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摄影图书中,《徘徊在摄影之中(精)》由陈仲元所著,《徘徊在摄影之中(精)》只是一部小书,但它的内容却深入到摄影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摄影技巧,还是认知、感悟,以及摄影与艺术、摄影与人物、摄影与环境、摄影与摄影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甚至是摄影的文化语言等等,都可以在本书中一一找到满意的答案。
《徘徊在摄影之中(精)》由陈仲元所著,《徘徊在摄影之中(精)》是由《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仲元介绍他多年来对摄影的认识、感悟。全书语言极具北京人文风格,通俗易懂,书中100多幅作品,展现了作者细腻影像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其精湛娴熟的摄影技法。本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摄影人士,能起到引导提升的作用。
学习摄影遇到的第一个框应该是取景框,是照相机的取景框,现在的数码照相机背后的LED取景屏幕也应该算是取景框。我在三十多年前初学摄影,乍一看相机上的取景框很是兴奋,“框”一片天地,按—下快门,一张照片就是这样出来的。
拍着拍着,我就不知道这个取景框应该往哪里框了。这时候我意识到应该看书了,于是到处去找关于摄影的书,关于艺术的书,看一看理论上这照片应该是怎么个拍法。但是看书的要领没有掌握,只能是鹦鹉学舌,学习着理论上的条条框框去练习着拍摄照片,这时间我陷入了一个晕头转向的状态,很多的时候更是不知道照相机的取景框往什么地方去框了,等到我稍许清醒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又多了一个“框”,一个所谓“理论概念”上的“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想办法淡化这第二个“框”。怎么办呢?我借来了许多摄影画册反复地阅读,就看人家的取景框是怎么一个用法,有的时候甚至把画册放在地板上我站着向下观看,为的是让自己的眼睛处于画面的中央,模拟着摄影家拍摄时相对于被摄景物的距离、角度,而后再去找相似的景物仿照着拍摄,渐渐地我就把第二个“框”给甩在身后了。
许多年后我也成了摄影杂志的编辑,看着无数的各种摄影作品,也试着做一做分类,做一些归纳、总结性质的事情,甚至还想着生出一些个新的“理论名词”什么的,但是轮到我自己拍摄照片的时候,就全然不再思想着那些理论上的事情了。
我总是在想:假若我们还幻想着摄影是一种能够表达自己心境的艺术活动,那么循规蹈矩按“框”操作,岂不是没有了创新的可能?这时候您还敢把自己的摄影叫做艺术,那不是一个满拧的事儿吗?在掌握了照相机使用的技术技巧之后,我们当然要弄明白摄影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情,尤其要知道摄影之术的来龙去脉,要知道这摄影的历史中出现过哪些经典之作,要知道应该怎样去阅读那些总结已有摄影经验的理论书籍,要知道怎样模仿练习拍照的方法,要知道如何通过阅读摄影理论以及经典作品寻找到自己独有的摄影之路。
重要的是不要让我们拿那些并没有理解的书本上的理论为自己的摄影实践作为“框”,我是不再想用这个呆板的“框”(不是基本技术的那些框)去指导我那照相机上的取景框了,我甚至觉得有资格指挥相机取景框的可能只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得安
文学家梁实秋有一篇美文日《请客》,开篇说到“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转移到当今生活在大都市里面的人们,梁先生所说的这三件事情都有了不少的变化,比如请客,大多在酒楼里面进行,在家里忙乎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只需事先打电话订个席位,然后准时到达就是了,当然还不能忘了带钱。盖房现在成了买房,虽预想的时间很长,但是真正操作起来也绝用不了一年的时间,而之后的装修倒是需要忙乎几个月。至于那第三件事情,现今在法律上已经绝无可能,而敢越雷池者一辈子不得安的情形那就另说了。
其实能够让自己一辈子不得安的事情应该是个人真正的爱好,当然得是健康合法的爱好,比如摄影。
如今喜好摄影的人多了,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就向往摄影,苦于没钱没时间,现在不同了,数码摄影的拍摄成本近乎为零,休假的时间也多了,所以大家拍照的热情也就来了。但是摄影的爱好门槛虽然很低,进去之后就需要不断地努力了,学摄影说完全是没有天分的事情好像不太客观,而学习摄影的朋友也都希望充分发掘自己的摄影潜能,再加上没完没了地“比学赶帮超”,这摄影也就真正成为了让您一辈子都不得安的事情了。
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