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雄传(附光盘)》——大唐盛世,金戈铁马,书写英雄传奇。
品读经典,梦回大唐,激扬万丈豪情。
一座凌烟阁,它见证了唐朝三百余年的历史。凌烟阁里的功臣和英雄,更是令后人激情荡漾。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梦,而每一个英雄,也都有他心目中的凌烟阁。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大唐史诗,翻开史书,还原历史,复活英雄。在真实的历史中,他们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群令人钦佩的英雄人物,恩情友情,勇气义气,忠心良心,命运的关键时刻,他们又能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
四月芳菲时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同步热播!
知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倾情讲授!
凌烟阁是唐代长安城太极宫的一座阁楼,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将24名在建国和玄武门事变中建立功勋的功臣的画像悬挂在阁中,用以标榜功劳,激励后进。所以后世文学语言中“凌烟阁”成了“建功立业”的代名词。唐代先后有四位皇帝继续将功臣添补到凌烟阁中,如郭子仪、李光弼、张九龄、马遂等,总数最终达到了一百人以上。
于赓哲所著的《大唐英雄传(附光盘)》以“凌烟阁”为主线,从唐代三百年的历史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位人物加以介绍,每人一讲,贯穿整个唐朝历史。阅读《大唐英雄传(附光盘)》,就是阅读大唐三百年的历史,感受英雄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大丈夫壮志豪情的英雄气概,为治国兴邦,为人处世提供借鉴。
第五讲传奇秦琼
我中学午饭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里面那么多英雄好汉,纵横捭阖,驰骋天下。而且里面还有个排行榜,什么十三条好汉、十八条好汉,就跟现在那些流行歌曲排行榜一样。那时候为了争论谁的武功更强,男生是可以打起来的。后来学了唐史才知道里面好多人是虚构的,比如头条好汉李元霸,李渊的儿子,这就是编的,历史上只有一个李玄霸,而且早早就去世了,也不会使什么大锤。清朝人写《隋唐演义》借了他的名,而且为了避康熙帝玄烨的讳,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李元霸。排行榜里宇文成都等好多人也是虚构的。
不过咱们今天要讲的主角秦琼毫无疑问是真实人物,而且的确是一条响当当的好汉。他不仅是唐初的名将,而且是后世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民国诗人宋恕在《游五龙潭》一诗中这样说:
胡国宅犹记,唐家陵久平。
二三老农贩,闲坐说秦琼。
这就是民间的写照,秦琼就是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一个传奇。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复原秦琼的历史面貌。
第一、秦琼出身。
《隋唐演义》里有一出“秦琼卖马”,用了好几回来说这个故事,所谓“三义坊当锏受腌臜,二贤庄卖马识豪杰”。说秦琼祖父叫秦旭,父亲叫秦彝,都是北齐大将,保家卫国而死,秦琼由寡母养大,后来当了历城县的都头,当差出门在外受困,虎落平阳被犬欺,遭到店小二等人的奚落欺侮,不得不当锏卖马,最终结识了豪杰单雄信,两人成了莫逆之交云云,后来京剧界还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就叫《秦琼卖马》,还有叫作《天堂县》、《当锏卖马》的,成了谭鑫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咱们的老百姓关于秦琼的印象往往就出自这里。
那么真实情况呢?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也就是今天山东济南人。正史中没有记载秦琼的身世和先祖,于是给小说家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比如刚才提到的《隋唐演义》。另外《历城县志》还说秦琼出身寒微,他家世代是打铁的等等。现在看来都是虚构。1995年济南出土了一块墓志,墓主人不是别人,正是秦琼的父亲。墓志记载其父名不叫秦彝,而叫秦爱,祖父名叫秦方太,都是北齐时期的文官,北周灭北齐之后,墓志记载说秦琼的父亲就此退出官场了,“周武平齐,君乃告归乡里”(《秦爱墓志铭》)。他的祖父呢,此时应该已经去世了。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虽然祖、父都是官员出身,但秦琼还真的不是官二代,他家那个官北齐灭亡了就清零不算了。而且他这一身的武艺也不知是向谁学的,他祖、父都不见带兵打仗的记载,大概只能解释为乱世出英雄吧。
秦琼出道时身份不高,在隋朝大将来护儿手下充任“帐内”,这是隋朝王公和三品以上大员的随从。来护儿是隋朝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骁勇善战,在平陈统一江南、三征辽东战争中都立有大功。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对待秦琼的态度非常特别。当时秦琼母亲去世,来护儿特地派人去秦琼老家吊唁,下属们不解,有人问:“士卒死亡及遭丧者多矣,将军未尝降问,独吊叔宝何也?”(《旧唐书·秦琼传》)士卒死亡或者家里有丧事的多了,怎么不见您吊唁,单单到秦琼家吊唁呢?来护儿回答:“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旧唐书·秦琼传》)此人骁勇善战,而且很有志向、气节,以后定然能靠着自己的能力取得富贵,我怎么能把他当一般人来看待呢?
事实证明来护儿没看错,秦琼果然在隋末战乱中脱颖而出。
第二、秦琼所用的兵器。
一说起秦琼,大家都会想起手持双锏的一员武将形象。其实这个又是演绎,就跟历史上的关羽明明善于用长枪,却被渲染成手持青龙偃月刀一样。中国的民间文学好像很喜欢给英雄好汉安排个个性点的武器。
锏这种兵器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不太清楚,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唐代铁鞭、铁简都不是制式装备,那么秦琼用的是什么兵器?《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得很明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唐太宗每次看到敌人阵中有耀武扬威爱显摆的家伙,必然命令秦琼出马,秦琼必然能一枪将敌人刺落马下。这说明秦琼善用的是长枪,而长枪的确是隋唐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唐六典》就记载过四种制式长枪,唐朝的骑兵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和长枪。
第三、秦琼所乘马匹。
民间文学和京剧都说秦琼乘一匹黄骠马,宝马啊,大排量的。真实的秦琼所乘的马匹不是黄骠马,《酉阳杂俎》记载说:“秦叔宝所乘马,号忽雷驳,常饮以酒。每于月明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胡公卒,嘶鸣不食而死。”意思是秦琼的马叫作“忽雷驳”,秦琼还经常给它灌点酒,这马厉害,弹跳力惊人,能越过竖起来的三领黑毡。秦琼去世以后,这匹马十分悲痛,不断嘶鸣,绝食而死。战士与马的感情的确很深厚,古往今来例子太多了,这是其中的一个。
忽雷驳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其实唐代前期战马的名字听起来都有些奇怪的,比如秦琼的老上级唐太宗的昭陵,那里有个昭陵六骏,赫赫有名,都是唐太宗生前骑乘的战马,那些马叫什么名字?“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有的按照汉语貌似能讲得通,比如“白蹄乌”,大约是白蹄子的黑马,“青骓”大约是青色的马,其他的呢?就不大了解其含义了,现代学者比对突厥语之后发现,所有六匹马的名字都是突厥语的音译,换句话说它们的名字都是按照突厥语来起的,包括“白蹄乌”和“青骓”。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突厥人骁勇善战,马背上的民族,大概唐人羡慕其骑术,所以常常用突厥语来给自己的马匹命名,甚至可能战马就是从突厥人那里买来的,所以我怀疑忽雷驳这个名字也是外语音译。
突厥人不是唐朝的敌人吗?这个不假,但是唐朝的文化特点就是这样,开放包容,很有自信。敌人强,我就承认你强,还虚心学习你,甚至战马名字都可以按照敌人的语言来起,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我最终要战胜你。这就是大唐的气质。
P41-44
一千多年前,他们曾影响到中国的进程,他们纵横捭阖,叱诧风云,以热血、激情、智慧谱写了一曲大唐英雄谱。尉迟敬德、李靖、秦琼、程咬金、长孙无忌、张九龄、郭子仪、李光弼……他们或者在建国战争中冲锋陷阵,破敌建功;或者在官场上折冲樽俎,参与缔造政治文明;或者在维护统一的战场上鞠躬尽瘁,再塑国家。阅读他们的经历,就是在阅读大唐三百年的历史。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号—凌烟阁功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巍巍凌烟阁寄托着国人的英雄梦,寄托着国人对那个辉煌时代的怀念。
展现在您面前的这本小书是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所主讲的《凌烟阁—大唐英雄传》的配套书。也是我《百家讲坛》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前两讲是《狄仁杰真相》和《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书的内容比电视讲座更为丰富,尤其是增加了很多史料。希望对有兴趣进一步了解那段史事的朋友有所帮助。
对于中国人来说,隋唐时期的英雄好汉故事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午休时听评书《隋唐演义》,一千多年前的英雄们在收音机里栩栩如生,不可讳言的是,多数国人有关那段历史的了解不是来自于课本,而是来自于评书和戏剧舞台,李元霸的大锤、程咬金的三板斧、单雄信的悲剧、秦琼的义气……这一切都让人荡气回肠。长大后学了隋唐史,才知道李元霸真名李玄霸,而且少年夭折,从未使过大锤,程咬金除了名字幽默之外也没有那么多喜剧色彩……历史的真实究竟如何?这竟然成了我当初钻研隋唐史的动力之一。
还好,《百家讲坛》给了我一个机会,把我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奉献给诸位观众,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讲座以及本书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凌烟阁功臣远不止唐初的二十四人,自唐太宗到唐昭宗近三百年间,先后有一百余人的画像被悬挂到凌烟阁中。每一个皇帝图画凌烟阁的动机都不一样,分析起来会发现都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唐太宗需要的是以秦王府功臣的概念置换建国功臣的概念,从而彰显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唐代宗需要的是以图画凌烟阁这种非常手段表彰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功臣,折射出这位皇帝大乱甫定后的庆幸与后怕,而宦官鱼朝恩等人的入阁,则隐隐反映出宦官干预朝政的危险信号;唐德宗命运多舛,经历过平定安史的旷世大战,即位之初雄心勃勃,意欲荡平藩镇,却又接连遭遇臣下叛乱,一度自身几乎不保,所以回想起建国之初的那批忠心耿耿的功臣,难免感慨良多,表彰功臣的同时也包含着呼唤天下人忠君效力的用意;唐宣宗时期国家形势较为安定,唐宣宗是在以一个后人的平静心态审视国史,所以许多以前未曾入阁的前代功臣陆续入阁;而唐昭宗图画凌烟阁的举动则反映出一个走向衰亡的王朝颤颤兢兢的末日心态,他遭遇宦官作乱,被囚禁于深宫之中,有赖于神策军军人奋起一击,杀死大宦官刘季述,才使得他逃得生天。于是将拯救自己的三个神策军人图画凌烟阁。此事其实是唐朝衰落的体现,以前表彰凌烟阁功臣,看的是对国家社稷的贡献。唐昭宗已经没有那股锐气了,只求保命,于是这三个以前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就这样一夜之间成了凌烟阁功臣,这就是一个王朝衰亡之前的信号。
总之,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他的故事,绝非正史传记那单薄的文字可以全部涵盖,本书在一百多个人物中拣选最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人加以描述,希冀帮助大家回到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之中,体会我们曾经拥有、但是现在却逐步逸散的那股英雄气。
于赓哲
2014年3月20日于长安光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