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圆满之道--中老年人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心理健康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向程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向程编著的《圆满之道--中老年人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立足于中老年心理辅导的临床实践,以科学的人性观及存在主义的哲学观,揭示了始于“更年期”的中老年人群的生活难题,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涉及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若干重要问题,为中老年人心理疾病治疗以及自我心理调适提出了富有价值的建议。

内容推荐

中、老年一般指40岁以后的一个漫长的生命时期,这个阶段,人们从对物质、地位的紧张追逐,逐渐回归到一种不紧不慢的休闲生活状态,该如何调整心态应对转变后经历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圆满之道--中老年人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从心理学视角,总结分析了中、老年阶段20个常见心理困惑,有针对性地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自助蓑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静享晚年美好岁月。

《圆满之道--中老年人心理困惑与自我调适》由向程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悄然发生的转变

 第一节 衰老焦虑:生理的,还是心理的?/1

 第二节 女性更年期的身心困惑/7

 第三节 男性更年期的心理保健/13

 第四节 老年心理危机的七种表现/17

第二章 焦虑、意义、责任、选择

 第一节 在关系中治疗/27

 第二节 同理心的力量/33

 第三节 正视人生遗憾的价值/40

 第四节  生死无常与此时此地/44

第三章 婚姻、家庭与亲情

 第一节 亲情与爱情/51

 第二节 亲情中的倾听与表达/54

 第三节 性与老年情感生活/59

 第四节 家庭系统的动力法则/66

 第五节 老年家庭关系的经营/70

第四章 疾病、健康及孝道

 第一节 老年情志养生与保健/84

 第二节 老年疾病及其日常调理/90

 第三节 老年痴呆症的预防与治疗/100

 第四节 儿女孝道之新解/109

第五章 终极信仰与临终关怀

 第一节 终极信仰与圆满之道/119

 第二节 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123

 第三节 临终关怀及应对/133

 第四节 悲痛、哀悼与葬礼/142

参考文献/152

(代后记)丧亲之痛——清明祭/153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衰老焦虑: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我们到50岁时是什么样子呢?60岁、75岁呢?对于远未接近这些年龄的人来说,这是难以设想的。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权威的著作能够提前告诉我们,中年以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因为,包括事业、家庭、爱情、生活起居与个人嗜好在内,每个人的生活皆因人而异,各有各的人生秘诀,没有统一的生活参照目标。

另一方面,大量的医学信息、资讯,以及家人的话语与叮嘱,一再强调中、老年人应该如何尽早戒除不良嗜好,保养身体,关注健康,似乎我们的生命在年过半百之后,就会一下子变得脆弱起来!这是一种来自环境或他人的衰老暗示。就笔者而言,虽然平时没有特别地去感受和思考衰老问题,但在最近就诊的来访者中,一些带着孩子来的来访者开始让孩子叫我“爷爷”,而不是“叔叔”或者“伯伯”了。这多少让我有些惊讶:“我真的有那么老吗?”不禁有些焦虑。不过,对于一个年过五十的人而言,这种情形是难以避免的。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接受与否,从生理医学的角度来说,衰老是中年以后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生物学事实。

其实,真正给我们生活带来困扰的不是生理上的衰老,而是对衰老的心理反应。对于衰老,因当事人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反应,而在所有的反应中,一些是接受,另一些则是抗拒或回避。我们把“对衰老的抗拒和回避反应”统称为“衰老焦虑”。譬如,老同学一见面聊天,说到彼此近期的状况时,经常听见这样的感慨:“哦,我现在已经不行了,雄不起啊!”对方可能会否认或安慰:“哪里哟!可别这么说,你小子还年轻着呢……”这实际上就是变相地表达出了对衰老现象的心理抗拒,反证了“衰老焦虑”的存在。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家卡尔·罗杰斯在他75岁的《自述》中写道:“我很清楚自己明显老了。但是在内心的许多方面我与过去仍然还是同一个人,既不老也不年轻……”罗杰斯在65—75岁期间表现出独有的学习性、活跃性、探索性与创造性。他创立了“人类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深度工作坊,并且撰写了比过去的任何十年都要多得多的论著,包括出版了4部专著、约40篇论文和几部录像。由此看来,“不服老”是对衰老的抗拒,就本质上来说,是关于衰老的焦虑反应。而承认自己衰老的事实并坦然面对,又不因为衰老而放弃自己的主动追求,是一种比较好的心态。

所以,判定一个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是否衰老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他(她)对“衰老话题”是否作出敏感的反应,是否放弃主动生活的态度,而不是看他(她)是否承认自己已经衰老。

“衰老焦虑”的表现方式可能是外显而直接的,也有可能是隐秘而象征性的。尽管每一种表现都跟生理上的不适及生活中的某些现实变化有关联,但“衰老焦虑”绝不等于衰老事实本身。也就是说,临床观察中发现的各种各样的衰老反应,绝大多数属于精神或心理衰老现象,而不是单纯的生理问题。

中年以后的“衰老焦虑”主要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典型表现。

1.疑病暗示

身体发福、体力下降,衰老带来不良的躯体感受,关于疾病的自我暗示增多,导致特异性或者广泛性的疑病焦虑频频出现。

2.睡眠障碍

失眠或者嗜睡,带来对入睡问题的各种焦虑反应,出现“强迫重复型”失眠,即因担心失眠而带来恶性循环式的、持续性的失眠。

3.自我怀疑

食欲及性欲减退,引发生活倦怠,怀疑自己的性能力与性魅力,诱发各种心因性的性功能障碍。

4.双趋效应

意识到新的“竞争者”出现,导致“明日黄花”型自我体验增强,由此引发关于职业、社会、情感角色的不安全体验,表现为“回避”和“控制”并存的双趋反应。

5.心理退行

作为对失去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把控力的补偿,生活上表现出对家人的病理性依赖,情感诉求剧增,甚至出现“老还小”等行为特征。

6.神经性过失

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敏感多疑,记忆力减退,自我价值丢失,情绪自控力减弱,频繁出现口误、笔误、遗忘和其他神经性失误行为。

那么,作为一种心理反应,“衰老焦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罗洛·梅曾经风趣地说:“在没有什么可焦虑的时候,人们总是试图焦虑点什么。”这句话道出了“衰老焦虑”的本质,即,基于一种潜意识的自救本能。“衰老焦虑”是对“关系脱落”和“价值丧失”的一种代偿,它促使人们在令人痛苦的焦虑中发现人生新的起点,重建生活的价值与意义。z女士的故事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P1-4

序言

中、老年一般指人类在40岁以后的一个漫长的生命时期,古话“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便是对人类中年以后生命历程的简短描述。概略地讲,进人中年的标志是“不惑”,达成中年的标志是“知天命”,结束中年的标志是“耳顺”。

关于“不惑”这个词,在《论语》的不同场合都有过阐述,有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说法。直观地理解,“不惑”就是对人生、对事物不惶惑、不困惑。“知天命”是指能够了解生命、人生及世界的意义与规律,能做到“随遇而安,知足常乐,顺应自然”。“耳顺”则指不再执着于个人的意志和立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接纳新事物、新观念,内心变得柔软起来。

著名女作家海男曾写过一本关于男人的书——《男人传》,试图在书中全面地解构男性生活。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生动地描述了男人一生的发展脉络:

“10岁之前的男孩是从裤裆里看世界的,他们高度关注自我,以及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随后,他们一路奔跑到20岁,开始了追逐浪漫爱情的岁月,渴望并寻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男人在30岁左右进入与‘权力“金钱“美色’和‘成就’有关的角逐场,在角逐中前行,一路风景不停留。当他们到了40岁时,功成名就,便拥有了炫耀的资本,成为别人的人生导师。50岁以后的男人不再为那些外在的利益或目标而疯狂,他们回归到一种不紧不慢的休闲生活或游戏生活状态。到了60岁左右,男人们陆续回到了出发地,他们常与家人、邻友或早年的玩伴为伍。70—80岁以后的男人则坐在轮椅上回忆人生岁月的点点滴滴,儿孙满堂,安享天年。”

无论是从“不惑”到“知天命”,还是从“追逐”“炫耀”到“游戏、休闲人生”,要实现中年时代的这一重要转变,需要以智慧为支撑。这里所说的智慧不是简单的学问,更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大智慧的核心内涵,是对生命的成熟思考、理性判断,是对过往经历与成败得失的反思,是对世间万事万物存在法则和人性规律的客观认识和觉察。

问题是——我们如何获得这一智慧?

现代哲人们给出的解决之道是:用“减法”来生活。欧文·亚龙则建议我们主动尝试“休克疗法”。

“减法”观点认为,人在中年之前是用“加法”来生活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地从这个世界获得不同资格,寻找自己的位置,学习他人的经验,拥有更多的财富、情感、权力与名誉。在此阶段,伴随我们的是金钱、爱情、旅馆、美酒、香烟、风景、证人、影子、舞池、谎言、背叛等,这一切都是“加法”,即试图不断地从外部世界中获得更多的满足。但是人到中年就会发现,感官刺激和物质的东西越多,人越容易迷惑,所以到了40岁、45岁,或者50岁,我们就要使用“减法”。

我们内心就像一栋房子,刚刚搬进去的时候,都想要把所有的家具和装饰摆在里面。当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个家摆得像个乱糟糟的胡同,没有地方放我们自己,自己已被这些东西奴役、淹没了时,我们就会开始舍掉那些不想要的东西。这其中包括舍弃不想交的朋友,拒绝不想做的事情,放弃不想挣的金钱,抛开不想受的委屈……当敢于舍去的时候,人才接近自己真正的内心世界。

“减法”生活有一条简单的规则,即,但凡不是你心灵深处真正需要的东西,都要舍去。

这似乎有些难!不仅难在不舍,也难在不能识别哪些东西是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哪些东西是我们不需要的?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放松下来,作出开始过“减法”生活的决定,内心真正的需要就会慢慢地浮现出来。

年满46岁的w女士在《解密梦语》节目中,用自己的一个梦讲述了自己的中年困惑,揭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选择。

她报告说:“我梦见自己独自一人在家里……室外春暖花开,有一些雨水顺着墙缝浸入室内,于是找来隔墙的邻居(一位大学男同学)来填补墙上的缝,不料他却在墙上开出了一个通向隔壁房间的圆形孔洞。这自然很不合适!我从社会上找来专门补洞的维修人员,经他维修后我惊奇地发现,墙上的洞没有了,那堵墙变成了玻璃幕墙,屋里透亮,从外面窥视室内情形,一览无遗……接下来,我就来到一个演艺礼堂,这里似乎正在举行舞蹈表演,我发现来参加表演的女人不仅很多,而且都很年轻,她们正在做眼膜、化妆什么的,排号等待上台……于是我从礼堂出来,走下阶梯,独自漫步找寻回家的路……当我体验到心中隐约的孤独、失落与伤感时,身体突然变得很轻很轻,从地面飘向半空。这时,优雅的音乐从耳边响起,姿态变得优美而轻盈……我内心紧张、惬意、兴奋不已。一只只美丽的天鹅,从远处飞来,围绕在我的身旁,陪伴我缓缓飞翔。”

在这个梦中,w女士在自己潜意识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做人生的减法,舍去不必要的东西,直到产生觉醒体验,发现了新的自我价值。

梦中的“家里”“房子”,象征着w女士的自我空间;“独自一人”代表孤单而寂寞的心境,这是人到中年难以避免的人生境遇。此时,孩子长大成人,不再需要母亲过多的照顾;丈夫或者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关注妻子,或者漫长的婚姻已经将爱的激情转化为淡淡的亲情。因此,w女士的内心出现了“空巢体验”,与外部世界的“春暖花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雨水”是天上的甘露,象征着来自男性世界的情爱。“雨水顺着墙缝浸入室内”指w女士感受到了来自男性的情感诱惑或情感渗透,对于处在婚姻生活中的w女士而言,这是不安全的。于是她舍弃交往,将自己融入与某个“大学男同学”的关系中,参加同学聚会,以此避免情感上的危险。毕竟男同学是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想必不会对她有别的企图。

结果怎么样?这位大学男同学居然在她的情感空间中,开了一个“洞”!

梦中,墙上只是一个“孔洞”而不是“窗户”或别的“暗道”,表明w女士与那位男同学仅仅有“偷情”的可能性,即思想和情感上的“出轨”,但并未涉及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于是w女士又一次选择了舍去。  她找来婚恋情感问题专家(专业维修人员),帮助自己处理与那位男同学的情感关系。通过这一过程,w女士与男同学交往的“危险”消失了,并有了一种转变:她不再像过去那样防御和封闭自己,内心变得开放、明快起来。这一转变在梦中表述为:“我惊奇地发现,墙上的洞没有了,那堵墙变成了玻璃幕墙,屋里透亮,从外面窥视室内情形,一览无遗……”

接下来,她来到一个“演艺礼堂”,即试图将自己融入广阔的人际交往世界中,放弃并不再追求具有特定指向的男女之情,旨在尽情表达少女般的自我,展示作为女性的魅力。但是,w女士不得不再次承认,这里竞争激烈,是属于众多年轻、漂亮女孩子的地盘,机会不再青睐自己这样的“资深美女”,她将再次面临舍去。

梦中用“从礼堂出来”“走下阶梯”“独自漫步”“隐约的孤独”等几个词汇,恰如其分地勾勒出w女士再次舍去之后的心境。对一个拒绝了外部世界的男性诱惑、放弃了婚外恋情,走出自我封闭而又不得不面临中年女性这一尴尬角色的w女士而言,再次自动放弃是何等的不舍与不易!但是,w女士没有别的选择,情绪降到最低点,甚至可能是绝望到极点,因为她似乎舍去了一切的一切,只能在悻悻中寻找“回家”的路。

这里的“回家”不等于现实的回家,它只是一个隐喻,即,w女士要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个感情的归属地或者一个精神家园。

当我们把人生的“减法”做到了极限,就达到了一种被称为“存在主义休克治疗”的境界。在这个状态,不论我们是被迫放弃,还是主动舍去,似乎都失去了那些曾经赋予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所有东西,而接近“死亡”的境地。此刻的w女士正好处于这个境地。

于是,转折出现了!w女士“身体突然变得很轻很轻,从地面飘向半空。这时,优雅的音乐从耳边响起,姿态变得优美而轻盈……”这是对一个人精神升华过程的精彩描述,梦中的“半空”指一个人思想和精神的高度。当她很深刻地体验到“失落与伤感”时,一种本真的力量开始苏醒,那是一种承担并享受孤独,直面失去和人生真相,将生命的本能升华为艺术创造的力量。

能够承担孤独的人,才会有真正的知己与朋友。当w女士接受了内在生命力量的召唤,放弃心灵中不需要的既往迷恋追求的东西时,象征纯洁、友谊与脱俗之爱的“天鹅”便来到了她的身边。由此,她便有了许多的同路人。

这个梦揭示了中年生活的秘诀:心灵房间要有一扇可以俯视墓地、丧失或舍去的窗户,那会让一个人的头脑保持清醒并富有自我觉醒的大智慧。所有伟大的哲人穿越历史的长河并以不同的方式提示我们,舍去既有的东西犹如“结束”和“死亡”。它固然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的挣扎与恐惧,但也正是这种舍去,可以从精神上拯救我们,并帮助我们翻开中、老年生活新的一页。

后记

那天晚上,我失去了你

有人指着“悲痛的阶段理论”对我说

“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吧!”

看来挺简单的,就像截肢后学习爬楼梯一样

所以,我开始爬

第一步是拒绝

吃早餐的时候

我准备了两套餐具

把糕点递给你

你就坐在那儿

我又把餐巾递给你

你却躲到了它后面

愤怒对我来说要比悲伤熟悉得多

我熬糊了米粥

抓起一张报纸就自顾自地读起了头条

但是这些总在提醒你的离去

所以我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协调商议

我能跟你协商些什么呢?狂风暴雨后的静谧?还是正在打字的手指?

我还没有来得及决定呢,抑郁已经向我袭来

箱子里面

是我晨昏颠倒的睡眠

我从楼梯上跌落下来

却感觉不到一点疼痛

这段时间,希望总是时隐时现

希望是我的航标灯

希望也是我叔叔的名字

结果他却因希望而死

一年了,尽管我不断地摔倒在你的墓碑前

我还是在坚持爬那道无尽的楼梯

树木的生长线已经消失

留下了早已被我遗忘的一片片绿

但现在,我似乎知道了自己正在爬向什么:接受现实

一个大写的特别的标题

——接受现实

我挣扎着起来挥手呼唤

向下看看,我的生活激起了涟漪

那是我曾经多么向往的风景啊!

再向下看看,一条鱼儿跳出了水面:

那是你颈上跳动的脉搏

接受现实,我最终回到了现实

但是,觉察到一个小小的问题

原来,悲痛就是那道循环的楼梯

现在我又回到了原点

因为

我失去了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4: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