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在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当这部小说集降临在中国新文学的文坛上时,用“一鸣惊人”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它“石破天惊”地引起了文坛上最“惊世骇俗”的地震与海啸。
这部《郁达夫传》由方忠著,全书共分为八章,详细讲述了这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不凡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郁达夫传(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方忠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在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当这部小说集降临在中国新文学的文坛上时,用“一鸣惊人”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它“石破天惊”地引起了文坛上最“惊世骇俗”的地震与海啸。 这部《郁达夫传》由方忠著,全书共分为八章,详细讲述了这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的不凡一生。 内容推荐 这部《郁达夫传》由方忠著,作者对郁达夫的为文与为人都作了细致透辟的剖析与合情合理的评述。作者用“故园残梦”、“岛国春秋”、“创造’天地”、“风雨深情”、“放棹江湖”、“烽火家国”、“营生星洲”、“遗恨南洋”八章文字,清晰而又真实地勾勒了郁达夫的一生。方忠不仅强调郁达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而且也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与显示人格的刚毅,他是一位忠勇为国牺牲的烈士。他被日本宪兵残酷地秘密杀害于抗战胜利的黎明时刻,至今也不知他埋葬于苏门答腊广袤原野的何处,使我们和我们的民族万分痛惜和唏嘘不已。正如这部《郁达夫传》在结尾以深情的心声作永恒的悼念:“在南洋漆黑的夜空里,在富春江的潋滟碧波中,在钱塘江的澎湃怒潮里,郁达夫的英魂永驻。” 目录 第一章 故园残梦 一、悲剧的诞生 二、九岁题诗四座惊 三、初恋的滋味 四、求学的旅程 第二章 岛国春秋 一、从东京到名古屋 二、诗坛新秀 三、恋爱时节 四、弱国子民的悲哀 五、组织创造社 六、《沉沦》的问世 第三章 “创造”天地 一、两场笔墨官司 二、贫贱夫妻百事哀 三、创造复创造 四、故都岁月 五、创造社的复兴 六、脱离创造社 第四章 风雨情深 一、初识王映霞 二、奇迹的出现 三、与鲁迅的友谊 四、与郭沫若反目 五、新婚燕尔 六、亡友印象 第五章 放掉江湖 一、沪战中的生活 二、移家杭州 三、建造风雨茅庐 四、出仕福州 五、十年恩怨一朝释 第六章 烽火家国 一、为抗战鼓和呼 二、冤家夫妻 三、从汉寿到福州 第七章 营生星洲 一、星洲驰健笔 二、爱情之舟倾覆 三、莫道流离苦 四、一段未了情 第八章 遗恨南洋 一、逃难途中 二、宪兵队翻译 三、富商赵老板 四、“婆陀”何丽有 五、南天英魂 附录 郁达夫简谱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悲剧的诞生 在郁达夫幼小的时候,陪伴他的只有祖母单调、苍凉的念经声,由此他渐渐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 1896年,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三年。大清帝国近三百年的统治进入了尾声。强邻入侵,民生凋敝,政治腐败,国运衰微。中华民族被笼罩在耻辱和灾难之中。 这一年的12月7日,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阳县城里。富阳是一座文化古城,秦朝即已建县,时称富春县,宋朝始定称今名。这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阳县城东去杭州八十余里,西距桐庐近百里,地处水陆要冲。它三面环山,城南则是一碧如洗的富春江,奇山异水,风景秀丽。山明水秀的自然胜景使年幼的郁达夫从小在心灵上获得了美的熏陶。 郁达夫原名文,字达夫,小名荫生。他是郁家的幼子,长兄郁华,字曼陀;二兄郁浩,字养吾;姐姐郁凤珍。郁家是世代书香门第,太平天国以后逐渐衰落,到郁达夫出生的时候,已沦落到破落乡绅的地步,家产仅为一座旧式三开间的小楼和六亩薄田。父亲郁企曾,做过塾师和中医,后又曾在县衙门任职,做过文房司书和税务员之类的工作。在郁达夫三岁那年,父亲因不堪生活的重压,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终年三十八岁。父亲的去世,使原本处于窘迫境状的郁家雪上加霜,孤儿寡母从此饱受生活的磨难。母亲独自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担子,经常奔波在外。六岁的姐姐不得不送给人家做童养媳。郁达夫过早地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多年以后他回忆童年生活时,仍心有余悸地说:“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 家庭的不幸在郁达夫幼小的心田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亲常常不在家,两个兄长都在离家很远的私塾读书,只有老迈的吃斋礼佛的祖母陪伴着他。在阴暗、空寂的房子里,时而传出老祖母单调、苍凉的念经声。这使年幼的郁达夫倍感寂寞。有时,趁着祖母念经,他悄悄地溜出家门,走到江边,呆呆地看着江上穿梭来往的帆船,或者出神地眺望对岸的烟树青山。他暗暗感叹:“这世界真大呀!那宽广的水面!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只,究竟是从哪里来,上哪里去的呢?”他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童年时孤独、寂寞的生活使他渐渐形成了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 翠花和阿千是郁达夫童年的小伙伴,郁达夫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快乐。翠花在郁家做使唤丫头,虽然只比郁达夫大几岁,但她聪慧能干,善解人意,懂得呵护他。一天中午,郁达夫站在花坛边的石阶上看大缸里的金鱼,正午的阳光直射缸底,金鱼和水藻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郁达夫趴在缸边上,看得出了神,一不小心,头栽了进去。他在水里乱踢乱舞,很快失去了知觉。等他醒过来,已到了夜里。他一睁开眼,便看到翠花红肿双眼依偎着他,目光呆滞。翠花见到他醒来,激动地一把抱住他,喜悦的泪水夺眶而出。在童年灰色的日子里,翠花给了郁达夫许多温暖和关怀。 阿千则是郁达夫的一位小邻居。这个年纪只比他大一岁的男孩见识广,经历多,会干各种各样的活,富有冒险精神。他成为郁达夫崇拜的小英雄。一个春天的早晨,郁达夫趁祖母和母亲都不在家,跟着阿干一口气跑出了县城,进行平生第一次冒险。他俩爬上盘龙山,在乱石草木中穿行。阿千见郁达夫累了,让他坐在大石头上休息,自己唱着戏砍柴采野果去了。郁达夫沐浴着温暖的春阳,眺望着山下宽阔的大江和远处澄碧的天空,心里莫名其妙地起了一种渴望和愁思。他渴望坐上大船去远方,恍惚觉得来到一个不相识的地方,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忽而又起了对乡井的离愁。他在那块半山的大石头上做了一连串的白日梦,直到阿千背了一捆柴草,捧了一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他身边。这次冒险经历给了郁达夫很大的刺激,他真切地感受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和生活的新奇。事后,有人问他:“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愿意去砍柴!”P1-3 序言 范伯群 郁达夫在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小说集。当这部小说集降临在中国新文学的文坛上时,用“一鸣惊人”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说它“石破天惊”地引起了文坛上最“惊世骇俗”的地震与海啸。封建卫道之士被激怒了,觉得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而青年们却感到他的小说集有着强劲的磁场,有的青年甚至从无锡、苏州专程坐火车到上海去买这部小说集;又如他曾有一篇小说中的一位主人公穿的是一种香港布的洋服,很多青年也跟着做了这种衣服,那是时尚而并非时装。在我们今天就叫作“追星”,他的确拥有一大群“粉丝”。与郁达夫同是创造社骨干的郭沫若有两段话,解释了这种现象:对卫道士而言,小说中“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可是对青年而言,“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郁达夫的这些作品可说是五四时期的“青春小说”。也是创造社的成员成仿吾说:“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第一部小说集,他不仅在出版年月上是第一,他那种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也还不能不说是第一。”出版这部小说集的上海泰东图书局,竟连续印行了四十多版,总数达三万多册,在当时可谓是畅销之极了。 在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在中国文坛上站住脚头已有十多个年头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敦请新文学家中的最权威的十位作家编了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以检阅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来的成就。例如请茅盾编《小说一集》,鲁迅编《小说二集》,胡适编《建设理论集》,朱自清编《诗集》,周作人编《散文一集》,而请郁达夫编《散文二集》等等。这个编者的阵容排出来,就令人感到巨腕云集,光华耀眼。他们不仅是选编,而且每一位都在集子前面写了一篇导言。时间已过去了八十年,可是在今天看来,经过了时间的淘洗,还是毫不褪色,堪称经典。郁达夫在《散文二集导言》中不仅说出了许多经典的论断,而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也看到了他的作品为什么会是这样构成的,而且能如此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他在这篇导言中说:“自从五四运动起后,破坏的工作就开始了。……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因此,他强调每一位作家的作品中就应该有一个“我”,一个“有个性的我”。风格即人,也就是风格即“我”。他接着发挥道:“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在小说中,“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正因为他如此的强调文学作品的个性与小说的自叙传性质;因此,当有人责难他的《沉沦》小说集中的作品是颓废派的“肉欲描写者”时,就连带涉及《沉沦》是否就是他的“自叙传”的问题。于是郁达夫就成了文坛内外“被议论最多的人”,成了“被话题”的作家。那时周作人就站出来为他据理执言。当年周作人是颇有权威性的北京大学名教授,以他的理论修养在文坛上有很高的威望。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它对那些明智的读者是能从中得到“希有的力”;而“那些不知道人生的严肃的人们也没有诵读的资格;他们会把阿片去当饭吃的……”由于周作人的分析论证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文坛上的纷纷议论也就得到了澄清。其实,不仅《沉沦》是艺术品,郁达夫的其他许多的小说、诗歌、散文……也是富有艺术味汁的佳品,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家。 但对郁达夫这样性格直率的人而言,他似乎永远要被人们作为话题来议论的,例如他对自己的私生活也时常在文章中加以“透明化”,对他说来似乎缺乏“隐私感”。例如与王映霞从热恋直至离异,也常常被他行之于文字,于是也成了一种“话题”,一度曾被人们有着这样与那样的评说。因此应该为郁达夫写一部较为详细的传记,为他“自我透明”的一生中的“话题”,解疑析惑;对他在文学上突出贡献作不吝的歌颂。这位“传主”的为文可说是一个复杂的文艺现象,而为人又充满传奇性。我读了方忠的这部《郁达夫传》,觉得他对郁达夫的为文与为人都作了细致透辟的剖析与合情合理的评述。他用“故园残梦”、“岛国春秋”、“‘创造’天地”、“风雨深情”、“放棹江湖”、“烽火家国”、“营生星洲”、“遗恨南洋”八章文字,清晰而又真实地勾勒了郁达夫的一生。方忠不仅强调郁达夫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而且也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与显示人格的刚毅,他是一位忠勇为国牺牲的烈士。他被日本宪兵残酷地秘密杀害于抗战胜利的黎明时刻,至今也不知他埋葬于苏门答腊广袤原野的何处,使我们和我们的民族万分痛惜和唏嘘不已。正如这部《郁达夫传》在结尾以深情的心声作永恒的悼念:“在南洋漆黑的夜空里,在富春江的潋滟碧波中,在钱塘江的澎湃怒潮里,郁达夫的英魂永驻。” 后记 最早接触郁达夫的作品,是80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当时,郁达夫刚刚恢复名誉,煌煌12卷本的《郁达夫文集》也才出版。有一天,我从图书馆里借到一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小说集》,捧读之下,我的灵魂受到巨大的震撼。他那惊世骇俗的描写、清新的笔墨和感伤的情调,在一个青年学子的心灵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接着,我如饥似渴地通读了《郁达夫文集》。回忆起那一个阶段对郁达夫的狂热情绪,至今还感到激动不已。记得本科四年,被我通读全集的作家,除了鲁迅,便只有一个郁达夫了。如果说鲁迅给了我理性的力量的话,郁达夫则使我的感情得到慰藉。鲁迅,令我敬仰;达夫,则使我觉得亲近。 在这股热情的驱使下,我的大学毕业论文便是以郁达夫为研究对象。我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郁达夫小说专论。 这些年在大学中文系教“现代文学”,郁达夫一直是我所钟爱的作家。了解越多,对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彷徨、追求,体会也就越深。陆续写过一些关于他的文章,但总觉得没有加以全方位的把握,谈得不系统,不深入。 我要感谢恩师范伯群先生,早在50年代,他就和曾华鹏先生合作发表了长篇论文《郁达夫论》。80年代初,范先生又和曾先生出版了《郁达夫评传》。先生的诸多观点是我认识和理解郁达夫的有力武器。这一次,先生以八十一岁高龄为拙著作序,作为学生,唯有盼望恩师身体康健!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李梅,她在本书稿撰写的关键时候,包揽了全部家务,使我得以安心地写作。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这部书稿是难以如期完成的。 由于学力所限,书中粗浅舛误之处自当难免。希望方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2011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