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奇情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名妓杜十娘为官宦子弟李甲动了真情,故赎身从良,一心追随李甲。不料李甲一方面惧怕父亲责骂,一方面听信谗言,又把十娘卖与孙富。伤心绝望的杜十娘,抱着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愤怒投江。
故事背景是明代的北京城。性格鲜明、爱憎分明的杜十娘,是全篇的魅力焦点。杜十娘和王美娘一样,都是风月场里的花魁,门庭若市,红极一时,而且,也久有从良之意。美娘是无意中遇到了秦重,杜十娘却是早就属意于李甲。
这李甲乃浙江绍兴的官宦公子,原本进京求功名,却迷上了十娘美色,整天住在妓院。他“俊俏庞儿,温存性儿,又是撒漫的手儿,帮衬的勤儿”,“潘驴邓小闲”全齐了,堪称最理想的情人。妓院就是销金窟,渐渐地,李甲的钱全花光了。老鸨当然不会养白吃饭的,天天要赶他走,指桑骂槐。与此同时,杜十娘却日渐情热,为了李甲,不惜与老鸨翻脸,还机智地讨价还价,约定十日内李甲只要拿出三百两银子,就可替十娘赎身。
整个过程,都是十娘在推动,没看到李甲有什么主动之处。她看中了李甲,李甲钱财花光,她不变心;为了不再让老鸨责骂,她又向李甲提出要他替自己赎身,乐意从良;李甲筹措不到三百两赎身银,躲着不见面时,她派人到处寻找,并主动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承担了一半赎身费。银钱交割完毕,被老鸨赶出院门,她秃髻旧衫,毫无怨言,又主动承担两人回乡的所有路费。
在她看来,阻碍两人美好未来的只有李甲的严父。碍于身份与尊严,李甲的父亲绝对不容娼妓进门。对此,她也有万全之策,要以多年苦心孤诣积攒的财宝打动李父,让他相信自己的至诚。她对于财物太有信心了,财物能打动李父,也必然能收买李甲。所以,聪明如她,对李甲留了一手,始终隐瞒了百宝箱的实情。这是一场赌博,也是一场考验,她要看看李甲对于自己这个“人”——剥除财产、身处下贱的女人,到底有多少真情实意。
在那个时代,所谓女人的善终,就是出嫁,相夫教子,安分到老。堕入烟花窟,就是跳进了火坑,终身不得出,或死于其间或熬成老鸨,从良的终归是少数。而且从良的妓女没有资格做妻,只能当个小妾。
杜十娘聪明、美丽、富有,但是,她是一个女人,一个青楼出身的名声不好的女人,若想安宁度日,她必须仰赖男人赐给她一个名分。她想用全部的财宝,获得李甲父亲的认可,做李甲的一个小妾,从而安稳度日。从她所拥有的财富来看,哪怕李甲以后变心,不再喜欢她,她也无需多担心,完全可以自己买宅院置婢仆。从物质方面来说,她什么都不需要。她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妾”的名分,否则,她在社会上无任何立足之地,遑论安宁的生活。女人不能独撑门户、独立生活,这是时代的局限,对女人的欺压。不是女人没有能力,而是社会礼教、社会观念不允许。
我们这些读者,跟岸上看热闹的人_样,都可惜那一箱子的奇珍异宝,可惜这样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那好,我们都当守财奴,姑且不让她把财宝丢进水里,替她设想—下其他的结局。
前面的情节不再赘述,就从她同意李甲的意见,答应嫁给孙富开始。此时,李甲已经不可靠了,肯定要离开他;孙富小人一个,肯定也不能跟从。怎么办?
她可不可以在众人面前暴露财富,让李甲后悔,再当众斥责李甲、孙富,然后一走了之?一个随身携带大量财宝的美女,还裹着小脚,人生地不熟的,谁来保护她呢?只怕周围人还不如李甲可靠。她没法一走了之。
那么,当众亮出财宝,并斥责之后,李甲已然悔悟,把孙富的千金退还,再跟从李甲南下回乡,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如何?这其实是最不可能的结局!
因为,杜十娘的心已经死了。这个赌局,她输惨了。
倚门卖笑这些年,她对于什么人什么德行早就一清二楚。孙富,不过是众多的嫖客当中的一个。今日跟了孙富,何不当年随便跟什么张富、王富?数年间她阅人无数,千挑万选,唯有一个李甲还能人眼。千筹万措,仍然没想到如此节外生枝。从良做一个小妾,甚至于做妾以后的生活全部依靠自己的钱财,这个最卑微、最可能实现的愿望都被无情地粉碎了。
投江之际,她最感失望的不是李甲,而是她自己。就像尤三姐在柳湘莲面前自刎一样,烈性女子开弓没有回头箭,别无二托,她忠贞于自己的感情,痛恨自己所处的环境,痛恨自己的名声。她已经为这个尽了全力,却仍不得善终,哀莫大于心死。她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可以信赖,人世间没有任何值得留恋之处。美貌多才的女子,本就自恋自怜,与其在这个污浊之世浮沉,不如赴死表一个清白。当她明艳照人地梳妆打扮时,就是在心底跟这个世界诀别了。整个故事的起伏,套用一句话:她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P13-15
随便问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谁不知道白蛇和许仙呢?要是遇见喜欢听戏,肯定张口就能唱:“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些美丽的故事,已经以各种方式,深深地渗入了我们的世俗生活,人人耳熟能详。那么,很久很久以前,是谁讲了这些故事呢?让我们隆重介绍—下“三言二拍”吧。
“三言二拍”是产生于明代后期的通俗小说集。其中,“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1574—1646),出身于书香门第,生长在富裕繁华的苏州。他早年流连于青楼酒馆,优游于市井生活,非常了解市民的文学口味,编选了一系列通俗文艺作品,如历史演义《新列国志》,民歌集《挂枝儿》《山歌》和笑话集《笑府》等。他选取一些宋元时代的话本(说话伎艺的文字脚本)以及文言文记载的奇情故事,对它们进行改写、加工,甚至重新创作,使之成为符合当时读者阅读趣味的白话小说,先后结集印行,这就是“三言”。与原作相比,冯梦龙的改编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教化意义均有大幅提升,影响更加深远。
凌孟初(1580—1644),乌程(今湖州)人氏,出身于刻书名家。他的著述也相当丰富。冯梦龙的“三言”风行一时,凌潆初受此影响,也创作了一系列通俗小说,结集成为“二拍”。不过,与“三言”相比,“二拍”的文学成就相对逊色,书中的人物有概念化、脸谱化的缺点,缺乏合理的性格演变,故事的主旨也多有说教意味。
“三言二拍”的时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也随之扩大。与新兴的商品经济和市民意识相呼应,社会上涌现出诸多新思潮,在贞节观念、金钱观念等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伦理纲常的束缚。这几部小说集,可谓应时而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讲述了多姿多彩的故事,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体验,宛如一幅幅立体的风俗画。
古人读小说读至妙处,要评点出来,让人看到作者的用心,号召其他读者一同欣赏。于是,金圣叹之于《水浒传》,张竹坡之于《金瓶梅》,都给予我们无数惊喜,同样的文字,有了评点,犹如复调阅读,会增加很多乐趣。读者们一边捧卷阅读,一边对评点文字频频颔首:原来如此,竟然如此!而丝毫不觉得评点者多事。
本书的漫谈,虽然没有评点言简意赅的特点,却试图发挥像评点一样的“导游”作用。通过对文章的细读,分析人物至情至性的特点,欣赏作者的文心巧构。所选出的二十二篇故事,都围绕着“情”字做文章。
什么是情,什么是爱?
在这碌碌红尘当中,痴男怨女,风月情种,上演着多少悲喜剧。这是最基本的人性,也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基础。数百年前的情与爱,照样赚取今人的眼泪和同情。
据说活在世上的人都是不完整的,总是要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找到了,合为一体,人生才得以完整。这是对男女结合的最有想象力的说法。明代汤显祖所著的《牡丹亭》中说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人之生存利害,莫过于生死。情爱居然能够超越生死,这的确是每个凡俗的人,能够在自身找到的最不凡俗的品质。
在“三言二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美丽而勇敢的女子:宁为玉碎的刚烈杜十娘,出淤泥而不染的玉堂春,生死相追随的璩秀秀,为了心上人连死两次的周胜仙,决不放弃所爱之人的白娘子……她们为了自己的真情,大胆追求,自由表达,反抗一切威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这一曲曲悲歌,震撼着今人的心灵。与书中的男主人公相比,这些女性更加光彩夺目,也更加令人痛惜。
解读这些人物,让人为之浩叹,诸看官若能因而珍惜自己眼前的幸福,那么,本部漫谈也就有些价值了。
在“三言二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美丽而勇敢的女子:宁为玉碎的刚烈杜十娘,出淤泥而不染的玉堂春,生死相追随的璩秀秀,为了心上人连死两次的周胜仙,决不放弃所爱之人的白娘子……她们为了自己的真情,大胆追求,自由表达,反抗一切威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无怨无悔,这一曲曲悲歌,震撼着今人的心灵。与书中的男主人公相比,这些女性更加光彩夺目,也更加令人痛惜。
《红尘有爱--三言二拍漫谈》解读这些人物,让人为之浩叹,作者吕玉华说:诸看官若能因而珍惜自己眼前的幸福,那么,《红尘有爱--三言二拍漫谈》也就有些价值了。
“三言二拍”是产生于明代后期的通俗小说集。其中,“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红尘有爱--三言二拍漫谈》虽然没有评点言简意赅的特点,却试图发挥像评点一样的“导游”作用。通过对文章的细读,分析“三言二拍”人物至情至性的特点,欣赏作者的文心巧构。所选出的二十二篇故事,都围绕着“情”字做文章。本书由吕玉华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