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生是店中唯一一位厨师,每天处理超过二百多张点菜单。炉灶上的火没有一刻熄灭过,厨房就一直维持如初夏般的温度与湿度,四季如是。忙了一整天,但有一个动作,他从不假手于人——每晚七时为嘉乐拉下铁闸,像跑手冲线一样有象征意义。脚步终于可以放慢。眉头也可以松开了。“二十多年前,开店时间差不多十五小时。现在当然不行,我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体力差了。”
一人每天在厨房独撑早市到晚市,恐怕在追求工作和生活平衡的世代,很少人再有这份惊人的能耐。“现在开店时间大概是九小时。跟以往相比已经好得多了。但休店后我还有很多食材要准备,做好了.都差不多凌晨二时。”十三岁就开始工作赚钱养家的他,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可能比花在睡眠上还要多。“我做过的工作,没有一份工时是少于十二小时的。有时只睡五六个小时就够了,我习惯了这生活规律。"
麦生中一时,父亲得了重病,行动开始不方便,不能再外出工作。“我本来在九龙总商会中学读书,读完中一后,父亲的脚就得了病。不能外出工作了,只靠妈妈挣钱,我就没有读下去。”麦生有六个弟妹。身为长子的他,唯有出去找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大角咀唯一商业厂当学徒。“那间厂出产的金钻牌水壶,在行内很有名,其中一个保温水壶系列名为‘水酌’,这款水壶款式走高档路线,几乎所有酒店都指定订购这款,所以订单很多。”
麦生在制壳部门当学徒,由于只是一名“学师仔”,部门内所有琐碎事情都要做。“每朝七时半,工人就会开始上班。我和另一名‘学师仔’天天六时半就到厂房,为一整层厂房的机器添机油。我们一定要赶在他们开动机器前完成,不然机器就会过热而坏掉。每晚他们七时半就下班,我们要清洁所有机器,十时半才可以休息,在工厂留宿。”厂房危机重重,到处都是切割的机器,他的一只手差点给机器砍掉。“有一次要修理一部大型机器,我跟另一位同事各自站在机器的两端锁紧螺丝。但厂房太嘈吵,他误以为我已经弄好,就开动机器。我感到不妥,就把手缩开,闸门就下来了。”工作性质危险,但碍于家庭状况,他没有退缩的余地。“当时找到工作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我没有工作经验。所以要有人事担保,才能找到这份工作。”
后来他正式处理一项工序,但就获分配了最麻烦的工作。“这款水壶制作过程很复杂,其中以烧焊和打磨瓶颈的步骤最磨人。由于瓶颈薄,一不小心,就会把那部分磨坏,这很花眼力和心思。所有师傅都对这工序‘耍手拧头’。可免则免。”没有人想自讨苦吃,唯有安排麦生跟另一位学徒负责,最精细的部分竟由手艺最生疏的学徒负责。“没法子.当所有经验丰富的师傅都抗拒这个工序,只有这岗位让你有工作可做。打磨这部分容易失手,我唯有再加倍留神,我也失败过不少次。”另一位学徒学艺不精,磨多少就坏多少;麦生却熟能生巧,令各师傅刮目相看。“这就惨了,全工厂只有我一个做这个瓶颈,没有它又完成不了水壶,结果我不停地烧、不停地磨,忙得时间也忘了。”
淘 汰
因为这份专注,令麦生这名小伙子在工厂里崭露头角,也令“水酌”如期出厂,赶上货期。讽刺的是,同样因为这份专注,令他丢了这份工作。“当时工厂的阶级观念很重,对老板要毕恭毕敬。如果他来巡视业务,必须停下手上任何工作,站起来,向他鞠躬行礼,再说出自己的名字和负责什么工作。有一天,老板来巡厂,全厂员工屏息以待。可是订单真的太多,我管不了这么多,脑袋只是算着要完成多少个瓶颈。然后,他走到这个部门,走到我身旁,问我在做什么,我忙得口罩也没有脱,只是站起来说自己在做什么,他听过后就走开了,我也继续做我的工作。”以为员工够拼搏,老板也不会计较他礼数做得不够,万万想不到,这一次见面就种下了“杀机”。“过年时,初一到初三是休息天。初四那天,我睡过了头,只迟了十分钟回厂。心想应该没大碍吧,反正初四是第一个工作天,偶尔一次也不为过。”谁知道,厂方不久就……
最后,还是感谢。
从筹备到出版的这段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故事。这篇后记,我也会按时序逐一感谢每一个帮助和鼓励我的人。
首先,感谢曾肇弘先生。一开始有了写这本书的想法,我就抓住他不停地说。之后.我打给陈曦成(第二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其中一位得奖者)问他参赛的经验。这位过来人分享了很多,消弭了我对参赛的恐惧。
距离截止日期只有两星期,我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走到快乐印刷邀请关生关太接受访问。两位欣然接受。还特意星期日回店里跟我做访问。将自己的经历毫不保留地分享,给我一个美好的开始。摄影师伊灵更是这本书的一个灵魂人物.她的摄影触觉。为整本书扫上了色彩。她给我的鼓励和意见。令我前进得更好。
准备递上初稿参赛前.黄子翔先生和香丽茵小姐花时间跟我对稿和给我意见。设计师阿米帮我排版。让整份参赛稿件很完备。
其后,我相继遇上书中每一对主角,他们很慷慨,向我道出很真挚的故事,又翻箱倒柜找出很多珍贵的照片和物品,我一边看着,一边深深地感动。感谢郑生郑太的二女儿美玉接受我的访问,分享对父母的想法:又替我向摄影师paul Yeung和长春社张罗照片,让故事变得更立体。还有骐隆的勋仔和DoDo,他们是有义气、很可爱的兄妹。
筹备过程不算顺利,感谢身边一众好友听我的倾诉,特别是曾菹然小姐和张晓明小姐。后者给了我很多好提议,还陪我走了一趟做访问。让这本书有一篇完美的终章。
遇到林奕华先生这位老师.是筹备过程中其’中一份最大的礼物。他很忙,还抽时间看我凌乱的初稿。给我很多有用的意见,拨开了写作路上的云雾。特别很感谢他那份生日礼物。此外.谢谢负责安排会面细节的Hoh 0Lau和肇辉。
决赛面试那天,我身在旧金山探望素未谋面的表姨。她载我到她家中进行视像会议,并在一路上叫我不要紧张。感谢相识不久的表姨。让我在异邦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有一众评审,忍受我不动听的国语,从荧幕看到你们的笑容,让我很放松,谢谢你们的支持。
谢谢三联书店的Anne、Yuki、佩儿,以及三联国际的小困。众人不辞劳苦地协助我完成作品。我是个不好管的人,谢谢她们包容我的任性。还有设计师Alice、Lorraine和小马,成就了这本书的美感。
还有谢谢公司的同事,支持我走上创作之路。但我得强调这不会影响我的工作表现,放心。
感谢没有在这里提及的朋友。每次我说起写书的事,他们都显露期待的神情;虽然我建议每人买两本时,他们就会露出不愿意的样子。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由始至终都不知道我写书这件事(哈!)。
最后,感谢作为读者的你。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
年轻人拥有澎湃创意,但若不加以实践,再精彩的点子,也只是徒然。我一直鼓励新一代要敢于想象、敢于实践,哪管结果如何,唯有愿意踏出第一步,才有机会迈向成功。新鸿基地产积极回馈社会,一直本着以心建家的精神发展优质物业,多年来致力推广阅读及全人发展,透过举办“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助有志创作的年轻人实践梦想。
新地与香港三联书店合办的“年轻作家创作比赛”已踏入第四届,这个比赛鼓励了逾五千五百位有志写作的年轻人,在创作路上付诸行动,透过参与。他们认真地构想如何完成一部著作,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希望可以成为他们日后在创作路上的启蒙。
无限的创意,跨越地域、无分界限,第四届“年轻作家创作比赛”突破地域疆界,首次号召内地与香港两地的年轻人一同参与。今届参赛情况踊跃。从作品当中我们看到两地的青年。都怀着同一样的梦想,却有着多元的文化视野。合力写出新一代对社会和世界的期盼。他们凭着敏锐的触角、独特的视野、细腻的笔触,透过文字、图像及多媒体等不同的表现方式。发放出一股青春的正能量。
二〇〇五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了句今天已成经典的“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我常常把这话记在心上.也常常把这个想法和同事分享。我希望新鸿基地产所有同事都怀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也希望借着推广阅读和全人发展的活动,把这个“好学精神”传扬开去。今次的参赛作品,让我看到两地年轻人对时代的观察、对社会和国家的抱负。叫我深感欣慰。
最后,很感谢香港三联书店多年来。与新地一同为文坛培育新血而努力,更多谢评审们在过去一年与入围者在创作路上同行,让创作的热忱继续薪火相传。
啡白编著的《夫妻档》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两个人有不同背景,竟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相濡以沫数十年,不只是生活的伴侣,也是工作上的搭档。它是怎样发生的呢?
《夫妻档》记录了七对老店夫妻的故事。这些大时代里的小品,见证爱是需要时间琢磨的宝石。书中的主角经营冰厅、米铺、旗袍店、眼镜店、印刷店、影楼和排档,一路上他们以时间和耐心灌溉,让爱、儿女和店铺茁壮成长。
七对共同经营生意数十载的夫妻,分享他们相识、相爱的经过,以及创业、守业路上的甘苦。从中可以了解到战后香港社会民生的种种变迁。
《夫妻档》的作者啡白访问了七对在香港经营生意超过三十年的夫妇:与他们畅谈行业的趣闻、时代的变迁、生意的转营,以及夫妇不同的爱情观、价值观和相处之道。书中的照片,有店铺日常营业的实况,有渐渐走进历史的工具,也有店主夫妇的结婚照和全家褔,洋溢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味。支持、谅解与关怀,让夫妻俩在经营生意与漫步人生路上互相扶持,一路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