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全历时十载,从嘉峪关到居庸关,长驱6000公里,七走长城,到陈其学征战戍边的甘肃嘉峪关、酒泉、庆阳,陕西榆林等地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利用半年时间详细查阅了《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明神宗实录》和《明穆宗宝训》等历史资料,还多次到过北京、南京、杭州、宣城、烟台、蓬莱,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这部《陈其学传略/蓬莱文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陈其学传略/蓬莱文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久全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久全历时十载,从嘉峪关到居庸关,长驱6000公里,七走长城,到陈其学征战戍边的甘肃嘉峪关、酒泉、庆阳,陕西榆林等地田野调查,收集资料,利用半年时间详细查阅了《明世宗实录》、《明穆宗实录》、《明神宗实录》和《明穆宗宝训》等历史资料,还多次到过北京、南京、杭州、宣城、烟台、蓬莱,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这部《陈其学传略/蓬莱文史》。 内容推荐 陈久全编著的《陈其学传略/蓬莱文史》是陈其学传记,《陈其学传略/蓬莱文史》讲述了:陈其学(1508~1593),字宗孟,号行庵,山东蓬莱城里人。高祖为明建文朝礼部尚书陈迪(陈其学为陈迪五世孙),其父为浙江按察使、南京应天府尹陈鼎(陈其学为其三子)。大明正德三年(1508),陈其学出生于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衙对过的东西陈家街(今山东省烟台市所属蓬莱市,这条街现名为三盘口南街的纱帽弄、经魁弄、通顺街)。嘉靖十年(1531),陈其学乡试中举人,为第一名(又称解元、经魁),蓬莱城为陈鼎、陈其学建“父子经魁坊”。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高祖陈迪一代忠烈 二、不能不说的石婆婆芮氏 三、廉介正直刚耿有声的陈鼎 四、从举人到进士 五、以盐法参锦衣卫都督陆炳 六、修长城守长城歌吟长城 七、助推宗藩制定改革 八、欧阳一敬望风捕影 九、接替王之诰出任宣大总督 十、边患不断源自明朝的绝贡政策 十一、隆庆皇帝诰封三代 十二、招降板升叛民 十三、清谨也是一种错误 十四、出任神机营提督再转南京刑部尚书 十五、致仕归里 十六、蓬莱大忠祠与《蓬莱陈氐大忠祠考》 十七、万历皇帝赐联赠爵封谥号 十八、最后的荣耀 十九、古登州陈氏家族的九座牌坊 二十、盖棺定论 附录 附录一 陈其学年谱(大事记) 附录二 陈其学存世诗文选 附录三 历代名人祭悼书赠陈鼎、陈其学诗文选 附录四 秦(汉)、明长城“关营城堡口”简录 ——陈其学修葺、巡防、镇守过的长城关口简录 试读章节 陈迪到任后,立即听取了有关官员的汇报,又到济南府监狱视察,发现狱中已是人满为患。他亲自提审了几十名犯人,见这些人一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均是食不饱腹的平民百姓,并无盗匪模样。为了弄清原委,陈迪又率人到周边一些州县进行查访,发现这些州县的监狱中也是人满为患,所提审的犯人都是穷苦的平民百姓。再到几个重点州县查访,发现绝大多数人家不仅房屋破旧,家徒四壁,而且坛罐皆空,一粒粮食也没有。他仔细听了一些老人们的倾诉,才知道山东已连续两年遭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已到了乞食无处的地步,而官府的捐税却仍是照收不误。这时,陈迪明白了造成眼前盗匪猖獗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天灾,更重要的是人祸。各级官员为保虚名对重大灾情隐匿不报,又为了粉饰太平照例征收捐税,对交不出捐税的便以“盗匪”为名,抓捕刑罚,对敢于反抗的则大肆剿杀。从这层意义上讲,当前遍布全省的“盗匪”已非正常含义的盗与匪,实在是平民百姓没有活路的无奈之举。 陈迪回到济南府,便与布政使司主要官员商议如何剿匪抚民,并上疏朝廷,请求赈灾并减免赋税。朝廷接到陈迪的上疏立即批复同意。自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短短四个月,山东省境内已是盗匪敛迹,境内平安。为了进一步做好抚民安民工作,鼓励发展农桑,陈迪还制定并公布了一些具体利民的政策。其后,山东又发生蝗灾,陈迪又带领民众蝗口夺粮。就这样,陈迪以“体仁于民”,以民为本,广施德政为施政原则,在山东一干就是四年,深受老百姓和地方官员的崇敬与爱戴。陈迪遭靖难后,被当地民众列入乡宦祠祭祀。山东省布政使司将其牌位供奉于七忠祠(现为大明湖铁公祠),并列为七忠之首,长年祭祀。 洪武二十七年(1394)秋,陈迪的妻子计氏不幸染病早逝,陈迪按例请了一个月的长假,扶计氏的灵柩回故里,安葬在宣城县计家桥。没有想到祸不单行,陈迪正沉浸于丧妻的悲痛之中,又接到江西抚州传来的噩耗,年逾七十高龄的父亲陈仲康在抚州任上病故了。陈迪闻报后立即和弟弟陈述前往抚州奔丧,并上疏朝廷,在家为父亲守孝三年。但未等三年守孝期满,洪武二十八年(1395)二月下旬,陈迪就接到圣谕,夺情复官,升任云南左布政使(正三品)。离开家乡宣城前,陈迪又续弦,娶了管氏为妻。 陈迪升任云南左布政使是受命于危难之时。当时的云南,蛮民发生骚乱,一开始出现在南部乌蒙,后来向北蔓延到乌撒,官军围剿,却越剿越严重。陈迪上任后,实行“剿抚并重,以抚为主”的政策,很快平息了骚乱,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秩序的恢复和民族团结。在征剿骚乱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军队分散与集中给养的矛盾,他汲取朱元璋在元至正十八年(1358)战事中采取的屯军种田的经验,提出军队“平时分散,战时集中”的办法,解决了因财力不足无法解决的军队给养问题。其后,他又上疏朝廷,提出对云南、贵州两地实行“滇黔分省”、“屯军建堡”、“移民填滇”的办法。“滇黔分省”就是以地处滇黔“咽喉之地”的安顺、普定为界限,在安顺(含安顺)以东的黔贵地区设置贵州省布政使司;将安顺以西的滇昆地区保留给云南省布政使司,变一省管理为两省的独立管理。“屯军建堡”就是把分散在各地的30万大军重新集中起来,采取大屯兵的举措,在安平、普定那片老基地上重新安营扎寨,屯军垦田,军队实行自养。“移民填滇”就是有组织、有计划地从富庶的江南将留守云南的30万大军的嫡亲家属,即妻子儿女和大批的工匠、艺人、手工业者、商人、医者迁移到云南的大军驻扎之地。这既是一次空前的大迁徙,又是一次大团圆、大开发。为此陈迪得到朝廷白金、锦缎、金币的赏赐。 洪武二十五年(1392)五月,太子朱标病死。五个月后,朱元璋立朱…… P6-7 序言 历史是人类自觉活动的产物,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活动,都是人所策划,人所参与,人所进行的。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认识,是学习研究、弘扬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蓬莱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产生杰出人物的土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淳朴豪迈、勤劳善良的蓬莱人民,也造就了无数贤人雅士和杰出人物。陈其学就是其中的一位。 陈其学(1508~1593),蓬莱城里人,明代嘉靖年问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才识疏通,性资沉毅”,扼守边塞20年,“数彰挞伐之功”,屡次击败北虏大军的进犯;任刑部尚书时,断案明晰,不徇私情,“典法台而直声懋著”;晚年回蓬莱乡居,犹“清节立士人之范”。 陈氏的后人陈久全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铁路作家。他十走长城,遍翻明史,历经十载,数易其稿,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明代历史人物。这既是对蓬莱杰出历史人物的进一步发掘,丰富了蓬莱的历史资料宝库,也是为人们更加全面了解蓬莱的历史文化开启了一扇探索之窗。 作为历史传记,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还要求记述生动,文词优美。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在语言、描述方面,注重了文学色彩,引人阅读,并非写成历史学的传记资料。由于历史上的有关文献资料较少,加上研究的局限性所限,或许未能准确地还原历史人物,但作者这种不畏艰难,不辞辛苦,为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甘于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 历史之海浩瀚无边,历史人物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人们去认识历史,接受历史知识,获取历史经验,可以以史鉴今,更好地建设今天的美好社会。让我们携手努力,大力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扬拼搏创新的优良传统,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