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以珍贵的文献和亲人的回忆,集结成一门忠烈的万氏家族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多致。主要内容包括:就读武备学堂;东渡日本求学;共创励志团体;拜谒中山先生;支持《汉声》出版;参与革命鼓动等。本书由杨建文笔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建文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以珍贵的文献和亲人的回忆,集结成一门忠烈的万氏家族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多致。主要内容包括:就读武备学堂;东渡日本求学;共创励志团体;拜谒中山先生;支持《汉声》出版;参与革命鼓动等。本书由杨建文笔录。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以珍贵的文献和亲人的回忆,集结成一门忠烈的万氏家族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多致。编纂者约序于余,余近读万氏书,深为力透纸背的丰富内涵所感动,特撰以上,敬献于辛亥元勋万廷献灵前。 《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将我们带进了一片华夏近现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使我们重温了一次炎黄一代代仁人志士振兴民族的沧桑往事。本书由杨建文笔录。 目录 序 前言“北定中原日,无忘告乃翁” ——辛亥首义百年前夕万廷献后裔相聚武昌忆祖父 一、就读武备学堂 二、东渡日本求学 三、共创励志团体 四、拜谒中山先生 五、支持《汉声》出版 六、参与革命鼓动 七、办学联络同志 八、回鄂亲临前线 九、仗义维护黄兴 十、代摄军府司令 十一、维持混乱时局 十二、参与南北和议 十三、坚拒袁氏拉拢 十四、引退自完介节 十五、痛斥汪氏膺伪 十六、贫病成都谢世 十七、高风泽被后贤 (一)祖父第三子革命志士万灿 (二)祖父第四子武术名家万群 (三)祖父第五子土建专家万炜 (四)祖父之侄影剧先驱万籁天 (五)祖父之侄武林宗师万籁声 后语 “匆匆说不尽,临发又开封” ——辛亥首义百年前夕万家后裔促膝武昌话家常 附录 原国史馆典藏《陆军中将万廷献褒扬案》 万廷献抗战期间家书选 张难先《万廷献先生传略》 于右任李济淮等悼唁万廷献挽诗挽联选 万廷献第三子万灿沐手泣述《哀启》 万廷献第四子万群《回忆先父万廷献在辛亥革命前后》 万灿夫人吴爱菊《万灿传略》 致谢 试读章节 ◎万慕秦,万廷献嫡孙女,万廷献第四子万群次女,1962年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原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教导主任: 记得年轻时听父辈们多次讲过,光绪二十六年(1900),就是祖父在日本成城学校结业即将转入陆军士官学堂那年,刚好碰到孙中山先生再次来到日本,抵达东京。 父辈们凭祖父往日的讲述回忆,就在中山先生居留东京的两三天时间内,“励志会”干事戢翼晕,曾经邀约“励志会”吴禄贞、傅良弼、沈翔云和祖父,还有刘道仁、吴祖荫、吴光泽一行,前往中山先生下榻的地方拜谒。 会见时,中山先生谈了一些国事和“兴中会”的组织与“排满兴华”的宗旨,目的是在试探他们这几个人的态度。中山先生谈完后,傅良弼先烈率先发言说:“中华一蹶不振,实由鞑子误国。非排满无以兴中华,非推翻专制无以拯斯民。”戢翼晕、吴禄贞、沈翔云和祖父等都相继表示非常赞同这个意见,便一同加入了“兴中会”,迈出了以实际行动投身民族民主革命的第一步。 这一年是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慈禧胁迫光绪西逃,帝都空虚,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我后来从《文史天地》上读到一条这一年关于光绪与美国总统书信往来的史料,说是这期间,“八国联军很快就逼近北京城。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万万没想到列强会来得这么快,她一边下令‘痛剿’义和团以讨好列强,一边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与列强谈判乞和。同时,清政府也对驻外使节发出了寻找机会缓和对外关系的指示。伍廷芳凭借多年的外交经验,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以夷制夷’的好机会。很快,他就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消息传回国内。六神无主的慈禧太后此时能够召集到的文武大臣一次比一次少,很多人都逃跑了,连她的近臣荣禄都不见了踪影。为了尽快求和,经过短暂的商议,清政府决定向美国请求帮助。为此,虽然早已失去人身自由,但心忧国事的光绪皇帝在7月17日亲自向美国总统麦金利写了一封求援信。此时的北京城里一片混乱,对外联络的无线电通讯早已中断。不得已,为了争取时间,光绪皇帝的信件以十万火急的形式,快马加鞭送到山东巡抚袁世凯手里,袁世凯接信后不敢耽搁,马上将信函以无线电报拍发到上海,上海道台余联沅接电后火速再将信函发往清政府驻美公使馆。公使伍廷芳接信后即将信函呈送美国总统麦金利”。余联沅同时在驻上海各国公使馆之间斡旋,于是达成东南互保,维护了中国近代通商总埠上海的稳定。当然也给了美国利用这样的契机,与清廷高层取得联系,以加强对清廷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美国在华利益的机会。 ◎万慕瑾,万廷献嫡孙女,万炜三女儿,197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本科毕业,湖北省建行学校高级讲师,注册造价师: 这位从中转递光绪皇帝信函的上海道台余联沅,便是我母亲余纲仪的曾祖父。根据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主编,并且承蒙他馈赠给了我大姐和大姐夫一套的《湖北省志·人物志稿》上面说,余联沅,湖北孝感县人,“榜光绪三年(1877)以一甲第二名进士(也就是当年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先后做过御史、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等,“曾以弹劾某旗籍巡抚(山西巡抚阿克达春)及李鸿章等显要而获‘铁面御史’之名”。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任沪、淞、太兵备道,不过两年时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于那两年积劳成疾,便去世了,听说后来上海还捐款修建了“余公祠”。蔡冠如的《清代七百名人传》里面,载有《余联沅传》。 不过,当年鄂州万家与孝感余家的后裔还远没有联姻,是后来才成为姻亲的。现在看来,这些人事当中前前后后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正反映了当年朝野上下的有识之士,焦心国家前途,焦心民族危亡的世事巧合。像是偶然,又并非全是偶然。普天下无论国事还是家事,总会是有一些历史细节,盘根错节地联络着余、万两家的,只是我们暂时还知道得不仔细罢了。P13-15 序言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的新军武昌举义,迅速夺占省城,11日宣告成立中华民国鄂军政府,高张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旗帜,全国各省纷起响应。万分震恐的清廷,倾其陆海军主力前往湖北镇压,民军与清军在长江北岸、汉水之滨展开了长达四十天的阳夏争夺战,由于实力不济,民军撤出汉口、汉阳,率部激战多日的民军战时总司令黄兴离汉东下,清军主将冯国璋大有“饮马长江,俯视江南”的势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值此湖北军政府存亡之秋,万廷献出任民军战时总司令。 受命于危难之际、执掌民军帅印的万廷献(1873—1943),湖北武昌(今鄂州)葛仙镇(今葛店镇)人,幼习经史,为县庠生,怀着救亡图存之念,于1896年人张之洞创办的湖北武备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1898年,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在日本期间,与傅慈祥、吴禄贞相偕拜谒孙中山,服膺其民族民主革命学说,加入兴中会,并与在东京的留日学生组织励志会。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返日,1902年毕业于士官学校,归国,获壬寅科武举人,湖广总督张之洞令其在湖北督练新军,任将弁学堂教习兼炮兵管带。1907年奉调赴京,任陆军部练兵处炮兵监督、军制司司长兼军学编译局坐办,编有各兵种编制条例及《炮兵操典》,又任在南京的陆军第四中学总办,后来成为民国著名将领的陈铭枢、张发奎、邓锡侯、蒋光鼐等是其门生。 辛亥首义后,时在南京的万廷献期待吴禄贞、张绍曾等在北方起事,以图响应,直取北京,断南下北洋清军后路,然吴禄贞石家庄遇刺,北方起义遭挫,万廷献遂率陆军第四中学部分学生抵鄂,参加汉口刘家庙战役,旋被鄂军都督黎元洪委任军政府高等顾问,与黄兴共谋阳夏攻守之策。汉阳1911年11月26日失陷,次日晚黄兴离汉赴沪,民军指挥悬置,湖北军政府因万廷献系老资格革命党人,又有较高的军事资历,当此戎马倥偬、人心浮动之际,委任其护理战时总司令,蒋翊武为监军。万受任,筹划城防,稳定大局,一日后离鄂东下,继由蒋翊武护理战时总司令职。 万廷献抵南京,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北议和,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派,任南北和议代表兼南北军事和平会总代表,与蔡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相偕赴北京。袁世凯对万廷献多方笼络,秘密召见,备极殷勤,并暗使唐在礼饵以高位,诱万提供南方情报,万不为所动。 1912年民国政府授万陆军少将。黎元洪任大总统,聘为总统府及陆军部高等顾问,1917年晋升陆军中将,万因失望于民初政治,绝意仕途,均未到职视事。抗战期间,寓居成都,生活常赖当年学生接济,1943年4月病逝。1943年12月16日国民政府褒扬令称:“万廷献早岁参加同盟,致力革命,甚著勤劳。光复初斡旋时局,不竞功名,息影林泉,自完介节……应予明令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原国史馆专立《陆军中将万廷献褒扬案》。 万廷献以其身教言教,子侄多德业双修,蔚然成材。其子万灿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参加五四运动,后留学德国,结识周恩来、朱德、邓演达、李济深等人,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为“民革”、“民盟”、“农工”三大民主党派创始人之一;抗战期间在重庆与中共代表团合作共事,贡献卓著;抗战胜利后受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指派,彻查“上海黄金案”,被舆论界誉为“打虎御史万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教授、民革中央团结委员、南京市人民政府法律委员、农工民主党南方书记、福建省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1973年9月病逝。万廷献之侄万籁天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留学日本东京大学学文学,归国后为田汉“南国社”戏剧事业中坚、著名演员和导演,为中国影剧界先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病逝。 当此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万廷献海内外后裔拿出各家珍藏文物,相聚武昌,连日以“物”证“史”,促膝倾谈,口述历史,笔录整理,集成本书。 主要口述者万慕道,万廷献嫡孙、万灿之子,20世纪80年代初留学美国,就读纽约理工学院和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居纽约;万慕昭,万廷献嫡孙女,中国舰船研究院七。七所高级工程师,九江市政协委员;万慕慧,万廷献嫡孙女,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武汉市第七、第八届政协委员。笔录者杨建文,中共革命烈士杨镇瀛之子,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协会员。 书稿陈述辛亥革命湖北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业绩,兼及其子侄如万灿、万籁天等前赴后继从事民族民主革命和文化建设的事迹,以彰显辛亥首义精神的代代传承。辛亥阳夏之战、南北和议、福建反蒋、重庆谈判、田汉“南国社”,孙中山、张之洞、袁世凯、黎元洪、黄兴、傅良弼、吴禄贞、邓演达等事件、人物,一一呈现,从万氏视角,印证和补充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公布了鲜为人知的一百多件原始文献,如万廷献《褒扬案》、万廷献的数十封家书、于右任的挽万廷献诗、陈其采纪念万廷献的文稿、自立军先烈傅慈祥之子傅光培回忆万廷献的条陈,抗战初期周恩来同李济深与万灿的电文、抗战胜利初中共驻重庆代表团邀请万灿参加会议的信函、李济深及张治中与万灿的手札、陈铭枢与万灿的书信等等,都具有较高文献价值。 本书以珍贵的文献和亲人的回忆,集结成一门忠烈的万氏家族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程的波澜壮阔与曲折多致。编纂者约序于余,余近读万氏书,深为力透纸背的丰富内涵所感动,特撰以上,敬献于辛亥元勋万廷献灵前。 2011年春于辛亥首义地武昌 后记 ★口述者致意: 连日来的回忆,将我们带进了一片华夏近现代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使我们重温了一次炎黄一代代仁人志士振兴民族的沧桑往事。家国、乡邦,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没有祖国,何以为宗族?何以为家园?所以,回忆先祖父——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万廷献,对我们来说,只是在恪尽一份历史责任,追怀一种民族精神,寄托一腔家国深情。 有幸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著名历史学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湖北省社科联资深老领导、原党组书记陈昆满先生,湖北省政协领导、《湖北文史》主编别业超先生,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唐翼明先生,以及湖北省辛亥革命研究中心、辛亥革命博物馆、原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黄汉兴先生和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室王隽主任和责任编辑程小武先生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扶持,谨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笔录者附记: 接连几天旁听辛亥革命民军战时总司令先祖万廷献后裔的讲述,对笔录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一种可贵的激励,受益良多。 笔录者潜心速记,仔细阅读他们提供的原始资料,还查阅了卷帙浩繁的相关文献;在整理过程中,又作了相应地认真探究和适当地归并与调整。但因为采用的是口述笔录式的行文方式,对于有的史料出处未便一一注明,诚请见谅。而对于万家兄弟姊妹们几天来所讲的大量内容,难免挂一漏万;对于史概或许也有不尽细致之处。这是需要请他们万家兄弟姊妹们见谅,而尤得敬祈大方之家不吝赐教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