 一 古城春晓 一九四四年。 是昆明初冬常见的那种天气,温暖而晴朗。但对于我,今天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人力车在古老的圆石子路上摇晃颠簸,它载着我去参加一处记者招待会,我,十九岁的陈香梅,算是一个女记者了。 我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奇妙的感觉。 早在童年,我便渴望能够从事写作,念中学时,爱好文艺的倾向又转趋于新闻事业。我当过校刊和大学学报编辑,甫离学校便受到中央通讯社的聘约,派到昆明分社工作。如今,一次记者招待会,将给予我严格的考验。 我出生于北平,在香港长大和受教育,到这中国最西南角落的昆明古城,才只两天,两天里我已见到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事物,这儿有许多年代深远的古老遗迹,木轮马车在拥挤的街道上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牧人驱着成群的猪和牛,悠闲的在林荫大道上漫步,几百年前,一批批皇室宫廷的放逐者,建起了许多美丽的建筑。 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纷然杂存,此刻正像两道洪流,在我身畔向着相反的方向,蠕蠕而动,——光腿赤脚戴毡帽的车夫,拼命的揿按车铃,男男女女骑着自行车在缝隙里穿梭的来往,卡车、小包车、中国的和美国的军车,全都急速的按着喇叭,堆满了木材和其他货物的货车,有的用马拉,有的用人力拖挽。 许多商店播放着锣鼓喧天的地方戏,似正在和街头小贩的叫卖声相抗,这种戏曲很难为西方人欣赏,但这里是中国,到处都弥漫着浓厚的中国气氛,糅合着油腻、烟熏、汗臭、敬神用的檀香木、樟脑木的香雾,以及其他干百种味道。 然而,当时我只是下意识地感触到这些景象,声音,以及气味。我整个的思想都盘桓在我的新工作上,一些轻微的,恐怕不能胜任的惊慌感觉,冲淡了我热切的期望。 是的,像我这个受过天主教教育,而且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大孩子,我是否确有能力报道这种重要的军事新闻?或是有关那位表情严肃的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少将? “我希望你将陈纳德少将和他的部下们,亲切的予以人性化的姿态出现。”我的主编对我说,“人们都称他‘飞虎’,他有一张倔强的面孔,但他却是仁慈而勇敢的。他曾击毁了很多日本轰炸机,而拯救了万千中国人的生命。我要你采访十四航空队和全队工作人员的新闻,让我们的人民对他们和他们正在做的一切,有所了解,有所赏识。你的英文已够好了,我想你将不致遭受任何困难。” 当时,我热衷地同意了。此刻,我却不敢说我自己有把握。或许这位名震天下的美国将军会感到侮辱,让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来记载他的历史性活动?或许,他没有时间或耐心来理睬我。 人力车夫的脚步缓慢下来,在两部吉普车中间平放下车杆。这两部吉普车正停在一幢泥土色的,古老的石头建筑物前。大门上悬挂着一块色泽鲜明的新招牌,明白地指出这里就是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总部。 我把簇新的记者证拿给守门的中国卫兵看,旋即被准许进入,令我顿感兴奋。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穿过幽暗的走廊,遇到一个手捧公文的美国下士。在一间标明“会议室”的房间门前,我停下脚步,我的心在急剧跳动。 在这间空敞的大房间里,环绕着一张长形的疤痕累累的木桌,有六七个中国记者,还有几位外国访员,舒适的斜靠在椅子里;都是男人。那一道道逼射的眼光,充满了诧异、欣羡的神色,略带惊愕,一齐投向我来,嘈杂的低语声缓滞了,有一个人吹起口哨。 “安娜,请进。” 中央通讯社的鲍勃冯,一位瘦长的新闻从业员,也不过是我前一天才认识的,离开椅子,面露笑容的走近我:“先生们,这是安娜,陈香梅小姐,我们新来的女记者。你们看,我刚才没有扯谎吧!” 我觉得两颊在发热,同业们都站起来,齐声道出礼貌上的问候语:“您好,陈小姐。”紧接着,却从一位“星条”报记者的嘴里冒出一声愉快的:“喂!安娜!”以往,我也曾与美国人相处过,稔知他们的轻松活泼作风,但是这位同业不拘形迹的晤谈方式,就我个人而言,尚属首次。 “我这儿替你留下一个座位。”鲍勃说。 大家刚坐定后,房间尽头的一扇门轻轻旋开。 “老板!”鲍勃低声说。 我尽量把我的椅子往后推,想越过这些高大的邻人,看个清楚,但却几乎使我的椅子翻倒。我坐稳后,看见一个瘦削、满头黑发的美国军官,昂首阔步而入。两颗少将级的银星,在他陈旧的飞行皮夹克肩头闪烁发光。他身后跟着一位中国籍上校,还有两个美国军官,一位上校,一位中校。 他强烈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过去我曾在新闻照片上看到过他,我发现,那些照片只能表现他的若干形貌,而并不能完全传神。他迈着轻快而坚定的大步,走向长桌,在主位上落座。他的脸孔遍布深刻的皱纹,有着一个倔强的下颚,看来强韧而果决,一对深沉的棕色眸子却流露着坚忍的神色。我对他的瞬间印象是:这个人具有伟大的意志、力量和勇气,兼有高超的智慧。我带着近于轻微震颤的迷惑,凝望着他。 稍后,我发觉在我之前,别的人对陈纳德也有类似的感应。例如在魁北克举行盟国会议时,邱吉尔第一次看见他,就问他的随从副官道:“那个美国准将是谁?” 副官告诉邱翁,那是“中国的”陈纳德。 “这样的一张面孔!”邱吉尔惊叫道,“这样的一张面孔!感谢上帝,幸亏他在我们这边!” 将军与他的随员们就座后,絮聒不休的记者们也就此寂静无声。 陈纳德将军锐利的目光扫射了一周,然后用着美国南方腔调的男中音,慢吞吞地向我们致意。 “午安,先生们。”他的视线触到我,于是眼角边的皱纹深陷进去,“以及女士!”他补充道。 我微笑示意,将军开始他的谈话。这次记者招待会的主旨,自然是有关美国十四航空队在中国战场上所担任的主要工作。我发觉所讨论的问题也颇有风趣,只是基于战时保密的关系,直到为时很久后,我才能将这幅完整的画,捧呈于世人之前。当时的大概情况是: 一九四三年开始后的数月中,十四航空队已逐渐扩展其行动范围及战斗力。春天在魁北克举行的三巨头会议里,陈纳德将军提供的扩充中国空军防卫实力的计划,获得全面支持,并击败了中印缅战区司令史迪威中将的激烈反对。陈纳德将军获有罗斯福总统及邱吉尔首相的全力信任——而且,这个计划正付诸实现。 这个计划需要给中国空军再增加三个战斗大队,三个轰炸大队,以及从印度越过著名的“驼峰”,将每月数额高达四千七百吨的供应物资像潮水般地输送到中国来。而史迪威将军反对陈纳德计划的部分原因则是,一条越过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补给线,势难扩展到达成供应十四航空队补给的需要。然而,时至当日,恰是三巨头会议后的八个月,空中运输指挥部已加速进行其供应品的运送率。结果,飞越驼峰的输送量高达每月一万三千吨。 十四航空队在日见改善的情况下,已从一个空中游击队的身份,转而拥有高度效果的攻击实力。它虽然仍是美国驻海外空军中最小的一支部队,但,它的翅翼却覆盖了最辽阔的地区。 在长江以北,中国的空军健儿们时刻升空,迎接日本人的挑衅,于是大江以南的一片广袤领域,便成为十四航空队的狩猎区。从缅甸之东直趋台湾海峡,从长江以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十四航空队的炮弹百发百中,喷出火花。 将军谈话时,我有时得摘录笔记。我使自己全神贯注于他正在说的话。我甚至筹思一个聪明的问题,以备继他公开声明完毕后的询问时间提出。但是除了注视及倾听外,我竟做不了什么。他是如此有力地支配着整个会场!绝非那两颗银星给予他这份力量,定然是有种无从解释的气质,那是与生俱来的。陈将军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的注意。他黝黑,热切的眸子直率地望着我们的眼睛,他低沉的音调既不严苛亦不专断,但正传达着他不屈不挠的信念。 如今,我明白了。他是如何能在生命的历程中,艰苦奋斗,而获得像今天这样的地位。这个人,数年前应蒋委员长之邀来到中国,训练年轻的新空军们与日本作战。是这个人,是这个没有官阶的人——他早先已自美国空军退休——从中国返回华盛顿,向美国总统请求,准许一群空军辞去现职组成了美国空军志愿队。他是一群英雄们的尊师及领袖;而这群英雄们在各次战役中,曾以每一架美国飞机的丧失,换取击落十架日本飞机的惊人纪录,一直不懈地在写下他们的战绩,证明陈将军的空中战略及战术的正确观念。他是这个英名远播的外国人,为了他对中国的贡献,许许多多的人将他铭刻心田。 我感到困惑不解,好像刚才鲍勃冯曾称将军为“老板”,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美国人称呼任何指挥官的方式;但,此际我听到将军被人冠以“老”字,不胜惊讶。他当然不是稚气未脱的那一类人,但也说不上漂亮。坐在驾驶员的座舱里,经历了千百次风吹日晒,这是一张经过磨炼的面孔。他的眼睛是属于那种遥远凝视型的,仿佛正将内在与外在的视野,同时盯注于遥远的地平线上;他有着一个对自己的判断力及最后成功具有充分信心的人,所拥有的稳健而坚定的双眸。那张战斗人员的面孔,流露出智慧、果决和敏于理解,完全男性化,出奇的具有吸引力。不,他并不——且将永不——衰老。 记者招待会结束。 “你的笔录并不多,安娜,”我们站起时鲍勃说,“你写稿子时,如果需要帮忙,请来找我。” “谢谢你,鲍勃。”我感激的回答。我转身离开桌子,吃了一惊。将军正向着我迎面走来! “是陈小姐?” “是的,将军。” “何登中校刚才告诉我你的名字。你的父亲最近有信给我,问及令姐静宜的近况,他并提到我可能不久就会看见他另一位千金。” 静宜是我大姐,大我四岁,在十四航空队当了两年飞行护士,我不知道陈将军是否已经知道,她正在考虑父亲的建议,辞离现职赴美,与父亲团聚。 我不再紧张。我仍然感受到他的力量及磁性,但是我又体味到一点别的东西——他是和善的。我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 “我真高兴见到你,将军。静宜姐姐曾告诉我不少有关你和十四航空队的事。” 他彬彬有礼的向前低下头来——差不多是一鞠躬。 “假如你不急于赶回去写稿,跟我们一同吃杯茶好吗?” “我预备写篇特写稿,我有时间的,我很喜欢喝点茶。” 他让开路,于是我走在前面,穿过他刚才进来的门,进入一间较小的房间,有几位美国和中国的军官们正坐在那里。 他们都起立为礼,陈将军一一加以介绍——何登中校,新闻官;金特莱上校,十四航空队的军医;舒伯炎上校,将军的联络官,以及其他几位。 “陈小姐的父亲,我在旧金山时认识的,曾托我照应他的女儿。”将军解释道。 “听来仿佛是件战时最佳任务嘛。”何登中校调侃地说。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将军脸上也掠过一阵微笑。 我们坐定后,一个知礼的男仆托着一盘茶和蛋糕出现。我很少讲话,只是对军官们提出的问题加以答复。大家对我及我的工作似乎都颇有兴趣。 “我请陈小姐来吃茶,是为了使她明了,我们是友善可亲的,正如我们有工作能力一样,”陈将军说,“我认为倘若她喜欢我们,她必会为我们写出一些好故事,而且都是事实。” “我要尽力为之,将军,我十分满意我的工作,而且,我还相当年轻,又是晚辈,新闻从业员似乎无需太拘泥形式,请叫我安娜吧。” “我想要喊你‘亲爱的安娜’。”何登中校说,于是别的军官们又大笑起来。 我怀着一份涌升的激动之情,离开总部。我年方十九,我的祖国置身于战争中,我的事业正进入起点——而我已结识扬名四海的陈纳德将军!他,恰如我曾想象的,予人以难忘的印象;但,有些事情他也表现了友善和亲切,那是我未曾预期的。 我们首次的晤见恰如晨曦乍现。和那些我所遇见过的任何人相比拟,他是迥然不同的。他,像旭光——充满生命,仿佛霍然间,春天走进了我的心房,吹来了崭新的希望与期待。我意识到他的存在,我不再郁郁不乐,我不再畏惧不安。是时,我虽无从确切感应,但那次的相见竟是我新生命中的黎明。 P1-10 序言 曾有许多著作述及有关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盛名,但是这部作品却有其独特的风格。它是少数珍贵书籍中的一本。作者有极深刻的,极富人情味的,极悲痛的,并且是极美丽的话要说,而且叙述得很好。陈纳德将军如今已在云天——他也是属于云天的——而他的“翡翠”(陈纳德夫人),却仍健在人间。在卧室里,她凝视着他的遗像,他们美丽的爱情往事历历在目,在回忆中使她感到有点甜蜜的悲切。正因为她是一个作家,她便写出这些事来,是片断的回忆,是生活的琐事,有温暖,有感情,有柔情,是他们伟大永恒的恋爱生活史。在它朴实和珍爱家庭琐事的忆念艺术中,它使人想到那本不朽的名著《浮生六记》,那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爱情故事,是一位平凡的中国读书人,在他妻子死后写成的。 本书的主角是克奈尔·陈纳德,这个事实,使这本书增添光彩,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次要的,这本书并无意作为一本完整的陈纳德将军传,但在完篇时所出现的却是一个人的画像。这个人不屈不挠,受尽苦难,他粗犷,但却温柔,果断倔强,但却豪迈谦虚。在这个故事的真正核心之外,读者还可以明确地知道,他们婚后的恩爱,陈纳德卧病和逝世的经过,中国战争的许多珍闻,飞虎队、第十四航空队,作者自己的祖籍故里,和她不平凡的外祖父,以及北平、昆明和上海。 将军年轻的未亡人,我们的作者,是一位中国女作家,当她邂逅陈纳德时,是一名新闻记者,她擅长于中国读者们认为极动人的短篇小品,至于她个人的品格,也很自然地从本书中流露无遗,读者所得的写照,乃是一位奉献牺牲自我并且颖慧的中国妻子。 林语堂 一九六二年五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