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兴编写的《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不同思考和探索,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局限性,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关系,向世人呈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强烈公共情怀的新知识群体对宪政的信仰与追求,以及他们坚持一生为宪政“中国化”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全书包括宪政“中国化”探索中的价值选择及其范式转换;密尔政治理论对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影响及其限度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以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为研究对象,梳理分析了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张君劢、胡适、梁漱溟、陈序经、孙中山和毛泽东等人在回应现代性的挑战中,对推展宪政“中国化”命题的不同思考和探索,以及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局限性,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现代性成长与乌托邦诉求之间的关系,向世人呈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具有强烈公共情怀的新知识群体对宪政的信仰与追求,以及他们坚持一生为宪政“中国化”上下求索的执著精神。
《20世纪前半叶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的作者是施建兴。
导言
第一章 探索宪政“中国化”问题的文化前驱
一、梁启超对宪政概念和内涵的介绍诠释
二、梁启超对宪政“中国化”的文化探索
三、宪政框架与国民德性的现代重构
第二章 文化中道:传统和现代性之间的价值考量
一、密尔政治理论对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影响及其限度
二、《魏玛宪法》及其制宪经验的启示
三、自由与权力之间:对立宪价值的“中道”探索
四、以个人“精神自由”为基础的民族文化之建构
第三章 “充分西化”:宪政“中国化”的另种文化选择
一、留美教育对胡适宪政思想形成的影响
二、“充分西化”和对文化传统资源的宪政意义之探寻
三、宪政“中国化”何以可能
第四章“势”和“理”:中国宪政之道的范式反思
一、梁漱溟对宪政本质的理论阐释
二、“救急仙方”还是“最后成果”:对中国“宪政问题”的理性反思
三、筚路蓝缕:中国宪政之道的范式思考及其实践探索
第五章“全盘西化”:宪政“中国化”的“反动”
一、“全盘西化”的提出及其理论基础
二、“全盘西化”的诉求旨趣:对个人主义的倡导
三、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第六章 宪政“中国化”的理论旨趣(一):孙中山的探索方案
一、“取法乎上”的乌托邦理念
二、中西璧合的探索方案及其缺陷
三、离合之间:宪政民主框架内的政党
第七章 宪政“中国化”的理论旨趣(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及实践
一、对宪政的内涵及其本质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二、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追求之间张力关系的辩证认识
三、“人民民主”的立宪观念及其实践展开
四、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
第八章 宪政“中国化”探索中的价值选择及其范式转换
一、起点的偏向和缺失:20世纪初宪政启蒙的有限性/表面性
二、张力下近代中国宪政价值的诉求路径
三、宪法正义面相的历史嬗变及其启示
四、当代中国宪法文化价值选择的范式转换
五、当代中国宪法文化价值重构的和谐之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