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历代名人》由武小龙主编:古往今来,黎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著名人物。据统计,自宋代至清同治十年,黎川进士195名,其中状元、探花各1人。特别在清代,黎川籍进士数居江西全省各县第6位。历代官员中,三品以上者27人,正、副宰相4人,七品以上296人。县籍人物,名载历代国史者22人;名列明、清《一统志》者18人;列传于《江西通志》者85人。他们的事迹,名垂史册。同时,历代许多异乡先贤曾活动于黎川,为黎川历史增添了光辉一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黎川历代名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武小龙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黎川历代名人》由武小龙主编:古往今来,黎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著名人物。据统计,自宋代至清同治十年,黎川进士195名,其中状元、探花各1人。特别在清代,黎川籍进士数居江西全省各县第6位。历代官员中,三品以上者27人,正、副宰相4人,七品以上296人。县籍人物,名载历代国史者22人;名列明、清《一统志》者18人;列传于《江西通志》者85人。他们的事迹,名垂史册。同时,历代许多异乡先贤曾活动于黎川,为黎川历史增添了光辉一页。 内容推荐 《黎川历代名人》由武小龙主编,本书人物主要选自历代《新城县志》《黎川县志》《建昌府志》《江西通志》以及历朝国史中所载可考人物,收录了上自唐末,下至1978年(中国史现代史段)的黎川历代本籍名人和客籍名人共667人。 《黎川历代名人》所收人物按占有资料多寡,分为“名人传略”、“名人简介”、“名人名录”;客籍人物分为“历代名人”和“苏区人物”。其中,客籍人物之“历代名人”以“简介”体例编写,“苏区人物”则按“简介”(指闽赣省主要领导人)和“名录”(含中央苏区领导人、闽赣省机关其他领导人)两种体例分别编写。 目录 名人传略 古代 近代 现代 名人简介 古代 近代 现代 名人名录 古代 近代 现代 客籍名人 历代名人 苏区人物 参考文献 附录:人名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世称“旴江先生”,旌善人(古代黎川五乡之一)赤溪(今黎川县日峰镇篁竹村)人。李觏一家原居南城麻姑山南麓,因父去世早,十四岁时,李觏随母亲迁居至父辈置有田产和房舍的黎川赤溪生活,以后常往返于南城与黎川赤溪之间,故历代《新城县志》称他为“赤溪人”。他高祖之父原居住在离南城县东北百里之长山(今资溪县),后举家迁南昌县北郊。 李觏小时候便聪颖有悟性。五岁能调声律,习字书;十岁通举子业。北宋景祐三年(1036),他参加贡举考试,落第而归。庆历二年(1042),他又去参加制举科考试,仍然未被录取。于仕途心灰意冷的他便退隐在家,奉养母亲,不再追求功名利禄。他在所居的赤溪房舍南边建了座读书亭,且自言日“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故名“风月亭”。李觏常与文友生徒们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结合当代的时务,认真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其写入著述里。为了培养更多人才,他在郡治南城县城创办吁江书院。慕名来从者,达数千人。南丰籍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本县籍名臣、尚书左丞(副宰相)邓润甫,当年都是他的弟子。庆历年间,参知政事范仲淹,十分欣赏李觏的才能,并向朝廷推荐,称他所讲论的六经,辩博明达,能很清晰地表达出古圣贤之精髓要旨,夸他之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仪”,但未获朝廷认可。 皇祐二年(1051),范仲淹又与余靖(后官至工部尚书)联合上书推荐李觏,朝廷才授予他“将士郎试太学助教”一职。嘉祐二年(1057),朝廷下旨召他为“太学说书”。翌年,升他为通州海门主簿,兼太学说书。原来主持太学的胡瑗被罢官后,朝廷命李觏暂时主持太学事务。一年后,他以祖母尚未入土安葬为由,请辞还乡以归葬祖母。不久病逝,时年仅五十一岁。 李觏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由于他长期生活在普通民众之中,所以特别关注社会底层的现实状况及黎民百姓衣食住行的具体问题。他的经济思想,在他整个思想体系中,特别丰富、深刻、精彩,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一,李觏认为,吃饭问题是人民生计中的最大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问题。他针对当时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的弊端,专门写了《平土书》和《潜书》等著作,具体阐明了乎土均田的思想理论,主张恢复井田制,抑制土地兼并。在平土均田论中,表达了不劳动不得食的思想,提出了人尽其力、地无遗利、发展生产,是治国之上策,富民之根本,认为可因势利导,兴修水利,治旱救涝,排除或减轻自然灾害。尤为可贵的是,他认识到经济生活对人们道德意识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也就是说,有了物质生活的保证,人民才能重视教化,讲究礼义道德。这些进步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其二,李觏还针对北宋当时财政经济方面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理财富国主张。他在其《富国策》中指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他深刻认识到,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财力为基础,否则什么事也办不成。诸如国家的建设、官吏的供养、军队的征战、宗教的礼仪、百姓的婚娶、诸侯的朝觐、孤寡的抚恤等等,都离不开钱财。他认识到了物质经济条件对人的礼仪、道德、教育等所起的决定作用,这无疑是历史唯物论的萌芽表现。李觏指出,明君贤官的主要职责是理财富国、治政养民。否则,让理财之权掌握商贾手中,由他们操纵市场、聚敛财富、盘剥农民、榨取百姓,就是断民物之命,是失政养恶去善之行。据此,他极力主张君主必须理财,并设计了一整套理财方案:“一是君主应以天下为家理财,不应为个人聚敛私财;二是理财为民,去伪为先;三是量人为出,取用有定制;四是调查民财,加强管理;五是强本抑末,禁止游惰;六是置平准,定物价;七是务多蓄积,有备无患;八是实行平籴之法,保护农民利益。” 其三,李觏提出了薄赋均役之策。针对当时名目繁多、沉重苛刻的赋税制度,他认为,要使各级官吏,在庄稼将熟季节,巡视田野,观察收成,而后制定税收。做到丰年从正,不多取多征,凶荒则酌情减免。同时,他主张平徭役,只对少数贵者、服公事者、老者、病者才予以免役,其余的人都要平均担负徭役,不得例外。 李觏的经济思想,除了上述领域,还涉及兴水利、备水旱、制农器、修稼政、救凶荒、委积粮、国足用、治疠疫、免民疾等等,其目的是为了救国富民、康国济民。 在李觏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丰富深刻的德治内容。他继承并发挥了先儒们重视教化的优良传统,揭示了教化在塑造民性、安定民心、化民成俗中的重大作用。他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认为“安民”,不仅是让老百姓得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让他们服从治理、听从命令,更重要的是要首先对他们进行教化,充分肯定教化在助人向“善”中的作用,放弃教化,就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认识加强道德教育的紧迫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李觏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认识到道德文明必须以物质文明作基本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方案,有针对性地批判了儒家贵义贱利的义利观,强调财利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这不仅符合唯物论,也符合历史辩证法,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在李觏的德治思想体系中,他突出了“礼”的核心地位,把“礼”视为治国之本。他所指的“礼”,具有德治与法治的双重功能,其本意在于借古喻今,革除弊政之道。这不仅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于今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P9-11 序言 黎水之滨,武夷之旁; 古邑千载,群星辉煌。 呕心经年,访贤觅良; 考之以录,终成拙章。 资鉴后人,奋发图强; 壮我黎川,建成小康! 恭疏短引,诚恐诚惶! 徐小明 2013年12月 后记 黎川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历朝历代,名人辈出,英才涌现。同时,黎川也是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活动过的地方。为了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和丰富地方文化,彰显名人风采,经政协黎川县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主席会议研究并报请黎川县委同意,决定编辑《黎川历代名人》一书。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坚持以“真、珍、精、正”为原则,力求录真人真事,编珍史珍闻,立精品精论,树正气正说。为使书中人物史料充实准确,我们充分利用现有史志、档案,并向社会广泛征集资料。搜集到大量珍贵的史料素材,参阅历史文献200余部,过目资料近千万字,考其真伪而取舍。希望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人物原貌。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黎川历代名人》终于成书,即将付梓。 《黎川历代名人》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黎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仅解决了编辑过程中的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困难,县委书记李来木、县长聂仕雄并为本书亲笔题词,政协主席徐小明欣然为序。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江西省新闻出版局白文松先生、江西人民出版社徐建国先生和魏如祥先生的热情指导和鼎力相助。同时,抚州市政协文史委吴昊主任、杨华林老师,抚州市社科联罗伽禄先生对本书编辑工作给于了高度关注和专业指导。我们谨对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专家,以及台湾李隆昌先生、黑龙江大学许隽超教授、苏州大学吴琪表示深切谢忱。对提供帮助的黎川县档案局、县志办表示感谢。 编者 2013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