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忠实记录了作者任喜贵文化行走美国的特殊经历。以灵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追溯了美国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及作者的文化思考和独特启示。语意隽永,圆润细腻,简洁凝炼,情感浓郁,全书弥漫着浪漫与理智相互交融的和谐韵味,流淌着一种奇妙无穷的阅读快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任喜贵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忠实记录了作者任喜贵文化行走美国的特殊经历。以灵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追溯了美国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记述了作者的现实感受和亲身体验,以及作者的文化思考和独特启示。语意隽永,圆润细腻,简洁凝炼,情感浓郁,全书弥漫着浪漫与理智相互交融的和谐韵味,流淌着一种奇妙无穷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任喜贵所著的《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以自助游的视角与思考,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文化与文化的美国。《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共7编,按照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迈阿密、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游览顺序展开,每编中都有详细的数据和生动描写。虽然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但正如一幅素描作品,美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历史脉络、经济社会、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已跃然纸上。全书的最后对美国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赞扬和批评兼而有之。对美国的批判不乏深度和力度,对中国问题的思考,则不仅显示了作者的文化与政策底蕴,也显示了作者的坦诚与担当。在当今中国推动新一轮文化体制创新的历史时期,读者在与作者进行一番心灵上的对话之后,一定会感到有所启迪的。 目录 引子 一个承诺启动文化游历 在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面签是一次测验 赴美动身有学问(必要的准备和航班选择) 选择合适的旅伴很重要 留下点什么是检验文化游历的重要标志 第一编 华盛顿—凸显首都庄严 (2009.10.19—2009.10.22) 华盛顿告诉你哪里至高无上 华盛顿的来历高贵 华盛顿的守护者权威 华盛顿对国之战事有交代 华盛顿用博物馆展示自己 华盛顿王冠上的明珠是白宫 华盛顿离费城很近 第二编 纽约—世界的一个支点 (2009.10.22—2009.10.26) 纽约一日游让你知道这个世界支点的基座在哪里 华尔街涌动着全球资金流,是这个支点的核心基座 自由女神像标榜自由精神,是这个支点的标识性基座 世界贸易中心废墟牵动人心,是这个支点的敏感性基座 时代广场及其周围,是这个支点的新潮基座 联合国大厦独立于世,是这个支点的调节基座 从千岛湖到尼亚加拉大瀑布 第三编 亚特兰大—浴火凤凰 (2009.10.26—2009.10.31) 凤凰涅槃展新姿 石头山无语有魂 广播网曲小腔大 可乐尝尽天下客 小公园而大奥运 杨春敏的故事 第四编 迈阿密—养在深闺人未识 (2009.10.31—2009.11.4) 游览比斯坎海湾,太美了 休闲迈阿密海滩,太爽了 独闯英语新天地,太妙了 第五编 旧金山—极具特色的地方 (2009.11.4—2009.12.2) 旧金山建市以金矿奠基 旧金山标新以硅谷破阵 旧金山立异以同性恋为典型 旧金山塑形以金门大桥为标识 旧金山扬名以斯坦福为骄傲 优胜美地和赫式古堡二日游 潘诚的故事 第六编 洛杉矶—是城市还是城市群 (2009.11.12—2009.11.29) 洛杉矶,认识你不容易,你真是大得了得 洛杉矶,了解你不容易,真假虚实有你的 洛杉矶,忘记你不容易,原来你从娃娃抓起 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比邻而居,原来他们是伯仲亲兄弟 拉斯维加斯与科罗拉多大峡谷三日游 夏威夷五日游 李濠中的故事 第七编 北京—我爱我国与我家 (2009.12.3;2011.4.14—2011.4.20) 美国仍是强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面临机遇,路在脚下乘势而进 后记 试读章节 华盛顿王冠上的明珠是白宫 白宫位于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北接拉斐特广场,南邻爱丽普斯公园,是一座白色墙壁的三层楼房,为美国总统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白宫始建于1792年,1800年基本完工,后又多次改建和扩充。白宫起初不称“白宫”,也不是白色的。1792年始建时,白宫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1812年第二次美英战争发生后,这座建筑物于1814年8月24日被入侵华盛顿的英国军队焚毁,只留下了一付空架子,1817年重新修复。当时,为掩饰火烧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了一层白色的油漆。从此被称作“总统大厦”、“总统之宫”的总统官邸,便一直被称为“白宫”,并于1902年由第26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命名。从1800年第二届总统亚当斯起,历届总统均以白宫为官邸。白宫整个院落占地109亩,大部分为草坪、树木、花丛和喷泉。白宫坐南朝北,其南面宽大门廊的正前方是有名的南草坪,通称总统花园。总统的直升机座机可在此起落。白宫主楼宽51.51米,进深25.75米,有底层、一楼和二楼共3层。室内面积5109平方米,内有16个卧室、35间浴室、3间厨房等上百个房间。底层有外交接待大厅、图书室、地图室、瓷器室、金银器室和白宫管理人员办公室等。主楼一层北面是白宫的正门,进门后东大厅、绿厅、蓝厅、红厅和宴会厅依次相邻。其中东大厅是白宫中最大、最气派的厅堂,可容纳200多人。主楼二层,为总统全家居住的地方。白宫西翼最主要的厅室是内侧的椭圆形总统办公室。办公室正面墙上是身着戎装的华盛顿油画像,后部两侧分别竖立着美国国旗和总统旗帜。 基于白宫的支出由全体纳税人负担,白宫的一部分在规定时间内向全体公民包括各国游客开放,这里便成了游人观光的热点,每年参观人数多达200万人。1995年8月9日上午10时,我与我率领的美国住房制度考察团成员走进白宫参观了规定开放的部分,如外宾接待室、瓷器室、金银器室和图书室,总统办公室、会客室、餐厅等。我在当天的日记里还称赞这种做法可以缩短美国上下(指总统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其实,这样做的意义和作用决不止于此。白宫允许公众参观,从1800年起就开始了。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吩咐每天早晨打开总统官邸房门,公民可以在不影响总统办公的前提下参观官邸。杰斐逊本人也会在某一休息时刻走出办公室,与素不相识的客人握握手,表示欢迎。这种做法,别的国家甚至绝大多数国家学不来、学不了。这是一种政府恭敬纳税人的表示,是总统民主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崇尚民主精神的展示。但“9·11”事件后,参观白宫的审查变得更加严格,甚至在外面看看也会受到某些限制。我第二次率团考察美国企业文化是在2002年10月。我在10月20日的日记中记着:我们“到华盛顿市区观光,看华盛顿纪念碑、白宫、国会大厦,当然都只能在外面看看,不能入内或靠近。‘9·11’对美国影响太大了。”这次,我们围绕白宫转了两天,本想从南面总统花园方向看看白宫,都没有去成。头一天警察拦住我们,客气地说,这条路不能走,绕过去吧。第二天,赶上奥巴马总统有外事活动要出宫,路口站满了想看总统车队的人。我们要去的方向也戒严了。我们只好两次转到北面,隔着栅栏看看白宫。 综观华盛顿,我感觉如果把国会大厦比作华盛顿的一顶皇冠,那么白宫就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第一,白宫是由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亲自选定设计方案、亲自选址并于1792年10月13日亲自奠基的。这一点太珍贵了。第二,根据美国总统华盛顿关于白宫要建得“宽敞、坚固、典雅”的三点要求,建筑师对施工质量要求极高,建筑材料有许多来自美国著名产地,确保了建筑质量,使建成后的白宫给人一种超越时代的感觉。第三,白宫成为美国最高权力机构所在、许多世界重大事件的决策地。总统的大办公桌上放置着一条座右铭:“这里要负最后责任。”这凸显白宫的地位显耀和作用重大。第四,白宫是一座集住所、办公室、刻有美国历史的博物馆和国家级的社交场所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建筑物。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白宫在活动高峰期每周要接待的宾客可达3万名之多。第五,白宫被美国一家名为Zillow的地产估价机构估算,价值超过3.08亿美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房屋。这家公司说,为白宫估价仅为娱乐,白宫显然不会被出售,但是根据大量有关这所房屋的公开数据,算这样一笔账一定很有趣。 从白宫这颗明珠说开,我们不难看出,华盛顿作为首都的美,特殊就特殊在她在美国至高无上,但标志建筑物却庄严圣洁而不突出;她握有对国内和国际重大事件的决策权,但决策地却隐于绿树掩映之中而不张扬;这里是世界各国政要接受美国最高礼遇的地方,但受接待的处所白宫只是18世纪末英国乡间式别墅而无摩天大楼的显摆;这里美国政府部门聚集,但门前并无森严戒备而临之有参观博物馆的感觉。总之,庄严、宁静、圣洁、平和、权威,这就是华盛顿,这就是美国首都。不过,华盛顿也有让人闹心的地方,那就是日夜警车叫个不停。特别是入夜后警报不断,更让人心绪不宁。每次一叫,我都会想:抓人(警车)?救人(救护车)?灭火(消防车)?护卫(总统车队)?想到抓人,我耳畔会响起“狱警传,似狼嚎”的唱段;想到灭火,我会立刻想到“9·11”。我还想到:美国科技发达,就不能依照报警功能的差别设计出不同的音响吗,就不能不让人感到那么恐怖扎耳吗?我还想到:白宫附近可能禁用报警器,不然奥巴马总统能不闻不问?警报频仍,与宁静、优雅的首都太格格不入了。 P37-40 后记 《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原计划半年完稿,不曾想用了一年半时间。所以至此,除了几次外出搁笔数月,主要原因是动笔伊始,印象是新鲜的,记忆是成片的,游历中的感悟激情是滚烫的,可以做到文思泉涌,键盘敲击之声不绝于耳,而时间一长,每次都要做补缀记忆碎片的工作,特别是对重要人名、地名和数据的确定与证实,格外费时,进度就自然慢下来。好在我有一个重要的补偿手段,就是翻看我的游历日记。日记中不仅有重要景点的记述,还有感悟的提炼,按照日记的记载写下来,时序与景物不会有大的舛误。特别是可以告慰大家的是,尽管成书的时间长了些,但对书稿中记载的重要事物的动态一直有跟踪,如2010年“9·11”前后,奥巴马总统关于美国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护不会改变,明确支持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计划的表示,回应了我们在书稿中的担心(P62)。2010年5月报道,奥巴马总统首次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宣布放弃布什政府“反恐战争”说法,改变布什时期单边主义做法,强调与外界合作对话,书稿对美国战略目标和核心不会改变作了补充评述(P84)。2010年12月22日跟踪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正式废除“不问不说”政策,宣告今后美军将首度接纳公开性取向的同性恋人士入伍,也不得以公开性取向为由将同性恋军人开除的报道,传达出美国解决同性恋者有关问题的最新动态(P127)。2011年4月14日至20日,我邀请洛杉矶龚彩兰与阿莲姐妹二人,到北京游览,并与阿莲单独聊天,继续在洛杉矶就开始了的话题:她随全家移民美国后的就业、工作、收入及生活等情况(P230)。通过2011年6月10日CCTV关于基拉韦厄火山近期再次喷发的报道,提供了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最新动态(P219)。2011年7月2日引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P240)等。这些跟踪和后续活动保持了书稿的时效性和内容的鲜活性。 《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采用以“编”为单位的体例。除最后一编第七编外,前六编分别以华盛顿、纽约、亚特兰大、迈阿密、旧金山和洛杉矶等每个地域为中心自成一编。只要游历活动发生在某地域的活动期间,不管是二日游、三日游,还是五日游,都归为一编,如夏威夷五日游,虽游程数千公里以上,仍归于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第六编。这样安排布局,不仅游历脉络清晰,内容组织集中,也可提供在某地区参加几日游的攻略参考。第七编原打算脱开游历谈感悟,后考虑到游历中的随感已散见各编,再集中篇幅写感受,将观感游离景观,恐偏离格调,故压缩之,力求点到为止。估计各位阅读时会体察到这一点。 《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书中写到接待我和夫人的四位生活在美国或与美国有关的中国朋友。一位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派驻美国的记者(刘正铸),以出色的工作,为祖国增光添彩。第二位是赴美国的留学生(杨春敏),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大公司的技术骨干,虽获得绿卡仍向往报效祖国。第三位是只身赴美国学习打拼,事业有成,名声远播,成为在美国华人成功企业家代表(潘诚),被邀请回国内参加活动和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第四位是家庭在美国本人不持绿卡不移民的中国人(李濠中),经营家族打火机产业,产品畅销美国和欧洲市场。我接触的朋友虽不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所有类型,但有一定的代表性。《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书稿各部分脱稿后,我先后传他们审阅,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对书稿作了相应修改。现在的书稿是征得了他们首肯的。为支持书稿出版发行,他们中有人还传来景点图片供选用。书中图片多数为作者自拍。 其实,《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成书,是一个群体创作的成果。我在前面敲打电脑键盘,身后则站了一帮朋友。他们或怀先睹为快的心情,或想为我加油打气,或打算帮我审稿以减少书稿中的错讹,每每催我加快写作进度,每完一编便索要而去,并迅速作出反馈。这些朋友的读后感言,虽有不少溢美之词,但多数意见中肯,审读认真细致,提出不少值得斟酌的问题和需要修改的细节。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外甥女工作在英国,强烈请求其在美国的未婚夫随她转到英国工作,因为她对美国没有好感。我的朋友将《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中的几编传给她参阅,不曾想奇效发生了,其外甥女改变了对美国的印象,决定转到美国随未婚夫工作和生活。听了这个故事,我既感动又鼓舞,对写好书稿更有信心了。还有不少朋友的读后感言令我感动不已,成为我写好写完书稿的一种动力。我的这些朋友有:刘正铸、潘诚、杨春敏、李濠中、贺慰、高振英、江力征、宁成玉、李秀珍、王桂兰、邢合荣、李玲桂、胡志超、许虹霞、陈鸣、田纪昌、祁曙光、宇红、方向真、王雅丽等。在这里列下名字,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是铁道出版社的领导与编辑室的石建英先生和王菁小姐,以及参与工作的其他编辑。没有他们的关注、重视和精心编辑,《走笔美国——我的一次文化游历》一书,不会如此顺利和有质量地出版发行。在本书付印前,著名书画家、中央美院副院长叶毓中为本书题写书名“走笔美国”,在此特致谢意。 因水平有限,知识面不宽,对美国国情更是一知半解,书稿中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的问题和行文中的错讹还一定不少,敬请读者及时指出,帮助笔者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谢谢! 任喜贵 2011年7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