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叙事诗是一座被忽略的“高峰”,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胡秀春编著的《唐代叙事诗研究》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确立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界定标准,从结构模式、场景类型、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唐代叙事诗进行了分析,《唐代叙事诗研究》全面揭示其艺术风貌。基于现代叙事学理论视角,将唐代叙事诗的结构模式分为单轨直线型、双轨并联型、螺旋递进型和圆圈循环型四类;按照场景类型的真实程度,将唐代叙事诗的场景细化为生活场景、虚拟场景与梦境三种;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将唐代叙事诗的人物形象分为士、侠、仙、伎等八类;从艺术特色角度,指出简练的指事语言、灵动的摹状技巧、激越的夸张修辞和巧妙用典是建构事、景、情、理完美交融的唐代叙事诗美学风尚的重要手段。
唐代叙事诗是古代叙事诗发展的高峰,呈现出情、景、事、理浑融一体的艺术风貌。唐代叙事诗展示了广阔的现实场景、虚拟仙境和亦真亦幻的梦境,包罗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态,是了解唐代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文化图卷。唐代叙事诗以简洁、深邃的笔法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有诗人的自我形象、路遇者、热点人物、历史人物以及神仙、游侠等。其中,诗人笔下的“我”表现出多元状态,有隐者,有仁者,也有怨妇,既寄寓着诗人超凡避世的思想,又体现出深入诗人们骨髓的儒家之“义”。唐代叙事诗的结构模式具体表现为以《长恨歌》为代表的叙事模式、以《琵琶引》为代表的叙事言情模式、以杜甫叙事诗为代表的纪实模式、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模式及以刘禹锡等诗人的寓言诗为代表的寓言模式。在语言艺术方面,唐代叙事诗除了以指事手法为其基本特色之外,还运用了摹状、夸张、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段,建构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风尚。胡秀春编著的《唐代叙事诗研究》全面揭示唐代叙事诗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