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太监李莲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雅瑟//王牧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莲英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中国头号大太监的心酸血泪史和腾达发迹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皇权争斗史。

《大太监李莲英》(作者雅瑟、王牧)从李莲英儿时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时的邀宠苦干,从中年时的权倾天下到老年时的衣锦还乡,均给予了详尽细腻的描述。

内容推荐

  李莲英(1848—1911),原名李进喜,莲英是由慈禧起的名。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清朝末期的第一权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

李莲英九岁入宫,聪明机灵,入宫不久就明白了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他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这正是李莲英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他登顶权力巅峰的方法。

作为一个太监,李莲英的身份极为卑贱。不同的是,由于慈禧太后的赏识和宠爱,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也正是因为与慈禧的这层特殊关系,李莲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大太监李莲英》(作者雅瑟、王牧)从李莲英儿时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时的邀宠苦干,从中年时的权倾天下到老年时的衣锦还乡,均给予了详尽细腻的描述。

《大太监李莲英》读透李莲英这个人,读懂清末宫廷风云!

目录

第一篇 宦海浮沉 一代权监

第一章 小康之家——先祖护佑的童年

 京津走廊大城县

 李总管的先祖们

 幸福而短暂的童年

第二章 净身入宫——改变一生的决定

 决定命运的一跤

 为避祸决定进宫

 有求刀子匠毕五

第三章 扶摇直上——从小太监到大总管

 初进宫拜师学艺

 才艺双全获赏识

 找时机衣锦还乡

 计骗遗诏除大患

 慈安死因有蹊跷

 终于成为大总管

第四章 被迫西逃——忠心不改的奴才

 勾结端王推拳民

 吃败仗随驾西逃

 慈禧被擒苦求情

 纵横捭阖终脱险

 留后路讨好光绪

 为筹钱卖官鬻爵

 探消息起驾回京

 回京路上废溥□

 千里奔波终回宫

第五章 末日黄昏——黄粱一梦归尘土

 黄雀叼帖受重赏

 花样翻新获专宠

 慈禧发病投新主

 靠山一倒寻退隐

 得恶报一切成空

第二篇 善于钻营 皇宫获宠

第一章 讨好慈禧——做奴有术善于逢迎

 当差投主子所好

 为梳头青楼学艺

 投主所好得宠信

 人小鬼大充耳目

 助慈禧除顾命大臣

 懿贵妃降恩赐名

 获宠幸四十过寿

 千年人参显尊贵

 寻机卸奕诉大权

 在西安伺候慈禧

第二章 八面玲珑——手腕灵活受赏识

 为安德海敛钱财

 假意施救安德海

 西逃献饼受重赏

 看势头随机应变

 李莲英要当国舅

 遭弹劾慈禧护短

第三章 狐假虎威——背靠慈禧胆大妄为

 争权路上做帮凶

 光绪作对心怀恨

 趁皇帝新婚捞钱

 施奸计囚禁光绪

 敲诈勒索敛巨财

 必须严惩违逆者

第三篇 权倾朝野 扰乱朝纲

第一章 耍权弄计——一切都是为权力

 为升官假装生病

 借力打力压言官

 落井下石害珍妃

 为人处世分外圆滑

第二章 罗致党羽——众人拾柴火焰高

 恩恩怨怨李鸿章

 看准时机帮荣禄

 称兄道弟袁世凯

 培植亲信探官场

第三章 四处伸手——充分利用手中权

 太监娶妻世罕见

 为乡邻考场使计

 大清国太监阅兵

 密会俄使参政事

 有事罩着自己人

第四篇 个人生活 趣闻轶事

第一章 生活奢侈——一掷千金讲排场

 为享受广置豪宅

 一人得道全家荣

 挥金如土不心疼

 获恩准为母盛葬

第二章 逸闻趣事——真假难辨李莲英

 挨嘴巴学会察言观色

 反拙成巧献策重建墓

 为慈禧藏宝受赏

 私自领人进皇宫

 扑朔迷离的死因

李莲英家庭世系表

试读章节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大城县归顺天府南路同知管辖。朝廷为了加强管理,便于征丁和纳税,户籍制度很严,村村落落都要有个名称,建立户籍、编制保甲。李滋便随着赵贾村的名字,也以自己的姓氏起名为李贾村,户籍归属安庆里(今安庆屯)十甲管辖。后来,在他的西面和南面又相继建立了张、白、宋、梁、骆、房、王等七个贾村,也都是以首来户的姓氏命名的。据李氏后人的讲述,除《李氏家谱》可资佐证外,刻于光绪十一年的石碑也是有力的证明。

如今,仍然有人把李莲英当做河间府人,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河间古属瀛洲,历史上大城县也确属其管辖过。但从五代起,大城县就归属霸州管辖了。到了明代大城县已归属顺天府管辖。《旧京人物与风情》一书中详细讲述了顺天府所管辖各州县的情况:清代时顺天府管辖5州19县,5州是蓟州、通州、昌平、涿州、霸州,19县为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保定(今文安县新镇乡)、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大兴、宛平县衙设于北京城中,分治城区与近郊。其余22州县的地方事务,由顺天府尹和直隶总督共同“查核”。。所属的同知、知州、知县的升调迁谪都要与直隶总督会衔办理,也就是现在说的双重管理。一府掌管24个州县,事务太过繁多,往往难以细细考量,不免挂一漏万。于是,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朝廷将顺天府所辖5州19县,设4厅,由4路同知分管所属24州县。南路厅有霸州、保定(今文安县新镇乡)、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等7州县,这样管理效率就大大提高了,不至于下情难于上达。

李莲英是李滋的第14代后嗣,这其中出过很多入仕途的读书人。李莲英的六世祖李应魁,字伯卿,号鹏所,万历戊子举人,壬辰进士。历任直隶凤阳府推官、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验封司署员外郎主事、青州兵部防海道、山东按察使等职,敕封嘉议大夫、崇礼贤卿,山东省名宦祠还立有神牌。其九世祖李仔,字元弼,康熙戊午举人,敕授文林郎内阁中书。后来,还有任其他官职者数人。所以,李莲英墓志碑文中提及其先祖多宿儒显官,是完全属实的。

李莲英的祖上后来家道中落。曾祖李弘起,早年因家境贫寒还要过饭。他因拉得一手好胡琴,就随乡里的“打锣班”为一些富贵人家婚丧嫁娶时唱戏伴奏。他所在的“打锣班”常常因他的出色表现而获得赞赏和额外的赏钱,乡人便送了他一个“胡琴李”的美称。他的名声后来还传到京城,还进京到朝廷大员府上演奏,得了不少赏银。后来,他在北京西直门外开了一个缝补旧鞋的小摊。因善于经营,家境慢慢好转起来。他省吃俭用,又过了些年,积累了些银子,就在西直门外堂子胡同买地盖房,开了个皮匠作坊,生意越发红火。

李弘起起初做些熟制皮毛、鞋包头等小生意,后来逐渐发展到制作车马鞍辔套具为主,生意越做越大。再后来经人介绍,与清廷军机处在前门外打磨厂开设的军需被服厂挂上了钩(即后来的永增军衣局)。他所熟制的皮革供应军需,,生意由此有了质的飞跃,算是正式步人正轨了。还立了个字号叫“永德堂”,算是正式有了自己的品牌。

李莲英的祖父叫李万芝,共兄弟三人,大哥李万芬,二哥李方芳,他排行老三。因其叔父李弘秀无子,遂将其二哥李万芳过继过去以承后嗣, 《李氏家谱》上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兄弟二人婚后就分家单过了。李万芝娶妻刘氏,分了十多亩土地、三间房子,夫妻二人起早贪黑,一个耕耘田间,一个在家纺线织布,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几年后生了个儿子,取名叫李玉,这就是李莲英的父亲。

李玉是家中的独生子,有人说他是从西直门外捡来的,这是毫无事实依据的, 《李氏家谱》也没有相关记载。

由于北京店铺里生意兴隆,人手不够,李莲英的祖父就在道光六年前后离开家乡,到北京与他父亲一起经营生意。李玉在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中长到了十七八岁,好胜心很强,一心想着发大财。他便趁春、冬两个闲季,也跑到北京的店铺中打下手,顺便学点儿手艺。后来,他还在家乡为人熟制过皮毛。就这样一直长到了20岁,顺理成章地娶妻成亲,他的妻子是本县交河村曹姓家的姑娘,人称曹氏。曹氏虽然生活在普通的农家,但天生一张巧嘴,能言善辩,遇事有主见,又会过日子,人人夸李玉娶了个好媳妇。

李玉小两口两年以后便生了个男孩,起名国泰。又过了两三年,生了第二个男孩,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李莲英。大凡与众不同的人物出生时,总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李莲英也是如此,他一生下来就长有两颗门牙,力气很大,哭声很大。

李莲英的幼年时期,家道已经中升,他基本上是在一个小康之家度过了幼年时代,而非苦命出身。人们之所以说他出身寒门,可能是有人根据一般太监的经历杜撰的。

李氏家族自迁居大城以来。前后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已繁衍成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大家族。但由于灾荒、战争等种种原因,家族中也开始产生了矛盾并逐渐分化。这时的李氏家族大体上已分成四支派系,李莲英家族属于第四派系后人。经过咸丰年间的家族大分化,李氏家族中有的人在竞争中胜利了,便趁机发财,置买房屋、土地;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了,只好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家境每况愈下。P5-7

序言

中外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太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的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之中,太监的活跃程度亦不亚于当时的中国。但上述这些国家的宦官随着历史的进展,均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中国的宦官制度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备的制度。中国宦官制度产生之早、延续之久、组织之严、影响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中国历史上多次发生宦官专权、干预朝政的事,宦官对封建社会政治有重要影响。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或气吞山河、或文韬武略、或诗词歌赋擅长者无数。但有这样一类人一直不被人重视:他们拿腔捏调、脚踩碎步,在皇宫大内维持着生活秩序,干一些体力劳动,在皇帝嫔妃的日常起居中终老一生……总之,他们的下场往往不是很好。

这些人丧失的不仅是男人的雄性气概,更多的是丧失了基本的尊严。生时,在主子面前不敢竖直脊梁;死后,在家乡的坟园中也要偷偷摸摸地藏在犄角旮旯里。但是,正所谓行行出状元,就在这些阉人之中,偶尔也有一两位倚仗着主人的势力,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而又特殊作用的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

李莲英祖籍杭州,原名李英泰,人宫后被慈禧更名为李莲英。他生于河北大城县一个农民之家,九岁时自愿净身人宫,抱定沐浴皇恩、光耀门楣的决心。人宫后,他为人处世活络,很快就熟悉了宫中的生活。为了得到慈禧的宠爱,他不惜只身前往青楼苦练梳头绝技;慈禧抱病在床,他数月衣不解带,日夜伺候在床前;为了结交权臣,他不惜将同乡的女儿作为礼物供人享乐;为了巩固、提高自己在宫中的地位,他竟然异想天开,想通过慈禧让胞妹人皇宫,做光绪的妃子,以跻身皇亲国戚之列……

最终,他凭着聪明的头脑、俊朗的相貌,博得慈禧的充分信任以及王公大臣的敬畏。他不离慈禧身边,为她充当耳目,参与朝政出主意;也趁机打着慈禧的旗号,大肆卖官鬻爵,私收贿赂,短时间里便在京城和家乡建起数处豪华宅院,成为首屈一指的人物。由于他左右了慈禧太后,朝中无人敢惹,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

在慈禧垂帘听政的几十年中,不管是挪用军费建颐和园,还是协助慈禧扫除政敌,不管是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还是立溥仪为帝,李莲英都在其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书从李莲英儿时的超凡不群到青年时的邀宠苦干,从中年时的权倾天下到老年时的衣锦还乡,均给予了详尽细腻的描述。

李莲英的一生,不仅是一部中国头号大太监的心酸血泪史和腾达发迹史,更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皇权争斗史。

李莲英虽然狡狯圆通,生前没有受到大的政治报复,但终因作恶多端,不得善终,死因始终是个解不开的谜。

后记

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是许多人用辛勤付出换来的。本书从策划开始,就受到各方人士的关照与帮助,在编写时更是得到不少老师和作者的鼎力支持。特此向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是:

杜金霞、刘俊义、高涛、董芳、谢海峥、滕龙江、金源、马宏宇、章艳芬、陈荣赋、于向勇、张宇浩、陈艳军、任延军、孙良珠、杨威、魏凤莲、孙豆豆、郭育彩、于超英、于娟、张巧利、刘文极、赵雪红、刘丽娟、丁娟、戚浩、沈海霞、谷伟伟、袁钰、刘挥、张晓萍、陈妙、张娜、张杰楠、王道应、余春荣、尹培培、裴向敏、张建霞、沈建菲、张凯、宋洪洁、鲍翠芳、刘继贤、林天翔、刘坚、王海山、王豹、孙恩棣、杨运成、张文娟、肖冉、邓明、罗宇、刘振中、杨文忠、卢志丹、郭海平、胡建军、吴力强、续金健、马树全、张廷伟、张廷职、张春蓉、孟凡祥、邹之蕴、范德胜、廖小微、于富荣、王秀清、李瀚洋、代学峰、房茂利、朱彤、王琳、刘惠芳、陈德中、曹晔晖、霍启军、郭晓雷、刘朝辉。

本书编写中借鉴和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作品,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和感悟。正是得益于前人的劳动成果,才使本书能够有如此之多的翔实案例和如此丰富的理论基础。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以及资料的提供者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另外,凡被本书选用的材料,我们都将按出版法有关规定向原作者、译者支付稿酬。但因为有的作者、译者通信地址不详,尚未取得联系。恳请您见到本书后及时来电、来函,以便支取我们为您留备的稿酬。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6: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