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伯爵回忆录》是俄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维特伯爵在1912年所写得回忆录,记录了他的成长以及一生中重大的历史经历。
本书的译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俄国这个北方强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维特伯爵回忆录/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观恒丛书/经略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俄)维特伯爵 |
出版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维特伯爵回忆录》是俄国近代著名政治家维特伯爵在1912年所写得回忆录,记录了他的成长以及一生中重大的历史经历。 本书的译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俄国这个北方强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 内容推荐 维特伯爵系沙俄帝国末期的朝廷重臣,开明派政治家、改革家,直接参与了沙俄帝国的诸多外交政策、经济与政治改革方略等的制订。李鸿章对俄交涉中的对手便是此人;日俄战争后,正是维特伯爵代表战败的俄国与日本进行和谈,结果出乎全世界的意料,创造了战败国赢得外交胜利的奇迹。 维特伯爵忠于沙皇,但深切地认识到俄国问题是根本性的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他也认识到,美国的崛起已经让欧洲相形见绌,欧洲正在丧失世界领导者的地位。为此,他提出以俄、德、法三国为中心的欧洲联合,使欧洲重返世界领袖的地位。 本书《维特伯爵回忆录》的译介当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俄国这个北方强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 目录 “观恒丛书”总序 “经略译丛”序言 维特伯爵夫人序 第一章 我的青年时期与早年经历 第二章 我对亚历山大三世的回忆 第三章 我任财政大臣时期的工作 第四章 我与李鸿章 的交涉 第五章 日俄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第六章 朴次茅斯和约 第七章 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娜皇后 第八章 沙皇的改良尝试 第九章 1905年10月17日宣言 第十章 流血的星期日与第一个苏维埃 第十一章 挽救俄国的借款 第十二章 我担任总理大臣 第十三章 斯托雷平的反动统治 第十四章 我和德国皇帝打交道的经验 译后 试读章节 我1849年出生于第比利斯。我父亲的名字是尤利(尤利乌斯)·费多罗维奇·维特,祖籍是波罗的海地区,属于普斯科夫省的贵族,但他的祖先是德国人,移居于波罗的海沿海省份,当时该地属于瑞典。我的母亲是纯粹的俄罗斯人。她是叶莲娜·巴甫洛夫娜·多尔戈鲁基公主,即那个古老高贵的氏族最后一个代表的女儿。我的外祖父是安德烈·米哈依洛维奇·法捷耶夫,他曾担任过萨拉托夫省的省长,最后任高加索总督府总务厅的高官。外祖父母举行婚礼时,他们以一个古老的十字架祈福,按照家族的传统这属于切尔尼戈夫的米哈依尔,米哈依尔是中世纪俄国的一个王公贵族,被一个鞑靼汗杀害后被正教教会追认为圣徒。 外祖父任省长期间,我父亲已经在普鲁士学习了农业学和采矿学,并以农艺学专家的资格来到萨拉托夫。他在那里爱上了我的母亲并与她结为夫妻。我父亲生来就是一个路德派教徒,而我母亲的家庭则是东正教徒,他不得不皈依东正教,因为这是维持这项婚姻的必要条件。他完全融入到我母亲的家庭里,而与维特家族仅保持很少的联系。当我的外祖父应高加索总督沃隆佐夫公爵的邀请去高加索时,他也陪同去了高加索并被任命为该省国家财产局局长。我的外祖父母对于我的幼年生活影响很大。外祖母是我的第一个教师。她不但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女人,还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植物学家。她收集了许多高加索植物的标本,对每一种植物都附加科学说明。她教我读书,也教我东正教教会的信条与基本教义。她年已老迈并已瘫痪,因此她每次来到孩子们的屋里,不得不依靠仆人们用车推送,坐在安乐椅里讲课。因为她不能动,我只好手捧着启蒙课本,跪在她旁边,听她给我读里面的故事。她也依照这样的方式教导我的两个哥哥,亚历山大和鲍里斯。外祖父最喜欢我,他逝世那年刚好七十岁,这对于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长兄亚历山大选择了军旅生涯,在上次土耳其战事中受伤很严重,他官任少校,是一个勇敢、谦逊且可爱的人。在他所在的团里,人们对他还记忆犹新,有几首流行的军歌都是颂扬他的军功的。我非常爱他,在他负重伤期间,我精心看护他。我记得他常对我讲他作战的经验,也讲他在一次与人决斗时如何把对方打死。鲍里斯哥哥的阅历则显得平淡无奇。我的两位姐姐中的一位已于两年前(1909年)去世了。 我外祖父家的几位成员在一些方面较为出名。有一个嫁给上校的姨母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她的长女就是知名的神道家——勃拉瓦茨基夫人。我的这位表姐——叶莲娜·彼得罗夫娜的个性与经历,值得在此稍作介绍。 这位表姐比我年长很多,所以关于青年时代的她我已没有什么回忆了。我听闻在她的母亲韩夫人死了以后,她和她的妹妹与我的外祖父住在第比利斯城。她按照这个家庭的惯例,很早就结了婚,嫁给埃里温省的副省长勃拉瓦茨基,住在埃里温城,但不久之后,她就离开了她的丈夫,回到外祖父身边。在外祖父宽敞的住宅里,外祖父一见到她,便立刻决定尽快把这个麻烦的女人送到她自己的父亲那里去。那时她的父亲是驻圣彼得堡某军队的炮兵上校。高加索地区那时还没有铁路,要把她送往首都并非易事。外祖父想了一个办法,从家里的一大群奴仆中选出了两男两女,其中包括外祖父的管家,护送这位未来著名的神道家乘着宽敞的四匹马拉的马车到波提去。本来打算从波提用船把她送到与俄国内地有铁路可通的港口,但当他们到达波提时,港中停泊着几艘轮船,其中包括一艘英国的船。据说,勃拉瓦茨基夫人立即和这艘英国船的船长套近乎。简而言之,一天清晨,护送的仆人惊讶地发现这位夫人和行李已经不翼而飞。原来她偷乘了英国船到君士坦丁堡去了。 她传奇的经历后来发展如下:在君士坦丁堡,她在马戏团里当骑手。当时最著名的歌剧低音演唱家之一——米特罗维奇和她有了一段恋情。她后来退出了马戏团,跟着这位歌唱家到他即将演出的另一个城市去。不久,外祖父接到米特罗维奇的信,宣称他已与叶莲娜结了婚,并自称“外孙女婿”。这位著名的低音歌唱家显然并不因为她尚未与她合法的丈夫——埃里温副省长正式离婚而感到为难。过了几年,这位表姐又给外祖父母带来一个新的“外孙女婿”,一个来自伦敦的英国人从美国寄信来说他已和这位表姐结了婚,他带着她在美国旅游。不久之后,她又在欧洲出现,成了六十年代著名的降神者休谟的得力助手,以后家里又得悉她两段耀眼的经历。他们从报纸上得知她在伦敦和巴黎开了钢琴演奏会,后来又成了塞尔维亚的米兰王所供养的皇家歌咏队的经理。 十多年之后,这只误人歧途的羊,‘也许对于她的冒险生活感到厌倦了,决定回到她的家乡。她居然在这个时期获得了我外祖父的许可,回到了第比利斯。她承诺要改变她的作风,甚至回到她的合法的丈夫那里去。就是在这一次她回家的时候,我才初次看见她。这时她已饱经风霜,形容憔悴了。她那当初美貌的脸庞上已刻下了奔波放荡的一切痕迹,她的体形也因为早年发胖而变形。此外,她不大注意仪表,喜欢穿宽大的晨装,而不爱着精致的服装。但是她的一双眼睛却很有特点,她有一双很大的宝蓝色的眼睛,当她兴奋地说话时,她的眼睛以一种难以形容的方式闪闪发光,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特别的一双眼睛。 P1-3 序言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才决定为先夫的回忆录写序文。先夫在世时很重视这部著作,作为妻子,我对于它的评价难免抱有偏见,读者对此也未必有什么兴趣。然而,我必须承认,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利用这个机会来向美国社会表达感激之情。在朴次茅斯会议期间,美国政府、报界与全体美国人民曾对先夫维特伯爵表示同情,并且美国近期的声明显示它决心在俄国暂时力量不足的危急时刻保护俄国明确的利益,表明了美国的善意态度绝非偶然为之。 我想向读者解释先夫认为他的这本著作对于他是十分重要的。我也想谈谈是什么促使他把他的思想与往事写成一部在他本人和同辈在世时不打算出版的书。先夫对待君王既不阿谀奉承,对待民众也不讨好煽动。虽然他是一个贵族,却并不袒护贵族阶级的特权,而他政治活动的目标主要是凭借着他的一身正气去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始终与大多数俄国知识分子所醉心的不切实际的“民粹派”不同。他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因为他反对自由主义分子企图一下子重建全部政治制度的努力,他也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因为他反对当时统治俄国的官僚们鄙俗和落后的政治思想。先夫曾经一再对他亲近的人说:“我既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仅仅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不能只因为一个人的思想和我不一致就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我也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不和我在同一个教堂里做祷告就剥夺他的公民权。” 因为这一原因,先夫在各个派系里都有许多敌人。在朝廷上,在保守派中,在自由派里,在民主党派中到处都把维特伯爵看成是“圈子之外的人”。他试图完全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为祖国效劳,那就是他始终只有很少同伴的原因。实事求是地说,先夫非凡的政治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他的这一才能受到大俄帝国各层各界的重视。然而,如上所述,没有另一个政治家像我先夫那样受到这么多的各式各样的反对、甚至是顽固激烈的攻击。朝廷方面责骂他属于共和派,激进派却说他想为了皇帝的利益而罔顾人民的权利。地主阶级说他想为了农民的利益而让他们破产,而激进派却谴责他怀着为了地主的利益而欺骗农民。先夫作为俄国历史新开端的10月17日宪法的作者遭受了过度的阴谋和诽谤;另一方面,不能轻易地把大政治家的复杂与多方面的性格化成一个简化的公式,因此就容易引起一些误解,有时这种误解是出于真诚的。 先夫不愿通过公开的报纸、文章与反对者进行争辩,驳斥诽谤或消除误解。他不会参加下流的争吵来降低他的身份。除此之外,旧政权的检查程序,对于沙皇的总理大臣比一个普通公民严格得多,同时他又不愿伤害同僚的感情,所以先夫不能公开表达他的全部思想。因此,他决定将他的行为与行为的影响交付下一代人去评判,于是写出了这部回忆录。 先夫只是在国外疗养的夏季或冬季几个月的休假期间才有时间来写他的回忆录。他总担心圣彼得堡的石岛街寓所的书房会受到秘密警察的监视与搜查。他们在任何时候对他的房子进行搜查,就会把他的手稿抢夺走,他知道许多当政的人对于他的著作直接利益相关。所以这些手稿便始终以我的名义储藏在一家外国的银行里。先夫担心,一旦他逝世,朝廷与地方当局就会设法占有他所保存的档案,因此他要我及时把这部回忆录妥善地保藏起来。我依照他的嘱咐,把这些稿件从巴黎移到巴荣讷,用别人的名字存在银行中。事实证明他的谨慎并不是过虑。1915年2月,他刚刚去世,当局就把他的书房封闭,搜查并拿走了他的全部文件。其后不久,大本营司令侍从武官长奉了皇帝的命令召见我,说是皇帝看过了我丈夫所作回忆录的目录,对于此书很感兴趣,想阅读一遍。我回答说,很抱歉,这部回忆录存放在国外,无法呈给皇帝。这位皇帝派来的使者当时没有坚持要这部书,但此后不久,俄国驻巴黎的大使馆又派人到我们的比阿里次别墅,趁我不在之时进行了一次很仔细的搜查。他是在寻找这部回忆录,如我之前所述,那时这部回忆录正安稳地存放在巴荣讷银行的保险柜里。 这部回忆录没有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件,因为它是在1912年完成的。在这里,我要对于那些把维特伯爵说成是一个亲德派的谣言说几句话。这种谣言是缺乏依据的。在政治上,先夫是没有偏心的,他只受理智的支配。对于任何国家或民族,他不怀有特别的喜爱或憎恶。他认为他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仅仅是一个亲俄的人。他确实是最坚决反对战争,尤其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说这场战争的结局对于俄国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也将毁坏欧洲的秩序达一百年之久。早在战争打响之前,他就极力主张俄国应大力促进德国与法国重归旧好。战争初期,他就非常忧伤,并表示赞成立即召集一个和平会议。他会对他的朋友们说:“既然他们已经开始了那种疯狂行为,就让军队去打吧,但是让外交家们立即开始他们签订和约的工作”。这种隋况可能招致了先夫具有亲德的趋向的种种非议。我不知道他对大战的一些见解是否正确,我只知道他的思想和感情是对俄国充满热爱的,而且他希望全世界繁荣和安宁。 维特伯爵夫人 1920年10月1日于布鲁塞尔 后记 维特伯爵是近代俄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与中国也曾有过密切关联,可是国内对他的了解似乎并不够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商务印书馆曾经出版过一本由傅正先生翻译的经亚尔莫林斯基整理的《维特伯爵回忆录》,在当时还系内部发行,今日坊间已难见到,殊为憾事。这次有机会能够将《维特伯爵回忆录》再度翻译并出版,译者感到颇为荣幸。 本书翻译的具体分工如下:柳思思博士负责翻译序言、第一章到第四章,肖洋博士负责翻译第五章之后的所有章节。全书最后由肖洋统稿并校正。在此感谢傅正先生的译稿给我们的启发。时隔近40年,我们的新译稿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力求对作者生平及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客观与全面的表述,不过,由于译者学识有限,功力不逮,译文粗疏浅陋,错谬失当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虽然相隔近一个世纪,本书中译本的问世似乎晚了一点,但鉴于本书在国际关系史中的经典地位,其学术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相信这本书的问世对于国内中俄关系史与一战史的研究会有极大助益。最后,在译作付梓之际,我们还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出版付出努力与心血的同仁。希望本书的读者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国际关系学者,在译者个人看来,读完本书之后,普通读者也能从这些影响国际关系史的著名政治家的成长经历中收获启发。 肖洋、柳思思 2010年8月于北京·外交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