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编著的《好老师告诉好妈妈的教子秘密--一位在校女教师20年的教育心经》为教育心理学社科类图书。作者为多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在校教师,她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的事例,阐明搞好少年儿童教育的相关理论,指导家长做好少年儿童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促使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本书事例生动丰富、说理深入浅出,具有启迪性、教育性、趣味性,是帮助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良师益友,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读者群。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老师告诉好妈妈的教子秘密--一位在校女教师20年的教育心经 |
分类 | |
作者 | 王莉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莉编著的《好老师告诉好妈妈的教子秘密--一位在校女教师20年的教育心经》为教育心理学社科类图书。作者为多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在校教师,她通过自身丰富的教学实践的事例,阐明搞好少年儿童教育的相关理论,指导家长做好少年儿童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意志品质教育,促使孩子们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本书事例生动丰富、说理深入浅出,具有启迪性、教育性、趣味性,是帮助年轻父母教育孩子的良师益友,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读者群。 内容推荐 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王莉编著的《好老师告诉好妈妈的教子秘密--一位在校女教师20年的教育心经》讲述了作者亲历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揭开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好老师告诉好妈妈的教子秘密--一位在校女教师20年的教育心经》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用真实的事例告诉家长们,更告诉妈妈们: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什么样的妈妈不能做。 目录 第一章 其实你不懂孩子心 棒棒糖就是妈妈 妈妈,我想对您说 我要出差 门里门外的母女 老师,我想妈妈 第二章 过分保护是一种伤害 孩子远比想象的坚强 我管不了 孩子昨天肚子疼 孩子,你不能 我一管,奶奶就会听到 第三章 他不坏,他很乖 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被选上班长 你真哕唆 我就想让妈妈陪我十分钟 老师,求您不要请家长 还有我这么听话的孩子吗 第四章 不是孩子犯了错 这个孩子太气人 坚持不懈不是一句空话 只想考个100分给妈妈 妈妈选的衣服我永远不穿 我回家一定要管 第五章 爱的春天花会开 视频中的妈妈 一双耐克鞋 青苹果、红苹果 生日野餐 这是一条最漂亮的船 第六章 有一种感动叫坚强 满墙的知识 改变怯懦的“光荣墙” 生了他是我最后悔的 从“50分”到“90分” 试读章节 小f留在我记忆里的总是嘴里叼着一颗棒棒糖的形象。喜欢吃糖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像她那样喜欢吃糖而又仅仅是迷恋棒棒糖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她每天都会带上几颗棒棒糖到学校里,早晨,从家里出发时就剥开一颗,直到走到学校还在享受着棒棒糖的美味。所以我进班经常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学告她的状:“老师,小f又吃糖了!”学校是明令不许吃零食的。我像例行公事一样走到她的面前,伸出手,那意思是说:“交出来吧!”她倒也乖巧,从来不抵抗,把手伸到衣服袋子里取出一颗棒棒糖,放到我的手心里,然后忽闪着一双单纯的眼睛,似乎告诉我:“老师,今天就是一颗,没有了!”而我则会把眼光放到她的书包上,伸着手不肯离去。她会极其不情愿地打开书包,从里边慢吞吞地拿出两颗棒棒糖,缓慢地再次放到我的手里,看着被三颗棒棒糖占据了满满的手心,我真是哭笑不得。这个孩子为什么明明知道会被发现,还天天带棒棒糖呢?当然我也知道,她不止这三颗。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从来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过。我很喜欢中国的谚语,我相信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有着它科学的一面,比如,兔子急了还咬人。如果我非要把她的糖彻底没收,她会想出其他的方法带更多的糖。 每天放学的时候,我会在送同学们离开校门口的时候把糖还给她,警告她:“明天不要带糖了。”她总会很诡秘地冲我笑笑,对我说:“老师,这糖送给您吧!今天是橘子味道的,非常香甜,您会喜欢的。,,然后就随着学生的队伍消失掉。所以在教她的一年中,我每天都能收到棒棒糖,久而久之,同事们在给学生发奖励的时候,都会到我的办公桌里自主地取棒棒糖。 也正是在这每天的“收获”棒棒糖的过程,小f和我的关系越来越好。 小f是一个高个子女生,小学六年级的她已经比我这个1.6米的老师高出了半个头。由于她身材的高挑,很多篮球和排球教练都看上了她,但是她是一个不喜欢运动的孩子,所以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先天财富。也许是她喜欢吃糖的缘故吧,所以很多孩子都喜欢围着她转,那其中的原因很明了,在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会得到应有的报偿——一颗香甜的棒棒糖。 我在一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原来班主任老师就向我反映过,她在课上偷吃糖的事情屡教不改,虽然曾经多次和家长沟通,但是都无济于事。 当她成了我班级里的学生后,在课堂练习巡视的时候,走过她的桌前,在我低下头的那一瞬间,总会从她的口中闻到一丝香甜的味道,我知道她又在我不留意的时候偷吃了棒棒糖。 一次放学后,学生们都走了,只有我留下来独自一人做展板。正在我对着偌大的展板发呆的时候,她从门缝里挤了进来,看到我很是惊讶,她说:“老师……我忘记……带饭盒……” “哦,赶紧拿完回家,真粗心。”我微笑着对她说。 她冲我做了一个鬼脸,从书桌里取出了饭盒,但是并没有走的意思。 “怎么还不走?”我问道。 “您在干吗?”她问道。 “想想这期的展板怎么出好。” “这些不都是宣传委员的事情吗?”她反问道。 “可我是宣传委员的高参呀!”我也调皮地和她开起了玩笑。 “我说呢,宣传委员怎么一下子变得才华出众了,原来是您在暗中相助。”她说着向我靠近了很多,继续说道,“不过咱班的展板是真的不错,你真棒!” “谢谢,你也很棒呀!”我一语双关地说,“每天我都抓不到你吃糖的现行。不过说真的,你是怎么做到的?” “嘻嘻……”她脸上闪过了一丝不好意思的红晕。 我用手搂住她的肩,“今天还有糖吗?给我一颗。我喜欢巧克力味道的。” 她见我并没有要继续审问的意思,一下子放松了警惕,兴奋地说道:“您倒早说呀,吓死我了!有!什么味道的都有。”说着,她拿出了她的饭盒,原来她的饭盒是三层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是中午用餐用的,而最低下的一层,也是最大的一层是她放糖用的,在她打开饭盒的一刹那,琳琅满目的棒棒糖七扭八歪地躺在里边。她用手在饭盒里左右地拨拉着,然后兴奋地说:“找到了,给您!” 我手里拿着棒棒糖并没有要吃的意思,而是用双手来回地搓着糖下面的小小塑料棒,问道:“这个东西真的那样好吃吗?” 她倒是很快地打开了一颗,贪婪地吸吮起来,说道:“好吃极了。” “你每天要吃几颗?”我问道。 “没有计算过。”她扬着天真的小脸回答。 “谁给你买的?”我接着问。 “我自己。”她答得很干脆。 “你哪里有这么多钱呀,你是富翁吗?”我还是追问她。 “我自己的钱。”她强调了钱的来历。 “和你商量点事情。”我慢慢地跟她说。 “您说!”她很义气地说道。 “咱们能不能上课不吃呢?上课吃东西好歹也是不合时宜呀!”我也用哥们儿似的语气和她说。 “这个嘛……这个……有的时候我控制不住,想吃……”她低下了头,似乎在思考着我的问题,过了片刻,抬起头来说,“好吧!” ‘‘如果你实在想吃了,就告诉我,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用手拍拍她的肩膀,“但是说实话,吃这么多糖,对身体不好,还是需要控制的,再说对同学影响也不好。你说呢?” 在这次谈话之后,我在脑子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满满的一盒子的糖,少说也有二十几个,她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呢? 我在深思熟虑后拿起电话和她的母亲约好了见面的时间。 这是一个很文弱的中年女性,个子也是高高的,小f的五官和她像极了,不同的是那双亮亮的眼睛背后没有小f那样的坚毅。小f的妈妈在一家超市工作,超市工作是采取早晚班的倒班制,赶上晚班的时候回到家已经晚上十点多钟了,所以平时和小f交流沟通的机会并不多。至于孩子在学校吃糖的事情,妈妈说以前的老师和她说过很多次,她也告诉孩子不要在课上吃糖,但是一直以来这个毛病没有改掉。她妈妈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记忆尤深:“老吃糖以后牙齿就变黑了,多难看呀!”妈妈对于孩子吃糖的问题,仅仅是考虑在了外表的美丽层次上,这点让我很失望。因为在我看来,孩子吃糖已经不仅仅是伤害了外表的美丽,还有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她控制不住”。孩子已经是依赖于棒棒糖了。我仅仅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不是心理学专家,孩子为什么会依赖棒棒糖,我又在脑子里打了一个问号。 我继续问妈妈:“孩子的棒棒糖是您给买的吗?” ‘‘我没有给她买过,都是她在小铺自己买的。”妈妈回答得很诚恳。 “每次买的时候是您给她钱吗?”我继续追问。 “我很少给她钱,我到家的时候她基本上已经睡觉了。” ‘‘那她的钱哪里来的呢?”我的疑惑越来越大,“是爸爸给她的吗?” “他爸爸从来不给她钱的。”妈妈也表现出了莫名其妙。 “她每天带来的棒棒糖价格应在10元左右,一个月也要200多元。”妈妈听到我给她算了这样一笔具体的账后,惊呆了。P2-5 序言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作品”。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孩子一生教育的影响。 但是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误区和错误观念。在我国,由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多子女家庭变成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孩子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小皇帝”、“小公主”也多了起来,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了偏差,溺爱孩子、宠孩子、惯孩子的现象越来越多。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家长普遍重视知识而轻视品质;重视智力因素而轻视非智力因素;重视智商而轻视德商和情商;重视学习而轻视劳动和实践;重视成绩而轻视能力;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家庭教育;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轻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优质教育而轻视意志品质教育,等等,不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一次次在锻炼他们的机会面前失之交臂。当今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类型。 家长专制型。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家长说了算。在过去,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在打骂中长大的。现在的情况虽然好多了,但在家庭生活中,当孩子的还是没有地位的,也缺少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根本没有民主可言。当出现意见分歧时,无论孩子说的和做的有没有道理,都得服从家长,家长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是我国历史强权制的延伸。孩子不能张扬个性,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服从,不知道创新。这就削弱了孩子的情商和胆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潜能的发挥和能力的发展,影响着孩子的信念和情绪。 家长放纵型。“树大自然直”是这类家长的普遍观点。让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甚至对孩子的行为也不管不问,认为孩子犯点儿小毛病是很正常的事。古人说:“小洞不堵,大洞吃苦;孩子从小偷针,长大偷金。”这类家长不知道教育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他们在学习知识方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在孩子成长期内没有任何计划,在行为习惯方面不对孩子提出任何要求,多大的孩子都不知道基本的礼仪道德。这些孩子在处世为人方面缺乏方法和理性,在生活方面缺乏能力和经验,在社会上缺乏法律知识,在安全方面缺乏防范意识,在自控、自立、自理、自强、交友、抉择诸方面也不能正确把握,甚至染上恶习,很容易一步一步走向歧途。 家长事业型。这类家长表现得不聪明,他们天天忙于工作和生意,认为只要有了钱,孩子就会有前途,所以拼命地去挣钱。他们不知道即使挣的钱再多,如果孩子教育不成功,他们的人生也是失败的。教育孩子成才,并不是家里的钱越多越好,如果孩子教育不好,钱多了更可能害孩子。只有一方面教育好孩子,另一方面做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意,这样才是正道理。 家长娱乐型。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少了,工作时间短了,于是天天进娱乐场所的机会多了。一谈到孩子的教育,这类家长就以种种理由推脱责任,不是说自己不懂教育,就是说老师教得不好,不是说家里条件差,就是说孩子脑子笨。他们自己总是没有时间,忙得不得了。有的家长不上班,却没有时间管孩子,不仅自己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而且还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期望型。好多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教育孩子必须要切合实际,期望值不能太高,必须从零开始,从最简单的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钢铁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庄稼是培育出来的,不是急出来的。参天大树不是一朝一夕就长大的。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才能成功。 家长溺爱型。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长常常把孩子放到特殊的位置,对子女过于关心,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一味地满足,百依百顺,一切服从于孩子,处处迁就,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骄横、自私、任性、执拗的不良性格,还能使孩子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形成依赖、懦弱、自卑等多种不良品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孩子在接受挑战,经受挫折、考验与锻炼面前要多给他们机会。苦难是人生的最好的学校。不让孩子早点儿得到挫折教育,不学会应对各种问题,孩子将来怎么能成为社会上的强者。 家庭是孩子的根,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每个人终生的老师,特别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各方面的品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为了孩子而自我修行,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做孩子最好的老师,把最优秀的东西传给孩子。 父母很难做,可能父母无意间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影响孩子。父母很好做,父母只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榜样的身份。父母应该与时俱进,抛弃旧的教育理念,清扫家庭的不良垃圾,尊重教育规律,避免不健康的影响和失败的教育,掌握有效的、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以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本书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揭示了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本书围绕“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用真实的事例告诉家长们,更告诉妈妈们:什么样的妈妈是好妈妈,什么样的妈妈不能做。愿本书能为妈妈们指引一条正确、光明的家庭教育之路,让妈妈不再为如何培养孩子而发愁,不再为如何改掉孩子的毛病而发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