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高山的人,是在走向光明。作者登上海拔五六千尺高度,就走出了不确定区域,即飘动着云雾的海洋。站在这波涛之上,沐浴着宁静的阳光,便看见穿出云海的峰巅和冰川。
登上花岗岩山顶,远望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来听他讲述神秘的极地,暴烈的火山,海上的暴风雨,海里的鲸鱼、海牛和海豹的故事吧!
《山与海的故事》是一本少儿文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与海的故事/倾听大自然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法)儒勒·米什莱 |
出版社 |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攀登高山的人,是在走向光明。作者登上海拔五六千尺高度,就走出了不确定区域,即飘动着云雾的海洋。站在这波涛之上,沐浴着宁静的阳光,便看见穿出云海的峰巅和冰川。 登上花岗岩山顶,远望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是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来听他讲述神秘的极地,暴烈的火山,海上的暴风雨,海里的鲸鱼、海牛和海豹的故事吧! 《山与海的故事》是一本少儿文学。 内容推荐 《山与海的故事》的作者儒勒·米什莱(1798—1874),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法国史》、《法国大革命史》等,被誉为“法国史学之父”。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散文作品,在文字间歌颂自然与人类,充满了馥郁的人文气息。《山与海的故事》选取了《山》与《海》中的经典篇目,不仅文笔汪洋恣肆,更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和自信的时代精神。 目录 这本书要带你去的地方 山的故事 白朗峰冰川 阿尔卑斯山脉 瑞士的眼睛 神秘的极地 火山 海的故事 岸边观海 沙滩、石滩和悬崖 1859年10月的风暴 灯塔 鲸 美人鱼 试读章节 在登白朗峰之前,我早就看了格林德尔瓦尔德,很容易接触的一处冰川,周边保持原态,不像许多别的冰川那样,修理得面目全非,过分营造了人为的效果。格林德尔瓦尔德冰川,我是猛然间看到的,没有思想准备,突然惊现,未加思索,也没有联想文学的篇章:文学的记忆,在这里不但毫无意义,还会歪曲真实的印象。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天真而强烈,既惊异又恐怖。 清晨,我离开了喧闹的因特拉肯镇,以及汇聚在那里的庸人,来到格林德尔瓦尔德村,下榻在一家设备极好的旅馆。一进客房,里面不亮堂,也不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当店家打开一扇窗户,我转过身去……这扇窗户,一下子灌进来阳光。在我看来,狭小的窗框漫溢进来的不知是何物,庞大、耀眼,还在运动,径直朝我冲来。 的确,我从未见过如此奇妙的景象。这是一片光海,似乎就在玻璃窗外,势欲进来。涌进来的强烈效果,不亚于一颗流星突然陨落在地球上,撞击出炫目的强光。 第二眼,我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离得并不很近。它那样子似乎在向前进,但是在相当远处及时停下了,还在我步履能及的地方。怪哉!它静止不动,却恍若在运动中!它行进在半路,仿佛被逮住,就地僵硬石化了。 这种景物必须远观,近看没有虚无缥缈的诗意,却会觉得无比粗糙,无比崎岖,无比艰险。试想一下,有一条脏兮兮的白色大路,也许宽达两公里,布满深沟辙道,坑坑洼洼,极为颠簸。从那里驶下来的,是怎样可怖的马车,或者是怎样的魔鬼车呢?在那之间,立着许多水晶体,并不晃眼,倒像一张甜甜的面孔,高约十五尺到二十尺,呈现一种灰白色,有一些则近乎浅蓝色,如同某种酒瓶绿,色调暧昧而凶险。 这面斜坡,显然是很大一片冰海的一次倾泻,而那冰海的边缘,看得见就在山巅,一条生硬的线印在蓝天上。整个景象辉映着阳光,有一种原始的坚硬,是对我们居住在下面的人极大冷漠的结果——我可以这样说吗?——是一种有恃无恐的态度。因此,我丝毫也不感到奇怪,就连索绪尔那样平和、那样明智的人,登上这冰川都不禁义愤填膺。同样,我也深深感受到这些原始巨物的蔑视和挑衅。我相当粗暴地对它们说:“你们不要这样目空一切!你们生存的时间比我们长久一点儿。然而,山啊,冰川啊,在我们的思想高度面前,你们这一万尺高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打算走到近前看看冰川,于是从村子往下走,到达它的边缘,再深入进去。入口有各种各样的。此时,冰川开口狭窄,也不高,外观明亮而光滑。进到里面,处处滑溜,还有危险的斜坡,不知滑向何处。斜坡上方,有两三层淡蓝色的拱顶,开裂的缝隙,看上去很刺眼,那种透明提示人们留神点儿。最意味深长的,莫过于有一簇美丽的花,经过多少岁月,一直镶嵌在那里,透过冰展示它那鲜艳的色彩。在那里被禁锢,就肯定能保存下去。这种丧葬的长久展示,比任何死亡的形象都更令人惊心动魄: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永生,可悲地扮演着生命,永远也不可能返回大自然、回到休息的状态了。 山民并不像我们这样看待他们的山。他们对山十分依恋,总要回到山间,并且称之为“坏地方”。泛白色透明的溪流特别湍急,跳跃着逃离,山民就把它们叫作“漫流”。黝黑的冷杉林,半悬在绝壁上,似乎永远安宁。其实也有战事,也有战役。在一年中最艰难的几个月,什么活计都停工了,山民就向冷杉林发起攻击。艰难的战争,充满了危险。这些树木,伐倒了并不算完事,还必须引导树倒的方向,再牵引上路,平衡木头在湍流的河床中的剧烈跳动。战败者往往要向胜利者索命,树木也要索樵夫的命。森林记录了孤儿寡母的悲惨故事。在女人和家庭看来,举家哀丧的恐惧,就寓于那些高大的树木之上:那些披雪的树木,远远望去,黑白斑点突显了一派阴森。 从前,冰川是人们憎恶的对象,人们对其无不侧目而视。白朗峰的冰川,在萨瓦被称作“该下地狱的山”。在德语瑞士区,农民的古老传说中,就把被罚下地狱的人置于冰川:冰川就是一种地狱。狠心虐待老父亲,冬天把他从火炉前赶走的吝啬女人,就必遭报应。她受到惩罚,要同她的黑恶犬一起,永无休止地在冰川之间游荡。在最严寒的冬夜,人人都紧紧围着火炉时,就能望见山上那个白衣女人冻得瑟瑟发抖,踉踉跄跄走在水晶般的冰尖上。 在恶魔谷里,少女峰时刻发生雪崩,响起隆隆的雷鸣,这正是那些被打入地狱的男爵、残暴的骑士,每天夜晚都要相互撞击,撞破他们的铁头盔。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传说,才气更高,也更可怕,它以怪诞的方式表达对高山的恐惧:山里藏满了金银财宝,由一些可怕的地精和一个力大无穷的矮人看守。在冰山城堡,端坐着一个冷酷无情的处女,她的额头上戴着一串钻石,挑逗所有的英雄好汉,那笑声比冬天刺骨的寒风还要残忍。冒失的汉子登上门,来到要命的床铺,结果被锁在床上,同一个水晶妻子结成永世的姻缘。P3-9 序言 大自然是人类的摇篮。文明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无不起源干自然。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情感,我们对美和幸福的渴望,对梦想的追求,都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的一切都是虚无。 讴歌自然之美,抒发人类沉浸在自然中的优美宁静的心境,是文学作品常写常新的主题。古往今来,无数文学家用他们独特的文字,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的赞美,写出了他们亲近自然的深情感受。自然之美,是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收在这套书中的文字,是文学家和大自然的奇妙对话,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这些作品,都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名篇,自它们诞生以来,已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文字,在人间流传,感动过无数读者。在年轻时代,我曾迷恋过其中的好几位作家的文字,如普里什文的《林中水滴》,梭罗的《瓦尔登湖》,还有儒勒·米什莱和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我曾跟随他们的目光和脚步,游历天地间的美景,谛察大自然的万种风情,聆听天籁在人心中引发的奇妙回声。收入这套书的另外几位作家,也是大自然的歌手,约翰·缪尔、阿尔多·李奥帕德、约翰·巴勒斯、德富芦花,他们置身于大自然,情不自禁地书写着心中的赞叹和沉醉。他们的文字,不仅描绘自然的四时景色,还将生灵的自由鸣唱转化成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这些热爱大自然的智者,将大自然的声音化成了美妙的文字,在自然和人心之问架起了桥梁。阅读这些讴歌自然的作品,能驱逐烦躁,使心灵归于宁静,读者可以在这些智者的指引之下,作奇妙的自然之旅。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城市正在大规模地扩展。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自然在缩小,甚至在慢慢消失。野草花树、溪流湖泊、旷野峻岭……这些自然的景象,似乎都已退到陌生的地方,和现代人的生活距离越来越遥远。然而,我们必须认定一个不会变更的事实:大自然依然存在,而且永远不会消失。人类无法改变她,无法躲避她,更无法消灭她,她永远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注视我们、安抚我们、陪伴我们、哺养我们。从前,我们曾经喊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这样的口号,有人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可以对自然颐指气使,按自己的需求改变自然的形态。这样做的结果,必定是失去安宁和美,并终将受到惩罚。 对大自然,我们应该怀抱敬畏和感恩之心,大自然坦陈在天地之间,是我们视野中美的盛宴,而随风飘漾的天籁之声,是最动听的音乐。能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聆听大自然,是人类的幸福。这套书中的文字,可以让读者品味这种幸福。 记得普里什文曾经说过,如果热爱自然,即便是面对一片风中落叶,也能写出一首长诗。在这套书中,到处可以感受到这样的诗意。请读一读从书中随手摘录的文字吧: “我以为是微风过处,一张老树叶抖动了一下,却原来是第一只蝴蝶飞出来了;我以为是自己眼冒金星,却原来是第一朵花儿开放了。” “我喜欢在祥和的月圆之夜走出家门,凝视着皎洁的月色,还有被月光洗涤过的雪地。空气中像是藏着团火,寒冷却温暖着我。” “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要倾听风儿、鸟儿和瀑布的歌唱,就要读懂岩石、洪水、风暴和山崩的语言。我要和原野、冰川交朋友,尽我所能贴近大自然的心……” 让我们追随这些优美的文字,去贴近大自然的心。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读者也会由衷地生出愿望:迈出家门,走向辽阔的原野、山林、江海,以自由的身心,去拥抱大自然,倾听真正的天籁之声。 2013年9月17日于四步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