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藩、王占国编著的《林兰英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是介绍林兰英科学院士的一生的一本人物传记,林兰英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兰英院士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本书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兰英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春藩//王占国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何春藩、王占国编著的《林兰英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是介绍林兰英科学院士的一生的一本人物传记,林兰英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兰英院士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本书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 内容推荐 林兰英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是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何春藩、王占国编著的《林兰英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以林兰英院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出发点,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主线,以纪实的笔法和尽可能翔实的内容,真实地记录林兰英走过的85年的风雨历程——艰辛的童年生活、大学里的欢声笑语、奋发进取的留学生涯,并再现了她对新中国的真挚眷恋和她为祖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真实情景,反映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科学事业的痴恋之情和不畏困难的艰苦创业精神。 《林兰英传(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资料丰富,既有林兰英各个时期的照片,也有记者对她采访的文章和她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撰写的文章。读者可以从中了解林兰英的人生轨迹,也能感受到她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本书适合大众读者、各级党政部门干部,特别是从事半导体事业、对半导体事业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大中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总序(路甬祥) 光彩人生(代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第一章 在抗争与磨砺中成长 一、人杰地灵的莆田 二、不幸是个女儿身 三、艰辛的童年 四、抗争的求学路 五、磨砺的中学年代 六、早逝的爱恋 第二章 在高等学府里崛起 一、知不足而进取 二、接受爱国氛围的熏陶 三、亲近党的地下组织 四、留校任教的岁月 第三章 在异国他乡奋发进取 一、难得的出国机会 二、奔赴狄金逊学院 三、突破口语关 四、获得金钥匙奖 五、转学固体物理 六、与洋学生的抗争 七、“民族成见者” 八、摘取物理博士桂冠 九、在索菲尼亚公司展露才干 第四章 在回归故里中的赤子情 一、牵挂亲人 二、艰辛的回归路 三、难得的异乡情 四、归途赤子心 五、喜迎学子归 六、在母亲的怀抱里 第五章 在奉献的征途上 一、主持半导体锗硅单晶的研制 二、主持化合物半导体单晶的研制 三、主持外延工艺的开拓 四、开展半导体材料物理研究 五、开创提高半导体材料质量的新技术 六、创建开发基地与开放实验室 第六章 在副所长的领导岗位上 一、清理科研课题,走上科研正轨 二、积极维护领导班子团结 三、严谨所风,按章办事 四、关心科研人员生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五、推广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服务 六、参与领导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 第七章 在人才培养中的卓越贡献 一、选送骨干人员出国进修 二、激励科研人员勇挑重担 三、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四、热心培养研究生 五、热心宣传教育青年 第八章 在“文化大革命”的日子里 一、“文革”初起 二、被停职审查 三、遭不实之词诬陷 四、父亲的冤死 五、怀念周恩来总理 第九章 在频繁的社交访谈中 一、一个科学家的心愿 二、乡情·国情·科学情 三、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四、要做就做最好的 五、晶莹的种子 六、平等,首先是贡献上的平等 七、希望更多的女生超过男生 八、为发展材料科学铺路 九、生命的鼓点永远铿锵有力 十、闪光的足迹 第十章 最后的日子 一、手术前后 二、“再给我健康的十年” 三、挥泪送别兰英院士 四、魂归故里励后贤 五、林兰英雕像莆田揭幕 附录A 林兰英生平活动年表 附录B 林兰英有关科学工作的论述文章 附录C 亲友述怀 附录D 半导体研究所召开纪念林兰英院士逝世十周年座谈会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林润,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南京御史,朝廷中有名的清官。他运筹帷幄,辅助明世宗最终扳倒了权倾一时的奸臣、当朝宰相严嵩。作为赏赐的一部分,这片宅院到了林润的名下。林润因耿直而声誉传天下,是一个关心民瘼、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多次上书反映百姓疾苦。当时莆田人民饱受倭患:“哭声连门,死尸塞路。孤城之外,千里为墟,田野长草叶,市镇生荆棘。”林润竭力上书请免租赋三年,还发放库银救济抚恤百姓,并兴修水利、恢复生产等。林润清廉刚直、勤政爱民,受到百姓们的普遍赞扬和爱戴。 随着时代的变迁,林氏家族经沧桑世事,历兴衰风雨,家业略显萧条。到民国时期,宅院里依然人丁兴旺,只是相比先祖的基业已经大为逊色了。尽管如此,仍称得上莆田县里的“甲地大宅”,是家喻户晓的大户人家。林兰英曾祖父的后代,老少70多口人,全都住在这个偌大的望族庭院里。 在林家,祖父林竹庭,兄弟四个,分元、亨、利、贞四房,林竹庭是老四,属于贞房。因为林姓是县城内经销酱油业的始祖,又是四大酱油世主之一,很有名望。林竹庭的“东源”号,在他和三个兄长的精心料理下,生财有道,资金雄厚。他们除制作酱油外,还加工目眉瓜白萝卜、大头菜等酱菜,以品种齐全且质量好而著称。产品销路广,不但供应县内,还远销邻县及海外。号上的盈利收入,是林竹庭和他的三个兄长维持家庭生活的主要财源。 林竹庭唯一的儿子林剑华,1901年生。为了让儿子早日成才,林竹庭费尽心思,待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便将他送往外地,光每年用于儿子求学的开支,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林竹庭一家,四分之一的股金收入,因要支付儿子在外求学的开支,家境略逊于几个哥哥家,平日只是过着小康的生活。 在这“书史传家”的大家庭里,“男人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妇女都是大家闺秀,不许出门庭半步。除了烧火做饭和料理家务外,她们被允许做的,就是刺绣、剪花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勤劳敏学、心灵手巧的林兰英,成了持家的好手,从小也练就了剪花的本领。“公鸡报晓”、“喜鹊登枝”、“嫦娥奔月”等,她都剪过。在诸多堂姐妹中,她的剪花技术是最好的,剪起来轻松自如,让堂姐妹们羡慕不已。林兰英说:“我是自通的,没人教。”只要关于女孩子的事,她从不求人,全靠自学。 林兰英天生就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这一点有些像她母亲。 母亲周水仙,是个明事理、善忍耐、敬公婆、侍夫君的贤惠之人。在她的观念中,相夫教子做“女红”,本就是一个女人生活的全部内容。由于父亲常年在外读书,母亲便挑起了家庭的全副重担。在林兰英的眼里,母亲是个能干好强的人。她并不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推三阻四,影响对各种事务的料理。她有着奇特的记忆力,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于家庭的各种账目,偶尔过身的盈亏赊欠鸡毛蒜皮,从来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说得头头是道。在这个大家庭中,她是无可替代的。 母亲那种隐忍倔强的性格,无意中奠定了林兰英的性格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的煎熬,林兰英也有意或无意地走上了倔强的人生道路。在那个封建的深宅大院里,林兰英与堂姐妹们的不同之处是,她向往着外面的世界。林兰英说:“有时,堂姐堂弟们出去玩,可我的家里人,不让我离院半步,从来不让我到院外去玩。别人去玩了,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跟着出去。母亲把眼一瞪,就想都不敢想了。在没有大人在的时候,我通常会爬上高高的木梯,站在围墙边向大街上眺望,看看外面的世界。” 一天,林兰英又爬上木梯,对后院盖起的两座小楼细细凝望,又痴痴地观望围墙外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久久不想下来。这时,也是嫌女爱男的三伯公突然归来,见林兰英爬得那么高,有失“妇道”,便挤兑她说:“你看什么?快下来!别把瓦沿弄坏了。你长大以后是要嫁人的,告诉你吧,厝瓦排啊排,没有你一个!” 不敢吱声的林兰英,冷眼瞅了三伯公一眼,回头继续远眺,心里却在发狠说:“你看着,等我嫁出去时,非要把这房顶上的瓦拿走几片不可!”她远望着大街上来来往往背着书包的学生们,暗下决心:“我也要读书,我要读好书,改变这种受人轻视的状态。” 一个常常受委屈的孩子,是很敏感的,而敏感又容易养成倔强的脾性。林兰英就是这样的女孩。平日里,堂兄弟们骑车、游泳,嬉戏打闹,她只有远远站在一边看的份儿,不能参与。更可气的是,她还因自己是个女儿身而受到无端的攻击。三伯公的奚落,令她愤愤不平,也令她奋起:“我就不信,女儿身又怎的?照样能干出让你们男人惊讶的事情来。” 三、艰辛的童年 童年,对于林兰英来说并不像其他富家子弟那样如花似锦、绚丽多彩。 那时,林兰英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在祖母俞氏因病去世后,家里就剩祖父、母亲和一个弟弟,共4口人来照料家里的生活,在林兰英长大后,家中劳务,几乎全都落在她的身上。 在林兰英5岁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钟就得起床,开院门,清扫庭院。院子几十平方米,外加4个睡房前的大厅,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莆田的扫帚,帚头特别宽大,帚棍也有人高,年幼的小兰英拿起来都很费劲,更别说还得用它扫地了。地没扫干净,只要姑婶们一多嘴,嘟囔几句,她就免不了要挨母亲的责骂。林兰英说:“在林家院里,数堂伯母最坏,经常在院里搬弄是非,我最恨她。一次,堂伯父说我地没扫干净,她就拿扫地的事翻些老账,添油加醋地数落我,说我懒,德行不好,抱怨母亲没好好管教我。母亲是个爱干净、不护短的人,尽管是无端的指责,只要听见有人唠叨,不问青红皂白,拾起扫帚就追我、打我。” 这个堂伯母,是元房伯公的长媳,母亲的堂嫂,在四房里排行老大。这个女人刁钻乖戾、领袖欲强且能力有限,常常生出许多奇怪的念头,搞得四邻鸡犬不宁。她十分嫉妒周水仙在家族中的地位,总是想方设法为难她。林兰英母亲尽力规避她的侵犯,不授人以柄。这样一来,小小的林兰英便成了她赖以攻击的目标。 同年,林兰英开始学习烧火。莆田人烧火做饭,习惯用山里人挑下来卖的柴草,有时也用剪枝打叶下来的桂圆(龙眼)树叶子。每到阴历的四五月间,林兰英就得踮着脚尖,拿着长长的竹竿,一棵一棵去打院子里的桂圆树,十几棵树打下来,人就累得倒在树下不能动弹。桂圆叶子厚实,不易晒干,如不连续用烧火棍在灶膛里挑,火烧不好,就冒大烟。她不得不抱着一只竹筒对着红红的灶眼憋着劲吹,经常是被呛得泪流满面。即使这样,林兰英也不敢离开灶房躲到一边去呼吸新鲜空气。加上她习惯边烧饭边看书,往往弄得满院子都是烟,很是呛人。这时,母亲常常会出现在灶房门口,大声地数落她。只要有人一嚷,母亲就会立刻跑进灶屋去骂她,有时还拿起灶边的柴火棍打她。所幸隔屋的婶娘常出面为她鸣不平:“英子人小,再说,这种桂圆叶子,烧不起火,是很自然的事嘛,多教教就是了,干吗老是打她!”一次,烧的饭不好吃,有烟味,母亲就打她,说火烧得过旺了。 洗衣服,也是一桩辛苦的差事。每到星期天,一家人的衣服,都得林兰英洗。对于她来说,最为难的还不是活累、天冷、水凉,而是祖父那一米七几的长衫,母亲也让林兰英洗,可又不教她如何洗。她洗不干净,也要挨母亲的骂。是堂姑(祖父之哥之女)教会她该怎么洗的,怎么拧干。因为手小,衣服长,只得一段一段地揉搓,一段一段地拧干。衣服洗完后,晾晒也是艰巨的劳动。林兰英要颤颤巍巍地攀上高凳,小心翼翼地将洗的衣服挂在绳子上,再一点点抻开,稍不留意,身体一摇晃,自己摔倒不说,湿衣服便滑落在地上,前功尽弃,只好重新再洗。童年林兰英的手,总是被水浸泡得苍白浮肿。到了冬天。又常常像个冻胡萝卜,上面布满血口。林兰英回忆说:“母亲对卫生要求高,也锻炼了我。就是现在搞卫生,洗衣洗碗,我比侄女、侄媳她们都干得好。直到现在,卧室里的卫生都是我搞,不让旁人插手。” 林兰英的童年,就是这样在挨打受骂中度过的。每当忆起这些往事,林兰英都会感到心悸。尽管如此,林兰英并没有恨过母亲,认为那是社会常理。她不无感慨地说:“在那样的社会里,女孩子是父母的出气筒,挨打挨骂是天经地义的事,算不了什么。最令人心寒的,还是女孩子读书,那是多么的不容易啊!”P4-7 序言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林兰英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3月4日13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林兰英院士1918年2月7日出生,福建省莆田县人。她1940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1955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简称全国青联)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第二、第三、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代表,第三、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林兰英院士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放弃国外优越的科学实验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毅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祖国科学技术研究事业。刚回国时,面对简陋的实验条件、微薄的科研经费,她没有灰心,仍然对科研工作充满信心。她说:“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心、爱国心、高度责任感,敢于向世界水平冲击”,“要有自力更生精神,有敢于走自己道路的勇气”。她和同事们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对我国研制成功锗、硅元素半导体单晶材料,锑化镓、锑化铟、砷化镓和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开拓我国太空砷化镓单晶材料的实验与特性研究方面成绩卓著,被人们誉为“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林兰英院士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勇攀科学高峰。她不仅勤奋、扎实、深入地学习和钻研数学、物理等学科理论,更重视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她在向科学进军的崎岖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当先。她曾说过:“我们科学工作者,不怕起点低,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去研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问题,一定能如愿以偿,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来。”在她的指导和组织下,她和同事们创造出许多个“中国第一”: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位错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第一根磷化镓(GaP)单晶、第一片单异质SOI(绝缘衬底上的硅)结外延材料和第一片双异质SOI外延材料等。她指导的在太空卫星上从溶体中生长出砷化镓(GaAs)单晶,在世界上首先取得成功。她指导的高纯GaAs液相外延和气相外延材料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还组织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双离子束外延设备。林兰英院士还致力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半导体材料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不辞辛劳,多方奔波。林兰英这三个字将永远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前国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同志在他所著的《请历史记住》一书中,回顾了林兰英院士对“两弹一星”作出的重要贡献。 林兰英院士希望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群星璀璨,因此甘为人梯、培养人才。40多年来,她倾注心血,精心指导,培养出一大批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的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才。她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她重视培养年轻人的战略思维;她总是倡导学术自由,热情鼓励、大力支持年轻人大胆创新;她总是身体力行,以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年轻人,因而在她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老中青三代和谐结合在一起的研究集体。林兰英院士顾全大局,以事业为重,团结合作,注重发挥集体的智慧去攻克科学技术的难关。在她指导和组织完成的许多项科研工作中,与院内外很多研究单位有过协作,关系都非常和谐、融洽,形成凝聚力,取得丰硕科研成果。林兰英院士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在她的不懈努力和推动下,我国的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的逝世是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 林兰英院士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合格的社会活动家。她从来不把各种社会职务作为荣誉来炫耀,而是认认真真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例如,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她主动了解社会,反映社情民意,为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大声疾呼,为发展科学事业献言立论,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献计献策。 林兰英院士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历程中,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留下了令人敬仰的高尚品德。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事业,一心为人民;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刚强正直,表里如一;她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宽以待人,团结合作;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她献身科学,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优秀思想品质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林兰英院士带着拳拳赤子之心,带着对我国半导体科学事业的不懈追求,也带着我们无尽的哀思与眷恋离去了。但是,她开创的半导体科学事业将继续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她崇高的思想品质将继续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扬光大。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003年3月16日 后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积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新闻媒体也开始加强对归国专家的宣传报道。那时,我作为半导体研究所宣传科科长,应林兰英先生之约,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撰写了《林兰英教授的人生路》一文,刊于1993年由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第三十一辑文史资料《敬业路上——人物述林》上。那时,虽然聆听了林先生对她人生历程的讲述,但仅是皮毛,未进行深入采访,故在这次应约撰写《林兰英传》的过程中,除重点记述林先生的科研工作经历和其科研成果外,还摘编了郭米克同志的文学传记《中国女院士林兰英》中林兰英的一些成长故事,如出国留学过程、留学期间的经历、回国途中的见闻等,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鉴于林先生已去世,不可能自“传”,我们只有采用记叙加自述的手法来完成本书的写作。因此,摘录了《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访谈录》一书中林兰英本人所做的口述。在此也向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王德禄、杜开昔、高颖、程宏等人表以谢意。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对某些事情的经过进行了订正,更正了过去在一些媒体文章中出现的不当言词,还原了事情的真实面目,排解了某些误解和纷争。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半导体研究所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得到了半导体研究所材料研究室离退休科技人员的大力支持,这些老同志为我们提供了资料、照片和史实,给本书增色不少。在初稿完成后,林兰英大侄女林如兰、莆田一中前校长吴智园、莆田《湄洲日报》高级编辑周文辉、林兰英侄子林守勋、次侄女林如菊及其丈夫王云汀等亲友对第一至第四章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悉心审改;王启明院士、王占国院士、夏建白院士、吴德馨院士、王圩院士,郁元桓、何宏家、陈廷杰、钱家骏等研究员,林先生的研究生江德生研究员等人也认真阅审和修改了稿件,也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何春藩 2013年5日 书评(媒体评论) (林兰英)为我国半导体材料科学做出杰出贡献。——张劲夫 林兰英既是一位心地坦诚,秉性刚烈的女性,也是一位永久进取,刻意追求的科学工作者。——师昌绪 林兰英作为国际上最早从事半导体材料基础及应用研究队伍中的一员,她已被公认是当今在此领域中的一位名帅。——何俊 林兰英的这种韧性,来自她的高度热爱祖国之心和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识大体、顾大局和宽广的胸怀,是林兰英优秀品质的又一体现。——李志坚 林先生在半导体领域里不断开拓、不断创新、永不服老、永不休止的献身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吴德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