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国平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花,色彩绚丽,馥郁芬芳,给人以美的遐想。来而不往非礼也,再说,秀才人情纸半张。于是,常沙娜给自己画就的小花一一谱写花语,让她们一下子有了灵性,获取了生气。

“野地里长出如此精美的小花草,红与紫的变化多么微妙,小叶的衬托象秀丽剔透的花边。”“生就旋转式的姿态,托着蜡烛台似的座,举起仰首的针形种子,为了繁衍我们的后代。”“我长得很不起眼,但随形敷彩,轻松点染,同样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这些,她一并送给了“不知名的小花”。

有时,这些花朵也爱比美,纷纷“吐槽”,搞起“自我营销”,彰显自身的优长。大金鸡菊就毫无忌讳地这般自我介绍:“我们长得很平凡,没有什么惊人的样子,属于菊科。我们长势很舒展,比那长得整齐有序的菊花,更加随心所欲和洒脱。”

有时,这些花朵通过她的笔墨,向人类提出“抗议”。比如,二月兰就有点怒了:“我们野生在较阴湿的树丛中,开出成片带着芳香的紫色花丛。年复一年自身繁衍,是极简单的春季‘绿化’品种,遗憾的是人们不会观赏我们这种野趣,常把我们当作野草铲除。”

有时,常沙娜甘当翻译,给人类捎来小花的“忠告”。百合就正色直言:“我们常常与土地分开,作为花束供人装点室内环境,也为披婚纱的新娘作嫁妆,不论在何处我们都不失洁白的本色,给予人类‘纯洁’的感受和憧憬,人们需要的是多几份‘纯真’才是。”

甚至,有的小花成了“友谊使者”,呼应着“国际交往”,带来了异国的深情厚谊。郁金香就公开表态:“我来自荷兰,侨居中国的土地上,带着火焰似的簇生叶,迎着春光,闪烁着浓郁的赤金色的花朵。”

花与人的边界,不设防。

她画下的这些美丽的花儿,被年轻编剧柏邦妮看见了,爱不释手,写下一篇名为《让常沙娜芬芳一屋》的博文,臆测现在的常沙娜即使不再画花儿了,也会“眯起老花的眼睛,在神奇的光与影之间·在水分和土壤之间,在脉络和气韵之间,温柔注视着花儿,她的心里一定还有支不枯竭的画笔。她会在心里画画的,醮心血为颜料·铺展时光为画纸。然后,我们便能在她的画上闻见芬芳”。

她猜对了,现在常沙娜很少画花儿了,不过她还在固执地为敦煌艺术忙碌着。

时代在变化,但美的精神岿然不动,传统的审美情趣魅力恒远;形式在瞬息翻新,但人类的精神本质,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传统的东西不能丢,这是她的一贯主张。

她曾经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传统色彩的临摹和运用上下大力气,并且把他们的视线再度引向敦煌。

“敦煌的色彩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特点,简要概括起来,北魏以土红为主色主调;到了隋代则以土红和石青、石绿,加上白色的线和点的点缀,层次增加了;到了唐代加上各色退晕的手法,和朱红、曙红的运用更加富丽了,加之有金有银……”她期待学生能通过临摹感受到传统色彩的微妙关系,再在具体的设计中加以创新运用。

她领着学生前往敦煌,现场教学,照搬当年父亲常书鸿对她进行的“密集轰炸”战术,让壮丽绚烂的石窟艺术将他们紧紧包围,“从而‘不点自破’地领悟到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的精华,也理解了我平时对他们的作业作出苛刻要求的原因”。

在这样的时代,临摹是否还有必要?到现场,可以拍照片;画册,可以复印。

常沙娜果断地投了反对票。还是回到原点,临摹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通过自己的脑、眼、手的实践,加深对临摹对象的认识,理解其精髓,再输入自己的脑中,加以储存,供日后随时调遣。这个过程,也锻炼了眼、手、心的协调能力和统一能力。

写生是否还有价值?过时了吧?

常沙娜反感动不动就说“老一套”。写生,是向大自然学习的一条路径,撷取自然美的造型、构成和色彩,怎么可能过时呢?只是不同的时代,赋予自然美的形式和意念不同罢了。

有人婉转地批评她太保守,常沙娜毫不客气地予以反击:“艺术不能赶时髦,要立足自我,立足自己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根深叶茂。我从里到外都‘洋’过,我知道选择什么。当我面对‘洋’的东西时,我非常冷静。艺术不必今天染一撮黄毛,明天染一撮红毛,黑色是我们的本色。当我们的艺术拥有自己的颜色时,我们就真正成熟了。”

对中华民族艺术传统一概不知,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运用视而不见,好意思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有什么资格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儒雅的老太太有时说起话来也“咄咄逼人”。

她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在各地考察时发现,主宰第三产业大半命运的,竟然是旅游局。这些人对艺术并不在行,看到市场上某种工艺品畅销,就在本地盲目开发,希望增加旅游收入。其结果是多数旅游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大同小异,没有特色,适应性差。

回到老家敦煌。市场上飞天、观音的临摹本泛滥成灾,敦煌题材的商品画粗糙、拙劣,了无生气。她怒火中烧,干着急。

P97-99

后记

犹记得,1999年我从赣北一个小山村赶赴京城,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的开学典礼。主席台上,端坐着一位老先生,代表全体教师发言。远远地看,老先生个子不高,满头华发,一开口就说:我何德何能站在这里说话,你们那么年轻。其他的内容都已经淡忘了,这句开场白却镌刻在记忆里。后来得知,他就是启功先生。尽管当时对老先生的成就与声望不甚了解,但从言语之间依然感受到了一股力量与暖意。

那时,自然没有想过。自己将来要坐在好几十位长者的面前,梳理他们的心路历程,聆听他们的人生感悟。

走近集子里的这些老人,直接动因源于写大文章的“诱惑”。

2006年刚参加工作,进入光明日报社。此时。报纸上新开辟了“人物副刊”版面,整版刊发记者采写的人物报道。不由得有点心痒,展望着什么时候也可以在这里亮个相。

机会来了。当年,我前往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采访。步入桂阳县第一中学,发现校名是郭沫若题写的。这引起了我的好奇,细问之,原来郁达夫的长女郁黎民先生在这里任教,时年81岁高龄。之前学现代文学史,知道郭沫若和郁达夫是好友,一同在文学道路上相互搀扶。这样一来,老人家这里应该有不少故事值得挖掘吧。但底气还是不足,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与时任“人物副刊”版主编邓凯先生联系。在电话里,他热情鼓励,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题材,不必有顾虑,放开手去采访、去写作。这给了我信心,径直地坐到了老人家的小院子里,开始触摸一段尘封的历史,感知一代文人的足音。

稿子如期刊出。尽管不是整版的篇幅,但大半个版的“面积”冲到眼前,还是令我兴奋了好一阵。

以此为发端,我开始了一次长途跋涉。

此中自然有苦楚,但更多的是收获富足。这些老人,在岁月的长河里历经淘洗,饱览风霜,已经在用另一双眼睛看待命运、看待生活、看待人间。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大多逐渐在被遗忘。当下的浪潮滚滚奔涌向前,新颖而迅捷,令人眼花缭乱。在都市里,物质的力量紧紧地攥住了大多数人的心,年轻一代步履匆匆,目不转睛地奔赴各自的欲望。如果身旁还有个老人家在蹒跚挪步,难免心怀怒气,抱怨他们挡路了。但是,与你擦肩而过的这位长者,尽管已经老态龙钟,岁月的沧桑爬满脸庞,普普通通,一副邻家大爷大妈的模样,却可能有着耀眼、辉煌的过往,有一肚子的人生感想期待你的分享。他们的付出、他们的才华,可能你无法感知,却在某个角落里散发着光亮,隐隐地烛照你的成长,或是间接存留在你的记忆里,业已生根发芽。

我愿意放慢脚步,搬个小板凳,坐到他们的身边,静静地听。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与这些长者的对谈,翻查他们的相关文献,我也知晓他们并非完人。他们的身躯里也出现过两个“人”打架、角力的情景,甚至昏天黑地,但最终还是分出了胜负。赢了的那个,应该在才干、品行、智慧、毅力等维度上更胜一筹。

曾经有幸受邀到几所高校,跟大学生谈及这些老人的故事。当时拟定的题目是《在文化老人的故事里成长》。确实,他们的故事可以让人变得充实而丰盈。

偶然地,在网络上读到一位学生写下的心得:

每一个人都在迷茫。迷茫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有的人学会了掩饰,学会了伪装,所以看上去他们阳光向上,也就圆滑世故,这样的人或许在很多事情上会混得更好。我却不行,我不想掩饰自己的迷茫和慌张。我战战兢兢地生活,小心翼翼地学习,可是时不时地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要做什么,自己又该怎样去做。

“老人去了,好像图书馆在着火。”

老人,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真挚的人了。他们经历了世事变迁,看透了人生风雨,所以他们能坦然地看待一切,笑谈一切风云变化。

很是惭愧,在短暂的生命已经过去四分之一的现在,我依旧没有认真接触过一位老人。爷爷奶奶只存活在模糊的记忆深处,姥姥姥爷只是生活中的偶然拜访。当我真正走近一些老人,竟然是在别人的谈话中,别人的思想里。尽管这样,我依旧震撼,依旧感动。

人生的境界在于爱好与追求。我不能理解人们为了爱好而不顾一切,就像我不能理解吴宗济先生为了爱好在殷实富足的生活面前依旧选择了枯燥的语言学,百年如一日。跨越一个世纪,他的故事在人们中传诵。年少的顽皮,少年的执着,中年的努力,老年的旷达。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态度。我也震撼于樊锦诗女士的执着,茫茫大漠,她是“敦煌女儿”。一个敦煌,一生相守。是怎样一种力量,让弱小的她投身大漠,在黄沙漫漫的寂寞中不离不弃。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力量。

老人老了,但是他们永远年轻。我在他们的事迹中看到了一种纯粹。试问一颗没有杂念的心思怎么会让人苍老?黄永玉,吴宗济,张锦秋,樊锦诗,谢辰生,吴良镛,张祖道,刘曾复……他们的名字很多,孤陋寡闻的我都是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具体事迹我还不是很清楚,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他们的憧憬、向往之情。没有比追求生命真理的人更美丽,没有比追求人生价值的人更年轻。

我们还年轻,不懂世事,不懂价值,不懂何为追求。但我们可以学习,向长者看齐,向长者学习。

这篇博文冠以《人生境界》的名字,读来令人心暖,有些思考我不曾触及,让我颇有启发,并欣慰自己的些许努力有了直接的回音。谨表谢意。

由衷地感激这些老人愿意为我打开家门、敞开心扉。朱光潜先生说过:“年代久远常常使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而且,“‘从前’这两个字可以立即把我们带到诗和传奇的童话世界”。这些老人更多地在引领我回到“从前”,让在现实时空中碌碌奔波的我有了一个喘息甚至是疗养的美好时机。

还特别感激我供职的光明日报社。一些老人在不知我姓甚名谁的情况下,之所以爽快地应下采访,告知家庭住址,是因为他们对这张报纸始终抱持着好感与信任。时常,刚刚坐下,他们的开场白就是:那个谁还在你们报社吗?或者是:当年,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的还能说出刊发的具体日期,甚至哪个版面,让人感怀不已。集子中的这些文字,主体内容都在报纸上刊发过,每一篇都得到了报社诸多同仁的关爱与呵护。2014年6月,这张报纸将迎来自己65岁的生日。这本小书,也算是我个人的一份贺礼。

感激尚长荣老先生在排练新编剧目的间隙撰写了序言,为小书增色不少。他为人坦诚,待人和善,每次见面或在电话里听见他那爽朗的笑声,都让我倍感亲切。与他对谈,是一趟愉快的旅程。

感激常沙娜先生允诺封面和封底采用她的绘画作品,精妙的笔法让小书流淌着一股源自田野的气息。

感激邓凯先生的提携。有段时间,他总是冷不丁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或者是一截报纸,说这个老人家值得写,你试一试。然后,就是旷日持久的催稿,让我不敢慵懒。他是诗人,握有一支妙笔,经常能拟出一个精妙的标题,让一堆原来松散的文字立马显得精神起来。

感激崔志坚先生对这些习作的及时评点。当集子中的部分文章见报时,他是一个认真的读者,兴致来了,发送邮件,议论风生。既有毫无迟疑的掌声,也有点穴般的提醒。回看他的经验之谈,发现集子中的文字依然有不少笨拙之处,只好留待日后继续奋力。

感激郭红松先生一道参与采访。小书中多数老人的“近照”,都是他拍摄的。有时采访经验不足,中间卡壳了,他会及时冲上,引出新的话题,让对谈的氛围融洽而温馨。

感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器重。特别是王海龙编辑,他的敬业精神令我钦佩,他的性情温和、敦厚,我们之间的合作舒畅而顺当,甚至充满了快意。

感激岳母赵桂花,尽心替我们打理家庭杂务,让我可以全力面对工作。感激妻子崔芳和小儿修琪,让我在偌大的北京体味到了人间的情趣与温度。

感激父亲王书连的全力付出,以残弱的身躯支撑起整个家,让我得以走出家门,眺望远方的世界。

这本小书,凝聚了太多前辈、师长、挚友、同好、亲眷的心血,恕我无法逐一录下,只好一并鞠躬致谢。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周月英。失去母爱的苦与痛,只能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咀嚼。愿您在天堂好好歇息!

王国平

2013年11月17日

于辽宁丹东鸭绿江畔

目录

吴宗济:百年风雨近却“无”

 生之涯:忧尽甘来作阿翁

 师之教:风乎舞雩咏而归

 癖之怪:座相忘酒一盅

 境之清:但留绿意在人间

刘曾复:生理学和京剧“一肩挑”

 他看京剧多可爱,料京剧看他应如是

 生理学和京剧在别人画的脸谱上分手,在他画的脸谱上会合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做人”二字,他就最讲做人

常沙娜:“敦煌之花”优雅绽放

 盛开在戈壁滩上的“波斯菊”:父爱如山

 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天顶花饰:唤醒敦煌魂

 野地里不知名的小花草:爱亦无声

张祖道:镜里波澜千万重

 记录战时的革命激情

 定格乡土的生活表情

 捕捉大家的日常神情

李铎:且歌且吟一青槐

 这棵“青槐树”,种在故乡的渌水河畔

 这棵“青槐树”,种在军营哨所旁

 这棵“青槐树”,种在文艺百花园里

顾棣:为红色历史影像“站岗”

 “小小顾棣”“瓦丽”“小胖子”“74块炖牛肉”——顶着四个绰号,在沙飞的引领下,他当上了“小八路”

 “心里一惊,差点窒息过去”——闹着小情绪,他跌跌撞撞地成长

 “这是×××同志的作品,不许他人随意强夺!顾棣声明”——他成了“打假斗士”

裘沙、王伟君:迎着鲁迅的目光

 他们属于“闪婚”族,鲁迅是远远的“媒人”

 他们矢志用线条和色彩“翻译”鲁迅

 他们以鲁迅的思维过着平静的生活

南国农:寻觅一盏最亮的灯塔

 “话剧王子” 唤醒民众

 电话教育?电化教育!

 三个“忘了” 言传身教

于蓝:三十而立心磅礴

 演戏:扑向生活

 爱情:影坛楷模

 家园:情浓至深

王希钟:把化装捋成一门艺术

 “用现在的话说,那个时候我就是个打工仔”

 “机会来了,咱们就得闹一闹”

 “正如帽匠关心人头,鞋匠注意人脚,刽子手专盯人脖子一样”

 “满街都是曹操”

李滨声:远观人生多“趣事”

 一幅漫画,搭上了二十二载年华

 身怀“四项全能”,但“艺多”有时也“压身”

 一腔惆怅,有太多的东西“没法说了”

马继兴:住在书袋里

 治学时,他的眼神如探照灯一般,举目四望,搜寻着他的“宝贝”

 作为师长,他的目光如钳,紧紧地锁住后学的研究态度

 生活中,他的目光透亮如镜,无杂质,无波澜,无起伏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尚长荣

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的间隙,我翻读了国平文友的这部书稿,顿时感慨万端。

我今年七十有四了,算老叟一个。接到剧组邀请参演这部全本大戏时,还是抵挡不住“诱惑”,决定再拼他一家伙,豁出去了。我饰演的郑庄公,在整出戏里,有上百句唱词,这是我以前没有唱过的,确实是个挑战。但我暗自思忖,作为一名戏曲人,应该要有一股气,即便年龄大了,亦不可甘于“卸甲归田”,而是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劲。当读了国平文友写下的这些文化长者的故事,我觉得自己更应该接下这部戏了。尽管书中提及的几位老先生已经故去了,但有的在人生旅途上攀爬了上百年,生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发挥着光与热。健在的,也在各自的领域奋发有为,擎着大旗,为后学指点迷津、开山辟路。在他们面前,我尚某人还尚年轻!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说得多好!就文化领域而言,老人更是一笔财富。他们摸索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积累的经验,句句堪称金玉良言,挪过来就可以直接用上;他们留下的教训,可以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更加轻易地迈上成功的通途。我在戏剧道路上的每一步成长,就离不开前辈的提携与点拨。他们积淀下了优良的传统,宛如一棵参天大树,为这门艺术的发展遮风避雨。如果说我们这些晚辈在艺术上有一点点成绩,就是源于“大树下好乘凉”。

比如说,我是在1960年6月拜侯喜瑞先生为师的。那时候,先生将近七十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拜了侯先生以后,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戏,怎样才算演戏。

随先生学戏,感受最深的是他“发于内形于外”的艺术观点。他经常对我说:“演戏要演人,演人要演心。”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强调将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坚实的传统表现技法相结合。侯先生在艺术观念、表演技法等方面的全面传授,对我的舞台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就是我的“一宝”,他的谆谆教诲,在我可以说受益终身。

所以,当有人问我,如何对待艺术上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的经验是“死学、活用”。这是针对成语“活学活用”说的,我主张对前辈、先贤的艺术,要尽量忠实地继承,尽量全面地掌握传统;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再来谈创造。“活用”是创造的基本要求,而“死学”则是“活用”的前提和保证。

通过国平文友的笔,我又知悉了13位长者的人生故事,又有了学习的对象。他们之中,有的我是相熟的。比如刘曾复老先生,在我们梨园享有盛誉。国平文友的采访细致,把他的故事讲得很有味道,让我对老先生有了新的认识,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连连发出“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人”的感叹,妙哉!

我很中意国平文友拟定的这个书名,《纵使负累也轻盈》。这是对13位文化长者人生历程的高度概括,既说出了他们历经的苦楚与疼痛,更道出了他们宽阔的胸怀。人一辈子,本来就是要“负累”前行的。脆弱的人,扛不住,颇为无奈,只好“趴下”;但总有一些内心强大的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轻盈”地迈开脚步,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此等人生境界,令我辈神往!

2012年4月底,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艺术团来到苏州昆山千灯镇演出,国平文友受邀前往采访。在蒙蒙细雨中,我们相识。当年的6月初,我们在沪上有一次长谈。尽管我们在年岁上整整相距四十个春秋,但彼此相谈甚欢,成了忘年交。之后,我们时常短信往来,通话不断,不亦乐乎。我到北京演出,总是设法邀请他到现场观摩,印象中已经请他看过《廉吏于成龙》《霸王别姬》《失空斩》等剧目,我想听听他的意见。他来上海,也会到寒舍小坐,谈天说地,很是惬意。

今次,他的这部书稿要出版面世,邀我作序。我慨然允诺,视为职责。于是写下这段文字,谨表祝贺,并愿有缘与这本书相遇的读者诸君,速速静下心来,聆听13位长者“亲授”的人生课。

是为序。

2013年9月

内容推荐

《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由王国平编著。

13位老人,故去的,历经了百年风霜的击打;健在的,也刻下了越过八旬的年轮。他们大多没有显赫的声名,却在自己的领地默默深耕,捧出了他们全部的智慧才华,铸就了属于他们的人生传奇,并最终汇入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场。经由作者的“穿针引线”,他们相聚在这本小书里,回望漫漫人生路,卸下各自的“负累”,笑谈过往的岁月,“吐槽”当下的怪状,畅想明天的风景,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个“轻盈”的身姿。

——《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是文化积淀的财富,更是人生课堂的精髓。

编辑推荐

《纵使负累也轻盈:文化长者谈人生》作者王国平在采访国内12位文化大家的基础上,以其丰富的新闻实践、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新隽永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文化老人的心路历程和精彩的人生故事,讲他们对事业的坚守和执著,讲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讲他们如何在困境和磨难中依然笑对人生,给人以心灵的感动、文化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