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1950-1962)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胡适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无论是誉是谤,胡适始终是学术思想界的一个注意的焦点:在许多思想和学术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教育等——有人亦步亦趋地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这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1950-1962)》一书反映了这一风云人物最真实的常态人生,对专门研究胡适的人而言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内容推荐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1950-1962)》一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同事,编者也保留了胡适日常起居的记录,虽则琐碎,却是风云人物最真实的常态人生,对专门研究胡适的人而言是由价值、由意义的。

《胡适日记选编(离开大陆这些年1950-1962)》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目录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试读章节

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胡适之先生十七岁时作

兄弟现在又要说一位大豪杰了。这一位豪杰,空了鼠手,辛辛苦苦,做了几十年,积了几十万家私,到了老来,一一地把家私散了大半。来得艰难,去得慷慨。这种人,兄弟要是不来表扬表扬,兄弟这支笔可不是不值钱了么!

这人姓杨,名斯盛。字锦春,是江苏川沙厅人氏。从小父母双亡,无力读书,不但无力读书,差不多连饭都没得吃了,后来只好做一个泥水匠,赚两文钱度度日。看官。我中国的人,有一种怪习气。越是做下等劳动的人,越流落得快。因为生来不大吃得苦,稍吃些苦,便腰驼背胀的了,只好吃两分鸦片烟,喝两口酒,或是买点好小菜,一天辛苦钱,还不够一餐吃喝,哪里还会成家立业呢?看官要晓得,这“穷苦”二字,真是一块试金石,随你什么人。须要经过这个关头,才有后来的指望。唉!这些脓包男子哪里经得这块试金石的摩擦,只有我如今所说的“杨斯盛”先生,不震不惊、从容不迫地跳过了这个关头,睁开了眼睛料事,立定了脚跟吃苦,驼起了肩头做工,如此者十几年,才有了立脚之地。回想起初到上海的时候,年纪才得十三岁,那一种孤苦伶仃的景况,真个如同梦境了。

杨斯盛先生,有几种本事:第一样天资极高,他原是没有读过书的,后来不但能读中国书,并且能说英国话了。第二样见识甚好,办事极有决断。有了这二种本事,办事自然容易。再加以一种坚忍的气概、独立的精神,自然天下无难事了。于是乎不上三十年中,杨斯盛已成了大富翁了。

列位,你不看见中国的富翁吗?一生奸刁诈伪地赚了个把家私,便说道老夫的家私是血汗心力去换来的,如今是要省吃省用地用去才可留下来传给子孙。所以这种人心目中只认得黄的金子、白的银子,哪里敢轻用一钱。哈哈!只好留给他子孙把去孝敬那烟馆老板堂子乌龟吧!但是我所说的这位杨先生,却不是这种人,他要是这种人时。他那家私可不知要积到多少万了。但一生一世,遇了什么天灾人事,务必捐出巨款,赈济受害的人;遏了什么公益事业,务必出钱捐助,他生平捐钱造的马路也不知多少条,救活了的人也不知多少人了。他所做的事业,最为人所最崇拜的就是那“破家兴学一事”。

杨先生因为自己少时没有读过多少书,所以他很想造就一班少年人才出来,所以他便捐了十万金开一所广明小学,并附设一个师范传习所。后来渐渐扩充,便改为浦东中学,附设两等小学,筑校舍于上海对面之浦东。那学堂中如今已有了二三百人,其中规模之宏大,办法之整严,就是上海开办了多少年的学校,也还不及。不料那学校开办不上二年,我们这位可敬可爱可师可法的杨斯盛先生,竞尔死了。可怜他死的时候,还说“那学校用的黑板要改良”,这句话还没说完便死了。唉!可怜呵!

他未死之前,便把家产分为数份。把所有家产的三分之二捐入那学校,以外的家产,捐助南市医院,改筑桥梁,捐助旁的学堂,还有许多事业,兄弟说也说不完了,余下给子剥呶十分之一耳。看官,这种人是一种什么人?兄弟说的豪杰二字,能够包括得完全吗?我们中国古时,有个人叫做疏广,他说:“子孙若贤,多了钱,便不用功上进了,便灰了他的志向了。子孙若不贤,多了钱,便是助他作恶作歹了。”所以他有很多的黄金,都拿去办了酒食,日日请客人大吃大用,却不传给子孙。中国的人,几千年来,都称赞他的好处。看官,他所说的话可是不错,但是他行的事却大错了,他不拿钱去做些济人利物的事,却拿去大吃大喝。一来呢,独乐一身,无益于天下生民。二来呢,饮食醉饱,给子孙做一个败家的榜样,他那里比得上我们这位可敬可爱可法可师的杨先生呵!唉!兄弟这个话,如何可拿去责备几千年前的古人,他哪里懂得,只好把来希望列位看官吧。

四十五年前胡适的作品

今天是胡适之先生的六十晋二诞辰,中副能找到他在四十五年前的一篇早期作品,(《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原文见右角)加以刊载,一方面作为一种诚意的纪念;另一方面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发现,我们感到十分的荣幸。

这是一篇完全用白话文写成的传记,当胡先生写作时,他还仅仅是一位十七岁的少年,而今,他的鬓边却平添了不少的白发。不过,胡先生并没有老,从他这篇最早的白话文创作里,大家都可以看出来。

胡先生这篇作品,是刊登在革命党人主办的《竞业旬报》第二十五期上的,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阴历的八月初一日。那时候,这位年轻的主编,正在上海中国公学一方面做学生,一方面又兼做先生,教授英文。

感谢罗家伦先生,由于他的帮助,使我们能够看到这篇提倡白话文的大师的先期作品。(舞)

P125-127

序言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胡适一生坚持写日记,从早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求学,直到在台北南港中研院逝世,先后五十余年。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同时,编者也保留了胡适日常起居的记录,虽则琐碎,却是风云人物最真实的常态人生,对专门研究胡适的人而言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作为文本的记录,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作者也自有其文字风格。对于个别具有时代特色的用词和提法,为尊重历史原貌,编者一般未予变动,希读者鉴察。

原文中有不少外文,其中绝大多数为英文。为方便大众读者阅读,编者对外文作了必要翻译,以中文呈现,外文从略。

原文中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模糊或纸页残缺者,据所缺字数均用“口”表示;文中的着重号均为胡适所加,注释部分不再做另行说明。

原文所附剪报甚多,编者收录了与胡适思想、生活较为相关的内容及他人对胡适的研究评价,余者从略。

原文中所用引文,以楷体文字标示;引文中的再引用部分,以仿宋体文字标示,以便读者阅读、区分。

原文中的纪年用法,有的采用公元纪年,有的采用“中华民国”纪年。编者在民国纪年旁注明公元纪年,便于读者识别。

原文中一些不为人熟知的人物称谓和译名,编者以注释的方式加以说明。

原文中“廿”与“二十”混用,为还原作者所处年代的文章风格,未作全文统一;但同篇日记中既出现“二十”又出现“廿”的,为便于读者理解,统一修改为“廿”。

由于编者学识和种种条件的局限,内容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蒙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选编委员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