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东同志的这本《非常岁月:回忆周恩来总理的最后八年》,很值得读,也很好读,它不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周恩来同志最后八年的一些真实故事,也记录了一个在伟人身边工作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本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多角度地去理解。从一名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角度,它是周恩来文献档案的重要补充,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的角度,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同志的智慧,包括他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斗争艺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角度,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和品格,包括他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对事业和工作的无私奉献,对同志和亲人的真挚情感。这本书,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读,都会给你收获;都会启示你人生的路应该怎样去走。
《非常岁月:回忆周恩来总理的最后八年》作者纪东1968年8月担任周恩来总理的秘书,直到1976年周总理去世。《非常岁月:回忆周恩来总理的最后八年》不仅以朴素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周恩来总理最后八年的一些真实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个在伟人身边工作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1943年11月1O日,我出生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纪庄村一个铁路工人家庭,这里离黄河故道不远。我家祖上几代都是穷苦农民,到了父亲这一辈才做了铁路工人。我家兄弟四人,我排行第二。
我父亲从16岁起就在陇海铁路做养路工。父亲看上去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没有文化的工人,但在我眼里,他却是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男子汉。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下令炸毁黄河花园口大堤,陇海铁路被冲垮,我父亲参加了铁路抢修。为了度日,他曾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贩运土布遭到搜查,被鬼子打得鼻青脸肿……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为了挣钱养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日月寒暑,刮风下雨,从来都是早出晚归。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是养路工区的领班员,节假日自觉加班是常有的事。他在有万余名职工的国防工厂里,曾经两次被评为厂级劳动模范。父亲性格刚毅,少言寡语,有着一副钢筋铁骨的身板。父亲对我们兄弟四人非常疼爱,他平时话不多,但只要一开口,就板上钉钉,不容置疑。
父亲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他经常说的:“你们要上学,没文化不行”,“公家的事不能马虎,公家的便宜决不要沾”,“对朋友不能亏待,做事不能让朋友吃亏。”
我母亲没有文化,也没有工作,性格爽朗,快人快语,是非分明,正义感极强,看不得不平事,且乐善好施,左邻右舍关系非常和睦。我家生活虽也不宽裕,但邻里有难,借粮借钱,只要我家里还能揭开锅,她从不拒绝。母亲持家勤俭,治家严厉,不但我们兄弟四人怕她,就是我姑姑、叔叔也敬她三分。她还做得一手好饭菜,她烙的河南烙饼,火候掌握极好,卷上肉末儿、青菜,非常有嚼头,至今回味起来,仍口有余香……
母亲是家里的“大拿”,她从不闲着,从不认输,也不服软,生活能力极强。我四弟出生的时候,就是她让我去叫邻里大娘来帮她接生,但人还未到,她已开始分娩,于是就自己动手接牛。等邻里大娘来了,她已经把一个胎儿出生的全部程序料理完毕了。母亲常教育我们:“穷要穷得有志气,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钱靠自己挣,有钱时要想到没钱的时候。”
我妈总是说,她这辈子有四个儿子,值了。但她心里也还有个疙瘩,有个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生个丫头。晚年她常说:“我四个儿子、媳妇都挺好,就是没有个贴身‘小棉袄’。”
父母那种勤劳、憨厚、质朴和乐于助人的性格,是黄河岸边炎黄子孙的一种秉性和美德。
解放前,全家人主要靠爷爷种地的收入和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1949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野战军“逐鹿中原”,解放了我的家乡。从此以后,和其他劳苦大众一样,我家的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1952年,我在家乡上小学。刚读了3年,父亲从陇海铁路徐州铁路局调到西安红旗机械厂工作。豫东平原,这片热土养育了我13年。西安红旗机械厂,就是现在著名的西安航空发动机总公司的前身。这里离渭河很近,坐汽车只有几分钟的路程。
举家西迁,我的成长环境自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此,我就与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我还爱听那里的乡音,爱看秦腔、眉户剧,我忘不了那里的老师、同学和邻里的关爱……
没有这次搬家,我可能就在河南老家扶犁、锄地,或是继承父业,在铁路上度过自己的一生,或是走上了其他的道路…一
我从上小学开始,学习就很努力,尤其喜欢语文、爱好作文,我的第一篇“周记”被作为全年级范文在各班朗读,这件事情虽小,却培养了我对写作文和记“日记”、“周记”的兴趣。老师也不断鼓励我多读书、勤练字。
我这个人从小胆大,“不怯场”。这种性格的养成,与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从小跟父亲在铁路上东奔西跑,从六七岁开始,就和伙伴们比赛沿铁轨,在火车站上钻来串去。整个车站镇没有我不知道的地方。所幸家教严,没有惹过祸,出过事。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担任少先队中队长、大队委、大队长。全校一两千人聚会,我发言从不怯场,也不用稿子。即使有时写了稿子,给老师看了,我也还是背下来讲。
1958年,我从红旗机械厂子弟学校小学毕业,被保送到西安市第十一中学读书。在中学里,我的学习也算是拔尖的,同时是个活跃分子,参加学校合唱队,编演小话剧,还是区少年足球代表队的队员。初中二年级时我加入了共青团,并当选为团总支文体委员。
三年的中学时光很有意思。因为我从小是“孩子头”,到了中学又当了班长和团总支委员,就成了当然的“大孩子头”了。我们班的同学是由我小学时的毕业班和一部分农村孩子组成,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有上海的、东三省的、四川的、陇海铁路的……工人、农民子弟居多,也有几个干部子弟。一个班集体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员,让我有机会了解到来自不同家庭出身、不同地域的同学们的特点。我们的班主任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除上课外,其他事情大都交给我们几个班干部商量处理,所以我们的积极性很高,我这个“小头头”更是得到了不少锻炼。现在想来,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成长是颇有帮助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是家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我们兄弟四个,大哥上高中和我在一个学校,两个弟弟读小学,全家只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实在难以维持。母亲就利用做饭、缝衣以外的点滴时间,给人家洗衣、拆被,或打零工挣点儿钱,贴补家用。尽管生活很难很苦,但父母从不在我们兄弟面前表露出来,只是对我们说:“你们别操过日子的心,读你们的书。”我们兄弟都很懂事,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兄弟四人学习都很努力,从没有因为不好好学习或是在外面惹是生非而被“请过家长”。学校开家长会,我父母从来没有参加过,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老师很理解,从不责怪。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中学三年,我每学期都是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我们学校在郊区,离西安市区十几里地,那时家里也买不起自行车,有时需要进城办点儿事,母亲就给两角钱坐汽车,我们兄弟常常把这些钱省下来买书。我省下来的钱,就买诗歌、剧本、戏曲唱词看。饿了就吃从家里带的饼子垫垫饥,渴了就喝点儿自来水解解渴,还挺开心的。
P1-5
我和纪东同志相识,缘于周恩来这个令人崇敬的名字,缘于我们对研究和宣传周恩来这份事业的共同追求。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有幸认识了许多曾经在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纪东同志是其中的一位。他和其他许多老同志一样,曾经在工作上给予我和我的同事们许多帮助和鼓励。这份帮助和鼓励曾深深地感动我们,成为激励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巨大精神动力。
记得第一次对纪东同志留下深刻印象,是在2005年3月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举行的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7周年座谈会上。在那次会上,纪东同志有一个发言,谈到他对周总理的认识和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这些认识和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也打动了我。我觉得他讲出来的这些故事,以及一些仍然珍藏心中尚未讲出的故事都应该写出来,争取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时集纳成书出版,让更多的人去分享。
转眼两年时间过去了。
今年春天,纪东同志派他的司机给我送来一摞书稿,打开一看,“往事的回忆”几个醒目大字映人我的眼帘。那天晚上,我一直看到深夜,第二天放下其他事情继续把它读完。我真的很高兴,我觉得这本书出版后,一定会像童小鹏同志的《风雨四十年》、吴庆彤同志的《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元功同志的《周恩来历险纪实》、赵炜同志的《西花厅岁月》、高振普同志的《周恩来卫士回忆录》、张佐良同志的《周恩来的最后十年》、张瑞蔼同志的《周恩来专机机长回忆录》,以及李琦同志主编的多本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录等书一样,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会为学习和宣传周恩来同志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格发挥很好的社会作用。
纪东同志的这本书,很值得读,也很好读,它不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周恩来同志最后八年的一些真实故事,也记录了一个在伟人身边工作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我读了以后,认为这本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可以多角度地去理解,就我个人而言,主要有三点认识:从一名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角度,我认为它是周恩来文献档案的重要补充,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同志的智慧,包括他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斗争艺术;从一名共产党员的角度,我认为可以从中学到周恩来同志的精神和品格,包括他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对事业和工作的无私奉献,对同志和亲人的真挚情感。这本书,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读,都会给你收获;都会启示你人生的路应该怎样去走。
真诚地感谢纪东同志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好的作品。
廖心文
2007年6月
2005年3月,在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召开的“纪念周总理诞辰107周年座谈会”上,我曾作过一个发言,那是我在这类活动中第一次代表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发言,因为我是西花厅的小字辈。我的发言,引起了“中心”主任廖心文同志的重视,会后她建议我写一本回忆录。我从来没有动过这类的念头,也不愿意写,所以毫不犹豫地回绝了。
廖心文同志把说服我的任务交给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爱华同志,并向她说到了如何写好这本书的原则和要求。李爱华和我进行了多次交谈,从中我认识到,我在周总理身边所经历的一些日常工作中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对于历史资料的补充、对于周恩来的研究以及弘扬周恩来的精神都是有益的。经过我们商定,拟以口述历史的方式留下史料,供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和研究中心研究、使用。至此,我仍没有写回忆录的念头。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写就的这些材料得到了廖心文同志的充分肯定,认为可以以回忆录的形式成书,并积极帮助联系出版,在我的恳请下,她还写了序。今天该书得以和广大读者见面,我感到十分欣慰。
在此,我要对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廖心文、周邓纪念馆的康金风、李爱华等领导同志对该书的写作和出版工作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此外,周邓纪念馆的刘燕同志作了大量的史料核对、整理和打印工作,我的朋友王维元、毛军、殷华等同志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对他们我也要致以深深的谢意。我还要感谢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边彦军、蔡国江等同志,他们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书中所用的照片,大部分是杜修贤、吕相友等同志拍摄的,给本书增添了光彩;还有个别摄影作品,多方询问,难以确认作者,也希望能与我联系,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纪东
二〇〇七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