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桂瑶头人盘振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高其才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盘振武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瑶族汉子,有其优点和不足,社会对他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议论。《桂瑶头人盘振武》力图描述真实的盘振武。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盘振武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盘振武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盘振武的观察等。较多地直接引用盘振武的谈话和所写材料,也可能存在客观性问题。本书由高其才著。

内容推荐

盘振武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瑶族汉子,有其优点和不足,社会对他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议论。《桂瑶头人盘振武》力图描述真实的盘振武。

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盘振武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盘振武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盘振武的观察等。较多地直接引用盘振武的谈话和所写材料,也可能存在客观性问题。比较遗憾的是,我对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盘振武的详尽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书名《桂瑶头人盘振武》中的“头人”为泛指,没有具体针对性,仅仅想表达盘振武的头人之梦,盘振武的类似历史上头人的行为。本书由高其才著。

目录

“乡土法杰”缘起

盘振武印象

盘振武自述

一、古陈乡情

二、头人后代

 1.坳瑶子民

 2.盘振武与费孝通

 3.1974年的检讨书

 4.丰富情事

 5.振武看法

 6.头人之梦

三、热心公益

 1.担任村干部

 2.乐当护林员

 3.积极立新石牌

 4.处罚违约行为

 5.建设坳瑶博物馆

 6.筹建黄泥鼓艺术团

 7.组织修庙、接待

 8.“特别医生”

 9.插标示警

四、解纷助弱

 1.申请项目

 2.调角军纠纷

 3.代写诉状

 4.调查维权

 5.想做原告

 6.成为被告

 7.乐意互助

五、众人说武

 1.振武看己

 2.妻子说夫

 3.村民识武

附录:广西金秀六巷下古陈行

后记

试读章节

2.农村的发展

中国农村现在的发展是好的,趋势其实是好的,因为呢现在不论你农工商,他不像以前限制(很多)。现在只要你交税就可以做了,随便做,有本事你就多做一点。

对农村,国家投入是有,但是项目也是关系项目,我个人认为。没有关系的有(项目)他也没给你,有(给)也没有那么快,还是关系的,到目前为止。不要关系弄到的项目少,而且很慢。说到这一点,我又要吹,这点也是我的优点。我们村的没有当官的,我也不当官,但我争取的项目多一点,也比较快一点。可能我的人缘好一点,就是我去争取的项目也快点的哦。

我们瑶人没什么特点,经济上跟不上人家,特点就是穷啰,瑶人多数还是穷。这个我看是先天条件有影响,因为你住在这个地方,自然环境都是恶劣,怎么个好法?再好也好不过外面。还有就是项目太少,要开发嘛,你条件太差,好多事情做不了。

还有呢,这个国家对大瑶山的林业政策落实得不够好。就是说,他这个好像现在的自留山、自留林,他还是做不到政策那样的,这个政策还落不到实处,卡得比较(多)的。他不像人家外面、外地那个自留种果树、种甘蔗、种菜,没什么烦琐的手续要办。我们这里要办,动一棵树出来,没有手续你卖不了。人家外面,同样的土地上种东西出来就不需要那么麻烦,这个就是政策的弊端。老百姓就是希望林业政策不要太死板。现在林权证书发到这个农户了,虽然发到农户了,那个还是死的东西,不是活的东西。

3.瑶族婚姻的变化

现在女(嫁)到男家,男的给女方家身作钱,一般1—3千元,最多5千,双方父母商量。也是这十年来兴起来的,以前如(果嫁)女是3块6即36块,男的上门给72块,招女婿家给男方家72块,男的是主要劳力,所以比女的多。现在男的还要拿一点点钱过来,男的要上门,实际上是讨老婆的较难,一千不等。我表妹他老爸是上门的,带720元,还带一床床上用品,现在小孩都20多了,现在风俗这样。

以前办结婚酒不用讨包,不带酒肉,结婚酒。认亲的时候有一个仪式,叫大舅咬猪腿,认亲属于大的舅辈的、长辈。把12斤重的猪腿煮熟了,摆到长桌上,长辈的,不一定是舅舅,叫上来,叫长辈咬一口,作为认亲,咬猪腿的人就要放一点点钱下去,叫利是,一般是2块钱。咬猪腿,他放一点钱,今后到长辈那里去拜年,要送礼,叫做回报,要拿至少4个粽、2斤以上猪肉、1只鸡、一封包,给长辈的两老各一个封包(不限数量)。其他人来喝喜酒都不用带钱,女的出嫁的,长辈给一点草鞋,看嫁钱,不太多,没2文,就是现在1.2毛线。

以前有个比喻哦,结婚时没办结婚酒,过后办满月酒。亲戚们讲他,崽不来,月包衣先来,比喻下崽时候崽子未先来,就是说想要东西。因为结婚酒去大家不送(钱),喝满月酒时要送(钱),送包被、小衣,钱看情况,以前4.5元,现在不等。

现在喝结婚酒,起码要20元以上,多的不限。这个是变化,这个变化也有20年了,受汉族影响,跟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发展。

以前(办)结婚酒时,作为主家是要付出的,是要亏本的,礼仪比较重的,现在改变了,办酒的可能赚了,咬猪腿也不搞了,改为“敬祖认亲”,也要放钱,叫蚂拐钱,蚂拐那生崽多一点,祝福他们生崽生女多一点。我们荷包中蚂拐多不多,旁边人就喊这个大舅是个大蚂拐,多一点,大蚂拐就出来了。实际男的是喝酒,被敬的人是摸口袋摸来摸去,装模作样:我这石头底下,没有大蚂拐,只有一只小蝌蚪。旁边人就说小蝌蚪也好嘛,就放钱了,很热闹的。

不到年纪,我就对小孩说不要结婚,太吃亏了,小小年纪生孩子又辛苦,政府要收几千元,最少3000,多的不封顶,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无证生育,没到年纪就是早婚早育,没有生育结婚证就是非婚生育,3个3000,加起来就是1万元,第一年生了,第二年又生,间隔不够,就是7千元。下古陈,没拿结婚证生育的有几个,后来补办的;有了则补办结婚证,到现在没办的有2例,要办结婚证手续要到县里去。

乡里、县里下来的少,怨言最大的是结婚离婚都必须到县里去,离婚听说要到来宾去,收费也比较高,结婚400元,比较高。大家怨言比较大,群众对这个政策怨言比较大。以前我知道是5毛钱,甚至是3毛钱。工本费现在也是工本费,不过(现在的)好看一些。金秀来回车费70元,住一夜40块,吃两餐20元,还买一条真龙,叫工作烟,一些糖果给登记的,还要请登记处的人吃一餐,没有1000元搞不定了。光是在那里千把元钱不见了。P56-58

序言

“乡土法杰”缘起

这套“乡土法杰”系列的编撰是在不经意间开始的。2011年7月8日上午,我在法律出版社朱宁君的办公室向朱君、董飞介绍我主编的《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习惯法》时,向她们推荐了该集中由何心主要根据访问她爷爷何培金而写成的文章。当时我脱口而出有时间应该跟何培金好好待一个月,全面了解他,这是一位有故事的长者,这是一位值得写的人。朱君听后马上说:“以后你去时,也带我们一起去,权当旅游。”她说她老家在湖南,但现在极少回去,对湖南她还是有感情的,也极想有更多了解。我非常高兴,即满口答应。虽然八月时由于时间安排问题,她们未能成行,但这次聊天直接促成了本系列编撰的发动。

回学校后,我的脑中一直浮现这一偶然起意。我越考虑越觉得可以努力弄一“乡土法杰”之类的系列,十来万字一本,一人出一本。这些民间的乡规村法熟习者、纠纷解决者,在十里八村富有地位,极有权威,对地方习惯法了解颇多,于乡村秩序极有价值。我的书架上有外国的著名法官如卡多佐等的传记,有中国优秀法官如宋鱼水的介绍集子,有中国著名律师如张思之的自传体文集,但是没有民间社会秩序维持人的传记,也缺乏乡村解纷者的自传,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由此我萌发了进行这一工作的想法,并越考虑越有信心。

2011年7月12日下午,法律硕士生王凯来找我在他的开题报告上签字时,提到了他的外公王玉龙,我很感兴趣。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后觉得这也是个“乡土法杰”的合适人选。同时,我又想到广西金秀下古陈的盘振武,于是“乡土法杰”首辑的三本基本确定。当时我也初步考虑了四川等地的其他几个人选,但因为工作量等因素暂未列入。2011年7月16日我专门去湖南临湘何家冲访问了何培金,7月22日在王凯陪同下专程去浙江东阳岭腰村访问了王玉龙,8月6日在何心的陪同下又访问了何培金,8月8日去广西金秀下古陈访问了盘振武。我与何、王两位老人进行了初次接触,进行了初步访问,了解了有关情况;与盘进行了进一步的交谈,搜集了不少相关材料。这三位被调查人都非常支持这一工作,并给予了大力的配合。此后,这三本书的访谈、撰著工作正式开始。我逐渐梳理出撰写该系列书目的基本宗旨和写作要求;与合作者进行了基本分工,王凯按照要求进一步访问王玉龙、何心按照提纲进一步访问何培金,他们继续进行田野访谈和资料搜集,逐渐形成了各集雏形。之后,我分别与王凯、何心就进一步调查、修改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初稿提出了我的意见。2012年暑假,我集中时间进行了盘振武集的写作工作,基本完成了初稿。

关于本系列的名称,我当初拟定为“乡土法人”,但是“法人”两字容易引起误解,可能使人联想到民事方面的企业等;虽然我是颇倾心这一名称的。用“乡土法律人”也不妥,因为他们非国家法律工作者。我还想到“乡土法老”,但似乎太过老气横秋;也考虑过“乡土法者”,又感觉有点文绉绉,不合本意。后来定为“乡土法杰”,这比较能够表达本系列的基本追求。我认为中国社会至今仍为乡土社会,不仅在农村地区,即使城市也在社会结构、社会规范方面体现着明显的乡土特质。本系列是为民间的杰出人士而歌,因为他们在基层社会有着不可轻视的秩序维持作用和规范传承价值。

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能为乡土法人立传,为群体规范树碑,为民间社会存档,为基层秩序写照。在我看来,中国社会美在乡野,根在基层,力在草民。乡村社会有着自身固有的社会规范,其秩序维持依赖于有公心、有能力的杰出人士。这些人数量不多,作用却巨大,在社会秩序的维系、乡土社会的接续、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应当肯定他们的存在,重视他们的价值,弘扬他们的精神。中国社会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仍然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中国正进行的现代法治建设并不能否定乡土法人的未来存在,同时,全球化时代同样需要本土人才,职业化的专业人士绝不可能取代乡土法人的地位。在当今中国社会,我更相信“礼失求诸野”的必然性、正确性。失去本根、远离本根的社会是可怕的、缺乏活力和持续力的。

所以,我选择把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在世乡土精英列为本系列传记的主人。他们现在或生活在农村,或生活在城镇,正直、热心、善良、能干、自信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非常熟悉乡土规范,广泛参与民间活动,热心调解社会纠纷。他们是乡村社会规范的创制者、总结者、传承者,也是草根立法者、民众法学家。他们作风正派、办事公道、能力突出、影响深远、口碑良好;他们有着独特个性、富有担当、充满活力;他们给人以温暖,给社区带来温情,让弱者有安全感。他们是平凡人,自然也有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这些有血有肉的乡土法人深受固有规范的影响,身上流淌着华夏儿女的血液,他们的所思所为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本系列力求表达民间社区法人的独特人生、民间智慧者的法事生活、特定社区的秩序维持、中国普通人的文化情怀。

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为关于“这里”的法学作品。人物的确定,环境空间的选择,地域的生活场景的展现,乃至人文风俗和文化景观的呈现,甚至是在方言的使用上,我们都在表达这样一种态度:这是关于我们“这里”、关于“中国”的作品。“这里”有着浓郁的烟火味,它可能是杂乱的、粗俗的,但是这是真实的生活,反映着我们中国人的七情六欲,表达着普通人人生中的喜怒哀乐。我们记载“这里”,我们表达“这里”,我们歌颂“这里”,我们为“这里”而自豪。中国的法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为“这里”的法者做些事情,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我们“这里”中国的规范和秩序。  我追求“乡土法杰”系列的“在这里”。“在这里”强调“在地性”、“在中国”。霍米·巴巴曾将“在地性”归于“价值的区域性、美感的独特性、观众或原住民的自发性、激情的原发的力量”,我以为法学作品的“在地性”是一种对在作品中简单地嵌入地方规范元素和中国秩序符号否定之否定式的超越,又是“原型”于“在地操演”与“跨地流动”的平衡中获得的一种丰满,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在具体中国秩序语境中的景观化和意象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中国的规范、中国的秩序、中国人的幸福。我希望“乡土法杰”系列是接地气的作品,传达的是原汁原味的地方情状。

“乡土法杰”系列每本在十万字左右,以平实的文字、通俗的词汇、富有个性的表达反映乡土法人的人生经历、法事经历。撰著突出真实、细节、个案,体例方面各辑有所侧重。我倾向选择由与传主相熟者作为作者,在既有个人认识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加深了解和理解,尽可能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体会他们的欢乐悲伤,从而全面反映乡土法人的主要活动,描述乡土规范的运行场景,思考中华本土法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流发展。

“乡土法杰”系列首辑定为三集,以后会选择合适人选不断推出其他各集。本系列的编撰是开放性的,我们将不时选择、确定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的代表性乡土法人,陆续进行访问和调查,不断充实和扩大本系列的规模。

感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丁春晖君,他对学术的热心令我感动,他的敏锐的判断力令我钦佩。他对本系列的肯定令我有遇到知音之感。“乡土法杰”系列的顺利出版有赖于春晖君的大力支持。感谢他的认真劳动。

高其才

2012年2月9日于京西清华园

2012年8月29日修改于505室

2012年8月29日改定于樛然斋

后记

我与盘振武的第一次相识是在2006年12月14日,以后我又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多次到下古陈进行调查。做这些调查时我都住在盘振武家,随他一起参加各类活动,观察他的言行举止,并与他浅谈深聊。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盘振武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对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在当地瑶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考虑“乡土法杰”系列的入选对象时,我觉得盘振武是个合适的人选,他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为此,我于2011年8月8日至8月16日专门去盘振武家进行了补充调查。我的想法得到了盘振武的积极支持,这几天中我多次与他长谈,他大力帮助,提供了各种材料。这更增加了我完成这一书稿的信心。

之后由于忙于其他写作事务,本书的撰写一直是断断续续的,直至今年暑假我才集中时间全力进行这一工作,基本完成了全稿。我主要通过一些片段反映盘振武的主要经历、他的习惯法观念、他在维护瑶区秩序中的个人作用,从而展示当今古陈瑶族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秩序,为了解当代中国社会规范、中国社会特质和中国文化精神提供一些细节性的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我更加坚定了在“乡土法杰”缘起中提及的一些判断和想法。我认为中国社会正是有了盘振武这样的既普通又不普通、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物,我们的生活才具有活力,社会才得以维系,文化才得以传承,中国才有希望。我愿意为他们树碑立传,为习惯规范立照存留,为基层社会讴歌高唱。

在当今近乎礼崩乐坏的中国社会,盘振武们给了我们些许安慰和安全感。“礼失求诸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眼睛向下,向民间学习,尊重我们自己的生活智慧,或许我们才能度过社会的危机时期。

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盘振武和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盘振武所写的各种文书、对盘振武的观察等。较多地直接引用盘振武的谈话和所写材料,也可能存在客观性问题。比较遗憾的是,我对其他村民的访问谈话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盘振武的详尽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书名《桂瑶头人盘振武》中的“头人”为泛指,没有具体针对性,仅仅想表达盘振武的头人之梦,盘振武的类似历史上头人的行为。

盘振武是一个个性鲜明的瑶族汉子,有其优点和不足,社会对他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和议论。我力图描述真实的盘振武,但是这是我是第一次写作这一类作品,经验缺乏,能力有限,恐怕不能传神地表达出盘振武的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不能完整地把握乡村社会的社会规范和秩序维持。理解一个人非常不易,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更为困难,恰当地表述出来尤需功力。我虽然竭尽所能,然书中仍存在各种缺陷和不足,需要请盘振武和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书中所述可能是部分的、片面的,仅仅是我所见、所听、所思的记载,不一定反映盘振武和古陈瑶区的真实情况和社会全貌;本书的最后定稿也没有经过盘振武的审阅。因此,书中的判断、表述完全是我个人认识的表达,存在的错误由我承担责任。除盘振武及其家人外,书中的大多数人名为化名,特此说明。

文中的照片除注明者外均由我拍摄。

感谢盘振武及其全家的配合和帮助,感谢许多古陈村民和其他人士的支持。

高其才

2012年8月28日于京西505室

2012年11月15日重校、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0:40:33