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露茜编著的这本《学校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将主要叙述保守主义复兴的社会背景,为20世纪80年代保守主义“政治景象”的出现做背景性的铺垫;第二章将主要解读“学校大辩论”中第一个“主流象征”——“优异”的出现,以及传统派与新保守主义对“优异”的不同解释及其带来的冲突与妥协;第三章将主要解读“学校大辩论”中的第二个“主流象征”——“选择”的出现,以及传统派与新保守主义对“选择”的不同解释及其带来的冲突与妥协;第四章将主要论述“学校大辩论”中所体现出来的意识形态、符号与权力控制的关系问题;结语部分将围绕着回答本书开篇提出的研究问题和美国“学校战争”史的重建展开。
陈露茜编著的这本《学校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冲突》采用象征政治理论来分析“学校大辩论”,进而呈现、解释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政策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问题,它涉及谁拥有权力和如何表达权力两个方面。
经研究,《学校大辩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冲突》认为,在“学校大辩论”中,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对“优异”“选择”这两大“主流象征”的生产和再阐释的过程,彰显的是美国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对整体社会价值控制权的争夺,其目的是实现保守主义阵营在精神世界与世俗社会统治的合法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全面复兴与现代化,拥有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导权的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在制造了国家“危机”、社会“危机”与公共教育“危机”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生产出“优异”与“选择”两大公共教育政策的“主流象征”,并试图通过这两大“主流象征”来表达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在价值观和“常识”领域的控制权力。在“优异”与“选择”这两大“主流象征”的“生产”过程中,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之间在“常识”领域出现了意识形态冲突与斗争,在实践层面达成了媾和与妥协,最终创立并强化了一套由保守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的教育关系乃至整体社会关系的交往模式,这不仅赋予美国公共教育以全新的品性——“常识”领域的集权与“制度”领域的放权相结合,再次证明了美国公共教育的内在结构性冲突,而且保障了保守主义在全社会权力统治结构的合法化。
因此,在“学校大辩论”中,象征着美国公共教育政策的“优异”与“选择”从未真正被实施过,“优异”与“选择”是由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精心筛选、苦心经营的公共教育政策的“主流象征”,它们必然承载着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要求其承载的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的目标与价值观,彰显着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的官僚控制力、专业控制力、政治控制力、市场控制力以及最核心、最根本的价值控制力,试图掩盖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所拥有的不平等的权力与控制的利益,并最终实现新保守主义与传统派统治权力的合法化。
序
前言
第一章 “政治景象”的构建
第一节 战后“国家危机”的出现
第二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主义社会运动的破产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保守主义的复兴
第四节 “学校大辩论”的滥觞
第二章 为“优异”而战
第一节 进步主义导致了学校中的知识“危机”
第二节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第三节 “全国课程”在教育政策文本中的确立
第四节 反抗者的声音:“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第三章 为“选择”而战
第一节 “单一的最优制度”导致了学校中的效能“危机”
第二节 什么样的学校最有效能?
第三节 “特许学校”在教育政策文本中的确立
第四节 反抗者的声音:“谁能选择?”
第四章 意识形态、符号与控制
第一节 站在新保守主义和传统派背后的五类控制模式
第二节 意识形态冲突、符号认同与控制的实现
第三节 美国公共教育的新特性与内在结构性冲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