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子弦歌--百年杭师大的名人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志军//谢广田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四位诗人,应修人年纪最大,当时22岁,潘漠华和汪静之20岁,冯雪峰19岁。

应修人,1900年生,浙江慈溪人。小学毕业,去上海福源钱庄学业,后任账房。1919年五四运动中,发起组织“救国十人团”,始在《少年中国》《文学周刊》等发表诗作。次年任中国棉业银行出纳股主任。1921年,发起组织上海通信图书馆,倡导青年读书运动。次年4月赴杭,与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编辑出版《湖畔》诗集,为国内第一个新诗社。

潘漠华,1902生,浙江宣平(今属武义)人。1920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文学创作。曾参加组织晨光社和湖畔诗社。

汪静之,1902年生,安徽绩溪人。早年入读私塾,后人读绩溪县茶务学校。1920年夏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发起组织湖畔诗社。

冯雪峰,1903年生,浙江义乌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参加了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春与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结成湖畔诗社。

除了上述四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澹如、楼适夷、柔石(赵平复)等人加入。

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1925年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两期。

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

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

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

美,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

成熟。“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表明他们诗

社的来历,“树林里有晓阳,村野里有姑娘”,表明他们诗歌

的内容。《伊的眼》:“伊的眼是解结的剪刀/不然,何以伊《湖畔.春的歌集》封面一瞧着我/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更体现了对爱情

的坦率。他们风格不同,或者明快,或者凄楚,或者清淡,或者天真。

他们的老师朱自清也在《文学旬刊》(1922年5月号)上撰文,充分肯定了《湖畔》这本诗集:

“《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这因作者都是二十上下的少年,都还剩着些浪漫的童心;他们住在世界里,正如住在晨光来时的薄雾里。他们究竟不曾和现实相肉搏,所以还不至十分颓唐,还能保留着多少清新的意态……有了‘成人之心’的朋友们或许不能完全了解他们的生活,但在人生的旅路上走乏了的,却可以从他们的作品里得着有力的安慰;仿佛幽忧的人们看到活泼泼的小孩而得着无上的喜悦一般。”

朱自清的观点,大致也是为《湖畔》,包括为后面汪静之的《蕙的风》定了基调的,这也确实是这些青年诗人的风格基调。当然朱老师也不忘在艺术上给予点评。朱老师说:

“就艺术而论,我觉得漠华君最是稳练、缜密,静之君也还平正,雪峰君则以自然、流利胜,但有时不免粗疏与松散……修人君以轻倩、真朴胜,但有时不免纤巧与浮浅……”(《“湖畔诗社”资料集》,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

在回忆“湖畔”的影响时,当时在武昌读中学的胡风曾说:

“1922—1923年时,我在武昌读中学、读到了湖畔诗社的《湖畔》等诗丛小册子。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一些短诗,对潘漠华、应修人的更是特别喜爱,我还学着写了一些只有几句的小诗。对雪峰他们诗的认识,是我青年时期对诗的一种诱发,和后来对诗的执着的爱的萌芽。”

《湖畔》是1922年4月出版的,到了8月份,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出版了,后来相关的评论便集中在这一部著作上了。不过有一点要注意,在中国新闻学种类的新诗集出版中,《湖畔》是名列前茅的。因为它只比《女神》晚了一年。十多年之后的1936年,朱自清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

“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漠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昧儿淡些。”

湖畔诗人的人生旅程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汪静之——一这位曾风靡五四文坛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故事。

1902年7月20日,汪静之出生在安徽绩溪县一个叫余村的山庄。父亲是个茶商,家境比较富裕。15岁时,汪静之爱上了同乡的女子曹诚英,即以诗歌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曹诚英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本地大地主的独生子胡昭万(冠英)。不久,漂亮、智慧的曹诚英考取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而汪静之却仍就读于绩溪的茶务学校。望着曹诚英的小照,汪静之写下了深沉的相思:“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四个眼睛两条视线/整整对了半天/你也无语/我也无言/……”

P10-P11

目录

第一篇 长河碎影

木瓜之役             

一师风潮             

湖畔诗社             

《湖畔》和它的重印          

湖畔诗人应修人和“漂流书亭”     

烽火炼人师——国难时期的浙江“联师”

陈布雷题写的中师生“毕业纪念刊”   

校史上的一次尊师活动        

红色印迹              

第二篇 风流人物

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       

马叙伦——教书不忘革命         

经亨颐——“卓然自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先锋

李叔同——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姜丹书——艺苑耕耘五十年        

沈尹默——教育先驱,书法泰斗       

夏丐尊——他的心中有个爱的世界     

刘大白——“欧化老少年”         

陈望道——中国新文化的拓荒者   

朱自清——唯有荷花守红死        

徐旭东——独将青眼向后学      

俞子夷——孜孜不倦的教育实验家     

周天初——致力于师范美术教育的“周老夫子”

顾西林——献身音乐教育的“音乐妈妈” 

陈友琴——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袁微子——漫步八千云月路倾心一亿小学生

俞绂棠——几多才华几许愁且喜桃李遍瀛洲

第三篇 同学少年

刘质平——与李叔同情同父子的音乐教育家  

吴梦非——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      

丰子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潘天寿——终身从教的国画大师        

陈建功——从师范学校走出来的数学大师     

俞秀松——立志做利国利民东西南北人的革命者 

施存统——“一师风潮”引发者的起伏人生    

魏金枝——从激情诗人到沉郁作家       

曹聚仁——集资深报人与名作家于一身的知名爱国人士

冯雪峰——洁如雪 高似峰           

柔 石——一个总会有人记着的人       

桑送青——孜孜不倦的乡村师范音乐教育家   

吕型伟——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树春深更着花  

舒文——化作春泥更护花

序言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办学迈入第105个年头了。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度易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杭师大办学校址在历史上几经变迁。1937年抗战爆发时学校曾从杭州内迁至建德和丽水继续办学。仅在杭州市内,学校本部就曾搬至南山路、文二街、文一街、下沙等多处,现在又来到了风景秀丽的仓前,学校办学规模也在变迁中日益壮大。世纪风雨话沧桑,枝茂果硕桃李春,发展至今,实属不易。这是一代代师大人不懈努力的结晶与见证。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学校海纳百川,一批又一批的新老师陆续加入,师生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因此,加强对校史校情的了解、学习、教育与传播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应努力寻找更多、更好的载体与形式,让更多的师生熟悉学校的历史,深知学校发展的不易,进而增强归属感、自豪感,齐心协力,共谋学校新发展。而更深一步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了解校史校情,把朴素的爱校之情上升为崇高的爱国之志,把师生的自尊心、自豪感逐步上升为现代公民责任感,并进一步树立崇高的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008年,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编撰出版了《杭州师范大学百年史稿》一书,对学校发展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和记载。此书对于了解、熟悉杭师大的发展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发现,在师生、校友口耳相传之中,还有着很多可能散落在他处或者笔墨记载不够的小故事、小细节。故事虽小,影响力却很大。记得北大有一次新生开学,一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这个故事很多人听说过,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个大家口耳相传的故事,可能比北大各种辉煌成就的介绍,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这个故事传播了北大的正能量!我们也是一所百年老校,我们该如何传播自己的校史校情,让人记忆深刻?因此,能否组织师生将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件件事情、一位位人物,以小故事的形式再现出来?这些小故事应该立足校史,但又完全不同于传统型校史的叙述框架与叙事笔法。它应该面向校史中的知名人物、经典事件,而且尽可能有一些文学元素,不一定把个人历史讲述完整,不一定要述及校史每一个事件,不一定要全部按时间依次罗列,而应似散落珍珠,以读本形式编辑成书,每一文均独立成章,通俗易懂,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可供师生校友等反复赏读、方便携带,易于传诵。

当然此事要办成,难度依旧不小。这需要组织一批关心学校发展又对学校校史校情比较了解的老师积极参与;同时尽可能将众多作者的写法、文章布局向同一方向靠拢;另外,还得将每一小故事后面所涉及的史实认真核对。如今,在学校宣传部的牵头下,谢广田等一批老、中、青年教师积极加人,撰成此书。

当然,这仅是一次尝试,会有诸多不足,期待以此作为起步,日臻完善。是为前言。

内容推荐

《西子弦歌--百年杭师大的名人故事》编著者张志军、谢广田。

编撰《西子弦歌--百年杭师大的名人故事》的本意是以散文体的故事形式,叙述民国时期校史上的名人故事,作为学校正史的若干补充。他们既是以往历史的钩沉,又是历史长河的踪影,力求生动朴实、趣味横生,旨在挖掘学校文脉,弘扬学校传统。

受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邀请,我参与了本书的组稿与撰写工作,并承担了本书的统稿任务。在宣传部的召唤下,一批离退休的同事、已离开杭师的校友、在职教师又走到了一起,参与到本书的撰写中。我和其他作者一起,力求使我们的文章达到“全、真、细”的目标。

编辑推荐

《西子弦歌--百年杭师大的名人故事》编著者张志军、谢广田。

杭州师范大学办学迈入第105个年头了,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几度易名。本书稿将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件件事情、一位位人物,以小故事的形式,再现出来,以读本形式编辑成书,每一文均独立成章,通俗易懂,有故事、有理念、有文采,可供师生校友等反复赏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