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以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为参照,借助于文本细读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着重分析“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文本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整体透视中国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的发展脉络,并由此为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本书由孙斐娟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 |
分类 | |
作者 | 孙斐娟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以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为参照,借助于文本细读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着重分析“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文本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整体透视中国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的发展脉络,并由此为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本书由孙斐娟著。 内容推荐 《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以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革命历史叙事为研究对象,以经典革命历史文本为参照,借助于文本细读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着重分析“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再叙事文本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整体透视中国当代文学中革命历史叙事的发展脉络,并由此为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线索。 《后革命氛围中的革命历史再叙事——1990年代以来小说中革命历史叙事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由“绪论”、“续写”、“补写”、“改写”、“戏写”和“结语”六个部分构成,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首先提出研究的问题,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次,说明论文的考察方法和论文框架;最后对论文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如后革命氛围、革命历史叙事与革命历史再叙事分别加以界定和阐释,奠定立论的根基。“后革命氛围”是本论文一个支撑性的核心概念范畴,用它来描述革命结束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其可取之处。在“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是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的对经典革命历史文本的重写,众语喧哗较难分清主次。但我们大致可以从不同文本中归纳出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即续写、补写、改写和戏写。论文试图打破不同时期革命历史叙事的时间界限,主要依据这四种方式横向展开讨论,把论述重点落脚在当下的革命历史叙事对既往的吸纳和改造上,以显现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革命历史再叙事的多重特征和丰富内涵。 第一章主要探讨续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1990年代以来某些表现革命历史的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对革命意义和价值的重新倡导,延续了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精神表达。虽然它们作为革命历史经典文本的续写文本而出现,但并不是对革命话语的原版复制,而是受现实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在《我是太阳》、《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小说中,阶级对立的观念被淡化,英雄人物的刻画也变得灵活多样,革命理想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作品中呈现出某些世俗化和大众化的特征,已明显打破了既往革命历史书写的政治纯粹性。这些作品的出现很大一部分缘于作家对现实的失望,他们转而在历史中寻找慰藉,正好应合了革命后的庸常年代中大众的怀旧心理,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历史合法性作出了证明。 第二章集中分析补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补写是一种重构革命历史的折中方式。它无意于简单肯定或者否定革命的意义,而是寻求平等民主的交流平台,鼓励不同思想的对话,消除历史的疑惑。作家在对历史的重审中补充叙述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有意或无意省略的地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既往单纯表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抗日扩展成全民抗日,并在一定限度内重新评价了国民党的抗日行为,更为强调民族精神而相应淡化了阶级立场;二是正视人道主义精神与革命的关系,认识到人性和革命共有的美好之处,并对革命进行了一些反思。另外,作家还结合中西方的文化思想对革命的目的和意义作了一些新的诠释。论文主要以《遍地鬼子》、《五月乡战》、《圣天门口》、《人面桃花》等小说为例来阐释补写的种种表现形态。 第三章重点论述改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改写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采取了一种断然否定的态度。它以颠覆的方式激烈地反抗过去“虚假”意识形态的欺瞒和愚化,与经典革命历史叙事形成一种反证的写作关系。在莫言、刘震云、苏童等作家的笔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乡村革命不再是农民革命意识觉醒后积极主动参与的结果,而是乡村群氓卑琐的欲望和非理性因素搅动的产物,阶级压迫被排除在乡村自在自为的社会文化秩序之外。而且,那些积极投身革命的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反而与革命的价值理念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受到排挤、打击和扼杀,要么沦为革命的多余人,要么遭遇死亡的悲剧命运。铁凝、项小米等一些女作家则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指出,女性在革命历史当中承受的是革命权力和男性霸权的双重压迫,进一步瓦解了革命预设的美好图景。 第四章着重考察戏写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文本特征。戏写是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消费心理和追逐市场利益,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进行有意的曲解或者趣味化的编排。娱乐是作家书写革命历史的根本目的,游戏则是其基本的写作心态。娱乐的方式则多种多样:要么是戏仿经典革命历史文本,添加新的时代内容将其变得好笑好玩;要么是编织英雄人物的风流情史,涂上欲望的色彩,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要么是将革命故事写得惊险刺激,曲折离奇,增加各种思想上的亮点,吸引人们的眼球。诸如此类的方式不一而足,手段策略有高有低,但相同之处都是作家对革命历史的消费性利用和娱乐性表现。他们通过帮助大众获得种种快感体验,从而在文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本书主要以《红色娘子军》、《沙家浜》、《暗算》、《潜伏》等小说为个案分析戏写的种种叙述策略。 结语部分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革命,进一步思考后革命氛围中革命历史叙事存在的价值和问题,指出大众文化对革命历史叙事的影响,并对革命历史叙事的走向提出个人的见解。本书由孙斐娟著。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研究现状与本书思路 1.问题缘起 2.研究现状与本书思路 二、革命话语的演变与“后革命氛围”释义 1.革命话语的时代变迁 2.何谓“后革命”与“后革命氛围” 三、革命历史叙事与革命历史再叙事 1.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建构 2.革命历史再叙事的文化取向与书写方式 第一章 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 一、怀旧中的续写:革命精神的深情拓摹 1.政治延续与合法性证明 2.大众怀旧与精神救赎 二、英雄主义情怀的回归 1.英雄的复出与改装 2.暴力美学与身体诠释 三、理想家庭秩序的再建 1.皈依父亲 2.夫唱妇随 第二章 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 一、疑惑中的补写:革命内涵的平缓位移 二、聚焦抗日:民族主义话语的出场 1.民族情感主导下的全民抗日描绘 2.对国民党道德评判的弱化 三、反观传统:多元思想文化的对话 1.人道主义对革命道德的穿越 2.民族创世追求与现代革命镜像 第三章 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 一、解构中的改写:革命意义的轰然瓦解 1.裂变思维与重写冲动 2.现实反思与历史批判 二、乡村革命的幻象 1.农民革命图景的瓦解 2.乡村文化逻辑的重启 三、以个体的名义虚化革命 1.个体价值的追寻与革命魅惑 2.从边缘介入革命历史的性别诉求 第四章 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 一、娱乐中的戏写:革命外壳下的快感释放 1.大众文化与快感追求 2.红色资源与消费革命 二、革命故事的戏说与笑看 1.革命场景中的狂欢化书写 2.故事新编中的风流余味 三、谍战传奇与大众趣味 1.复杂惊险的情节结构 2.推陈出新的叙述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