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史宗恺主编的《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个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1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世纪清华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史宗恺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史宗恺主编的《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个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内容推荐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毕业生,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史宗恺主编的《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个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第一辑)》可供高等院校的师生及广大校友、中学教师、中学生及家长阅读。 目录 艰苦促成长 磨砺铸辉煌——访谈王补宣[1939级] 与中国焊接同在,为中国教育助威——访谈潘际銮[1944级] 培养领军人才 引领自主创新——访谈李刚[1944级] 三十七载峥嵘清华路——访谈滕藤El947级] 一年清华人 一生清华情——访谈魏廷铮[1948级] 笑谈清华印记——访谈曾俊伟[1948级] 与时俱进学海无涯——访谈吴宗泽[1949级] 人生如诗业如铸 春风化雨育桃李——访谈温诗铸El950级] 做又红又专的清华人——访谈方惠坚[1950级] 创新·勇气·实践——访谈顾国彪[1953级]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那些年的那些事——访谈徐锦芬[1953级]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访谈石琪高[1953级] 让青春在基层中闪光——访谈李尚书[1954级] 不断创新 超越自我——访谈胡方纲[1955级] 两个课堂 两个集体——访谈陈清泰[1957级] 乘着科技与艺术的双翼——访谈胡昭广[1958级] “一字万金”的经济外交能手——访谈张祥[1959笺 光辉历程意济苍生——访谈汪恕诚[1959级] 谋其所能 善其所为——访谈叶如棠[1959级] 建筑梦 土楼情——访谈黄汉民[1960级] 改柱张弦 虚心平意——访谈张平[1961级] 搞科研都是要献身的——访谈欧阳钟灿[1962级] “清华人”到“核电人”:岁月的记录——访谈俞洁纯[1962级] 实践出真知,科研长才干——访谈孙家广[1965级] 电信业的斗士——访谈阚凯力[1964级] 辛勤育人四十载,良师益友一生情——访谈胡广书[1965级] 心态成就人生——访谈张文义[1965级] 在核事业上坚定地行走——访谈刘增荣[1975级] 肩负时代的使命——访谈林炎志[1977级] 三尺讲台 谱写人生——访谈胡新懿[1977级] 弘扬传统文化 创特色品牌——访谈张雪梅[1977级] 厚且谦乃容强而健则生——访谈欧阳谦[1977级] 扎根深圳的风投元老——访谈顾立基[1977级] 找准位置锲而不舍——访谈雷增光[1978级] 离开校门,能力比学历重要——访谈陈坚[1979级] 无畏的追求——访谈朱荣辉[1979级] 博学铸深广 奋斗扬其名——访谈李鹏程[1979级] 莘莘学子 悠悠情怀——访谈孙路[1979级] “特别能战斗”的新闻记者——访谈刘亚东[1979级] 核能创新的领军人——访谈吴郁龙[1979级] “激情飞扬精彩人生——访谈宫力[1980级] 人生就像画直线——访谈张桦[1980级] 特立独行勇往直前——访谈李山[1981级] 事业使人生如此美丽——访谈刘宝生[1981级] 与台湾打交道的清华人——访谈顿世新[1982级] 大商若儒——访谈徐长军[1982级] 用心实现人生的目标——访谈王曦[1983级] 结缘环境 行健不息——访谈吴勇[1983级] 面对选择 审慎随心——访谈刘晓林[1983级] 顺应潮流 把握人生——访谈方方[1984级] 我的道路被清华的阳光照亮——访谈方红卫[1984级] 我相信人格的力量——访谈黄刚[1985级] 真实,博爱,不懈努力——访谈张锐[1985级] 做永远的清华人——访谈赵伟国[1985级] 扎根国企的清华人——访谈李永林[1985级] 拳拳报国心 悠悠赤子情——访谈施一公[1985级] 人生最好的“试验田”——访谈潘爱华[1986级] 扎根党报的新闻“苦行僧”——访谈杨健[1987级] 要有一颗报效社会的心——访谈林澎[1988级] 用汗水浇出石油花的妖娆——访谈王凌[1989级] 感念清华的培养——访谈孙爱军[1990级] 激扬智慧 坦荡人生——访谈姜晓丹[1991级] 坦然面对选择 脚踏实地工作——访谈张军[1992级] 踏上人生舞台 正是紫荆花开——访谈常宇[1993级] 广阔天地 大有可为——访谈侯贵松[1996级] 追寻创新的足迹——访谈邱虹云[1996级] 生活在当下——访谈颜宁[1996级] 不熄的求知欲——访谈丁建宁[1998级] 做人的学问——访谈徐博[1998级] 世界顶级品牌的管理者——访谈昝晓[1999级] 用行动诠释清华精神——访谈陈斓杰[2001级] 清华园里走出的全国十佳村官——访谈周倍良[2002级] 编后语 试读章节 艰苦促成长 磨砺铸辉煌——访谈王补宣[1939级] 热能工程系 尹炯宇 袁野 朱正武 陶雨洁 徐超 许梦莹 【王补宣简介】 王补宣,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22年生,江苏无锡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科学硕士学位。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热物理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的热工教育家、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和传热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终身荣誉理事长,国际热科学界知名学者,国际传热传质中心学术委员,国际传热大会理事会成员,亚洲热物性大会主席,创建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分组并任主席,《国际传热传质学报》国际主编,《国际热物理学报》、《国际热流体学报》等学术刊物编委。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又是一个激情似火的四月,紫荆花正开得热烈,清华园里亦是一片火热。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借“千名校友访谈”活动的机会,我们有幸采访了中科院院士、热能工程系王补宣教授。 王院士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并留校任教,本应1947年赴美留学,因体检发现肺结核而延迟启程,1949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学位。王院士回国后即致力于祖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他凭借卓越的创造力、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中国工程热物理新领域,至今已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尽心尽力地奉献了60个春秋。这位令人尊敬的院士以自己奋斗的一生践行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誓言。 ·回首联大,艰苦求学 特殊的求学年代给予王院士别样的经历和艰辛。 王院士回忆,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师生的生活也是异常艰苦。因为迁移的时间仓促,再加上战争时期各方面的供给都很有限,同学们住的宿舍是32人一间的茅草房。房间很狭窄,放上16张双层床后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大家都把不多的行李塞到床底下,或者堆到床头上。在这么狭小的空间里,书桌是不可能放得下的。而且,即使有空间,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也不可能给每位同学都提供书桌。那时候,他们常常是8个人把各自的箱子堆起来,放上木板、图板,用作书桌。窗户也多是“四通八达”,虽说是在号称“春城”的昆明,可“一雨便成冬”,起风会毫无阻碍地刮进寝室,茅草房顶一下雨就叮叮咚咚直响。“有时候我还挺怀念那时候的响声呢”,老院士咯咯地笑着说。当时学校的伙食也不好,常吃掺杂有小石子和泥巴的“八宝饭”…… 但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丝毫没有削减老一辈们求学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悔的决心,努力求实创新。“1941年至1943年日本飞机轰炸时,警报一响,联大工科学生会紧急疏散到六七里外的山上,每个人都带着笔记本、计算尺等去山上讨论问题、做功课。等到警报解除,又马上返回上课。大家不怕苦,因为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责任。”每当想起这些,王院士心里都会涌起一阵阵感慨,他欣赏那些和自己一样挥洒汗水和热泪的青年,也永远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南联大的精神让王院士铭记终生,更为他此后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跟随着王院士的回忆,我们感怀着西南联大的光辉岁月,感动于当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学子们强烈的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心中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激动与向往。 ·印象清华,挥洒青春 据王院士介绍,原来联大的工科类专业基本属于清华,课程也基本由清华老师讲授,因此,王院士在联大的学习中也强烈地感受到了清华的传统和氛围。 王院士说,清华拥有自己特有的精神:教书育人,首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同时注重基本方法的教授。“这两点是大学教育所必需的。正是由于这样的教育观念,清华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能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而不是死板读书的人,而这样的人参加工作后才会用好的工作方法去提高效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人。”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能力呢?面对我们几个尚读本科的“小师弟”,王院士饶有兴趣地讲,“首先要听懂课,多思考。这是一种扩大自己知识和对积累能力的培养。学会提高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在学得很‘杂’的东西里找出真正有用的精华并深入地吸收。”在联大求学和教书的时候没有什么好教材,全靠板书。老师们习惯由半边黑板清楚地写下提纲,另外半边黑板写了擦,擦了写。老师们都讲得很好,非常有条理,并不是靠“灌”,而是切实地讲清楚讲明白。虽然没有教材,但认真回忆教授讲的东西就是最好的“教材”。当然,那时候也不会有一本书讲十几年的情况,教授们都是把刚研究出来的新东西教给学生。这是历史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他们不这么教,就觉得不能与时俱进,生怕耽误了学生。因此,后来清华成为研究型综合大学,在联大时期就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王院士当时所在的机械系有六七十人,毕业后分散到了各个领域,有很多还很不相关。其中两人成了外交家,除了一部分同学搞传统机械(包括农业机械、纺织机械、铁路等交通运输机械)外,剩下的在搞冶金、原子能、导弹、空间技术等(其中不乏两弹一星元勋级人物)。而这些方面用到的知识他们当年在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学过,都是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而自学获得的。 P1-3 序言 2008年6月,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和研究生会组织的一次校友论坛活动。那次活动邀请了与我同年级的校友童媛春参加。在会上,作为主持嘉宾的童媛春建议,应该创造条件,让校友与在校同学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我在致辞中,回应了童媛春的建议,提出开展千名校友访谈活动的想法。之后,经过学生部、研究生部和校团委仔细、周密的策划,“千名校友访谈”作为百年校庆的重要活动之一,于2009年春季正式启动。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之所以拥有令人尊敬的社会声望,我想,主要来自于其一代代毕业生,来自于他们以优秀的表现为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由于校友在这所大学长期学习和生活,大学的文化精神和优良传统,深深浸润到这些校友的思想和言行中,在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充分的反映,会影响家庭,会影响他的周围环境,因而使大学的文化精神引领了整个社会。清华大学办学的百年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世界上知名的其他大学也莫不如此。 校友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校友们的经历和经验,可以为在校的学生提供各种借鉴和帮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同学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年代、不同院系,毕业后在不同地域工作的校友进行深入交流,大家一起谈论在同一校园里的大学生活,虽然相隔了十年甚至几十年,但那些熟悉的建筑及名称,那些熟悉的学习、生活模式,会使同学们大大强化对传统的感受与体会。校友们亦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为在校的同学提供对清华大学传统和文化的理解。 读大二的时候,作为一名学生通讯社的记者,我曾经有机会去采访老校友。至今我仍记得,在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后,他们所表现出的乐观而积极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那种精神到现在一直鼓励着我。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同学们参加“千名校友访谈”活动,客观上也促进了班级集体的建设。班里同学们对采访校友感受的分享,又加强了这项活动的影响。《从清华起航——千名校友访谈录》的出版,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校友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这是一种激励。 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千名校友访谈”工作的经验,探讨以多样化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校友与在校同学的互动,以校友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在校学生,在清华未来新百年的历程中,为我们的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骨干人才。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史宗恺 2010年12月14日 后记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近百年来,清华培养了约17万校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践行了清华精神。 为将校友的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在校学生的培养工作紧密结合,使校友资源成为清华学生教育工作的珍贵财富和重要力量,清华大学于2009年4月启动了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活动,计划用两年时间,组织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分阶段、分重点地访谈各年代、各行业和各地区的典型校友约1 000人。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校共有9 200余名同学亲身参与,访谈各行各业校友1338名。各访谈支队在采访之后都留下了文字和影像资料,记录下校友精彩的人生故事以及同学访谈的感受,大量可读性与教育意义兼具的材料让我们产生了以学生的视角出发来编一本访谈文集的想法。 校友访谈录以清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校友的为人品格、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每一位校友的经历、每一篇访谈录都是影响清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本文集也将配合学校的人才战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引导学生规划人生道路,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成长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的栋梁之才。 千余篇校友访谈录均为我校同学认真撰写,行文朴实元华,真挚亲切,满溢对前辈的尊敬。同学们在访谈前都经过全面细致的培训和准备,面对成长路径各不相同的校友,同学们更是不拘泥于形式,以特有的风格创作完成作品,这种以学生视角完成的文集也更容易在更广泛的青年群体中引起共鸣。校友访谈工作小组由杜汇良老师担任组长,于2010年初着手收集并整理优秀校友访谈录作品,计划编订成册,并在2011年百年校庆前夕成书。工作小组通过征求各相关单位领导老师的意见,初步确定了访谈录文集第一辑、第二辑的140余位校友名单。遴选过程遵照“两覆盖”原则,不仅包含知名校友,也包含在基层岗位上坚持奉献、默默无闻的典型校友。访谈录中的校友大部分都在国家重点行业工作,即重点国有企业、重点高等院校、省部级科研单位、党政机关、部队、军工企业、重要金融单位和主流新闻媒体等领域。 工作小组制定了文章格式的规范,并动员亲自参加访谈的同学参与访谈录的修改,在形式上力求统一,在内容上凸显个性。同学们用5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了文集中140余篇校友访谈录的修订。整个编订过程都由在校学生完成,他们虽然没有出版编辑的经验,但却用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百年清华献礼的热忱,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修订。访谈文集即将付印,对于参与同学来说是难忘的经历,同时也将对展示清华风貌起到积极的效果。 在文集的编纂过程中,校友总会孙哲老师、田阳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项目开展、经费支持、修订意见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各院系、校团委的领导老师高度重视,打通了院系两级的沟通反馈渠道,参与校友访谈的同学在过程中经历了3~4轮深入修改,态度积极、工作认真;校团委学习实践部访谈组的李虓、徐宁汉、李博洋、周博雅、胡蝶、刘畅、王珮琪、张帆、曾钰峰、邵颖、陈虹宇、倪健姣、梁碉、白云龙、王迪、谢谦、孔郁斐、江雪莹、李媛茜、崔洋、蒋春雨、陈然、王凝、刘鑫、李荣莎、李湘君、杨朋昆等同学,利用紧张学习之余,用一整年的时间,在编订方面付出了努力,在此对所有参与和支持文集编订的领导、老师、同学和社会人士表示敬意。 我们将把校友访谈工作坚持开展下去,也会陆续出版第三辑、第四辑校友访谈录文集。但限于编撰人员水平,文集在文字和结构上难免出现疏漏,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集谨献给为祖国建设孜孜不倦的17万清华校友,谨献给百年巍峨的清华大学。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工作小组 百年校庆“千名校友访谈录”编委会 2010年1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