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本地议题评论实践已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如评论作者的权威性与专业化,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教师、知名媒体人等纳入本地议题评论的写作队伍中来,依靠他们对广州事务的了解,使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分析评论能够避免流于浅表,这与其他媒体大量采用“时评写手”的评论稿件或是由媒体内部人士充当“万金油”写手包揽评论版的两种做法不同;还有,本地议题评论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对一个公共话题的追踪、关注,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舆论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时评的速朽与烂尾,促使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够善始善终;再者,本地议题评论并非完全局限于本地视角,而是试图通过剖析这一个城市的样本,来折射全国性问题,番禺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广州时事评弹》收录的就是陈敏近三年刊发的主要评论作品。
目前,广州多家媒体都开辟了关注本地议题评论的版面或节目,如《南方都市报》的广州早茶版,《羊城晚报》的时评、热议版,《新快报》的广州热评版,南方电视台的《全民议事听》节目,大洋网的《民意圆桌会》节目等。这些版面和节目对广州公共事务进行评说,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观点争鸣空间。我也有幸在其中部分媒体平台上刊发一些评论,参与到广州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去,《广州时事评弹》收录的就是陈敏近三年刊发的主要评论作品。那么,一起在《广州时事评弹》看看作者笔下的这三年广州吧!
前言 新闻评论干预公共事务的“广州现象”
第一编 下水道:城市的良心
水浸街之治,水务局有难言之痛?
政府对水浸损失的行政赔偿不应置身事外
广州那些“N年一遇”的暴雨
咱们都去掘花基找排水沟吧
广州市容经得起春雨“卸妆”吗
水浸黑点何时不再是“吸金黑洞
水浸整治再砸两亿元,财政投入何日是止境
天河立交水浸7年未愈,怎不见问责
老天和历史都要对水浸负责,水务局自己呢
高中生都献策水浸街,水务局该加把劲了
气象预警滞后致水浸,水务部门就如此治理?
沙井又吞人,市长狠话变耳边风?
是否每个沙井受害者都要上访才能讨回公道
有关部门已无法遏止凶险的沙井?
广州还要为沙井盖开多少次大会
第二编 市政工程留“手尾”,谁之过?
广图新馆工期延误投资狂增须追责
要追广图新馆开了又关之责
万亩果园:“征而不转”变“征而不管”?
人工沙滩泳场,是否都该重新评估
又说“引水”?谁来埋单!
向“市肺”白云山开刀,应充分征求民意
白云山隧道扑朔迷离,敦请有关部门集中回应
看不到可行性研究报告,海珠轻轨如何环评
逻辑荒谬,光亮工程升级应叫停
光亮工程“缩水”,公众仍有疑虑
与“拇指妹”一起等待光亮工程可研报告
光亮工程值不值,代表质疑晚了点吧
“黑漆路”又掉漆,求真相何其难
4 920万元当“学费”,“黑漆路”岂能无问责
城建中那些失败的“第一次”花费几何
中华灯为何屡被“翻旧账
第三编 盯紧政府的“钱袋子
狗主交的2 000万元管理费哪去了
应彻底公开2 000万元养犬管理费明细
1.8亿元车牌拍卖款须专项审计
老喊公共单车亏损,何不换人试试
从建到拆,宏城广场临时性绿化花费几何
娃娃都上小学了,幼儿园补贴还不改
机关幼儿园巨额补贴花在哪?是时候晒账本了
“肯定要退”的赞助费,到底打算怎么退
让预算草案上网,为代表减负
市政府办公厅:晒“三公”吧!到你啦!
小碧心的离去,能唤醒沉睡的重症救助金吗
困难群众看不起病,医疗救助金却年年有结余
民生项目“吃不饱”,空中连廊接着搞?
市政工程审计,还有一串问号
“统计口径不同”不该是数据打架的理由
60亿元“房屋养老金”沉睡,敦请房管局晒账
吁请广州市代表、委员“不穿裤子开两会
广州,你慢些走
迎亚运的那些“临时性工程
亚运资产处置应公开
响应曾代表呼吁,从打通热线开始“创文
“创文”花费有多少种“计算口径
“创文”月检,罚款不如问责
“创文”梦圆只是起点,留住“文明”仍有考验
测评城市文明,要盯紧公职人员行为
第四编 听证会?听涨会?
审计报告揭出水价“问题成本
要涨水价,请先挤挤成本里的“水分
要涨水价:不怕难,按人计量:却嫌难?
水价听证搞掂,公众疑问不能无解
请问物价局:一场听证会要花多少钱
当物价局遇上较真的区伯
水价调整不应草草收场,人大对重大事项决定权应落到实处
阶梯电价方案粗疏,指望公众来完善?
城中村水电费飙涨谁来管
海心沙降价,物价局做得了主么
但愿阶梯气价不会再是“一刀切”和“二选
积分入户错案,政府必须担责
积分入户:怎样加分才合理
保障外来工子女权益,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五编 规划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不敢得罪领导,就难免要得罪百姓
为何珠江新城规划了大剧院却忘了规划公厕
恩宁路改造如何“打捞沉没的声音”
城市规划是个什么东西
规划靠得住,母猪会上树’
珠江新城:生活不能在云端
游珠江:不看广告看星星
海心沙,规划为你改了多少次
户外广告何时摆脱“整治”命运
CBD要晒光鲜也要接地气
顾及市民意愿,规划变更应有全局眼光
第六编 政府与民众如何沟通
VIP客户:企业可以有,政府不能有
政府职能是搞质量奖还是质量监管
官员可别沦为信息时代的“难民”
市民送给政府部门的锦旗、鸭梨哪里去了
错漏百出的政府英文网站如此淡定
接访遇冷不等于没有投诉
控烟措辞严厉,执行能否给力
控烟“执法难”,当反思执法方式
政府部门有率先控烟的示范义务
部门交流会,为啥居民不来
“僵尸官博”背后究竟是谁
谁泄露了“房婶”的信息
撑记者就是“给舆论监督撑腰壮胆”
海珠湖“私家码头”有待继续释疑
装GPS能减公车经费的论据还不足
一万个GPS赶不上一个区伯?
吁请公开GPS监控公车的详细成果
公车有偿使用,恐成公务员低价出租车
监督公车私用,不能总是区伯“一个人的战斗”
第七编 求解垃圾围城
补贴垃圾焚烧,还是补贴垃圾分类
期待由人大启动的“第三方调查”
应探索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出路
开放李坑垃圾厂,城管委跑题了
推进垃圾处理,烦请新市长督促一下
应保证民众对垃圾处理模式的选择权
政府搞垃圾分类,投入不能是糊涂账
“李坑垃圾”又出问题,监管不力如何自罚
“垃圾减量拐点说”前后矛盾,城管委如何解释
未及问计先严禁,“走鬼”管理陡生变数
广州城管在下什么棋
化了妆的女城管还是城管
踢翻炒粉车的城管被处理了吗
泥头车白天上路,街坊心惊惊
三问城管委斥资两亿元奖励考评
规范市容就非得统一化吗
城管答记者,要放松不要提防
第八编 谁的路?谁的桥?
给金沙洲“坑口大桥”立个纪念碑吧
丫髻沙大桥,你这苦命的“丫头”
乱象之下的丫髻沙大桥还有几年可“活”
四问、r髻沙大桥治超乱象
鹤洞大桥十年八修,治超不力谁之责
“问题天桥”要纳税人埋单?
285万元天桥改造费该由谁负责
天桥改造,建委还要再交几次学费
单座天桥造价上千万,建委该给一个说法
天桥预算砍一半,建委还得解释一下
造价动辄报大数的灰色空间令人担忧
天价天桥如何获批,纪委应介入调查
挖不挖马路领导说了不算,包工头说了才算?
“宽容”夜间施工:还要反思什么
天河东围蔽:市民只被知会,还未置喙
围蔽若不征询民意就须直面质疑
道路施工统筹几时能落实
道路依旧各挖各,统筹意义何在
你挖你的,我挖我的,马路就成了“拉链路”
挖路计划疑团多,麻烦开发布会解释一下
道路即将密集开挖,说好的民意征询呢
道路施工统筹应注重科学性和严肃性
“麻坑脸”马路,问题又成了老天的?
施工能挖成“拉链路”,种树却挖不得一个坑?
第九编 BRT&APM&LPG
仅以快慢评价BRT并非科学态度”
BRT终归要造样板路
广州建第二条BRT已是板上钉钉?
还记得给BRT天桥建雨棚的承诺吗
扮靓有“时花”,BRT无绿化“
怎样的BRT规模才匹配6层的调度中心
BRT天桥加装雨棚别再是一场“忽悠”
“花景”工程锦上添花,BRT依旧无绿化
BRT三年建不起雨棚,建委失信于民到何时
BRT天桥玻璃雨棚会不会成“黑漆路第二”
BRT雨棚纷争虽歇仍需反思
18亿APM与同德围:脸面与民生的较量
什么工程都要等到暴雨来验收?
APM漏水能给个靠谱的解释吗
只要“高端客人”有需求,就大笔再挥一条APM?
交委不宜为LPG公交安全背书
公交推广新能源当以LPG为鉴
广州LPG成败未论,LNG不宜强推
第十编 关注地铁安全与服务
电梯故障处置不力,地铁应急预案须检讨
地铁故障频频,应急却屡屡不到位
地铁故障频发,应急处置改进在哪里
除了道歉,广州地铁应急处置还要改进什么
多少冒牌羊城通学生卡在吃财政补贴
学生卡被叫卖,羊城通公司当真没责任?
打的难刷羊城通,该打板子的不是司机
有请审计局公开羊城通押金审计报告
羊城通押金,揭谜底要待何时
所有羊城通成本都靠押金卡承担?
羊城通纪念卡175亿“不明费用”落入谁袋
地铁飞站:应急措施不能漠视乘客权益
肯德基成中国最好公厕让谁难堪
赤岗塔改得,西朗改不得?
第十一编 广州市井生活
请建筑工看歌剧,凸显广州人情味
五星级厕所羞煞广州富翁
当店铺招牌遭遇“格式化”
与其命名服务站,不如回归报刊亭
幸福广州的“范例”与“特例”
看这里的商铺招牌空荡荡
广州市花,还是木棉么
不能以私家车主的错惩罚无辜的公交乘客
农民工博物馆:苦乐都经不起陈列
供内地的“供港”蔬菜,呵呵
增设救生设施是对英雄最好的祭奠
添救生设施何止珠江两岸
“不献血就不手术”,血荒将加剧!
“同在蓝天下”只是环保局的幻觉
空气这么好,环保局可以歇业了
“火树银花”也应有可研报告
打造“购物天堂”可否从容些
“西关小屋”何时物尽其用
绘制光污染地图,猜猜谁会上榜
有些“幸福路”和私家单车无缘
“爱心树”被连根拔起,谁欠市民一个道歉
太古汇漠视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却在“踢皮球”
玻璃幕墙落地,建委两年前那份“报告”呢
谁是玻璃幕墙的下一个受害者
动物园搞“园中园”收费有违公益定位
广州应借马拉松赛向灰霾宣战
岑村教练场“收费陷阱”亟待整改
PM25均匀分布,监测点为何不均匀分布
停车场整治远未触及“要害”
“房中房”整治不能一阵风
书坊街“拆建”折腾谁埋单
火车站旅客接送成收费项目,权力需回应自肥嫌疑
高峰的士运营半年多,交委应公布评估报告
后记
4920万元当“学费”,“黑漆路”岂能无问责
连日来,本埠媒体对东濠涌高架、客村立交、机场立交等16条亚运前集中整修过的“黑漆路”掉漆问题进行了持续追踪。这些曾耗资4920万元铺设的“黑漆路”从2011年4月起,也就是铺设后刚过大半年的时间,就被曝出打滑、掉漆等问题,屡次修补后仍频频掉漆,引发市民质疑。此次市建委终于表态:停止使用“黑漆’’进行路面整修,将重新摊铺沥青以彻底解决掉漆问题。
“黑漆路”终被弃用,沥青路重返舞台,只是市建委是否还记得,当初采用“黑漆”铺路时自己给出的理由正是“路面老旧荷载不够,不能承受沥青的重量,只能涂一层薄的涂料”?难道以前承受不起沥青的路面,现在竞可以了?这样自打耳光的事情,市建委怎么做得出?
市建委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证明了“黑漆路”在广州行不通,可谓代价不菲:除去当初铺路时花费的4 920万元(这还只是招标价格,实际造价恐远高于此),其后数次维修,不知花费几何?眼下又要铺回沥青,想来花费也不是小数目。那么,市建委用纳税人的钱缴了一笔不菲的“学费”、折腾了一圈之后,现在是否应向市民交代一下,这些“学费”总额有多少?具体一笔笔又用在了哪里?
除“黑漆路”各项花费之外,市建委更需向市民解释清楚的,是有关“黑漆路”决策背后的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黑漆路”招标程序涉嫌违法一事。查询“广州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网站……
P42
新闻评论干预公共事务的“广州现象”
长期以来,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往往是“远攻近交”,无论是全国性媒体还是地方性媒体,其新闻评论的对象主要是有全国性影响的、重大的公共事件,以宏观说理为主,有较浓厚的启蒙色彩。当然,这样的评论自有其价值,但对各家媒体来说,则容易导致评论内容的同质化,且在评论作者方面,除了少数媒体的稿源来自于独家约稿,其他多数媒体的评论往往都靠转载和“时评写手”的投稿,造成时评虚假繁荣的场面。
这几年,广州多家媒体以广州本地公共事务为主要评论对象,探索写作关注本地议题的评论,使媒体的评论版面(或节目)更多地成为讨论本地公共事务的平台,激发各方建言公共事务的热情,有很强的干预现实的欲望和能力,这种现象值得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关注本地议题的评论与广州的公民行动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评论对公民行动表达关注和支持,如关注“拇指妹”区佳阳申请公开光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关注广州知名网友“樱桃白”给广州市城管委送挂钟督促垃圾处理等;另一方面,部分公民行动者也开始成为本地议题评论的写作者,如长期关注垃圾处理的市民“樱桃白”、民间环保组织“拜客广州”负责人陈嘉俊等。本地议题的评论与公民行动之间的这种互动,为观察媒体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分析本地议题评论兴起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媒体间竞争的需要。媒体如果想要加强自己在所在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开拓本地议题,争取本地受众。对周遭切身事务的关注与参与是公民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这在广州的市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所以公众更希望通过媒体提供的意见交流平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监督中去。
目前,广州多家媒体都开辟了关注本地议题评论的版面或节目,如《南方都市报》的广州早茶版,《羊城晚报》的时评、热议版,《新快报》的广州热评版,南方电视台的《全民议事听》节目,大洋网的《民意圆桌会》节目等。这些版面和节目对广州公共事务进行评说,营造了一个相对开放的观点争鸣空间。我也有幸在其中部分媒体平台上刊发一些评论,参与到广州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去,本书收录的就是我近三年刊发的主要评论作品。
广州的本地议题评论实践已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如评论作者的权威性与专业化,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教师、知名媒体人等纳入本地议题评论的写作队伍中来,依靠他们对广州事务的了解,使对本地公共事务的分析评论能够避免流于浅表,这与其他媒体大量采用“时评写手”的评论稿件或是由媒体内部人士充当“万金油”写手包揽评论版的两种做法不同;还有,本地议题评论能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对一个公共话题的追踪、关注,对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形成一种常态化的舆论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时评的速朽与烂尾,促使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够善始善终;再者,本地议题评论并非完全局限于本地视角,而是试图通过剖析这一个城市的样本,来折射全国性问题,番禺垃圾焚烧厂的选址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虽然广州的本地议题评论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同样面临着很多阻碍,比如禁令的管制、本地评论作者相对有限等。而且,即便很多评论指向的新闻事件发生了趋好的变化,但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评论的力量,很难说清,评论的作用机制既不透明,也很随机。
从长远来看,本地议题评论若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出路之一是与代表委员问政结合。代表委员问政是当下中国的合法问政渠道,但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多数代表委员都能利用自身的身份介入本地议题评论的写作,并将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热情带人问政环节中去,则可能对公共事务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等人对本地议题评论写作的深度介入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可谓是这方面的范例。
我以为,地方性媒体新闻评论在本地公共事务中大有可为,如果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地方性媒体都能如广州媒体这样,发展强化本地议题评论,对本地公共事务进行有力的介入和监督,势必有利于公共决策的透明化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
作者
2012年11月
从2009年8月19日在《南方日报》发表第一篇500余字的小评论《提交了,答复了,结束了?》,到今天,我涉足评论写作不过3年多时间、发表了260余篇评论,以这样的资历出一本评论作品集,说实话,是很不自量力的;更何况,我的评论写作多数是针对广州的公共事务,无非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表达对一座城市里大事小情的看法,无甚高深见解,多数只是平实的叙述与分析。所以,出版此书,我心中的惶恐远多于欣喜。
但最终,我还是将作品结集出版了,一来,是想借此机会,对一路以来给予我支持和鼓励的师友表示感谢;二来,是想将此书作为广州过去3年公共生活的一个见证,因为书中的评论对象基本涵盖了过去3年广州公共生活中的大事件,且其中还有很多事情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值得继续追问;还有,就是以此书为我自己的学生生涯作一个小结。
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刊发我第一篇小评论的《南方日报》,那是我踏上评论之路的第一个脚印,我至今还记得看到自己第一篇评论发表时的狂喜心情。
其次要感谢《南方都市报》广州早茶版和社论版,在评论写作的初级阶段,我在那里刊发了多篇小言论,这对鼓励我坚定地走评论这条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这些作品也成为我硕士毕业求职时的敲门砖。
再者,要感谢《羊城晚报》和《新快报》评论部的编辑老师们,他们对广州本地事务的关注、对广州本土文化的热爱,都深深地感染了我,每一次与他们交流探讨,都让我获益匪浅。而且,两家媒体的评论版为我的评论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
我还想感谢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蔡铭泽教授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导师涂光晋教授,两位老师对我发表评论都给予了莫大的鼓励,也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让我对自己的不足能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
另外,感谢曾任《新快报》评论部主任的苏少鑫老师。感谢他在我求职时给了我一次面试机会,并决定录用我。记得那天下午面试,他让我就广州即将开通的BRT写一篇评论,第二天(2010年2月10日),我发现自己的文章《仅以快慢评价BRT并非科学态度》竞以“社论”的形式出现在《新快报》评论版上,署名“本报评论员”,那一刻,惊喜、骄傲、惶恐……种种情绪涌上心头,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感谢在《新快报》评论部工作的3个月时间里,苏少鑫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提携。
感谢我的父亲母亲,谢谢他们的养育之恩,谢谢他们对我一路求学至今的支持和理解。
最后,感谢广州这座城市。在北京求学这3年,每逢寒暑假,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回到广州生活一段时间,对广州的归属和认同感,是我在生活过的其他城市里所不曾体会到的。我喜欢通过行走广州、用脚步丈量城市的方式,来拉近我和广州这座城市之间的距离,编织只属于我自己的广州记忆。我对这座城市所有的赞美与批评,只出于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它变得更美好。祝福广州。
关于生活,关于评论写作,前方的路还很长,我能做的,唯有埋首前行。
陈敏
2012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