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理解父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肖学周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理解父亲》是肖学周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并非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个儿子全面理解父亲的一次尝试。书中有引文,有翻译,有观点,有随笔,有故事,有诗歌,甚至还有图表、解说词、抽查报告,如此等等,但它们无不围绕“父亲”而展开。

本书力图做到作品选读与问题讨论袒结合,使作品成为探讨问题的基础;使问题成为本书的核心。在作品方面力求博杂,在问题方面力求集中。

内容推荐

《理解父亲》由肖学周编著。

父亲的意义何在?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非常值得探讨。《理解父亲》主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个案,尽可能客观地分析父亲对子女产生的多重影响,从而揭示父亲对于芸芸众生的重要意义。

目录

引言 世代香火中的父亲/001

 一 子宫里的父亲/001

 二 被子女弄丢的人/004

 三 首尾相连的三幅速写/008

上篇 直面父亲/013

 第一章 父子关系/015

一 就这样成了父亲/015

二 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恩怨/019

三 中国家教/026

 第二章 父与子/035

小引 父子的弹性空间/035

一 和谐型父子/038

二 对抗型父子/043

三 隔膜型父子/049

 第三章 父与女/054

一 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054

二 两个父亲的错位与重合/063

中篇 解读父亲/075

 第四章 父亲/077

小引 家庭烈士/077

一 父亲印象/080

二 父亲雕像解说词/086

三 另类父亲的难题/104

 第五章 父爱/106

小引 父爱的动力系统1106

一 父爱的工作原理/107

二 父爱的表现形态/114

三 父爱的价值/119

 第六章 父辈/125

小引 作为精神之父的传统/125

一 父辈的秩序/127

二 父辈的传统/133

下篇 失去父亲的人/139

 引子 人间孤儿/141

 第七章 生而无父/143

一 遗腹子:纯粹的孤儿/143

二 私生子:天生的弃儿/148

 第八章 幼年丧父/155

小引 部分孤儿丧父年龄一览表/155

一 “孤儿院”抽查报告/156

二 孤立无援的力量/178

 第九章 成年丧父/187

一 父亲之死/187

二 有生之年/210

结论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父亲/219

附录 布罗茨基:忆父亲/227

后记 严师如父/244

主要参考文献/246

试读章节

曾国藩:言传身教

曾国藩(1811—1872)

国籍:中国

身份:湘军首领、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

曾国藩被清政府视为“功臣”,也曾被当做“罪人”,后来又几乎被推崇成“完人”。本文仅把他作为一个父亲加以考察。我的结论是:曾国藩是个了不起的父亲,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对于儿子,他一方面用实际行动展示自身的魅力,处处给儿子做榜样;同时,不断用书信对儿子进行具体而严格的教导。起初,由于儿子还小,曾国藩就把信写给弟弟,让弟弟进行督促和教导。儿子稍大了一些,才直接给他们写信。曾国藩有三个儿子,长子曾纪泽,次子曾纪鸿,还有一个儿子早天。古代重男轻女,曾国藩也不例外,尽管有一大堆女儿,他却从来没有给任何一个女儿写过信,最多在家书里附带提一下。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传承家风,第二是传授方法,第三是修养道德。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教育,曾国藩都把自己作为一个鲜活的范例呈现在儿子面前。首要的一点是他对家风的维持。曾国藩有很深的宗族意识,他始终把自己放在曾氏家族的链条当中,一方面向儿子表明自己受了祖上的什么恩德,另一方面把这种恩德传播给后人,从而形成一脉相传的曾氏家风。影响曾国藩最深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的祖父。他的祖父曾玉屏(星冈公)30多岁时就放弃了谋取官职的功名之心,所以,曾国藩一生对做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同时,他还把这一点推广到儿子身上:“尔曹惟当一意读书,不可从军,亦不必作官。”其次,曾国藩崇尚勤劳,尤其坚持“黎明即起”这一条,向子弟们反复申说这个已经在曾氏家族延续了二百年的家风:“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曾国藩认为曾氏家风的第三点是节俭,因而,他对儿子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曾国藩相信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什么样的家庭,只要做到既勤且俭,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受父辈影响的方面很多,以上三点最为重要。这三点构成了曾氏家风的核心,也是曾国藩道德人格的核心。

第二点是传授方法。作为一个卓有所成的文学大家,曾国藩的读书治学方法是他长期求学经验的结晶,其精密灵透非常人所及。在读书方面,他教导长子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他认为看书就像在外面做生意,可以获利丰厚,又像战争中的攻城略地,可以开拓疆土;而读书必须出声,否则便不能领会其中的韵味。这就像做生意的人在家中守财,又像战争中对占领地的巩固。简而言之,前者是博览,贵在日有所知;后者是精读,贵在深入体会。说到写字,曾国藩强调需要天天练习,目标是把字写得又好又快。在作文方面,曾国藩认为应该在30岁前将各种文体训练一遍,把握它们的大概要领。过了30岁以后,要想再取得进步就不容易了。

第三点是道德修养,这是曾国藩人格魅力的核心,也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影响最大的方面。曾国藩对儿子的道德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来源是儒家的“敬恕”思想。他说:“至于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第二个来源是曾国藩父辈的仪表。他教导长子说:“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亦颇重厚,取法于星冈公。”他认为儿子举止轻浮,是个很大的毛病,因此劝儿子效法他的祖父,行路做事都要稳重踏实。第三个来源是曾国藩本人的心得。这个严格要求自己的父亲认为自己最大的毛病是缺乏恒心,所以他教导儿子做事一定要有恒心:

余生平坐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靡他,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除了恒心之外,曾国藩十分强调立志。他认为儿子的字像他的举止一样缺乏骨力,因此,曾国藩劝他立志改变这种软弱无力的状况。他仍然以自己为例说:“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只要有志气,有恒心,天底下没有改变不了的事,这就是父亲的言传身教。他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

作为一个博学的人,令曾国藩深以为耻的是曾氏族人中竟无人精通天文算学。因此,他让次子专攻算学,但是这个儿子体弱多病,曾国藩曾不只一次教他养生之道:“以后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做父亲的还特别叮嘱:“算学书不可再看,读他书亦以半日为率。未刻以后,即宜歇息游观。”曾国藩的祖父把医药划人“三不信”之列。受祖父影响,曾国藩对药物也持怀疑态度,因此,他对儿子说:“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切嘱。”后来,曾纪鸿英年早逝,只有曾纪泽继承了父志,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外交家。

P89-91

序言

写给父亲,或子女

与月亮相比,太阳受到的赞美是少的;与母亲相比,父亲受到的赞美是少的。父亲就像太阳一样在静默中闪光,炫目的光线里充满了灼热的力量。父亲是力量的源泉,甚至就是力量本身。父亲以自身的力量成为儿女崇拜的对象与成长的向导。父亲常常以其特有的方式让子女突然备受感动,即使在这样的时刻,父亲与子女之间仍然可能横亘着一层清浊有别的薄膜。像许多事物一样,父亲活着时并不怎么显眼,一旦缺失之后,他就会鲜明地凸现出来。而且,父亲的缺失是一种永久性缺失,他一去不回,无可补偿。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因为我是一个失去父亲的人。

从血缘的角度而言,父亲是赐予子女生命的人。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这种观念揭示的不仅是遗传问题,它表明父亲不只是生养子女的人,还是子女直接效法的最初榜样。在家庭伦理中,血缘亲情是塑造子女品格的根本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父爱与母爱都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缺失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意味着心理的残缺和生命的畸形。古人常用“如丧考妣”表达极度的悲痛,丧失父母无疑是最大的痛苦。失去父亲的人往往显得漂浮无根,脆弱敏感,孤独偏执,在岁月的风浪中全凭自己决断打拼。这固然成就了一些才能卓异的人,也批量生产了无数辗转于凄苦之旅的苦命人。

父亲像太阳,只有一个,他属于我们每个人。“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北岛《给父亲》)父亲是命中注定的先天存在,无论对他持什么态度,父亲总是躲不过去的。理解父亲、效法父亲、反抗父亲,都可能是子女成就自我的方式。和谐、对抗、隔膜,父子之间的这些关系往往同时并存。父亲的双重性甚至多重性意义就是在这种异常复杂的父子关系中生成流变的。父亲的意义何在?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研究,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关注父亲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本书主要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为个案,尽可能客观地分析父亲对子女产生的多重影响,从而揭示父亲对于芸芸众生的重要意义。

后记

严师如父

我第一次被王岳川老师批评是在饭桌旁边。王老师让他的弟子逐个谈论进入北大之后的想法。当时,我对解构主义思想有些看法,就说“不能光学西方的东西……”“什么叫光学西方的东西?”我的话还没有说完,王老师就对我展开了批评。这次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西方当代思想的看法。此后,王老师建议我看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还向我推荐了巴赫金的著作。这些作品对我启发很大。完全可以说,没有对西方理论的把握,就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又和王老师坐在一起吃饭,谈到怕他的学生,王老师首先提到了我。我说过去怕,现在不怕了。除了王老师之外,我只怕过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尤其是少年时,我做什么都不能像他那样熟练,往往招致他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就是训斥。但是,对父亲的怕以及对王老师的怕都不是纯粹的怕,而是一种敬畏。戴师兄毕业后,我经常给王老师送杂志、取稿费。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对王老师怕的成分越来越少,逐渐把怕给忘掉了。我对父亲的怕也是这样,不知何时已经忘掉了。父亲手术前后,我四处找钱,远在北京的王老师资助了我两千元,让师弟小时汇给了我。毕业前,我想把这笔钱还给他。王老师执意不收,非要等我工作稳定以后再说。上班以后,我得到了一笔安家费,跟王老师联系如何把钱汇过去。王老师的回复让我感动:他给了我一个地址,让我把钱汇给四川老家他的父亲。

写作本书的念头始于我父亲的病逝。起初确定的书名是《失去父亲的人》,后来增添了“直面父亲”与“解读父亲”两部分,并把书名改成了《理解父亲》。在我看来,父亲首先是一个感觉的对象,其次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的父亲一直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谈到父亲,情感总是首要的,如果把它肢解为干巴巴的论文,那无疑是父亲的漫画形象,而不是父亲的真实面目。所以,本书并非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一个儿子全面理解父亲的一次尝试。

《理解父亲》是我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中国入的身体观念》与《权力的旋流》,已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我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创之作。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父亲还是一个缺乏研究的问题。我根据相关材料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并尽力把它写成一部不容忽视的开创之作。雅俗共赏是我试图接近的第二个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因而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有关注父亲问题的可能。父亲之所以感人,绝不只是因为文字的魅力,更主要的是父亲本身是感人的。在写作中,我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总之,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其三是文体狂欢。我最初的想法是探讨诗歌以及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分析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及其教育意义,就此而言,本书可以视为“诗词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研究”(湘教通[2010]243号)的部分成果。在写作过程中也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并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书中有引文,有翻译,有观点,有随笔,有故事,有诗歌,甚至还有图表、解说词、抽查报告,如此等等,但它们无不围绕“父亲”而展开。第四,杂而有序。本书力图做到作品选读与问题讨论袒结合,使作品成为探讨问题的基础;使问题成为本书的核心。在作品方面力求博杂,在问题方面力求集中。

严师如父,内心仁慈。感谢王老师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感谢老同学柯琳芳使这部旧稿得以出版以及对改善全书所做的努力。感谢责任编辑朱云波的认真审订。但愿这本旨在理解父亲的书能促进读者对父亲的理解。欢迎读者朋友批评交流,我的联系方式是yishencheng@yahoo.com.cn。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