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读书课,滋养一生的语文课。呵护你成长的岁月,守望你心灵的日出,拓展人文视野,构筑精神家园,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严凌君主编的《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第1册修订本)》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正是在于对孩子仰望天空的幻想的权利的剥夺,好奇、探索、发现、创造的欲望的压抑,用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年轻人生存的锐气,消解他们的理想与青春激情,最终把学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
严凌君主编的《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第1册修订本)》灌注人性关怀,涵盖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成长历程中所涉及的26个相关主题。诸如“成长的故事”、“我的朋友在哪里”、“梦幻迷离青春期”、“我的父亲母亲”、“百年树人”、“热爱生命”、“敬畏青年”、“内心的成长”、“凡人英雄”、“世界同龄人”等等。《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第1册修订本)》选文讲究人情、人性之美,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确立健全的自我意识,初步理解社会生活,学会对人情、人道的感动。
上编 孩了你慢慢来
一个孩子的诗园
一个孩子的诗园(4首)【英国】斯蒂文森
新月集(4首) 【印度】泰戈尔
我的城市(4首) 【德国】雷丁
我走在布满雏菊的天上(3首)【西班牙】洛尔卡
篱笆那边(5首) 【美国】狄金森
我很小的时候【芬兰】卡亚拉
雪白的墙【中国】梁小斌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国】顾城
天籁童心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3则)【德国】于尔克·舒比格
伊索寓言(3则) 【古希腊】伊索
拉封丹寓言诗(2首) 【法国】拉封丹
鹰的遗言【意大利】达·芬奇
美丽的龙(4则)【奥地利】福·泰格特霍夫
孩子你慢慢来
你的筷子好温暖(5则)【中国】张晓风
查尔斯【美国】雪利·杰克逊
怎样教育你的妈妈【苏联】艾拉·伊万诺娃
孩子你慢慢来(4则) 【中国】龙应台
给我讲一个好故事
小王子 【法国】圣埃克苏佩里
快乐王子 【英国】王尔德
豌豆上的公主 【丹麦】安徒生
睡美人 【德国】格林
我的童年
追逐星星的孩子 【法国】多米尼克·哈勒维
大河的魅力 【法国】亨利·博斯科
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白俄罗斯】比雅杜里亚
曾经年少
呼兰河传 【中国】萧红
昨天的云(4则) 【中国】王鼎钧
拣麦穗 【中国】张洁
姐,回家吧 【中国】李乙隆
早熟的枣子 【中国】牛汉
少女与遗书 【中国】张海迪
集中营、孩子和诗 【美国】威塞尔
下编 成长的故事
成长履痕
童年 【中国】罗大佑
小小少年 【德国】电影《英俊少年》插曲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中国】张晓风
成长 【美国】拉索尔·贝克
小鹌鹑 【俄国】伊·屠格涅夫
当我还是个孩子 【奥地利】米林格尔
像是一支歌 【日本】大冈信
男孩的故事
铃兰花 【南斯拉夫】普·沃兰茨
圣诞节的早晨 【美国】赛珍珠
爸爸的看护者 【意大利】亚米契斯
幼犊 【美国】克莱奥尔
新剃刀 【日本】安西均
女孩的故事
少女 【印度】泰戈尔
将来会怎样 【美国】瑞·埃文斯
防卫 【俄国】马尔蒂诺夫
留在我心底的眼睛 【中国】苏叔阳
安妮日记 【德国】安妮·弗兰克
白天的星星 【俄国】奥利加·别尔戈利来
学生时代
开学致辞 【德国】凯斯特纳
老师,您听我说 【中国】朱秉欣
优点单 【美国】海伦·蒙斯拉
我曾是智障者 【美国】弗雷德·爱泼斯坦
贝多芬的吻 【匈牙利】安多尔·福尔德斯
因为我们一无所知 【中国】董月玲
机器人中学 【中国】龙应台
春风化雨
伟大的日子 【美国】海伦·凯勒
女教师的祈祷 【智利】米斯特拉尔
致学生书 【美国】威廉·詹姆斯
我为什么乐此不疲 【关国】彼得·贝德勒
中国现代文人的教书 【中国】张放
我念过书的学堂和我的堂叔 【中国】牛庆国
我的朋友在哪里
箭与歌 【美国】朗费罗
箭 【苏联】舍夫涅尔
短章二首 【美国】惠特曼
远方的朋友 【中国】于坚
不要低估同情的力量 【美国】奎因·格雷迪
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友谊 【英国】培根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3则)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世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切是可能的。人的流浪叫旅行,旅行很有意思,整座城市的流浪会不会更有意思?狮子的吼声就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它迷失在远方,回不了家,最后被一只老鼠收养,可是老鼠的吱吱声又被迫弃家出走,躲在远方,听老鼠发出狮子的吼声,感到新生的幸福。别人不相信你,这种事情常常发生,你怎么办——像南瓜一样,默默地成长。
于尔克·舒比格,1936年生于瑞士,职业是心理治疗师,业余写书。
流浪的城市
有一座城市叫做阿拉瓦德,它坐落在蔚蓝的海边。突然有一天,它不留痕迹地消失了。最早发现这件事的是个男人,他正要去城里探望他年老的母亲。他登上山丘,山丘上原本有座塔楼。塔楼不见了,烟囱也不见了,整个阿拉瓦德消失得无影无踪。海边,原本阿拉瓦德所在的地方空荡荡的,只剩下一条条空街道纵横交错。
“阿拉瓦德消失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没有看到任何这方面的报道。”男人想,“它一定是趁着黑夜和浓雾走的。”
那人决定去找寻这座城市。他四处走,到处问:“你们看到阿拉瓦德了吗?”没有人碰到过这座城市。“阿拉瓦德!”他扯破喉咙大叫。即使是在容不下一座村庄的峡谷里,人们也可以听到他的叫声。
“也许阿拉瓦德在离开的时候没有留意边界线,它是已经到了国外。”那人想。于是他去了不同的国家寻找。
十年后的一天,他突然看到一座在他的地图上没有标注的村庄。他以为自己迷路了,所以向一个正在赶家畜的年轻人问路:“这条路是通往卡沙罗沙的吗?”
“也许是吧。”年轻人回答道。
“你不是这里的人吗?”
“不是的。”年轻人回答道,“这里经常变换地方。”
那人想这个年轻人_定是大脑有点问题。不过他还是像以往那样问了他的问题:“有没有一座城市从这里经过呢?”
“一座城市?它叫什么名字呢?”
“阿拉瓦德。”
“我不知道这个城市。它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座城市里有工厂、教堂、医院、学校、酒吧、商店、桥梁、停车场。”
“这里经常漂过一座座城市。”年轻人说,‘‘也漂过一座座村庄。有时候还有单独的房子漂过。如果我要记住所有的名字和所有的塔楼、桥梁,我会被忙死的。”
“有城市经常从这里经过?”那人问,“那么它们去了哪里呢?” “这儿、那儿,谁知道。”年轻人说,“去它们要去的地方。就拿这座村庄来说吧,它到这已经一个月了,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继续待在这儿,还是会永远留在这儿。或许,它只是在这里歇歇脚,然后继续远行。我们得跟着村子过日子,它去哪儿我们就去哪儿。有时候我们还没有适应,就又得收拾房子、畜舍、谷仓上路了。听说有一些一直在漂流的城市,它们没有停下来过。那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锅炉工和说书人。”
就在这个时候,远处传来咕隆隆的响声。“我们的村子要走了。”年轻人说,他拴好最后一头牛。“您现在走吧,如果您还想找到您的路的话。”
那人照着年轻人说的做了。他刚离开那座村庄,村庄就带着它的所有居民上路了。
天慢慢黑下来,那个人坐在路边想着他的城市:“它也许迷路了,找不到地方停下来。”
然后他听到背后传来一阵阵喇叭声、铃声、笑声,他转过头去,看见他的城市出现在眼前。工厂、教堂、医院、学校、酒吧、商店、桥梁、停车场。
它看起来和从前没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些长途旅行的沧桑。在城市的另一面,太阳正要下山。
“阿拉瓦德!”他轻声说。
“原来你在这里!”城市说,“正好,你母亲要死了,快来!她正在等着你呢。”
在我们这儿城市不会消失,只有猫会跑掉,金丝雀会飞掉,金鱼会游走。它们都去哪里呢?
狮子的吼声
一只生了重病的狮子大吼一声,它的吼声传向远方。在远方的尽头长着一棵荆棘,吼声缠挂在了荆棘上。吼声当然想要挣脱,它越用力就缠得越紧。经过几小时、几天、几星期之后,它终于挣脱了。它马上跑回狮子身边,狮子已经死了。在太阳的烘烤下,尸体已经腐烂发臭。鸟儿们单脚停在它的肋骨上,虫子在它的耳朵里筑巢。
这里必须说明—下,吼声不是第一次迟到了。在狮子没死之前,它就迟到过。通常狮子没办法骂它,因为这个时候它还没有声音,它必须先收回吼声。
没有了狮子,吼声怎么办呢?长此下去,肯定不行。它希望有个落脚的家。没有狮子愿意换新的声音,声音总是自己的好。要是羚羊和麋鹿肯换的话,对它们肯定有好处。但是,每次它们一听到狮子的吼声,就吓跑了,根本听不到吼声的请求。
吼声开始绝望。突然,一只小老鼠出现了。它从很远的地方听到了吼声的请求,它对换声音很感兴趣。“过来吧,狮子的吼声。”它吱吱地叫着,“我可以在喉咙里给你提供一个位置。”
“去你那儿?”吼声叫道。
老鼠二话不说赶跑了自己的声音,接纳了狮子的声音。对吼声来说,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但它总归没有拒绝。“地方虽小了点,但总比孤单好。”吼声想。
吱吱声在外边问:“那么我呢?我该怎么办?”
老鼠吼道:“你离我耳朵远点,你弄得我耳朵好痒。”
吱吱声没有了老鼠该怎么办?在故事结束之前还是得说明—下。吱吱声离开了老鼠,它得找一个新地方。在邻近的山坡上,它找到了一个空老鼠洞。它在那里住了下来。每天晚上它都在等待恐怖的狮子吼声,吼声穿过原野传到这里。每当吼声经过,大地都会颤动,那些长了蛀虫的水果就会落下来。
“我的狮子!”吱吱声小声地说。然后它总是在近乎幸福的赞叹声中入睡。
P31-33
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
简直不敢相信,这厚厚的七大卷书竞出自于一位普通的中学老师一人之手。——我编过类似的中学生课外读物:《新语文读本》。我们是动员了十多位朋友,先后折腾了两年,才编出来的,其中的艰苦,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我懂得这数百万字的分量。
对于一直在关注、思考中学语文教育的我,这套书更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当我发现在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编辑思想上,我,以及我们《新语文读本》的朋友与这套书的编者严凌君确有相通之处,自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欣慰感,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反映了一种共同或类似的教育思潮的:而当我进一步发现,严老师的思考有许多属于他自己的独立创造与开拓,更是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正是我要感激严凌君先生以及他的学生的:他们的试验激发与深化了我的思考。
因此,我十分乐意为这套书写序,也借此向严老师,以及所有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表示我最大的敬意。因为只有他们,才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力,如果不能保证中学语文老师自由言说的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落实到他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就会如有些老师所担心的那样,仅仅成为一阵喧嚣。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败,全系于语文老师的文化、精神素质和主动精神。严凌君老师编写的课外阅读教材和他主持的深圳育才中学“青春读书课”的成功,之所以如此令人振奋,就是因为这是期待已久的第一线老师的个性化的言说,是他们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思考与追求的独立表达;而且我知道,像严凌君这样的已经或准备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在努力实践的老师,其绝对量并不小,而且将会越来越多。这正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希望所在,也是这套读本的独特价值所在。
(二)
严老师说,他的读书课和他编的教材,都是他送给学生的“礼物”。听听学生的反应,是不能不为之感动的——“读书课给予了我们一个和伟人交流的机会和氛围,再不是和网友胡侃,不是包围在数理化的题海里,不是每天重复过着日子,平庸地思考。它让我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思考着这么一些问题,发现原来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知道原来我们祖先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向文明……老师的一句解说让我们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引起太多太多的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自由的意义是什么?……原来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那么一点精神支柱;我终于懂得,不仅需要知识武装自我,还需要有精神来升华自我。”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学教育究竞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而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的相对单纯,无邪,明亮,充满理想,就使得中学更是人生中的梦之乡,它不可重复,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神圣记忆:一个人有、还是没有这样的神圣记忆,是大不一样的。中学阶段当然需要学习知识,但更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构筑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即使带有梦幻色彩,却会为终生精神发展垫底,成为照耀人生旅程的精神之光;而且可以时时反顾,是能够反归的生命之根。 严老师正是从构建学生精神家园这一大视野,去思考与设置他的中学阅读教育的作用与方式的。他提出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平面的生活”与“立体的生活”即“第二种生活”。所谓“平面的生活”是受具体时空限制的,是偏于肉体的,物质的;而“立体的生活”则是精神的,心灵的生活,是超越时空的。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狭窄有限的;但却可以通过书籍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面,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精神生活的质量: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自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
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基本理念:“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理念是贯穿全书的。
严老师的这套读本共分七卷,按我的理解,似乎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至三卷《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与《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生命读本”,是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从童年到少年、青年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其中又贯穿着两个教育理念:“成长的权利”与“敬畏青年”。严老师满怀激情地这样写道:“从出生到大学毕业,一个人要用二十几年来求学,在这个期间,他无须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的任务就是学习、成长”,于是就有了“成长之美”与“成长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还有“成长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就是探索、发现和成长的权利”。而“青春时代不只是为了成年生活做准备,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最多的梦想,最纯的情感,最强的求知欲,最真的人生态度……让我们一边欣赏自己青春的美,一边为自己的未来播种”。应试教育的最大问题正是在于对孩子仰望天空的幻想的权利的剥夺,对好奇、探索、发现、创造的欲望的压抑,用残酷的生存竞争,打磨年轻人生存的锐气,消解他们的理想与青春激情,最终把学生变成一个“成熟”的庸人。严老师的读本所要做的工作,不过是要把“属于孩子的还给孩子”,放手让他们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第四卷《古典的中国——日常生活人性读本》,第五卷《白话的中国——20世纪人文读本》,第六卷《人类的声音——世界文化随笔读本》,则可以视为“文化读本”。严老师也自有独特的理解与处理:讲中国古代文化,他强调要引导学生“看中国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知道中国民族文化的好处,才能高高兴兴地做一个中国人”。他认为,引导青年学生“阅读20世纪白话文本”,“就是认识20世纪的中国,从文字上为百年中国把脉”。这是刚刚过去的历史,与“现在的中国”的现实生活有着血肉联系,对于今天的学子是更为休戚相关,也更重要的:“书籍一定要与人痛痒相关才值得去读”。而讲到外国文化,他这样开宗明义:“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世界,是我们共有的世界;一切的文化都有我的一份;一切的声音,都有我的音量”。他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人类的家园”意识:一切非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它者”,而是“我”的一个部分;“我”也应该对人类文化的创造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七卷《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是以“诗歌”为“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作“结”,这里包含着对“诗”与“年轻的生命”的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述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最初的感应。每个年轻人天生的就是诗人”。严老师所要做的,正是要恢复诗歌本身,以及中学诗歌教学所应具有的神圣地位。从整套书系的结构上看,这显然是一个提升:将所有的阅读,思考,讨论,都升华为纯净而丰厚的心灵的诗。
这不仅是对生活的诗意的把握,更是对语言的诗意的感悟。“汉语家园”是“精神家园”题中应有之义:母语,是一个人存在的永远的皈依。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老师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满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戍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钱理群
引导中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缘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是严凌君这套读本的归结点:这里充溢着思想之美、文学之美与语言之美,相信孩子们会喜欢它,成年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能从中受到许多启示。
——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假如三十五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我读了这套书,依然感到内心深处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作家 莫言
《青春读书课》是难得的阅读宝库。这套书文化视野开阔,编选者身手不凡,志向远大。作为一个求学者,无论将来固定于什么专业,都需要这种广博和扎实的阅读,如果仅仅为了应试而读书,机械地读几篇课文,那就会错失精神上成长的良机。在一个声像网络时代,这套书的出现显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家 张炜
纵观全部选文,主编者很好地把握了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过程中对文化、思想的特殊需求,这种素质教育方式的成果,在未来的几年里就能显现出来。
——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
来自民间的声音最为宝贵。如果一个人能在最想读书的时候看到这套书,他们的读书世界里就有了生气,你一生都会怀想这段时光,因为它使你的人生充实和明朗。
——学者 谢泳
“青春读书课”是一门教你精神自由、让你心灵自由的课。
——深圳育才中学学生 杨建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