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简良开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简良开编著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分为六卷,历史跨度大,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多种写作手法并重,图文并茂,融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毛泽东世家、毛氏文化、边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定性定位,边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毛氏文化是边屯文化的集中体现,提示了边屯文化的广义概念是大文化,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同时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从讲述历史、考辨史实和研究文化的角度,详细论证介绍了毛泽东同志的祖先毛太华客籍永胜县的历史事实和过程。

内容推荐

简良开同志编著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严肃的科学态度,从讲述历史、考辨史实和研究文化的角度,论证介绍了毛泽东同志的祖先毛太华客籍永胜县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全书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用科学严谨态度研究文化现象,读者阅读感受边屯文化馨香之际,必定会在研究历史和历史文化中感悟到人类和平和谐、科学发展的真谛,激发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我们谋发展、求突破、创辉煌的信心和决心。《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出版,必将对保护、传承、弘扬、开发丽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丽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目录

序/王君正 1

代前言:关心厚望溢于言表/简良开 1

卷一 起始篇 血缘情结 1

 第一章 丽江,毛泽东塑像的永恒主题 3

一、丽江红太阳广场毛泽东塑像 3

二、他是我们心上的领袖 6

 第二章 毛泽东与云南的血缘情结 9

一、扎西会议与毛泽东 9

二、毛泽东与云南有着血缘亲情 12

卷二 源流篇 毛氏文化 15

 第一章 毛泽东世家源远流长 17

一、毛氏渊源 17

二、毛泽东祖源地的界定 20

 (一)“以国为氏”——毛氏的起源 20

 (二)河南原阳——韶山毛氏的古籍 22

 (三)浙江衢州——韶山毛氏的祖籍 23

 (四)江西吉水——韶山毛氏的原籍 24

 (五)云南永胜——韶山毛氏的客籍 26

 (六)湖南韶山——毛泽东的故乡  27

三、毛氏郡望 27

 第二章 宗族文化 30

一、谱牒文化 30

二、毛泽东世家百代昭穆图(一至五) 32

三、毛氏堂号 37

四、宗联派语,文化传承 38

 第三章 国学精华 42

一、关于国学 42

二、毛泽东是学国学的典范 42

三、毛氏文化定位 43

 (一)立国之兴与亡国之衰 44

 (二)中兴之成与灭族之败 44

 (三)百年树人与宋朝复兴 44

 (四)长盛不衰与当代辉煌 44

卷三 业绩篇 毛太华史话 47

 第一章 避乱西迁 49

一、在水深火热中成长 49

二、避乱西迁 51

三、历经磨难终不悔 53

四、北胜马帮 55

五、遭遇山寇 60

六、遇难呈祥 65

 第二章 落旦北胜 69

一、古老神奇的热土 69

 (一)蛮荒时期(土著原始文化) 70

 (二)告别蛮荒启文明时期 71

 (三)土司·种人夷俗 72

二、中原文化的早期传播者 74

 (一)改造北胜府 75

 (二)兵寨换新样 77

 (三)农耕文明开新篇 79

 (四)三川火腿滥觞 80

 (五)华荣章 氏亦效法 81

三、喜娶蛮女 81

 第三章 应募从军 88

一、邂逅重逢 88

二、土酋内附 90

三、应募从军 94

 第四章 晋升百 97

一、平定叛乱 97

二、智擒高生 101

三、改土设流 104

四、晋升百户  106

五、构筑北胜州城 107

 第五章 凤羽垦荒 111

一、扎根凤羽垦荒地 111

二、开创边屯文化新农村 116

三、和谐兴旺的凤羽毛家湾 117

 第六章 置澜沧卫 121

一、傅友德的前瞻方略 121

二、在北胜州置卫的客观必然性 123

三、云南中卫调驻北胜州,置澜沧卫 125

四、“澜沧”一名的来历 126

五、金沙欢歌,古渡迎新主 128

 (一)云南中卫挺进北胜 128

 (二)北胜军民喜迎王师 129

 (三)古渡雄风,遗韵犹存 130

 第七章 奉调内迁 133

一、因功赐封 133

二、据实情,调整百户的军籍民籍关系 136

三、奉调内迁 138

四、滇黔轶事 141

 第八章 侨居湘乡 145

一、老骥伏枥再创业 145

二、“聪听彝训”,铭传世家 146

三、苦乐交织的温馨之家 148

 第九章 入籍韶 151

一、韶山概况 151

二、人籍韶 153

三、其制精,其法备 154

四、韶山与永胜龙凤呈祥 158

 (一)亦真亦幻的神话 158

 (二)一脉相承,各有千秋 161

 (三)世代繁衍,皆是望 163

五、毛泽东的《祭母文》与边地始祖母的联系 166

卷四 考释篇 解读历史 169

 第一章 历史大趋势 171

一、改朝换代大趋势 171

二、异军突起 174

三、群雄纷争 176

四、江西,朱陈拉锯地 179

五、大趋势下的云南 182

 第二章 北胜世守 184

一、世守高氏 184

二、良峨城、善巨郡与成纪镇 187

三、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 191

 第三章 明军平云南 198

一、明军进兵云南 198

二、朱元璋的作战指导与部署 199

三、作战经过 200

 (一)白石江之战 201

 (二)乌撒之战 201

 (三)大理之战 203

 第四章 “江西填湖广”事由 205

一、何为湖广 205

二、湘乡县与长沙府 205

三、“江西填湖广”因由 206

 第五章 澜沧卫始末 210

一、澜沧卫城 210

二、官署 216

(一)城内官署 216

(二)城外官署 218

三、澜沧卫的屯卫制度 219

 (一)澜沧卫卫所建制 219

 (二)屯伍分布 219

 (三)屯伍制度 222

 (四)乡村 224

四、军队自给、保卫边疆 226

 (一)自备钱粮 226

 (二)自造军器 227

 (三)保卫边疆 227

五、屯田制废弛的原因 229

六、澜沧卫部分卫所职员录 229

 第六章 相关问题 235

一、毛太华避乱来永胜,并非从军来或宦游来 235

二、毛太华在永胜落脚生根,合乎情理 236

三、毛太华何时内迁湖南? 238

四、毛太华内迁为何不回江西而居湖南?  239

五、毛太华之妻王氏是施蛮女 239

六、毛太华夫妇的子女 241

七、毛太华西迁和入湘路线 241

 (一)西迁路线(1366-1368年) 241

 (二)内迁路线 242

 (三)毛太华西迁与入湘路线图 243

八、毛太华是永胜、韶山毛氏的共同始祖 244

九、太华后裔世系 246

 (一)韶山一支 246

 (二)永胜一支 247

 (三)特例:毛诗奇、毛炳荣世系 250

十、永胜毛氏入志人员录 252

卷五 长歌篇 永胜汇入毛氏文化长江大河 255

 第一章 寻根圆梦 257

一、毛泽东慎终追远 257

二、神州涌起毛泽东祖籍溯源热 258

三、透过迷雾明真相 259

四、李讷寻根到永胜 260

 第二章 递进升华 264

一、圆梦在韶山 264

二、太华后裔,改族归宗 266

三、续缘在永胜 266

 (一)江西吉水与云南永胜红线贯通 266

 (二)永胜代表赴韶山参加毛泽东诞辰110)司年纪念活动 268

 (三)韶山毛氏来永胜拜祖认亲 270

四、永胜汇人毛氏文化长江大河 271

卷六 拓展篇永胜边屯文化概述 277

 第一章 边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80

一、“边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位 280

 (一)从追寻地方标识到两个文化品牌的确  280

 (二)从永胜文化主题词到“边屯文化”定位  281

 (三)边屯文化走向更高新起点 284

二、边屯文化的产生 287

三、凤羽毛家湾——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 290

 第二章 土司与土司文化 297

 第三章 洪武调卫开创边屯文化格局 301

一、澜沧卫是云南三十六卫御之一 301

二、明代云南的民屯和商屯 308

三、关于“洪武调卫”之说 310

 附:云南丽江简氏祖源辩证 313

四、屯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319

 (一)农业建设发展 319

 (二)“屯民实边”形成的集市 320

 (三)古代通讯交通开始兴旺发达 322

五、学校教育从无到有 323

 第四章 边屯文化的特征 326

一、永胜边屯文化的基本特征 326

二、边屯文化的包容性 326

三、边屯文化中的人文品牌 328

四、多元复合文化 335

 第五章 边屯文化的影响 336

一、传统文化 336

二、社会生活 337

三、丽江文化中的边屯文化 338

 第六章 边屯文化艺文诗选 340

一、历代本土艺文选辑 341

二、明至民国诗选 350

三、明清时期部分著述辑目 359

四、永胜民歌小调辑目 360

附录 解读历史破译“天书”/简良 361

参考书目 366

后  记 368

试读章节

四、北胜马帮

毛太华、蔡长甫、戴友伦、郭会、李某5人一行历尽千辛万苦,跨人官商大道,来到川滇边境的罗罗蒙庆宣慰司的腊撒田(后属马喇长官司),与从润盐县驮运送锅盐、布匹、日用百货过来的一支马帮搭伙,结伴同行,行进在茶马古道上。

这支马帮队人不多却也很奇怪,有女的赶马哥!三男二女五个人赶着四匹骡子六匹马,而且是以户为单位组成的“逗逗帮”(“逗逗帮”是指养有两三匹骡马的人家,自愿搭帮结伙组成马帮队,以便互相照顾,既出马又出人,选出有组织能力,有经济头脑的人为马锅头)。

说来也巧,他们是北胜府城坝子的马帮队,五人四户就赵、施两姓。赵姓是白马庙村人,施姓是南端玉窑冲人。马锅头姓赵,人们都叫他“老魇”,据说是南诏开国元勋白马将军的后裔,其始祖是在唐贞元十一年(795),南诏主异牟寻从洱海周围、金沙江上游移来焚人、罗罗、劈步、阿昌、寻丁等种族,以实北方赕时迁来的,为纪念老祖宗白马将军的丰功伟绩,后人在村后建了白马庙(此庙保存至今),与赵善政有族源关系。本地人说话对小的总带个“子”字,而对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只称“大大”,无论男女。仅十五六岁的那个小伙是赵老魇的堂弟,在同胞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也是末尾一个,乳名老九,人们习惯称“幺子”,或“老九子”。中年汉子姓施,是家中老大,故名大大。与施望欠有族源关系姑’。少妇是施大大的妹妹,名谷巴。村姑是赵老魇堂哥家最小的女儿,还是小姑娘,但人们按俗称却叫她“老老子”,外地人听了未免觉得好笑。施大大的妹妹是她嫂嫂,即老老子与谷巴是俩姑嫂。老老子家有一匹骡子两匹马,她哥哥、谷巴的丈夫赵蛮子是赶马哥,原与堂叔赵老魇一起赶马,年前驮运熟铁去丽江宝山州,在梓里渡过溜索时不慎坠入金沙江丧身。妻子谷巴素有男子汉气概,“巾帼不让须眉”,悲恸之余,不甘示弱,将刚满周岁的孩子交由公婆带领,自己去继承丈夫的赶马事业。女人出门毕竟有诸多不便,又不愿意将骡马并给别人,就要小姑子做伴,老老子也想跟着嫂嫂一起出来闯荡闯荡,见见世面,姑嫂俩便当上了“赶马姐”。实际上这支马帮队成了赵姓马帮队。因为仅有施大大兄妹是外姓,他妹妹谷巴是赵家媳妇,自然是赵家人,他也是赵家内亲。这种家族马帮一路上互相照应相当周全,而且避免了诸多麻烦。

马锅头是最有组织能力和具有权威性的,“大事共商,小事锅头说了算”,况且是这种家族式的马帮,赵老魇无论是辈分、年龄还是赶马的经历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个马帮队虽然只是五个人赶着十匹骡马,却也要显示一下气派,免得被人小视。赵老魇那劲头,就像大马锅头那样,具有独特的穿戴,里穿“汗塔子”即对襟服,外穿腾冲缝制的麂皮褂,左右前后内外都有包包,是多功能的,可装钞票、铜钱、贝币(俗名:海虫巴)、火镰(打火器)、烟锅、针线等。麂皮褂斜包里插的烟锅是铜、玉嘴、杆上系银链子。春夏戴大理草帽,蓝布套子,左右系飘带,既显时髦,又显潇洒。赵老魇把头骡、二骡装饰得十分漂亮,额前挂着色彩鲜艳的脸形饰品,其上镶有圆形小镜,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胸前挂着丁当作响的串铃。其作用除装饰显示出威风神气外,还能提醒迎面而来的马帮在窄路相逢时,及早相让。他随身带着“腾越刀”,此刀约一米长,钢火好,有弹性,可折成弧形不断,锋利异常。腾越刀一是用于防盗贼,二是歇店、开烧时砍柴禾。

赵老魇,虽然人们叫他老魇,但却不笨,开朗健谈。他从14岁开始赶马,马帮生涯整整40年了,长年累月行走在茶马道上奔波操劳,东进西出,横南闯北,在川滇藏茶马道上闯荡,见多识广,是阅历丰富的老江湖了。逢人叙谈,一旦打开话匣子就没完没了。照他的话说,赶马虽然艰辛,风险大,但也乐趣多多,每听到马帮起程时那浑宏响亮的铃声,一切烦恼就会消失,唱起山歌小调来心潮激荡,其乐无穷。

毛太华等人真是好运气,碰上赵老魇并与之结伴同行,正好是十个人十匹马,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大马帮了,既壮行色,又平添了活跃气氛。

赵老魇是老江湖了,善于察言观色,知道他们是内地汉人,来历非同小可。但是陌路相逢,却也不便探其隐私。他虽是蛮子,却是南诏焚人后裔,素质并不低,加之积数十年赶马经历,耳闻目睹,广见博识。他仰慕中原汉人和中原文化,有意与中原汉人结交,就跟他们侃他赵氏祖上的非凡历史,讲南诏国、大理国的历史变迁,北胜府高氏与大理国的血统渊源,以及当今北胜府知府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率土练出境与红巾军明玉珍作战,功升云南行省右丞、资善大夫,确保一方平安,北胜多少年来百姓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等轶闻逸事……他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毛太华等人也听得津津有味。马锅头赵老魇漫不经心的闲侃,无形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毛太华等人与众人渐渐熟络起来。

这是毛太华等人离开江西以来的二三年中最舒畅的时日。听赵老魇所说北胜是人杰地灵、藏龙卧虎之地,是得天独厚的好去处。而知府高斌祥更是当世豪杰,深得夷民蛮子的拥戴,于是无形之中便对陌生的北胜府以及世守高氏产生了好感。

心畅不觉路远,不知不觉马帮队已走出罗罗蒙庆宣慰司,进入北胜府辖区。这一天,来至那马箐箐口一块草地上,穿过那马箐,前面就是北胜土知府章氏衙署华荣庄。但天色已晚,附近没有马店也没客栈,他们只有在这里打野啦(打野就是在野外或山林里风餐露宿)。  毛太华等人对打野并不陌生,历经磨炼,习以为常。

大伙在箐口草坪上歇下,毛太华、蔡长甫等人找来柴禾,架起柴禾烧起篝火,用铜锣锅煮了锅糙米饭,这铜锣锅和糙米都是他们在润盐县时买的。他们从江西出来时带的钱粮早已花光,在江西、湖南一带,一般在马店或客栈住宿,进入湘西和贵州(时称苗疆)以后因人烟稀少,语言不通,食宿艰难,大都在荒山野岭、河谷丛林中囫囵歇息,围着篝火过夜,吃山茅野菜,勉强度日。有时碰巧捕着山鸡、野兔、马鹿、麂子、蛇等动物打个牙祭,改善一下生活。进入四川宜宾后沿金沙江岸而上,至润盐清溪道河谷官商大道,这一线村落人口较多,方能住店或投宿,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人家做活,找点开支。离开润盐便是川滇边界,碰上赵老魇的马帮并结伴同行,得知又将在崇山峻岭中穿行数日,遂将打工挣得的钱买了一袋糙米和一口锅。糙米,那里没有碾房,人们吃的米是用脚碓或杵臼舂出来的,仅去掉谷壳,很粗糙。谷巴和老老子去放马顺便撬野菜,大大和幺子拿着老魇的腾越刀去打山(撵山鸡或兔子之类的山味)。

赵老魇年纪最大,也算德高望重,倚老卖老,摆起老资格,坐在篝火旁,从麂皮褂斜包里抽出杆上系银链子的玉嘴铜烟锅,吧嗒吧嗒抽了一会老草烟,再抓把马料豆(蚕豆)当算盘珠子,嘴上叨唠着珠算口诀“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五去五进一,六上一去五进一……”算他的马帮账。

过一会儿,大大和幺子弄来一只山鸡一只野兔,去掉皮毛,架在篝火上烧着烤着。谷巴姑嫂撬来的野菜中有一样是蒲公英,谷巴把蒲公英择洗干净单独用小铁锅煮好,这种寡水菜要用蘸水蘸吃。赵老魇拿出荞面和糌粑,谷巴将荞面合成粑粑在火上烤着。蘸水由老老子来做,她从马鞍上取来几个红红的干辣椒,放在子母灰(未烬的火灰)上拌一拌,刨成枯辣椒,扒出来冷却后吹吹灰,将其一捏碎,再以手掌当擂钵,用就地找的野竹筷子往手心捣一阵,枯辣椒就成了碎末,用来做蘸水作料;再叫毛太华把他们煮饭的锣锅盖拿过来,将寡菜水倒点在锣锅盖里,又把放有猪板油的铁勺往火炭上烤着炼出油后,将烧红的盐搛出来放进铁勺,火红的盐块遇板油就要燃烧冒出火苗;就在这瞬,老老子一翻手,铁勺反罩在放有寡菜水的锣锅盖内,只听得“碛嚓”一声,油烟冒出,将盐搛掉,蘸水就做好了。这种盐是井盐,又称锅盐、岩盐,很结实,不易溶解,便于马帮携带食用,就餐时只需将其放进汤里涮涮就行了。这种在野地就餐不用带碗,用手摊着吃,筷子也就地用野竹或草秆。老老子做蘸水的这一系列功夫是在眨眼之间完成的,动作麻溜、干脆利落,真可谓心灵手巧。毛太华他们第一次见到这种技艺,不知是啥用途,一个个感到纳闷。郭会忍不住问老老子,她在火灰里扒的那个是啥东西,放在锣锅盖里的这些又是做什么的?老老子回复说,那是辣子,四川人称辣椒,北胜人说话总带“子”故称辣子,是拿来做蘸水的。赵老魇对大伙说,蒲公英是普通野菜,也是一剂很好的药方,清热解毒,可治几种炎症。出门在外,曝腌肉、火烧肉或烧烤之类吃多了,就会有炎症,所以用蒲公英、苦玛菜、地筻豆、摘耳根(鱼腥草)、风藤尖之类野菜掺和着吃,调节凉热,综合营养,不可缺少。

晚上就地过夜,没有帐篷,也不必用帐篷,谷巴和老老子姑嫂俩用腾越刀砍来木杆、棍子、藤子、竹子和山草,扎成吊床,铺上竹叶和松毛,挺舒服的;赵老魇、施大大、赵幺子以披毡作垫褥,捆着货物的马驮架子作被盖;把垫马鞍的毯子拿给毛太华他们作垫褥,腾出三床披毡给他们作被子。草坪周围是山峰、原始森林,箐沟里的溪水潺潺流淌着。大伙围着篝火,先是聊天拉家常,由互相有所顾忌到推心置腹,坦诚布公。更深夜阑,万籁寂静,仰望蓝天,数着星星睡觉。这里是次亚热带气候,又是初春,比较暖和,地面干燥,无霜又无蚊虫,还算舒适。在万籁寂静中,知了的旋律成为美妙的催眠曲。这种打野充满诗情画意,的确是一大享受,若非身临其境,还体验不到。

在虫鸣风露中度过一夜,翌日清晨,李某和戴友伦一觉醒来,都觉得奇怪,他们的口腔炎、扁桃体炎都好啦。经这么一说,大伙都认为是昨晚吃的野菜清热解毒的神奇作用,特别是蒲公英。

P55-60

序言

日前在永胜调研,途中见到简良开同志,谈起边屯文化保护及他的新著《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不由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社会各方鼎力支持、有识之士建言献策,奋力谱写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新篇章而感欣慰,是为之序。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当文化像水一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会变成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理想的家园,不在于它的奢华,而在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一个城市是否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其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氛围及特色文化发展水平。特别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注在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激活文化活力,以改革创新解放文化生产力,以文化力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壮大旅游产业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使丽江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旅游名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丽江是个多民族地区,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这片神奇、美丽、富饶、开放、和谐的土地上,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丽江文化,这里东巴文化、毕摩文化、韩规文化、边屯文化、摩梭风情等异彩纷呈、独树一帜、享誉中外。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在丽江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贯穿着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民族和谐、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题,凝结着各民族先辈们代代相传的创造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初期的“洪武开滇”,百万中原各地的汉族军民以“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等方式进入云南,与云南当地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互生共荣,在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边屯文化现象。丽江永胜边屯文化是云南边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特色的文化,其闪光点就是边屯文化与毛氏文化的结合。简良开同志编著的《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逻辑思维,严肃的科学态度,从讲述历史、考辨史实和研究文化的角度,论证介绍了毛泽东同志的祖先毛太华客籍永胜县的历史事实和过程。全书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用科学严谨态度研究文化现象,读者阅读感受边屯文化馨香之际,必定会在研究历史和历史文化中感悟到人类和平和谐、科学发展的真谛,激发出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增强我们谋发展、求突破、创辉煌的信心和决心。该书出版,必将对保护、传承、弘扬、开发丽江特色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丽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岁月不居,春秋代序。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提倡研究这一历史文化,重现先辈们在丽江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生产生活的事实,更多的是想从中找寻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源,激发人们更加执着地投入到建设丽江、繁荣边疆、创造和谐的洪流中去,不断丰富丽江发展的精神财富;我们提倡研究这一历史文化,就是要向历史学习,通过宝贵的历史财富,不断地汲取精神力量,学习先辈们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深人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我们提倡研究这一历史文化,就是通过再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以讲政治、顾大局、求发展的高度,坚定不移地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和长治久安,使丽江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优良传统不断巩固和弘扬;我们提倡研究这一历史文化,就是要通过再现丽江各民族在文化传统上与祖国心心相印的思想渊源,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不断挖掘、弘扬、发展、繁荣地方优秀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养分和元素。

2010年8月21日,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秦光荣同志亲临丽江永胜边屯文化示范村程海镇凤羽毛家湾、毛泽东祖先纪念园调研,要求要把永胜边屯文化放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来研究。我们要认真贯彻光荣省长的指示精神,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好边屯文化与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关系;边屯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发展的关系;客观事实与民间传说的关系;毛氏文化与边屯文化的关系。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保护、弘扬边屯文化,使其成为丽江民族文化大观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后记

2005年9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主编的文集《从永胜到韶山——毛泽东祖先事》,此书以翔实充分确凿的史料典籍、理论依据、谱牒、古迹、实物等证据,将澜沧卫的史实真相大白于天下,诠释了毛太华身世之谜。经韶山毛氏认可,将永胜毛氏归宗入谱,宣告毛氏文化品牌的确立。这一史料研究成果表明,以毛氏文化为代表的边屯文化在丽江永胜的地位、作用、价值和意义。

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和财富,着力打造毛氏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丽江文化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2008年4月18日,丽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汪洋主持召开在丽江的部分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安排编写一部展现丽江领袖文化的书籍。确定由丽江市委党史研究室承办,主任沙焕博直接主管,聘请我为执行主编,书名暂定为《毛泽东祖先史话》。我在原文集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所要充实的素材,着手撰写书稿。

此书历史跨度大,涉及面广阔,内容纷繁庞杂,融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为一体,编写难度不言而喻。2009年9月拿出初稿,有引证、考证、史料、论述、记叙、通讯、报告文学、史话、演义等等多种体裁和写作手法,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因是初稿,旨在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以便修改。汪洋部长将书稿定名为《伟大的足迹:从云南澜沧卫到湖南韶山冲——毛泽东祖先客籍地丽江永胜考》(简称《考》)。沙焕博主任将书稿拿去请相关领导阅示指导,并组织力量按党史研究室署名出书的要求入手,主要突出毛泽东领导云南革命,地方史、边屯文化及其与毛氏文化的关系,从谋篇布局、标题制作、题材应用、内容组成、表现手法等对书稿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组合。又将书名改为《伟大的足迹——从云南澜沧卫到湖南韶山冲毛泽东祖先客籍丽江永胜通览》(简称《通览》)。我则按自己既定的指导思想和写作思路继续撰写。为写好此书,确也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至2010年9月25日,我基本完成全书编著的总体工程,拿出送审稿,把书名改为《解读六百年历史——毛泽东祖先考释》(简称《考释》)。我作为执行主编,必然识大体,顾全局,每次修改的书稿和电子版都提供给了市党史研究室。素材、文笔虽出自我之手,但在实际运作中,分道扬镳,形成了《通览》与《考释》风格各样的两个版本。两个版本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相辅相成,不冲突也不矛盾。两个版本都能运作出版,这是我的愿望。

丽江市委王君正书记对《考释》书稿给予高度重视,指出还是以个人署名为妥。在行将付梓之际,听取了几位专家老友的建议,将书名定为《边屯之光——毛泽东祖先足迹》。此书分为六卷,全面介绍毛泽东世家、毛化文化、边屯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定性定位,边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阐明毛氏文化是边屯文化的集中体现,揭示边屯文化是广义概念,是大文化,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使之成为一部解读毛氏文化、边屯文化的全书。

本书编写经历达3年,我66岁方学电脑,倾注一腔心血,成书委实来之不易。2009年8月12~26日,市委党室研究室主任沙焕博领着我和有关人员专程前往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湘潭市党史办、江西吉水、吉安、南昌等地调研、查阅、充实史籍资料。期间,同《中华毛氏通书》主编、中华毛氏联谊研究会会长毛炳汉,中华毛氏网版主毛井根,湖南韶山、江西吉水毛氏知名人士毛雨时、汤瑞仁、毛命军、毛岸平、毛崇文,毛凌志等人交谈、磋商,广泛征求了意见,达成共识。9月4~6日,在华坪县史志办的配合协助下,沙主任和我再次前往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的渔门、惠民,华坪县的乌木河沿线和船房、华荣、那马箐、永兴、龙洞一带考查调研,掌握了充分翔实的第一手史籍资料。原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元辅同志精心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永胜县政协副主席子仁鼎同志和八旬高龄的习应玄老先生为此书绘制了《毛泽东世家百代昭穆图》、《北胜府署示意图》,浙江省江山市毛氏联谊研究会顾问郑艮安提供了《清漾毛氏百代昭穆图》。还得到云南省图书馆、永胜县委宣传部、永胜县史志办、华坪县史志办、船房乡政府、华荣村委会、大理州委党史办、四川盐边县史志办等部门和单位和周恩来特型、国际和谐形象大使、中国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赵立聪教授,毛泽东特型人物杨力达,以及唐富水、李友仁、和家修、吴宝璋、郝正治、唐之鲁、高世祥、李群育、刘中华、陈洪金、周述麒、杨德聪、乐文鹤、秦正业、吴国春、季正团、陈绍军、李祥、毛锡清、杨春山、张丽新、袁学全、蔡平波、陆春旺、张虎、冯如道、杨尚志、彪金科、陈世雄、马继典、张振雄、刘秀春、马志典、吴绍平、石宝玉、关玉祥等同志的关心、支持和配合。值得一提的是我一家祖孙三代的辛勤付出,老伴精心调理生活、确保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儿女们协助阅稿润色,绘制图片;孙孙参与操作电脑,提供线索。总之,此书既是群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一家老小协力同心的成果。

在此,特向直接关心支持此书出版并作序的市委王君正书记表示深切感谢!谨向全力以赴为编写本书奔波操劳的沙焕博和市党史研究室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感谢!谨向具体为此书出版具体运作的丽江市委宣传部、永胜县委宣传部表示衷心感谢!谨向云南人民出版社和所有关心支持的单位和个人一并表示深切感谢!

本书表现手法是“四不像的大杂烩”,本人水平有限,难以妥处,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恭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简良开

2011年8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5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