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华编著的《旌德风物》系旌德县地域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方面的文史资料集。安徽旌德县历史悠久,山川毓秀,名人辈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尤其是著名作家周而复、知名数学家江泽涵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犹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旌德画廊,成为该县亮丽的名片。本书系统介绍了旌德县逸闻掌故、名人逸事、乡风民俗和风物特产,集中展现了旌德的风土人情,是了解旌德县情和历史人文的一扇窗口。本书史料丰富,文笔简练,图文并茂,是了解旌德人文的优秀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旌德风物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方光华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光华编著的《旌德风物》系旌德县地域历史、文化、风俗、人物等方面的文史资料集。安徽旌德县历史悠久,山川毓秀,名人辈出,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尤其是著名作家周而复、知名数学家江泽涵等一系列文化名人,犹如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老而又朝气蓬勃的旌德画廊,成为该县亮丽的名片。本书系统介绍了旌德县逸闻掌故、名人逸事、乡风民俗和风物特产,集中展现了旌德的风土人情,是了解旌德县情和历史人文的一扇窗口。本书史料丰富,文笔简练,图文并茂,是了解旌德人文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方光华编著的《旌德风物》远采旧闻,近取逸事;大事、琐事寻根求源,较正史为详;逸闻野史毛举细故,补正史之阙;风俗人情乡村俚语,拾正史之遗。《旌德风物》是旌德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旌德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等诸多史实。品读本书,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1250年来旌德的逸闻野史,包括县名的由来、名人逸事、民间传说、教育文化、民俗物产等,让你从中感受到旌德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精深。 目录 序 第一辑 逸闻掌故 “旌德”县名的由来 钦免养马 太平军四占旌德城 旌德农民暴动 红军路过旌德 日机轰炸旌德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柳叶鱼的来历 留杯凼的传说 石井里的传说 井水不犯河水 笃修堂仙人题诗 王登扬州智助旌德人 乾隆御题“石恒春” 第二辑 名人逸事 江郎才尽 王桢四事 江希舜发明“人痘接种法” “古董”刘光旸 “神童”刘茂吉 江恂审案 清廉学政吕光亨 谭子文捐建毓文书院 不怕丢官的陈柄德 “兰痴”吕朝瑞 “金头玉葬”吕贤基 一分钟总理江朝宗 一门四诗女 吕碧城逸事 吕佩芬倡修皖赣铁路 江冬秀逸事 戴戟逸事 梅大栋与马克思银像 江泽涵毅然回北京 严风英旌德二三事 第三辑 乡风民俗 生产习俗 生活习俗 语言习俗 婚嫁礼仪 生育礼仪 丧葬礼仪 节日习俗 祭祀习俗 旌德“三月二十八”物资交流会 中国旌德灵芝文化旅游节 第四辑 地方特产 旌德甘蔗 天山真香 旌德大米 旌德生姜 旌德苎麻 旌德小籽花生 旌德大饼 黄山灵芝 旌德双枣 旌德茭白 “江南人参”——葛根 黄山小黄牛 旌德平胸龟 梓山黑鸡 旌德大雁 旌德砩石 “八宝五胆”药墨 旌德漆画 古法油烟墨 旌德龙潭石砚 旌德古树名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太平军四占旌德城 清咸丰六年(1856)太平天国国都天京(今南京)受到清廷江南大营的威胁,翼王石达开亲率大军由江西出发,兵分三路挺进皖南,直取宁国府(今宣城),以图东援天京。4月26日,翼王三路人马会师太平县。4月29日攻克泾县,即挥师宁国府。其间因大军途经旌太交界的黄花岭,受到旌德县令卢铣偕与当地团练首领任廷彬、吕烈法数百人堵守岭隘,奋战五昼夜,双方均有伤亡。太平军为突破隘口,分兵绕道,前后夹攻。受了重伤的任廷彬,率兵退守三溪南湾石壁山,以护县城。与此同时,县团练首领吕锦文也率人马到东固堵截,激战中团练死伤众多。太平军攻破黄花岭后,经三溪克泾县直取宁国府。 咸丰十年正月二十五日(1860年2月16日),太平军左军主将李世贤会合原叛徒韦俊的部下,不愿降清的刘官芳、赖文鸿及古隆贤等将领率大军克泾县。正月二十八日,匡王赖文鸿率部进驻三溪;二十九日(2月20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旌德县城;二月初四,部分太平军复又开往绩溪,途中在旺川曹氏支祠宿营,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旺川曹氏支祠壁画”(省保文物)。这幅壁画的内容真实地描绘了首克旌德县城的情景,这在太平军纵横驰骋18省先后攻克600多个城市中也是少见的遗存。 太平军占领旌德县城后,团练吕锦文一面布置各乡团练加紧防守,企图反扑,待命攻城;一面又与汤敏等人赴徽州请求官兵增援。太平军侦悉情报后,出兵四乡,分路截击,一一败敌。 闰三月初三(4月23日),太平军进至十八都,团首任木灼等率团丁拒战于欢喜岭,太平军将士8人伤亡,但愈战愈勇,团练渐次不支,退守下观音桥,任木灼等16人战死。赶来增援的任廷彬被太平军乱刀砍杀。同日,另一支太平军进至孙村,孙村团练“屏山局”首领汪庆云率团丁迎战,太平军前锋受挫,汪庆云追至张古岭,与太平军大队人马相遇,激战中汪庆云被杀,团丁死达百数十人。太平军乘胜进军庙首,团首吕慰曾闻讯,率团丁400余人迎战玉屏山下,太平军战死10人。次日,大股太平军复至庙首,与团丁大战富溪滩,团练大败,死者数百人,吕慰曾被擒杀。 第二天,太平军进至朱旺村,团首朱季方等率团练堵截,高口桥一交锋便败阵弃命。同日,东乡一带讹传“徽州官兵已抵旌德城南”,里八都团首喻元白闻风而动,五日亲举大旗率团丁进城,刚抵城门,即与太平军相遇,鏖战多时,太平军伤亡三十多人。这时,城内太平军假扮官军,分股绕道东南涌向东门,假称“江大人(清军总兵江长贵)委员压阵,招缴首级,核验给赏”。正当团丁欢呼雀跃、喻元白前往报功之际,南北两路太平军突然同时杀来,假扮官军的太平军也从中杀出。喻元白措手不及死于乱刀之下,数百团丁被歼。 闰三月十三日(5月3日),清军总兵江长贵等率大军攻陷旌德城,太平军撤出旌德,退往泾县。 同年五月初(6月下旬),太平军右军主将刘官芳率部由浙江淳安经歙县、绩溪进至旌德白沙,知县李辊,乡宦吕锦文带团练前往堵截,被太平军杀得大败而归。太平军趁势第二次攻占旌德县,并作短期休整。六月十三日(7月30日)夜间,太平军撤离旌德途中围攻了孙村团练“屏山局”,局首汪应最匆忙应战,被太平军擒杀。太平军刘官芳部获胜后,于次日率军越黄花岭入太平甘棠。 同年九月初九(10月22日),太平军将领赖文鸿在率军攻克建平(郎溪)、泾县,并随辅王杨辅清、侍王李世贤攻克宁国府后,又率所部第三次攻占旌德县,并在旌德驻兵一年半之久。此时,旌德团练局团总吕锦文偕白地团首王炳炎退守箬岭。同治元年正月二十四(1862年2月22日),驻旌太平军会同太平县的太平军攻打箬岭未果。四月初一(4月29日)清廷浙江呆司张云兰从徽州率兵来旌,用炮火轰塌城墙十余丈,旌德又被清军占领。 同治元年十月初八(1862年11月29日),太平军襄王刘官芳、匡王赖文鸿、奉王古隆贤又从广德和宁国进至旌德县境。驻旌的湘军总兵朱品隆率部堵于五都杨墅,激战多时,双方均伤亡较大,朱品隆败退回县城固守。十二日,太平军分头攻城不克。是夜,太平军大队前来,连夜筑营垒于城下,围城两昼夜仍不克。十五日,朱品隆开城出战,破太平军营垒四座。十九日,刘、赖、古三将领再次率众攻城,终不能破,乃撤兵而去。 同年十二月初五(1863年1月23日),青阳县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飞檄旌德朱品隆部援救。初六日,朱品隆因移军青阳而于撤营时不顾百姓死活,将城内房舍尽行焚毁。同日,太平军古隆贤部乘虚而人,第四次占领旌德县城。 奉王古隆贤占领旌德、襄王刘官芳、匡王赖文鸿等部也于同治二年攻占石台、太平。同年九月十九日(10月30日)古隆贤闻报青阳县被清军攻陷,又闻泾县、宣城一线太平军战事失利,他慑于清军的嚣张攻击,便投书清廷湘军总兵朱品隆,愿献三城,缴械投降。朱转请曾国藩许之。但古贤隆部下,太平县守将天将江会义,旌德县守将坐天义、申法喜不愿降清,各率一部于九月二十六、二十八日先后撤往广德州。九月二十七日(11月8日),泾县清军守将易开俊领兵进至旌德,旌德城内剩下的太平军头领卢旺有、汪民珊等人缴械投降。至此,旌德、石台、太平三县相继被清军占领。 P8-10 序言 万观齐 今年,是旌德建县1250周年,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撰出版《旌德风物》一书,可以说是祝寿的一份文化厚礼。 旌德地处皖南山区,与徽州山水相连,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文化深厚,物产丰饶,名人辈出。李白、王桢、施闰章、洪亮吉等或访游或为官或讲学于此,吕碧城、江绍原、江上青、戴戟、江泽涵、周而复等其血脉源自于此。勇敢智慧的旌德人民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创造了这方土地上的灿烂文化,留下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事迹和典籍。旌德名优土特产经过唐宋以来阳光雨露的滋养,散发出各自独有的芬芳。徽墨、漆画、石砚的传承与创新,增添了这块土地的文化馨香。2008年,旌德被授予“中国灵芝之乡”称号,灵芝文化在这里不断被挖掘提升,灵芝元素正与旌德传统文化元素融为一体,表现在山水园林城市的新华章中。 《旌德风物》远采旧闻,近取逸事;大事、琐事寻根求源,较正史为详;逸闻野史毛举细故,补正史之阙;风俗人情乡村俚语,拾正史之遗。本书是旌德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旌德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等诸多史实。品读本书,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1250年来旌德的逸闻野史,包括县名的由来、名人逸事、民间传说、教育文化、民俗物产等,让你从中感受到旌德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精深。 资深徽州学专家汪世清在许承尧《歙事闲谭·序》中说:“文化大都孕育在文献之中,并借以传播之久远。”“从探索各种文化形态和发展而言,文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因而文献的搜集、保存和整理,便是一件值得十分重视的千秋大业。”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是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编撰本书就是为了旌德文化的延续和创造、继承和发展。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正是为了繁荣当今的先进文化,为改革开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我相信,本书不仅对土生土长的旌德人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有所帮助,而且,对所有关心与热爱旌德文化的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后记 编撰完《旌德风物》之后,回过头看已编的《旌德名人》《中国灵芝之乡——旌德》《旌德人文》《旌德古建筑》五本小书,可视为旌德历史文化丛书了。不过,当初没有谋划丛书的构想,不免生出一连串的遗憾,暂且不提。 编撰《旌德风物》的缘起,应该是市政协文史委近年在编撰《宣城掌故》《宣城风物》时,要求各县市组织稿件,因为工作关系,我自然成了旌德稿件的主笔,三五年中为完成任务积累下一叠文稿。年初在考虑文史编撰计划时,于是就有了编撰《旌德风物》的思路。本书专题安排上分“逸闻掌故”“名人逸事”“乡风民俗”“地方特产”四辑。“逸闻掌故”内容选择上,对于大事件而言有正史记载,只要当一下“搬运工”就成;对于掌故传说而言,需要进行一些分析考证,民间传说旌德非遗申报材料上搜集了不少,但从符合地域历史文化层面上去辨别,用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的尺度来衡量,可供选择的就屈指可数了。“名人逸事”的选择,对于民间流传的个别版本,在核对相关史实的基础上予以修正。“乡风民俗”是编撰中最为棘手的部分,因为风俗“活”在民间,官书方志上的记载是简而又筒,加上编者个人非土生土长,对于民间习俗知之不详;为填补空白,编撰过程中借助了与旌德山水相连的徽州习俗,选取其相同的地方加上自己所了解或有据可查的旌德风俗,嫁接的结果可能会生出一些非驴非马的地方。“地方特产”方面,既遴选了传统的地方名优特产,又选择了近些年在市场上显现活力的地方名品,还收入了保护的古树名木。 由于个人掌握的资料和编撰水平之限,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恳请方家批评指正。本书编撰过程中得到诸多热心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