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夏的一天傍晚,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道延安路尚未开通,凤起路是条不宽的小道,但站在东头往西头眺望,能看到保傲塔清晰的剪影。那天夕阳正映衬在塔身后,金光从塔身边喷薄而出,显得格外巍峨庄严。我正踩着自行车由东往西悠悠地前行中,被远处的景色惊诧了。遂跳下车想推车而行,慢慢地品赏眼前的奇景。不料,刚跨下车,发现近延安路口边放着两张旧木椅、一只方凳,方凳上搁着一只铁皮的淘箩(煮饭前淘洗米粒的日用品,以前杭州家家户户应有的必备品)。淘箩边还放着几件杂七杂八的破旧物。我的眼光被淘箩内一批古旧印章吸引了。看得出这是一家拆迁户,这些东西是不准备带走才拿出来卖的。我驻足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一位鬓发全白的老妪坐在小竹椅上打盹,我靠近她全然没有发现,顾自俯身从箩中拣起一枚玉印细细地端详起来。显然,这是一方汉玉印。
龟头已被敲去,印面四字“千里平安”,小篆,白文,结体古穆平正,方寸之间,一股厚朴古拙之气扑面而来。我心底里油然升起一种仰慕之情,赞叹我们先人的艺术造诣和非凡的功力。我们知道和田玉的硬度在摩氏6.5度,很硬,故琢玉难,琢玉印更难,那种圆润挺拔的线条内含一种飞流直下的力,凿刻中稍有不慎,就会破坏气韵的贯穿。而白文的线条更是不允许修琢,一刀下去成败立显。因此,更显凿刻者的功力和造诣。显然,这是方闲章,主人应该是一位相当有地位的人。因我国古玺无论官玺、私玺,质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银和玉,并无严格规定。到了秦代就不同了,帝王用印称“玺”,并以玉为印材,庶民凿印不能用玉,故称“印”。汉代才渐渐多了起来,但非地位显赫者不得用之。而当时交通工具主要是车马和船,庶民出门甚为不便,别说行千里了,千里在当时是个非常遥远的概念,车行千里定是非王即侯了。最早的闲章就是我们古玺印中看到的称为“最事”、“正行无私”一类的吉语印。此类印在战国至魏晋时期常有出现,形式颇多,如“王君都乐未央富贵昌宜侯王”等,这类早期的闲章没有实际的持信功效,往往是身份显赫者佩在身上以祈福祝平安之用,是富贵者的精神寄托。这方玉印将印纽的龟头敲去,应是在陪葬前的巫师之意, “龟”和“贵”同音,龟无头,即“贵无头”也,虽已进天国,但“富贵尚无到头”矣!
此印为和田顶级籽料雕刻而成,密度极高,纯度好,通体温润坚韧,因长期在地下受碱性土壤的侵蚀,呈漂亮的冰裂纹。
再拣看了另几方石印,几乎方方出自名家之手。我的心不由得怦然直跳。抬头看看老妪,她仍旧沉浸在梦境中。我忍不住轻轻喊了声: “奶奶!”她耷拉着头微微点了下,但仍未睁开眼。我索性耐着性子等她一下,随即到边上搁好自行车,当我刚停好自行车她倒醒了,大概是自行车的搁脚声惊醒了她。她睡眼惺忪地望着我,还没完全从梦境中出来。
“老奶奶”我迎前去轻声问:“这淘箩里面的印怎么卖?”她揉揉眼,吃力地站起来“你要哪一个?”
P1-2
一淘箩古旧印
四绝压群伦
三件官窑器
沙孟海的书品与侠义情
任伯年的《牧归图》
访西泠书家沙孟海
康熙绿釉长颈弦纹尊
乾隆“万寿无疆”玉腰牌
栖霞奇石
雍正珐琅彩百雁图马蹄杯
锲而不舍六十年光耀艺坛越千秋
澳洲偷闲觅古玩
略谈专家与藏家
名窑之外话影青
永乐翠青釉弦纹净瓶
平和与朴实
从圆明园兽首想到的
田黄尊贵的由来
奏出时代的强音——谈中国画大师余任天作品的时代特色
误人的鉴定师
匆匆的自信
黄花梨方桌
五彩缤纷话琉璃
从和田玉想到的
元·龙泉窑柿青釉点彩梅瓶
追溯好古的慧根
诸艺同源
谈清三代官窑器的类别
绿如春水红似霞——雍正美人醉梅瓶
宋官窑三足莲叶洗
泰国买“药”记
水深则鱼巨
聆听专家的“高论”
喜得梦楼真迹有感
涉足此行要谨慎
何谓“开眼”?
从断代中想到的
从蹴鞠说起
瓷品之首话汝窑
猫食盆的由来——关于汝窑洗的追忆
哥窑真假辨
洪武纪年款乌金釉黄彩松竹梅纹罐——开创文人画入瓷器的先河
成化五彩长颈瓶
收藏最忌侥幸心理
双祖争辉相映成趣——唐鲁山窑黑釉点彩鹿头尊
“专家”应有自知之明
明(嘉靖)青花釉里红
百鹤齐翔(吉祥)梅瓶
收藏也需要果断
柴窑之新见
大概是遗传因子的作用,我爷爷蔡镜泉是诸暨双桥蔡家湖人,前清秀才,早年携家眷来杭办私塾谋生,塾址是现在的钱王祠。执教之余颇喜收藏。因而在我少年时即与这些瓶瓶罐罐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70年代初,“文革”尚未结束,人们对封资修的东西余悸未消,抄的抄、摔得摔、丢的丢。那些以前家景殷实多有收藏的“地、富、反、坏、右”之家对这类古玩珍品惟恐避之不及。只有一些历来清贫如洗,以前对古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底层劳动力者,他们顾忌少、胆子大,乘千载难逢的时机,染指了这一行。因而,“文革”后期,敢于拼死吃河豚的大多数是这些文化低、收入少的劳动力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玩古阶层。杭城最早的古玩市场是下城潮鸣地区,迥龙庙茶室内。这帮敢“吃河豚”的人每天在茶室内昏暗的灯光下,沏一壶只要两分钱的浓浓红茶,衔一支五分钱一包的雄狮烟,一坐就是一天。来者腰间、腋下、裤带内、荷包中均有叮当作响的瓷玉杂件,偶而也有几卷老裱头,轴头映着乌光的画轴,可以说全是老东西,如果偶有仿品也是老仿,绝没有一件近仿。当时因这些东西都不甚值钱,一块直径十几厘米长的汉谷纹壁只卖了一元人民币,谁会吃饱饭撑着去做蚀死老本的仿古生意?高古玉真正开始仿而渐成规模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
该特殊的玩古阶层由于受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会去深究每一件古玩的内在美,它的年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他们研究的只是一件东西买进是五百能否七百卖出?所以到头来手头上永远没好东西。真正得益的是藏家!我家就在离茶室二十多米的石墙门内,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1973年我刚从兵团回城,暂安排在街道办事处当个普通公务员,三十来块一月收入,但很自由,每天可以去茶室内养眼。一来二往,那些常客渐渐与我混熟了,觉得我不但喜欢,还略知一二,就愿意把带来的宝贝示我欣赏。当然,我偶而也会下手买一两件。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宝贝真是不胜枚数,比比皆是。良渚大玉璧是五六块一叠用草绳串着提来的,每块叫价十几元;九节的玉琮最多叫了50元人民币。可50元不是个小数目,也得占我近两个月的工资。我除了每月交给父母10元饭钱,余下的工资几乎全花在这上面。当时被看作另类,现在每每回想起来真是余味无穷。每件宝贝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其乐无穷的过程,现将我的这份快乐逐一叙述出来,与好古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每件宝贝都有一段故事,一段其乐无穷的过程,蔡暄民编著的《玩古拾趣》中作者将这份快乐逐一叙述出来,与好古的朋友们一起分享。《玩古拾趣》记录其收藏文物古玩及与书画家前辈交往的往事。
特殊的玩古阶层由于受文化底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不会去深究每一件古玩的内在美,它的年代,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他们研究的只是一件东西买进是五百能否七百卖出?所以到头来手头上永远没好东西。真正得益的是藏家!蔡暄民编著的《玩古拾趣》是作者收藏40余年经历中的心得体会和逸闻趣事,现拾趣成集,供同好雅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