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建华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由王建华著,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本身就隐含着一部蒙古部落的历史。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世人皆知,她除了继承蒙古族的主体文化以外,各部落还独具特色。这是由于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居住地域广阔以及与周边不同民族接触和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蒙古各部落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点。

内容推荐

王建华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和群体。相信这部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作出贡献。

目录

前言

概述

河南省

 一、南阳王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一

1.现状

2.王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3.揭示王姓系蒙古族的碑刻、家谱、史籍资料

4.王姓蒙古族来到河南省的历史

5.对南阳王姓蒙古族几个问题的讨论

 二、南阳忽姓蒙古族及后裔——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鲁帖木儿王的后人

 三、安阳、濮阳、许昌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及后裔

1.五姓蒙古族及后裔现状

2.五姓蒙古族的历史和遗留的史证

3.五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4.滑县元朝四拖王墓地

5.五姓蒙古族始祖豫王

 四、濮阳郭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朝驸马郭庸的后人

 五、安阳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后裔——窝阔台汗的后人

1.申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2.申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3.对申姓蒙古族后裔谱系的探讨

 六、新乡市和安阳市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后人

1.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可、冯、张三姓蒙古族风俗习惯和现状

 七、洛阳和南阳李姓蒙古族及后裔——木华黎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现状

2.李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3.李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八、许昌市黄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成宗铁穆耳的后人

1.黄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对许昌黄姓蒙古族历史的说明

 九、驻马店市梁姓蒙古族——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的后人

 十、郑州市校姓蒙古族后裔——术赤之孙撒里答的后人

1.校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校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3.校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十一、平顶山市马、宣两姓蒙古族——元朝重臣马秃塔儿和宣贴木儿的后人

1.马姓、宣姓蒙古族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2.马、宣两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十二、开封市蒙古族——清朝蒙古八旗驻防军的后人

河南、山东苏姓

 苏姓蒙古族后裔——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苏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2.苏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3.苏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山东省

 一、烟台市都姓蒙古族后裔——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的后人

1.都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都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二、淄博市刘姓蒙古族——斡罗那歹氏的后人

1.刘姓蒙古族的现状

2.刘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河北省

 邢台市脱姓蒙古族后裔——元朝右丞相脱脱的后人

1.脱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脱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脱姓蒙古族后裔历史探讨

4.现代资料对脱脱家族的记载和分析

山西省

 阳泉市孙姓蒙古族——元代显贵塔海的后人

1.孙姓蒙古族现状

2.孙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3.孙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陕西省

 一、宝鸡市屈姓蒙古族后裔——太宗窝阔台的后人

1.屈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屈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遗迹和史料

 二、渭南市拜姓蒙古族后裔——木华黎的另一支后人

1.拜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拜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甘肃省

 一、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

1.马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对马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二、白银市赵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

江苏省

 一、无锡市李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女婿嘉那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李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二、镇江蒙古族——清代蒙古八旗军的后人

福建省

 一、泉州市出姓蒙古族——木华黎在福建的后人

1.出姓蒙古族现状和风俗习惯

2.出姓蒙古族历史

 二、泉州石狮市干姓蒙古族——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

木儿的后人

1.干姓蒙古族现状

2.干姓蒙古族历史

3.干姓蒙古族历史中待考的问题

广东省

 一、河源市沙姓蒙古族——元朝达鲁花赤阿里沙的后人_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二、阳江市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广东的后人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湖北省

 一、恩施州鹤峰县部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另一支后人

1.部姓蒙古族现状

2.部姓蒙古族历史

 二、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人

1.王姓蒙古族现状

2.王姓蒙古族历史

3.王姓蒙古族民俗

 三、荆州洪湖市陆姓蒙古族后裔——阿里不哥的后人

1.陆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陆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陆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存疑

湖南、湖北沙姓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在湖北、湖南的后人

1.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蒙古族及后裔——黄金家族南平王铁木健的后人

1.余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对佘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3.佘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重庆市

 彭水县谭、张两姓蒙古族——传说是元顺帝弟兄的后人

1.彭水蒙古族的现状

2.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

3.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的讨论

4.谭、张二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云南省(含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一、通海县旃、官、华姓蒙古族——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帅阿喇帖木耳的后人

 二、文山州火、伙姓蒙古族——元枢密院虎都帖木儿的后人

 三、红河开远市州伍姓蒙古族——元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后人

1.伍姓蒙古族现状

2.伍姓蒙古族历史

3.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四、红河州蒙自市汤姓、董姓蒙古族——元朝汤撒喇忽、花严奴、察杜董的后人

 五、昆明市石林县杨姓蒙古族——元朝武德将军普鲁海牙的后人

 六、昆明市辖安宁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朝池卜花的后人

 七、云南朵姓蒙古族后裔——元朝云南行省廉访使朵儿赤的后人

 八、分布在云南的其他姓氏蒙古族后裔

附录

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和民族知识

 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

 二、成吉思汗和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

1.蒙元帝国的辉煌

2.成吉思汗经典箴言

3.成吉思汗法典(大扎撤)

4.蒙古帝国、元朝、北元汗位排序(1206—1634年)

5.与本书相关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系简介

6.蒙元帝国都城简介

7.中国境内成吉思汗祭祀圣地简介

 三、元朝的基本统治制度

1.元朝的行省设置

2.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3.元朝的军事制度简介

记热心于民族事业的内地蒙古族人

 一、河南省南阳王姓

 二、全国热心民族事业的人士介绍

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概述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族的骄傲。在蒙古帝国立国以后的八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多年的历史中,蒙古民族的足迹遍布欧界上为数不多的参与改变世界历史的亚大陆,彻底改变了13世纪以后的欧亚强悍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世大陆国家、民族分布的格局。在中国也界伟人——成吉思汗,成为了蒙古民是如此。

蒙古民族在元朝以武力统一中国,并以武力巩固其统治,在全国各地派驻了大量蒙古军队,以元朝宗王、万户等方式进行统治,在中国历史上首创行省制度,并在内地派驻大量达鲁花赤(地方官员)。根据文献记载,仅在扬州一地,蒙古士卒最多时达万余人,云南梁王统治下的云南亦有十几万驻军,在中原一带,也有大量蒙古驻军。由此可见,在内地各行省、诸王封地上,分布着大量的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众。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妥懂帖睦尔(元惠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从元大都(现北京)退回到蒙古草原,使蒙古地区重新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并延续元朝政权为北元。元朝统治崩溃以后,在内地和南方各省的数十万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民未能返回漠北,大多数被明军俘虏和收降,有的参加了明军。据《蒙古源流》载:“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唯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这些元朝蒙古族遗民散布在中国内地。不过,经过600多年的繁衍,众多蒙古人后裔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融进了周围民族里,成为他们的一员。

明初,又有大批蒙古军民进入内地,有的是在明朝和北元的历次战争中“沈儿峪战役”中,北元官员、将校被明军俘虏或收降的蒙古军民,如在士卒8.5万余人被俘,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蒙古贵族、官员、士卒9万余人被俘,其中贵族、官员及家属等被遣送京师(南京),其余部众安置在塞内各卫所屯牧,与汉军杂处;有的是被明军迁徙的居民,如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将徐达为封锁北元,将北平山后之民、沙漠遗民19.7万余人迁入塞内各卫府:有的是为逃避蒙古地区的战乱或为穷困的生活所迫,由首领率部主动归降明朝,如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故元将领火里火真率将校41人、部众177户投明朝,1405年(明永乐三年),北元平章把都贴木儿(吴允诚)和伦都儿灰(柴秉诚)率部众5000余人投明朝。即使排除其中跟随蒙古贵族北撤的部分汉族官员和士兵,明初进入内地的蒙古人也有数十万。

明朝为了分化和瓦解北元,招引更多的蒙古人投降明朝,对内地的蒙古人采取了怀柔和安抚政策。对贵族、首领、官员等,授以显职,给予厚禄,立功者受奖晋职晋爵。明朝前期,有17名蒙古人分别得到王、公、侯、伯的爵位,如1370年(明洪武三年)在应昌战役中被明军俘虏的元顺帝孙买的里八腊,被封为崇礼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被明军收降的北元丞相纳哈出,被封为海西侯,永乐时,火里火真被封为同安侯;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旧部也先土干(金忠)归附明成祖,被封为忠勇王,明宣宗时,加封为太保。在各级文武官员中,也有蒙古人任职,且其俸禄高于同级汉官。文官中,1377年(明洪武十年)被明军俘虏的北元平章安童,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北元丞相咬住、忽哥赤于1390年降明后,咬住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忽哥赤为工部右侍郎。担任军职的蒙古人更多,前述火里火真先后任燕山中护卫千户、都督佥事、右副将军,永乐时投明的把都贴木儿历任右军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伦都儿灰授后军都督佥事;故元知院薛台子薛斌跟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历任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骠骑将军,其弟薛贵任都督佥事;故元辽阳行省右丞通伯子玛鲁(吴成)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先后授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1425年(明洪熙元年)进左都督。其余任指挥、总旗、镇抚、千户、百户等职的蒙古人则不计其数。

在用人上,明太祖在建国初年认识到蒙古人骁勇善战,对归附明军的蒙古将领和官员就提出:“不分等类,验才委任。”一些有才学的内地蒙古人得到任用。明军接管大都后,在故元翰林院、回回司天监中没有北撤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让他们各司其职,有文化的蒙古人也分别安置在礼部主客司、鸿胪寺、行人司、四夷馆等机构担任通事、教习等职务,发挥其专长。如洪武时,火源洁担任翰林院侍讲,编著《华夷译语》,并与其他蒙汉学者一起将著名的(霍庄)归附明朝后,于1376年(明《元朝秘史》翻译为汉文,使这部珍贵洪武九年),被明太祖任命为翰林院的历史文献得以传世。元朝旧臣火你赤蒙古编修。故元兵部尚书绰罗(李贤)于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投明,先后担任燕王府纪善、都指挥同知、后军都督佥事、右都督,屡向明成祖禀陈己见,翻译塞外表文及朝廷诏敕,并向明成祖举荐蒙古族文人七十等。七十任蒙古教习,1425年,升鸿胪寺右丞。故元旧臣答禄玉权洪武时投明后,先后担任秦府纪善、御史、翰林院修撰等职。永乐时投明的七十五(徐晟),以翻译民族文学著称,在锦衣卫任职,参与处理各地民族事务。

明初散居内地的蒙古军民,与当地居民杂居,从事各种职业,各自谋生,或参加了明军。历次战争中被明军俘虏的普通蒙古军民,或投附明朝的普通蒙古军民,有的被分配到塞内各卫所屯牧,有的被编入明军。明朝曾抽调蒙古壮丁组织起13支队伍,称为“土达官军”或“汉达官军”,驻防各重镇。燕王麾下的军队中就有蒙古阿速部人、兀良哈三卫人,他们为燕王朱棣夺取帝位起了重大作用。永乐以来北京御林军所属“勇士营”也是以漠北来附军卒组织起来的。北京三大营(五军、三千、神机)中的“三千营”,是以蒙古降丁组成的骑兵,“专扈从出入,管车辇宝纛等事”。

P002-005

序言

蒙古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宗教、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蒙古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蒙元帝国时期是她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到了明朝,蒙古族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初期大汗的统治衰落,蒙古内部进入纷争之中并形成各部落割据状态。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成为“蒙古中兴英主”,他把蒙古各部分封给诸子,形成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一统天下的统治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黄金家族亲缘关系的逐渐远离、游牧地域的扩展,使蒙古各部落的关系渐行渐远,形成了事实上的部落割据状态。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北元政权对漠北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636年清王朝建立时为止。这其间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六万户、科尔沁及阿鲁蒙古、兀良哈三卫、四卫拉特等蒙古诸部以及滞留在中国内地隐居下来的蒙古族。蒙古族近现代各部落和群体就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了雏形。

在这以后,蒙古民族对中国的影响不再是以整体民族出现,而是体现在蒙古各部落之中。这是由于达延汗以后的北元蒙古大汗对蒙古族整体的统治权随着各部落的崛起和割据而逐渐趋于弱化,一些崛起的部落纷纷进入了各自的历史角色,这些蒙古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结果从不同的程度和角度上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蒙古族历史更突出了部落的独立性。

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影响。在明朝,其实际疆域不含明长城以北、以西的蒙古高原和西域(现新疆)地区,对青藏地区也影响甚微。而蒙古族备部落正是这一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控制者,蒙古族作为中国元朝的统治民族和曾经担任过中国皇帝的民族,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起到了防止这一部分国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危险。察哈尔部是北元大汗的直属部落,达延汗的蒙古中兴使蒙古族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缓和了明蒙矛盾并引进了农业、手工业经济,使蒙古地区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了几十年。到了清朝,科尔沁及漠南蒙古诸部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同盟军,为清朝巩固北部边疆和开疆扩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部卫拉特蒙古所起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准噶尔部在西域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归并了清朝以后使这一地区继元朝以后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土尔扈特部在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汗国,后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毅然东归故土,这一举动起到了巩固国家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再比如,蒙古族接受藏传佛教以后,利用其威势巩固了藏传佛教——黄教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地位。1578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赠封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称号。1645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加封西藏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称号,从此确立了藏传佛教“达赖”、“班禅”佛教体制。事隔一百多年以后的1653年(清顺治十年),这一封号才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承认。

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本身就隐含着一部蒙古部落的历史。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世人皆知,她除了继承蒙古族的主体文化以外,各部落还独具特色。这是由于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居住地域广阔以及与周边不同民族接触和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蒙古各部落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点。

综上所述,这些蒙古族鲜为人知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蒙古族部落里不尽相同。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必须从蒙古各部落和群体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才能清晰地勾画出来龙去脉而展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孛儿只斤·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蒙古民族系列丛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和群体。相信这部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作出贡献。

内蒙古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阿迪雅

于二〇一一年十月

后记

我家先辈的原居住地在今南阳市内乡县余关乡王沟村,这里是南阳王姓蒙古族集中居住的村落之一,约一千余人,他们在1953年已经被当地政府恢复为蒙古族身份。清朝中后期我家迁往内乡县夏馆镇。我家里保存能证明家族历史唯一的轴子(挂在堂屋的先辈字画)也在“文革”期间被毁掉。1982年我上大学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有意识地阅读了很多蒙古民族的史书,慢慢了解到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蒙古民族是一个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民族,是一个伟大并且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我深感自豪,民族情结也逐渐加深。

2006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我们大学同学聚会时曾经去瞻仰成吉思汗陵,我购得南阳王姓蒙古族人王云青先生撰写的《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后裔》一书,使我初次了解到南阳王姓蒙古族的历史。随后又和其他热心于研究南阳王姓蒙古族历史的族人联系,阅读了他们的研究文章,与他们进行了交流,随后也加入到了他们的研究行列。通过初步研究后我发现,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结论出入很大,甚至是错误的,对后代会产生严重不良的影响。处于对民族历史的责任感,使我萌发了研究南阳王姓蒙古族历史文化的想法,开始收集资料,针对南阳王姓蒙古族来源争论的热点问题,撰写了几篇论文,随后又延伸到全河南省,再扩展到全国,并执笔撰写本书。

散居在内地各姓氏蒙古族后裔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处于偏远地区,要想全面实地考察确实不容易。笔者在最近两年多的时间内,利用闲暇时间自费到最近的河南部分地区作了实地考察,收集和考察了大量的史料、家谱、石刻碑文、墓志铭、出土文物、家族口头传说等,拍摄了许多第一手照片资料,也获得了河南省以外内地部分姓氏蒙古族的家谱和照片等资料,走访和联系了内地众多热心民族事业的人,并进行了交流。有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以后,使我在撰写河南省尤其是南阳王姓,以及内地部分姓氏蒙古族的历史来源等内容时,由于资料丰富、写得比较详细,部分姓氏的文章也得到这些同族同胞的认同,普遍认为是一个大的进步。

但对其他省市相当一部分姓氏的写作时,由于笔者精力所限没能到实地考察,也暂时无法获得丰富的资料,这是最大的缺憾。现在我的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到全国各个有蒙古族居住地方看一看,就能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实情而编写好本书,但现阶段实在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本书的写作,部分资料由全国各姓蒙古族同胞提供,也有部分资料是来自于电脑互联网上,获得的这些资料,经与正史等众多相关史料加以对照考证后,觉得属实就加以采用,对存在的问题,我也以史料为基础去伪存真并加以探讨和完善。对部分姓氏蒙古族后裔,由于没有完全掌握他们的详细资料,有的说法证据不足、有争议,本书就没有收录和详细叙述。例如:江苏省如皋市“冒”姓;江苏省南通市“保”姓;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的“哈”姓;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亨村“云”姓,是元朝时期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云从龙的后裔;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甘蕉上街村“蒲”姓,是蒙古色目官吏后裔;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的“牛”姓和“察”姓;山西省长治市黄碾镇魏村“孛”姓等。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丰州镇的“黄”姓,元朝泰定年间(1324~1328年),始祖讳真号忠勇公,官至达鲁花赤天官银台,后降职武荣州,乃在南安开族。生子十人:沙裕、沙的、海达儿、安童、武贤、宾哥、荣显、璋童、富童、贵童。长子沙裕、次子沙的,回归燕山(今北京),原籍其余八子住南安。燕山黄始祖答喇真肇(zhao开始,初始)居地即今南安丰州镇区,分布在丰州、洪獭、诗山等地,各分支分布在南安市各乡镇及泉州市区,已传了26世,12万多人。燕山黄氏据文史专家考证应属蒙古族,分居晋江陈埭高坑的燕山黄、属答喇真五子武贤后裔。

福建福州雁门“萨”姓的始祖是萨拉布哈,其家族的萨都剌在山西雁门受元朝赐萨姓,1333年萨仲礼迁福建福州。学术界对萨姓族属有争议,有的说是蒙古人,有的说萨氏源自西域突厥人葛罗禄部落的答失蛮氏家族,元代史籍将他们作色目人或蒙古色目人,不少学者认为是穆斯林回族,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民族身份认定工作中,福州的雁门萨氏多将自己的民族成分认定为蒙古族。自元代诗人萨都剌起,名人不断,近代名人有曾任民国总理的萨镇冰。在河南南阳王姓蒙古族中还有“福建厦门(不是福州)萨氏为元顺帝后代”的说法。

江西广丰县和福建浦城县水南乡等地的揭姓,始祖是笃列图(1312—1348年),捏古氏,字敬夫,居永丰(今属广丰县),燕山(今属河北)人,元至顺元年(1330)右榜状元。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笃列图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元朝后笃列图的子孙们使用他在世时候的汉姓“揭”为姓。

河北省鹿泉市的“村”姓,据说是窝阔台的后裔,是元定宗贵由长子忽察的后代。“忽察”、“唬查”,“嘎查”,蒙语“村庄、村落”之意,于是就以“村”为姓。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曹家湾镇“曹”姓蒙古族后裔,,大约有1500人左右,年近80岁的曹忠民老人介绍:曹姓祖上是蒙古人,本是成吉思汗后裔,被封于陇州,是皇帝叔父,其妻子做过元顺帝的乳母,过去有家谱,还有家庙、祠堂和碑文等建筑,但都毁于“文革”时期。曹家湾遗留有起军事防御作用的堡子,轮廓犹在,堡子拥有城门、炮台、水井、良田等设施。现存有一块石碑碑文写着“曹君元上”。

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巨甸镇“元”姓家族,他们本来是蒙古人,入纳西族后,即以“和”为姓氏,而且忘记了自己的祖籍。清嘉庆年间,有位云责总督从他们祖坟的塔形蒙古文墓碑了解到这个家族祖籍在蒙古,以后他们才将姓氏从“和”改为“元”。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境内的“俞”姓蒙古族后裔,主要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现逾千人。俞姓中的一些祖先曾经长期在明代的四川行都司(辖今凉山、攀枝花地区)中担任过要职,他们的来源和元朝蒙古钦察部的玉里伯牙吾氏(元代宰相燕铁木儿)家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俞姓与余姓历史来源有些相似。

叙述内地各姓蒙古族后裔历史来源的证据文字,许多内容都是古汉语词汇的史料,不太好懂,作者尽量以白话文的方式叙述,对一些普遍不熟悉不常用的字和词,给予注音释义,便于阅读和理解。对作为考证证据的史料,基本上都标明出处,便于查找和核对,增强考证史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也体现出对民族考证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由于绝大部分内地蒙古族后裔,对蒙古民族的历史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因此,除了展现各姓蒙古族历史来源、现状和风俗习惯外,还扩展部分与本书有关联的蒙古族历史文化资料,以便开阔视野,增加更多的知识量。本书也将作者主要对河南南阳王姓蒙古族历史来源的考证研究文章列出,以更加详尽的佐证前面的观点,起到支撑作用,使研究工作向前推动。

本书收录的内容只反映当前的考证研究成果,如果以后发现有新的证据和成果,本书将予以及时修正和完善。由于本书是第一次编写,是我利用业余时间边学习边研究的情况下书写的,时间短促,再加上作者非专业学者,书中难免有许多问题,希望专家学者给予谅解和雅正,也希望广大蒙古族同胞和热心蒙古民族事业的人与我联系,并提出宝贵意见。我更期望的是,如果有什么可贵的资料就发给我进行交流(我的邮箱hnnymgz2010@163.com),我们共同探讨,做好我们民族的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购得《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后人》一书,该书系统介绍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留在欧亚大陆后人的历史和现状,内容耳目一新十分震撼。我慕名与该书的作者,内蒙古师范大学的苏和教授进行联系,得知他目前正在撰写《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5卷本,分别为:《蒙古三大部》、《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蒙古八部》、《卫拉特三大汗国的后人》、《各具特色的蒙古族群体》。苏和教授的著作弘扬了我们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他为民族做出了贡献。苏和教授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在他的不断鼓励下我试着撰写本书。期间我曾多次向他询问写作上遇到的问题,他都很耐心地给予指导,并对本书的成稿加以审阅、修改、校对、重新制作部分插图、调整文章结构,撰写部分新的章节内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如果没有结识苏和教授,我很难顺利完成本书的写作。所以本书能够成功出版,苏和教授的功劳是第一位的,是他引导我走上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和写作行列,在此谨向他表示深深地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还要感谢我的爱人褚振莉,她是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汉族。我在写作期间对家庭照顾较少,她看到我那么痴情于民族事业不辞劳苦辛勤去考证和研究,她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主动承担了家庭的事务,并陪着我一块去外地冒着酷暑收集资料,在此我向她表示深深的感谢。也是对我所热爱的蒙古民族事业的支持。

在本书收笔之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终于了却我内心深处的一件大事,至于书的质量如何,我只能说我是用心的感受来写的,已尽心尽力了。给我的体会是,不论地位高低,也不论富贵贫穷,唯有灵魂深处有执著的民族精神,抱着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态度,以超常的毅力,才能完成此项工作。在全国各姓氏蒙古族后裔当中都有这样的人,我相信,凡是热心于民族事业的人,会和我有同样感受。我坚信,本书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多多少少会给读者,尤其是蒙古族同胞,在心灵上有一定的冲击和震撼,会起到开阔眼界、提升民族境界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会让大家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我们整个民族的事情,会避免狭隘的民族意识。如果本书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湖面,在大家心灵深处荡起一波涟漪,若能得到蒙古族同胞的肯定,引起共鸣,将是对我最大鼓舞,我将倍感欣慰。今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我也深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我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希望有更多的蒙古族同胞加入这个行列,大家携起手来,将我们的民族事业不断地往前推进。

王建华

2011年7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